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历史小说 > 风起长安 > 正文 668.中书省没见过
    ss

    中文 中文域名一键直达

    此言一出,不光是御案后的李世民,就连下面的众位宰辅也都是一愣,所有人都抬头,不约而同的看向活似一头虾的许德明,李世民身子前倾,几乎站了起来,托着奏本正在看的高士廉双手也抖了一下。

    李世民站了一半,突然觉得浑身无力,又一屁股坐了回去,目光呆滞,神色凄然。

    许德明见李世民脸色有异,唯恐出事,赶紧上前试探性的询问“陛下,陛下”

    良久,李世民抬起袖子拭了拭眼角,嗓音沙哑的说道“下旨,追封宇文士及为左卫大将军,凉州都督,陪葬昭陵,令起家中在子女中择一人门荫为官,至于谥号嘛,中书省先拟一个,报朕来看。”

    众人听李世民虽然语气悲伤凄凉,表情也略带倦意,但神色举止还算正常,说话思路也还清晰,便都稍稍放心,都低下了头,高士廉继续低头看奏本,但高士廉看到一半,又忍不住停下了,因为奏本上的内容实在太过骇人,他忍不住偷眼去瞧李世民,见李世民已经在闭目养神,表情悲怆,赶紧低下头,略定了定神,继续看,看完赶紧将奏本递给一旁的长孙无忌。

    长孙无忌接过只看了几眼,便不自觉吸了一口气,他唯恐失了宰相分寸,吸到一半收住了,凝神屏气继续读。

    最后一个看完奏本的是戴胄,戴胄看完后,已经是脸色大变,但还是恭敬的捧起奏本,许德明快步上前接过奏本,送回御案,一言不发悄然退下,过不多时,李世民缓缓睁开眼睛,扫视了一圈众人,疲惫的说道“诸位朝廷柱石,说说吧。”

    戴胄在看奏章时就已义愤填膺,还没看完就憋了一肚子的话,此时他很想站出来说话,但掂度一下情形,皇帝虽然让说话了,但宰相们还没一个开口的,而自己则是此次会议品秩最低的,抢先发表意见似乎有些不妥,所以强忍着冲动,没有率先站出来。

    但令戴胄意外的是,这些宰相们虽然都已看完了奏本,但都沉浸在或震惊、或错愕、或不知什么样的思绪中,没有一个主动站出来说话,戴胄不是第一次参加宰相们的御前会议,这种情况他还是第一次见到。

    见宰相们都不开口,李世民凝视了一圈,再度说话了“李承乾不在东宫之事,是朝廷绝密,你们都是朝廷柱石,也是朕的心腹股肱,朕若信不及你们,今日断不会宣你们进来商量,这件事,万万不可外传,若朕得知外面有人嚼舌头,多年的情分,朕也就没法周全了。”

    宰相们个个都是官场老手,人精中的人精,听话听音的本事那是谁都不含糊,这一听就听出了问题,原本众人都以为李承乾的案子是交给凌云台秘密办理的,但如今皇帝的话里有关凌云台的调查进展的话是一句也没提,再一联想今日会议房家爷们只来了老子,房遗直没来,若是交给房遗直办了,怎么会不叫办案人一同来,所以,听了皇帝这句话后,众人立即得出李承乾的案子不是由凌云台在办的结论。

    马周也是心思灵动的人,他除了得出了上述结论,还注意到皇帝一个用词,即李承乾不是出逃,更没有密谋逃窜之类的字眼,而是用了简简单单的“不在东宫”四个字,这几个字眼很中性,没有褒贬,更不含喜恶,从这几个字里,你根本判断不出皇帝对李承乾离开的态度。

    马周一边品咂这几个字的含义,一边想着皇帝后半句的跟众人说的话,先说了在场的都是皇帝信得过的重臣,然后又放了狠话,这一拉一打,态度就很明白了,如果李承乾的事在京城传开,那就是在场众人的责任,可问题是李承乾从东宫出逃已经很多日子了,不光在官场已有流传,甚至在坊间都已经算不上秘密了,居然还要保守所谓的秘密,而且出了问题还要追责,这不免有欲加之罪何患无辞的意味了,但天子一言,势同九鼎,就算是不讲理的话,你若不当回事,那以后难免就要大祸临头了。

    想着很可能会无端背上一口黑锅,马周脑门不觉都有些湿了,他暗自庆幸刚刚自己没有贸然说话。

    马周正低头琢磨皇帝话里的含义,就听上面的皇帝又说话了“岑文本,你是不是有话要说”

    马周这才回过神来,低头微微侧脸瞄向一旁的岑文本,只见岑文本跨前一步,朗声说道“臣在中书省,没看过这封奏本。”

    大唐朝小趣事83唐朝穿越指南之如何在大唐出人头地想在唐朝当官入仕,大致有以下几种门路1门荫入仕、2藩镇辟召征辟、3流外入流九品官以下的胥吏叫流外,也叫未入流,从未入流到入流,就是从吏升转成了官、4科举。前三类数量明显比科举多,但影响却远不如科举,到了中唐以后,官僚系统里的中高级官员,非科举入仕的比例已经很小,尤其是科举中的进士科,更是成为进入上流官僚系统的入场券。唐代可以参加科举的人有两类“生徒”和“乡贡”,所谓“生徒”就是经由京师和各地方学校选拔的人,“乡贡”则是报名参加州县考试且成绩合格的人。在唐朝科举初期,生徒比例较大,到了玄宗中后期,大约是开元晚期到天宝年间那段时期,乡贡的比例逐渐超过了生徒,成为了此后唐代科举应试者的主流。值得一提的是,京师和地方学校选拔的生徒中,士族子弟更多些,而乡贡由于报名门槛更低,没有什么门第阀阅的门槛,所以寒门庶族子弟也可报名,从这一点来说,唐代的科举和入仕途径面向社会更广大的阶层和人群敞开了大门,是历史的重大进步。所以你如果穿越到了唐朝,只要不是错投了猪胎,就有人生逆袭的机会。

    ,请牢记:,免费最快更新无防盗无防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