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历史小说 > 挽明从萨尔浒开始 > 第030章 皇帝也没钱
    内阁和辽东官员们想从皇帝这里搞钱。

    念念不忘,必有回响。

    萨尔浒之战惨败,募兵需要银子,兵部表示没钱,大家自然又惦记起朱翊钧那点私房钱。

    但对爱钱如命的万历来说,发钱当然是不可能的。

    发内帑是不可能发的,这辈子不可能发。搞海贸又不会搞,就是派矿监搞贪官这种东西,才能维持的了大明王朝这样子。

    很久以前,当老皇帝还是个孩子的时候,当他亲眼目睹张先生清廉之下的奢靡生活时,朱翊钧表示受到了极大刺激。

    亲情、友情、连同这师徒之情,都是扮演。

    于是他这辈子注定只对两件事感兴趣:

    搞钱,还是搞钱

    有人说,万历皇帝也打过很多仗,而且赢了。

    骚年,很多时候,打仗也是为了搞钱。

    比如当年平定贵州土司杨应龙。

    这位杨姓土司在贵州盘踞好几百年,祖辈可以随溯到唐代。

    虽是土司,其实早已完全汉化,杨应龙所在播州,其繁华程度,丝毫不必大明其他通都大会逊色。

    成化十二年,巡抚张瓒带着官军去和播州土司镇压苗乱,据张大人描述,他看到的播州城,是这样的:

    “抵播州,为湘川驿。是日山势自永安驿至播已渐低,路可通车,居民富庶,有江南气象。杨宣慰父子率其土兵万人布营垒于十里之郊,炮马交作,军容甚都······”

    连这位从京师赶来的巡抚都瞠目结舌,可见播州很繁华,姓杨的很有钱。

    实际上,万历三大征,除了被李倧那龟孙坑了一把,搞得天朝大军,在朝鲜要钱没钱要粮没粮,亏了不少钱。剩下两次大征,理论上都是稳赚的。

    至于这些抢下来的钱最后到哪儿去了,就只有去问当年参与平乱的总兵巡抚大人们了。

    话说刘綎当年在四川,也掺和过这些破事儿,可能是分赃不均,还被言官御史弹劾,说他拥兵自重,贪污受贿,而且数额很大。

    当年万历皇帝狠狠治了下刘綎,或许在朱翊钧看来,拥兵并不可恶,可恶的是这龟孙竟然贪老子的钱!

    按照这个逻辑,或许在西南的某个角落,至今还藏有刘总兵大箱大箱白花花的银子。

    也不知道刘招孙本人是否了解这些情况。

    可惜总兵大人战死,过去的事情过去了,过去的钱好像也拿不到了。

    眼下,万历皇帝最关心的两件事,都被杨镐搞砸了。

    朱翊钧很想挥舞十字镐砸在杨镐头上,最后把这杀才拖到菜市口斩首半个时辰。

    最让皇帝无语的是,杜松马林兵败后这么长时间,没有一人说点靠谱的方略,反而都在向皇帝要钱。

    连西边的宣大也在嚷嚷们蒙古人也乘虚而入,让朝廷给宣发发点钱修边墙。

    这就太扯淡了。

    万历皇帝最近头很大,搞得现在大家都很缺银子一样。

    确实很缺银子。

    如果万历皇帝具备基本的现代经济学常识,对白银流通,通货膨胀之类的概念有一点了解,或许就能明白大明上下都这么缺钱的原因了。

    明朝中后期的资本主义萌芽迟迟没有发展,缺的就是银子这种支付手段。

    大明以白银作为货币,遇到白银短缺,支付就会出问题。

    依附于支付之上的整个产业链就有崩溃的危险,可以参考49年国统区后期的金融乱象,当然,那个要更复杂一些。

    总之,越是高级复杂的产业链,越没法以物易物。

    所以,大明离不开银子。

    那么,银子从哪里来呢?

    大明白银来源主要有三,自产就不说了,万历皇帝的派出矿监们,“自二十五年至三十三年,诸铛所进矿税银几及三百万两也”,搞到天怒人怨,每年才三十多万两的规模,这点毛毛雨估计还没山西某家晋商地窖里埋的多。

    第二个来源是日本。德川龟孙偷桃子成功后,日本对外贸易进行严格货币管制。对华白银出口量,由1603年前的每年一百五十万两以上,骤降到1620年后每年不足三十万两,仅剩原先的五分之一左右。

    欧洲的情况比较复杂,1596年郁金香泡沫破灭后,欧洲流入中国的白银数量从最高峰1620年的二百八十万两一年,降到最低点1640年的八十万两一年,减掉了七成之多。

    白银流通不足会造成各种麻烦,比如饥荒。

    即使在全国总体粮食产量平稳的情况下,沿海工商业地区由于出口萎缩,白银支付能力降低而无力进口农业产区的粮食,从而粮价大涨。

    明朝不是缺少物资,而是缺少调运物资的支付手段。

    越缺钱,越涨价。

    白银进口的骤然减少对明朝的经济重地遭受重大打击,而且严重影响到了明朝的财政,使明朝的财政进一步恶化。

    所以大家现在越来越缺银子。

    所以,所有人都在向皇帝要钱,而且是要私房钱。

    如果把万历皇帝论斤卖了给足银子,相信很多官员都会考虑尝试的。

    皇上很不高兴,不高兴是因为杨镐这个杀才还在向他要银子。

    杜松在辽镇的地盘上莫名其妙被击溃,而距离建奴不远的李如柏却能安全返回,这就有点说不过去了。

    不高兴就得有人人头落地。

    可是辽东现在还在打仗,临阵杀将不仅不利战局,还会让辽镇那群丘八看笑话。

    从长期不上朝这件事情来说,长大后,朱翊钧就变成了朱厚熜,成了他的爷爷。

    好在万历皇帝没有世宗玄修的雅好,他只是喜欢盖盖宫殿,盖宫殿也花不了多少钱,可是大明好像一直很缺钱,至少大明的皇帝一直缺钱。

    爷爷出身于中产之家,当年楚藩不怎么风光,比不上地方大户,加上朱翊钧他亲妈是市井小民出身,从遗传学的角度分析,朱翊钧对金钱的渴望是深入骨髓的。

    所以就有可后来矿监民乱那些破事儿。

    矿监们在各地折腾了十几年,搞得民怨沸腾,上至巡抚总兵,下到普通小民,都对矿监、矿挡,恨之入骨。

    除了比较有名的高淮乱辽,杨荣乱滇,全国各地凡是有矿或者没矿的地方,都有这些矿监们的身影。

    压力虽然很大,不过捞钱还是要继续,老皇帝能有什么坏心思呢?

    大不了朕死以后,洪水滔天。

    从某种程度上讲,朱由校和朱由检都可以说是完美的背锅侠,因为两人都具有较高辨识度的性格或者说是爱好,相比他们爷爷,更加容易被后世人记住。

    两位背锅侠背着爷爷万历皇帝的这口大黑锅,引领大明王朝一条道走到黑,越走越沉,直至最后大家都被大铁锅压死。

    万历四十七年的春天,面对雪花片似得奏章塘报,已经很久没有过问政事的老皇帝,终于开了金口。

    对于杨镐前几日发来的奏报,万历皇帝简单做了批复,把战败的锅全部甩给了杜松,毕竟这家伙现在死了,死人不会开口。同时不忘提醒杨镐,现在知道做了错事,就要好好干,不能再错,调兵的事情,会交给兵部,你就不要擅做主张了。

    杨镐接到这封圣旨,心情更加抑郁,因为他听说皇上回给陈玉庭的旨意也到了,而且圣旨中有些不利于自己的内容,搞得经略大人提心吊胆。

    靠着巡抚周遇春的关系,他们很快搞清楚了陈玉庭那封圣旨的内容。

    皇上在信中先是责骂杜松,说他这次战死是咎由自取,抚恤什么的就别想了,这次兴兵剿灭建奴,是关系到中外安危的大事,一下子死伤这么多人,以后不仅辽事困难,而且让西南的土司们也蠢蠢欲动,一个杜松是不够杀的,杀了他也不能解心头之恨。

    杨镐茅元仪等人倒吸凉气,大家都知道皇上向来都把财货看得很重,甚至比朱家的江山社稷都要重。

    要命可以,要钱是万万不能的。

    这些年来,万历皇帝为了搞钱,各种骚操作,看得大明各位忠臣良将们眼花缭乱瞠目结舌,感慨皇帝搞钱的本事比自己强得多得多。

    借口大婚典礼,从户部太仓库挪用京边钱粮,赤膊上阵,直接向外库讨要钱粮备其内库之用。

    最奇葩的是。老皇帝还将钦赐赏贲转嫁于太仆寺马价银,连赏赐亲卫的钱都要从户部处。

    各种操作下来,大家估计皇上的内帑藏银至少千万两,即便这样,老皇帝还在一直叫穷。

    这次四路大军剿灭努尔哈赤,花费户部百万两银子,也不知道其中皇上有没有用自己内帑弥补。

    如果有的话,那么这些打败仗的将领巡抚们肯定都没好过果子吃了。

    杨镐心知肚明,皇上现在不杀自己,仅仅是因为自己还在沈阳,对战局还有用处。

    他现在所有希望都放在刘綎身上,只希望刘綎能够挺住,哪怕和建奴打个平手就行。

    他决定不计前嫌,好好和刘綎谈谈合作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