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历史小说 > 亮剑之军工系统 > 正文 第208章 胡闹
    “营长”周元凯看了看原型机,又看了看王学新,满脸不信的问“您就让咱们飞这玩意”

    王学新点了点头,面无表情的问“有问题吗”

    “没没问题”周元凯笑着回答“保证没问题”

    但周元凯的眼神和表情却出卖了他,他分明是认为这问题大了,甚至都怀疑这玩意能不能飞

    李东成探着头看了看原型机,问“营长, 它没椅子,咱们坐哪啊”

    苏教授解释道“哦,不好意思,空间太小放不下椅子,你们必须得趴在里头驾驶”

    “趴趴着驾驶”李东成看了看周元凯,周元凯又把目光转向王学新。

    王学新又问“有问题吗”

    周元凯咕噜一声吞了下口水,牵强的笑着回答“没,没问题”

    但其它他额头已经冒出一些冷汗了。

    这他娘的能没问题吗有什么飞机能让人趴着驾驶的

    但更夸张的还在后头。

    李东成又问了声“可是这飞机, 它没窗啊”

    和志民解释道“我们考虑了一下, 尽量还是不要开窗,开窗会影响风阻,测起来就不准了。如果强行加上玻璃窗的话,只怕会更危险”

    李东成疑惑的问“那咱们看不见外面,怎么驾驶”

    苏教授说“我们会给你们配一个电台在外面与你们联系,适时告诉你们飞机的高度和方向,至于操控,你们只能凭感觉了”

    “凭感觉”李东成艰难的说,再次将目光转向周元凯,周元凯又将目光转向王学新。

    王学新还是那句话“有问题吗”

    周元凯咬了咬牙,几乎是带着哭腔回答“没,没问题保证没问题”

    “很好”王学新说“你们跟苏教授、和教授讨论讨论细节,明天开始试飞”

    “是”周元凯和李东成两人不约而同的挺身应着。

    苏教授跟两人讨论了一会儿,然后就折返回来说道“营长, 我看咱们还是多准备几架原型机和飞行员吧, 我估计”

    王学新知道苏教授这话的意思。

    用这么简陋的设备这么苛刻的条件让飞行员试飞,几乎就是跟自杀没什么区别,因此才需要更多的原型机更多的飞行员。

    但王学新却并不这么认为。

    这不是王学新对自己或者对周元凯和李东成有信心。

    事实上,周元凯和李东成虽然有丰富的飞行经验,但试飞从未上过天的“玩具模型”依旧危险重重。

    王学新是对系统有信心。

    他给出的图纸,是v1导弹最后成型的模样。

    也就是说,苏教授等人以为这两架原型机没有试飞过,于是存在诸多不确定的因素,但实际上这两架原型机却是经过无数次试飞最终才得以量产的成品。

    因此,飞行是不存在任何问题的。

    不仅不存在问题,它还相当稳定。

    因为这玩意能从法国沿岸发射横跨英吉利海峡飞到英国其最远航程达240公里,由此可知它的飞行性能。

    但困难还是有的。

    王学新探头看了看这原型机的驾驶舱

    确切的说那其实不是驾驶舱,而是用来放置烈性炸药的机头。

    不过试飞时当然不需要装炸药,于是就可以刚好塞进去一个人,前方再勉强加一部电台,另外还有一些连杆用于直接控制操作原型机。

    只不过这个人得趴在里头,而且操作起来还必须使劲,因为苏教授在这些连杆上连接了一些机械记录仪,它可以记录飞行员的所有操控动作。

    王学新没有在这方面发表意见,他只是对苏教授说“今晚就转移原型机, 明天试飞”

    苏教授无奈的点了点头。

    王学新这行为在他看来简直就是胡闹,这么干几乎是不可能成功的。

    最大的可能就是机毁人亡然后试验毫无进展。

    苏教授甚至还对和志民发起了牢骚“我知道战场不等人,但就算军情紧急,也不能这样急功近利不是他完全不明白这其中有多少危险多少困难”

    和志民却不像苏教授这么悲观,他看了看原型机劝着苏教授“老苏,我看这事还不一定”

    一听这话苏教授就不答应了“我说老和,你一直都是抱着安全第一的态度,怎么今天跟这个疯子站一块了他那是啥都不懂以为什么都简单,真出事的时候才知道不是那么回事”

    和志民摇了摇头解释道“我不是跟王营长站一块,而是”

    说着和志民又看了看原型机,说“我最近一直在想找这原型机的破绽,可愣是没找着它不像是原型机,就像是已经生产出来的飞机,已经解决了飞行方面的问题”

    “这不可能”苏教授打断了和志民的话“我们没有任何人听说过这款飞机,更何况谁会把飞机造成这样说它像飞机,它又是炸弹,说它像炸弹它又是飞机”

    “这也是我感到奇怪的地方”和志民说“所以,咱们不妨试试再说”

    “试试”苏教授皱起了眉头“这代价,很可能就是人命啊”

    “我知道”和志民回答“但是你还有更好的办法吗”

    于是苏教授就没话说了。

    的确没有更好的办法,除非是造出更多的原型机,用它们先做一些发射试验。

    但现在时间又不允许。

    然而,苏教授对这个计划却始终抱着悲观的态度。

    因为,即便原型机能飞起来,即便能保证飞行员的安全,这试飞也不是一天两天能完成的事,这少说也要几個月才能得到最终定型所需要的数据事实上“几个月”的估计都是往少里说了,因为每一个数据都需要不断纠正调整,最终达到最理想的状态,因此实际需要的是“几年”。

    但是,苏教授不知道的,王学新当然也考虑过这一点。

    王学新当然不会让他们经过“几年”时间才得到最理想的数据,在他手上,顶多就是一个月

    因为,王学新打算亲自负责整理和记录数据。

    ,请牢记:,免费最快更新无防盗无防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