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历史小说 > 骗了康熙 > 正文 第505章 代天巡按
    早膳前,玉柱替康熙揉了两刻钟的右手。其中,不乏王朝庆他们不敢做的,大幅度的拉伸动作。

    众所周知,中风之后,筋脉越是不拉伸,将来手越僵硬。

    但是,拉伸筋骨,其实是很痛的。

    包括赵昌、王朝庆、刘进忠和魏珠在内,只要听见康熙痛苦的吸气声,就不敢再动了。

    所以,这种拉伸的动作,也只有玉柱亲自上阵了。

    “老爷子,您是千古少有的圣君,区区小痛楚,何足挂齿”玉柱反向压住康熙的右手食指,逐渐加力往下掰。

    这是真的很疼

    “滋滋”康熙连抽冷气,却一直忍着,没有痛叫出声。

    “老爷子,前几日,您的右手,只能动两根手指头。今儿个,已经可以动三根了。”

    按摩既是技术活,也是体力活,玉柱的额上已经见汗了。

    康熙盯着玉柱额头上的汗珠,张了张嘴,最终啥都没说。

    舒松了筋脉之后,玉柱又让王朝庆拿着特制的粗擀面杖,请康熙用右手使劲的去握擀面杖。

    只是,哪怕康熙使出了吃奶的力气,右手的手指依旧只是微微的颤动着而已,根本无法握紧擀面杖。

    玉柱像哄小孩子似的,俏皮的说“老爷子,使劲,再用力点,比昨天强多了。”

    还真别说,康熙确实有一股子狠辣劲儿,明明握不紧擀面杖,却偏偏不肯收回右手,一直努力的坚持着。

    魏珠的心里却明白,如果没有玉柱在旁边鼓劲儿,万岁爷只怕是早就坚持不下去了啊。

    筋骨的康复活动,不是魔法,不可能立竿见影的马上有效。

    必须有极大的毅力,才能熬过每天锻炼,却无多少收获的绝望期。

    康熙若是一般人,其实可以恢复的更快。

    宫里的太监们,谁敢把万岁爷整得鬼哭狼嚎,要死要活的

    不要脑袋了么

    揉动右手和拉伸筋骨的活动,每天可以搞无数次。但是,敢真下力气的大拉伸,也只有玉柱亲自上阵了。

    必须承认,有且只有玉柱一人,才敢狠命的掰老皇帝的手指。

    用早膳的时候,老皇帝吩咐人抬来了一张小几子,让玉柱坐过去,陪着一起用膳。

    这种小事情,玉柱向来是很洒脱的。

    他丝毫也不矫情,叩头谢了恩之后,大模大样的坐到了小几子前。

    结果,太监们端上来的早膳,竟然是玉柱最喜欢的广式早茶。

    虾饺,蟹黄包,虎皮凤爪,鸡蛋瘦肉炒河粉,唉呀呀,足有几十样之多。

    玉柱以前是膳房总理,他比谁都清楚,若不是老皇帝的特别吩咐,宫里的膳房不可能出现这种街边不入流的小食。

    见玉柱吃的很欢快,老皇帝也有了食欲。

    一个人吃饭,往往没有啥意思,吃得也不可能太多。

    一堆人抢饭吃,这个时候,人的食欲其实是最好的。

    魏珠看得很清楚,有玉柱陪着用膳,万岁爷食欲大开,竟然比平日多吃了一半的菜。

    膳罢,康熙净过手,用茶的时候,特意吩咐玉柱“往后啊,天天陪朕一起用早膳,不许躲懒不来。”

    “嗻。”

    只是,玉柱原本的早九晚五,也就随之变成了早五晚五了。

    原本心情还不错的康熙,在接了李煦的密折之后,立时就拉下了脸。

    “叫张廷玉。”

    等张廷玉来了之后,才知道,敢情是三年前的南山集桉,再次陡起波澜。

    戴名世所着之南山集中,论述有方孝标的滇黔纪闻一书。而此书中所记时日,都以南明的“弘光”、“隆武”、“永历”为年号,根本就没有大清什么事儿,这就比南山集尤有过之了。

    李煦的密奏,具有风闻奏事的某些特点,并不需要有真凭实据。

    江南名士、康熙三十年状元戴有祺,被其族侄举报,不仅戴家藏有滇黔纪闻一书,而且和戴家交好的诸多江南名士,家里只怕是都藏有此等禁书。

    活在大清,却用南明的年号,这意味着什么,显然是不言而喻的。

    说句心里话,康熙既要拉拢江南的读书人,又十分警惕他们。

    最令康熙恼火的是,复任江苏巡抚的张伯行,接了举报之后,非但没有马上查办,反而把举报人杖责了二十。

    准确的说,桐城张家,也属于江南名士的一员。

    只是,张廷玉的亲爹张英,因为担任了鞑清的高官,一直被江南名士们瞧不起。

    张廷玉何等老练,他一听事涉滇黔纪闻,就知道要出大事了。

    戴名世掉脑袋,主要就是因为滇黔纪闻。至于,清风不识字,何必乱翻书,只是民间的牵强附会罢了。

    “皇上,臣以为,应简派满洲重臣,前往江南查办此桉。”张廷玉的家就在江南,他自然要考虑撇清干系的避嫌问题。

    康熙听了之后,觉得甚为有理。

    有了张伯行袒护江南名士的先例,康熙真的信不过汉臣了。

    可是,满洲重臣有很多,派谁去最合适呢

    几乎不需要细想,康熙已经认定了,玉柱最合适

    玉柱是康熙四十五年的状元郎,又是货真价实的满洲外戚重臣,由他来查办江南名士的文字桉子,再合适也不过了。

    我满洲亦有文魁也

    利用满洲文魁,来压制江南的文人,简直是天造地设的合适啊

    以前,康熙使用玉柱的时候,基本都是朝着外戚勋贵武臣的方向发展。

    现在,是时候让玉柱去江南,宣扬我大清的文治远胜于前朝了。

    “衡臣,拟旨。”

    “是。”张廷玉很无语,怎么又是他呢

    说来也是很奇怪,也很巧合,玉柱的官爵每次出现变动,都是张廷玉亲手拟的旨。

    “内阁奉上谕,着辅国公、左都御史玉柱,钦差巡按江南诸省,纠弹不法,惩奸除恶钦此。”

    旨意颁布之后,标志着已经停了五十几年的巡按制度,再次死灰复燃。

    玉柱兼管五城察院的时候,就被授予了都察院左都御史衔。

    都察院左都御史,乃是御史言官之首,相当于秦朝之御史大夫。

    左都御史代天巡按地方,可谓是名正言顺之极。

    张廷玉还真的是吃透了康熙的心事,他拟的旨意里,特意强调了玉柱的宗室之爵。

    宗室外戚出马,一个顶两。

    玉柱的身份之贵重,那是勿庸置疑的。

    于是,在上次陪皇帝南巡之后,时隔数年之久,玉柱将再赴江南。

    只是,这一次,玉柱的再下江南,身份已经迥然不同了。

    奉旨巡按江南,这就意味着,玉柱掌握了对江南诸省文人们的生杀予夺大权。

    玉柱还是老规矩,出门办差,必带美人儿。

    康熙已经习惯了,见玉柱进来了,不等这小子开口,就说“非武事,妾婢随行,无妨。”

    玉柱赶紧笑嘻嘻的谢了恩,看他那副高兴的样子,就差公开说知我者万岁爷也

    “你此去江南,别怕人手不够。喏,这是临时调兵的密旨。”康熙将一份黄澄澄的旨意,顺着桌上,推到了玉柱的面前。

    “另外,朕已经给江宁将军和两江总督,发去了廷寄,命他们两个务必配合你的差事。”

    康熙和玉柱之间,很多话都不需要明说的,自有默契在。

    玉柱哪能不知道呀

    康熙给了调兵的密旨,又特意叮嘱了江宁将军和两江总督,显然是对江南的汉臣们,尤其是对江苏巡抚张伯行失去了信心。

    嘴巴上说满汉一体,实际上,防汉之心,就和抚蒙一样,都是国策。

    比较有趣的是,大清名为抚蒙,实则是持续削弱蒙古诸部的力道,其实比防汉的措施,还要严厉得多。

    把大量的草原青年们,逼去庙里念经,蒙古诸部的经济实力和军事动员实力,肯定会大大的降低。

    康熙毕竟年纪大了,喜欢唠叨,话特别多,拉着玉柱从哈密聊到了宁古塔。

    这一聊不打紧,等玉柱出去的时候,就见天色已晚,时近黄昏矣。

    因秀云和曹春,以及好几个妾室,都怀了身孕。

    玉柱就决定,带上肚子里一直没动静的晴雯、杏娇、杏芯,以及八房那边的贵妾白佳氏和那塔拉氏。

    照例,满洲重臣出京去江南办差,在陛辞后,都要经朝阳门,到通州的官船码头,登船南下。

    只是,动身南下之前,玉柱并未联系何子昌。

    怎么说呢,有些事情,其实是很微妙的。玉柱若是在下江南之前,就和何子昌有过联系,反而会留下巨大的隐患。

    再说了,有钱映岚的协助,玉柱已经基本上搞清楚了,江南读书人的各种派系之争。

    玉柱原本不想带钱映岚一起下江南,可是,这个女人使出了浑身的解数,把玉柱伺候得异常之舒坦。

    唉,玉柱心里一软,也就松了口,顺便就把钱映岚也带上了。

    玉柱是超品的宗室辅国公,按制,只要出京可坐八抬大轿。

    出了朝阳门后,玉柱随即吩咐摆开了钦差仪仗,浩浩荡荡的直奔通州码头而去。

    康熙六下江南,玉柱算上这一次,也是三下江南了。

    s月票赏的多,还有三更  ,请牢记:,免费最快更新无防盗无防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