笔趣阁 > 都市小说 > 国潮1980 > 正文 第一千七十四章 绝对牛人
    剧组在吴淞口的外景地一共拍了有五天的戏。

    宁卫民跟了得有四天。

    除了一开始,他刚到外景地时,与松本庆子公然出双入对,带给众多心灵干涸的剧组人员带来的巨大心灵打击之外。

    其实在此之后,他给大部分人留下的可就几乎都是好印象了。

    他走人的时候,甚至让许多人都依依不舍,以绝对的牛人视之。

    所以这样的事实便可以充分证明,他的确是一个极富个人魅力的人。

    首先对于导演野村芳太郎来说,最怕的,其实莫过于名演员和投资方搅戏,打乱了正常的拍摄计划。

    要知道,剧组是个等级森严的小社会,是金字塔形状的。

    制片人、导演、男主角、女主角是金字塔的最顶端。

    编剧、摄像、美、服、化、道、灯等部门都依次排在后。

    最后最底层就是场工和群演。

    这其中,大部分人都是专才。

    真能够算得上全才的,以俯瞰姿态驾驭全局的,往往只有导演一人。

    所以通常情况下,一定是导演的文化素质和水平决定了一部电影的最终水准。

    那么演员不管腕儿再大,对于导演也得惟命是从。

    彼此之间应该是学生和老师,下属和上级的关系。

    但部戏的情况可就有点特殊了。

    因为松本庆子不仅仅是女主角,整部戏还是她出钱投资的,是制片人。

    那么面对这样一个双重身份的松本庆子。

    对野村芳太郎这个导演来说,就存在难以驾驭甚至是丧失自尊心的风险了。

    尤其如今他个人的事业也陷入低谷,正是黯淡无光的至暗时期。

    因为多年来在雾制片厂再没拍出过什么有影响的作品。

    整个日本映画界都已经断言他的导演生涯已经实质结束了,对他不再抱有任何期待。

    没想到,松本庆子和宁卫民看在与松本清张达成交易的份儿上,居然肯把一部十亿円预算的大投资电影交给他来拍摄。

    这完全属于雪中送炭之举,当然值得他感激。

    不过反过来,这让他身负的心理压力就更大,也更加不敢违抗松本庆子和宁卫民意愿。

    说实话,在拍摄之前,对于最终能否拍出一部好电影,并且让影片在口碑和票房上双丰收这个问题。

    野村芳太郎确实打算孤注一掷,赌上自己的所有。

    但同时,他心里也是加倍的没底啊。

    好在松本庆子性情温柔,丝毫没有跋扈和自以为是的毛病。

    在片场从不耍大牌,也很尊重导演的权威,但凡有疑议和需要讨论的,都是为了把角色演得更深入人心。

    对于这个女主演,野村芳太郎不会更满意的了,很快放宽了心。

    然而眼下恰恰在拍摄这样一个很重要大场面时,遇到了坎坷和困难的情况下,宁卫民又来了。

    这下野村芳太郎自然又精神紧张起来,甚至还有点更惶恐了。

    不为别的,就因为这老鬼子可是看出来了,宁卫民这家伙可是个货真价实的“宠妻狂魔”啊。

    想想看,他居然不远千里给松本庆子送来了休息用的专车。

    甚至买车的事儿松本庆子还事先一点不知道,这小子早在日本就规划好了。

    如果不是个恋爱脑,忠实舔狗,能干出这样的事儿来

    尽管宁卫民弄过来了好几辆房车,让他这个导演跟着沾了光。

    可要是这小子爱心泛滥、护妻心切,见不得松本庆子演戏吃丁点儿苦可怎么办

    这种事又不是没在片场发生过的,以他半生的导演经理,早都见怪不怪了。

    无论男演员还是女演员,他们来探班的另一半,总会因为不满拍戏的条件,提出各种匪夷所思的要求。

    甚至因为不满男女演员激情戏的拍摄方式,发展到大闹片场的,这都属司空见惯。

    有人甚至吃准了拍到后期,导演不能换演员,居然私自拐带走了演员,擅自扔下戏不拍了,跑到周边景区去度假的。

    导演就算知道了又能怎么样

    只能忍气吞声,乖乖等他们玩儿爽了回来。

    即便没这么过分,但探班的人拍摄时坐在导演身边,挤到监视器旁看也令人烦不胜烦。

    更有甚者,因为不满镜头中演员表现,导演没喊ng,探班的人就先喊上了。

    这种喧宾得主的做法真是让导演恨不得一头撞死在监视器上。

    所以野村芳太郎虽然表面上十分礼貌且热情,但骨子里真是对宁卫民畏之如虎啊。

    对他来探班的事儿感到头疼极了,就怕他指手画脚,干扰拍摄秩序。

    甚至怕原本好好的女主角也被他给拉偏了,真要是双剑合璧跟他对着来,他的老命就得交代了。

    不过好就好在,所以一切担忧都是没有必要的,完全是野村芳太郎自己杞人忧天。

    实际上,宁卫民是最懂得术业有专攻的人了。

    他从不对自己不了解的事儿随便指手画脚,尤其特别尊重上了岁数的专业人士。

    真拍起电影来,别说他主动离得远远的,从不待在导演身边。

    就是松本庆子化妆和拍摄,他也从不发言,就怕自己干扰拍摄进度。

    何况他自己也是别有所长的主儿,别的不懂,他懂得算账啊。

    像这种上千人的大场面,动用了不知多少弹药。

    为了拍夜景,还得雇佣起重机来吊架铺设灯光。

    仅从商人的角度来考虑,宁卫民就知道这是最耗钱的拍摄场面了。

    哪怕在国内什么都便宜,比日本拍摄要便宜好几倍,但问题是日本人的工资可便宜不了啊。

    一个鬼子一天报酬最少一万円,现场五六十个鬼子呢,这得多少钱

    再加上这一天人吃马嚼的挑费,和拍摄消耗的装备设施,怎么也得花个二三百万円一天呢,那就是一两万美金。

    十亿円虽然听着似乎很多,可仔细算算就知道了,十亿里才有几个二三百万够这么造的

    要不说剧组花钱如流水呢。

    宁卫民当然盼着拍摄顺利,明白越早拍完才越划算啊。

    真要是十亿円都拍不完这部片子,那最后不还得他来兜底想吗

    更何况就冲野村芳太郎这吃着药,点灯熬油的工作着,说话手都打哆嗦,他也不敢给人家找事啊。

    无关什么尊老爱幼,他就怕万一这老鬼子真急出个好歹来,真累病了,累死了,那可就真虾米了。

    陪个发送钱是小事,何处黄土不埋人

    难道我泱泱中华,埋的鬼子还少吗

    可问题是这老鬼子一趴下,他去哪儿再套一头能拉这磨的日本老驴去啊

    十亿円的投资他总不好弃之于不顾吧

    所以他再不懂事,也不能跟钱过意不去,犯不上跟他自己个儿为难啊。

    而如此一来,信奉无为而治的他可就成了来探班的模范,演员亲友的楷模了。

    更别说他还在力所能及的范围里,帮着剧组想辙解决实际困难的。

    比方说头一天晚上听说发电机还没到,见野村芳太郎和松本庆子都着急,宁卫民就建议能不能用房车的发电机试试,毕竟三辆车呢,一起烧燃油也不小的电量呢。

    结果没想到,还真就解决问题了。

    两台12000瓦的“小太阳”,愣是让这几台房车的发电机给带起来。

    渐渐的,野村芳太郎还主动邀请宁卫民在片场观摩,甚至安排他坐在自己的身边了。

    别看都是一样的结果,但落在松本庆子和剧组其他人的眼里,都懂得这是导演对宁卫民的认可,礼遇程度可是完全不一样的。

    这还不算,和导演比起来,其实还有一个人对宁卫民的感激和仰慕之情有过之而无不及。

    那就是沪海制片厂委派来保证剧组生活和后勤的干部。

    这个干部啊,不大像沪海本地人,是个只会照章办事,缺乏灵活变通的老实头。

    严肃有余,活泼不足,偏偏对金钱过于计较,对外国人还有点怕。

    所以在宁卫民来探班之前,哪怕使出了吃奶的力气,他办出来的事儿,也没法让人满意,净为自己挣骂了。

    无论中日双方都把他当成不会办人事儿的蠢材。

    日本人恨他脑子不好使。

    同胞们骂他良心大大的坏了。

    而宁卫民的那一车西瓜和一车玉米,可真是救了这个后勤干部的急。

    这漂亮的一手让他豁然开朗的同时,也不免肃然起敬。

    于是专门跟人打听了这事儿到底谁办的,然后诚心诚意去跟宁卫民请教。

    而在宁卫民好为人师的点拨下,干部终于懂得所有的供给上,当以有备无患和饮水充足为先。

    剧组整体的餐食当以方便为主,而便宜和好吃也不是化解不了的矛盾,对于剧组人员区别三六九等,给予一定特殊照顾也未必就会招人骂。

    就这样,外景地的伙食和物质供应工作,几乎一夕之间有了质的飞越。

    第二天,这后勤干部就申请了一辆面包车,准备了二十个搪瓷桶的开水,分两次给送到了外景地去。

    然后轮流往复,这天这车就不干别的了,专门管拉桶和送水。

    同时也算班车,能借着送水拉桶的活,再为剧组临时接送个人或者买点东西什么的。

    另外,饮食上也改了,没有大锅饭菜了,直接上饺子和包子这样带馅儿的东西。

    不但好做,好运输、好分好拿,也好吃喝。

    而且等级区别和中日不同的喜好,既能体现出来,也不惹眼。

    像群演们一水儿全素的大菜包子,每人五个,味道不佳,但能管饱了。

    同时直接解决了餐具不足的问题,不用桌椅也无需洗手,于野外就餐兜了就走,席地而食。

    剧组的工作人员和普通演员就要讲究些了。

    包子不光有素馅儿的,还有肉馅儿的。

    此外,由于每人都有自带的饭盒,还能喝一碗稀饭,外加两个鸡蛋,咸菜管够。

    这些不是沪海厂的,而是从不远处的村落里采买的。

    难得的是个“新鲜”二字。

    至于中日双方的导演,名演员,以及日本工作人员、还有各组的头头脑脑们都是同一水准。

    这些人吃的不是包子了,而是饺子。

    只不过区别在于,中方吃饺子是管饱的。

    而且有煮和煎两种做法可选,现场就有人支架起铁铛子像煎生煎包一样给煎。

    日本人就不一样了。

    按照他们的饮食习惯。统一每人十二个煎饺,再搭配一碗白饭。

    而无论中日,在这个层次,都有酱汤、腌萝卜、熏鱼作为佐餐小菜。

    另有奉贤黄桃一个作为餐后水果。

    别说,就这样非常简单的一个安排,居然是人人满意,竟然难得的让后勤干部荣获了好评、

    底下的看上面的不眼红,上面的也能怡然自乐。

    关键比起大锅熬菜熬萝卜炒肥肉片来不但省事了,花费少了,而且无论哪儿的人也没人抱怨不合口味的。

    所以可想而知啊,宁卫民对于这个干部来说,当然是牛人一个,只有让他服气的份儿了。

    和导演野村芳太郎以及后勤干部不同,中方的导演和那些国内比较出名的演员们,对于宁卫民的感觉,更多的是亲切感。

    因为这家伙明显来历不凡,地位超然,可却没有半点架子,甚至还很幽默。

    关键是他的日语水平非常高啊,比沪海厂派遣过来的两个翻译可强多了。

    原本呢,中方的导演和演员和这些日本人因为语言不通,互相之前严重缺乏沟通和了解。

    别说工作中不容易配合,难以了解彼此的意图,这样是非常容易产生龃龉和误会的。

    但从宁卫民来了之后就大大不同了,演戏的时候有他帮忙,中方导演也终于能让日本演员明白自己的意图了。

    而中日演员无戏拍时,不知怎么就以成了以宁卫民为中心的中日茶话会。

    这家伙人缘极佳,无论本国同胞还是日本人都很喜欢他,而众人都围着他聊,渐渐就成了中日语言对译和互相学习的补习班了。

    当然,既然男多女少,那自然没人装蒜,聊的正经事少,而闲篇极多。

    尤其以两国文化中最低俗的骂人方言为热门聊天话题。

    最有意思的是,无论中日人士,模仿对方总如鹦鹉学舌。

    说的都很起劲,但就是不伦不类,古怪至极,每每弄得凑在一起的人开怀大笑,不能自已。

    大家就是这样的谦虚好学,敏而进取。

    自然了,感情也在学习中不断加深。

    别看就这么寥寥几天,但宁卫民离开剧组时,中日工作人员的僵化局面已经不复存在,即便是语言仍旧不同,但日常生活中走个对头也能打招呼了。

    更有甚者,居然宁卫民还满足了大家对于民族情结的需要。

    不知怎么的,他就把日本演员都忽悠了。

    居然私下里组织起人手来,拍摄了一张堪称逆天改命的“吴淞口大胜”的照片。

    那张照片在现场就让摄像师洗出来了,大家谁看谁都得乐。

    敢情作为俘虏的役所广司和阿部宽带着几个“鬼子兵”虽然站在中间的c位,但却一副俘虏模样。

    作为两个日籍军官,别说枪械军刀了,就连军帽都没了,头发凌乱,身后有硝烟,还被绳子五花大绑着。

    他们身旁和身后,则被穿着国军军服的宁卫民和几个威风凛凛,金刚怒目的华夏演员用枪指着。

    只可惜,毕竟只是闹着玩儿的事儿,日本演员情绪不够严肃和饱满。

    他们全都笑嘻嘻的,丝毫没有兵败被俘要被枪毙的沮丧,倒是有几分看淡生死的从容。

    是为整张照片最大的败笔,否则的话就真能当宣传海报了。

    本章完请牢记收藏,网址 最新最快无防盗免费找书加书可加qq群9528685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