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修真小说 > 我在修仙界长生不死 > 正文 第四百四十六章 风波不定
    这世上有人负重前行,自然就有人含金汤匙出生。

    赵怀,也就是泰昌帝,就含着世上最大的金汤匙。

    刚刚出生不到一个时辰,就成了大庆皇帝。

    据已有史料记载,最小的皇帝是千年前大虞末代皇帝,两岁登基称帝。

    所以泰昌帝打破了一连串的记录,最小年、月、时辰登基的皇帝,无论日后做的好与坏,定然能史书留名。

    这日。

    四月十六,新君守孝结束。

    尚不知自己会青史留名的泰昌帝,第一次正式上朝。

    卯时天还未大亮,泰昌帝躺在太后怀抱里,接受文武百官的朝拜。

    “万岁万岁万万岁”

    百官、宗亲、内宦等数百人,按照官职大小,站满了勤政殿内外,齐声呼喝声响震耳欲聋。

    “咯咯咯”

    泰昌帝发出欢快笑声,似乎对百官很是满意。

    实则不然,尚未足月的孩子,还未开始学说话,哪懂得满不满意,只因太后的手指轻抚臀部。

    守孝期间,太后潜移默化训练泰昌帝。

    扭屁股上的肉必须哭,轻轻抚摸必须笑,否则会一直用力掐。

    小孩子心智不全,训练起来反而更容易,很快泰昌帝就形成了条件反射,在太后的指引下该哭该笑。

    百官不知其中缘由,直呼泰昌帝是生而知之的神童

    太后说道“众爱卿平身。”

    百官起身静候,一旁侍候的内侍扯着公鸭嗓喊道“有事早奏,无事退朝”

    “臣有本奏”

    户部蒋员外郎出列,说道“启禀太后,梁州大旱,须尽快调拨钱粮,以免流民汇聚成灾。”

    懂行的官员纷纷皱眉,梁州地处沿海,这时节闹哪门子旱灾

    位列内宦之首的周易,眉头一挑,瞥了眼身后的户部行走小鹿子。

    太后久居闺阁、深宫,怎么会懂得时节气候,听到梁州闹旱灾,自认为应该调粮食赈灾,点头答应道。

    “速速调拨钱粮,哀家可见不得百姓受苦。”

    蒋员外郎看了眼唐明远,见阁老微微颔首,躬身道“臣遵旨,太后慈悲,梁州百姓定感恩戴德。”

    太后面露喜色,觉得治国也不过如此。

    该赈灾就赈灾,该收税就收税,得了老百姓支持,位子必然安稳。

    “哀家还有些体己钱,一应送至梁州,切不可延误。”

    话音未落。

    工部李侍郎出列说道“启禀太后,臣参奏蒋大人蒙蔽圣上,企图贪墨赈灾钱粮,其罪当诛”

    太后面露疑惑,钱还未拨,怎么能定罪贪墨

    李侍郎解释道“四五月份,梁州正是梅雨时节,绝不会发生旱灾。”

    太后闻言柳眉倒竖,第一次上朝就让官员当猴耍,日后还哪有威信摄政。

    “蒋大人,哀家问你,梁州究竟有没有旱灾”

    “臣不知。”

    蒋员外郎噗通跪在地上,解释道“臣是从户部行走安功伯处得知消息,于是按照既有流程,向朝廷申请赈灾。”

    来了

    周易双目微眯,盯着唐明远看了许久,对方面色平静如水。

    先皇麾下九位常侍,东厂西厂内侍司已经论罪伏诛,在六部任职的还没裁撤。

    三司做事不讲道理,说你有罪就有罪,六部定罪讲究程序。

    太后转头看向鹿公公,问道“安功伯,可有此事”

    鹿公公阴沉着脸,很快琢磨出了借口,说道“启禀太后,咱家也是收到了内侍秘报,受了诓骗,还请太后责罚”

    死干儿不死干爹,只要权力在手,日后有无数干儿。

    吏部侍郎出列反驳道“户部行走只有监督之责,无权参与事宜,安功伯越权行事,依律当削官去职。”

    又有礼部官员出列道“安功伯居所逾制”

    接连有官吏出列,历数鹿公公罪证,桩桩证据确凿,加起来足够判个斩立决。

    盖因内侍早已逐出族谱,诛九族也连累不到家人头上。

    鹿公公无力反驳,吓得面色惨白,一脸哀求的看向周易。

    此时,唯有督公能救他性命

    太后见此百官围攻的情形,很快就琢磨明白,这是六部欲借安功伯虚报旱灾之事,将其逐出户部。

    朝堂六部以唐明远为首,太后直接问道。

    “唐爱卿,你以为如何”

    唐明远出列说道“回太后,可将鹿公公交由刑部,一切罪名依国朝律法审判。”

    言下之意,鹿公公该死。

    太后正要点头答应,区区内宦死了就死了,不值得与六部对着来。

    “那便依”

    “启禀太后。”

    周易出列说道“鹿公公亦是受人欺骗,可罚俸思过,其罪不至于送至刑部。”

    太后抱了抱泰昌帝,没有因督公打断话语生气,而是心生疑惑。

    先皇发丧的这些时日,为了能真正行使摄政大权,太后仔细梳理朝中势力,思索他们之间是敌是友,关系远近。

    其中东厂与九常侍是绝对的敌对,后者分走了东厂权力,所以先皇驾崩后,督公直接将伍公公斩了。

    怎么今天督公竟为鹿公公说好话

    唐明远无需思索,就猜到周督公险恶用心,沉声道“天子犯法,与庶民同罪。区区阉狗,莫非比陛下、王侯还要金贵”

    周易没有反驳唐明远,无论从哪方面讨论“罪证”,鹿公公都是必死无疑,而是对太后说道。

    “鹿公公毕竟是先皇干儿,陛下的手足兄弟,太后可要慎重啊”

    何谓手足

    身之肱骨,力之延伸也

    太后瞬间明白督公所说,稍加思索就明白,六部行走就是自己权力所及,难怪先皇冒天下之大不韪也要为内侍封官。

    涉及权力,罪名就不重要了

    “督公说得有理,那该如何处置”

    周易躬身道“可由东厂私下调查,既不姑息罪犯,又能保留皇家颜面。”

    唐明远正要说话,太后轻抚泰昌帝后背。

    咯咯咯

    太后说道“陛下这般高兴,显然不愿手足相残,那就由督公处理此案。”

    周易躬身道“奴婢遵旨。”

    鹿公公死中得生,咚咚咚磕头谢恩,几个内侍进殿将他拖走。

    明知不会给鹿公公定罪,但是样子还是要做一下,免得让老百姓说闲话。

    事后调查清楚,证明鹿公公无罪,自罚三杯便是

    大事议定,后续又讨论了几件事,全都按照官员所说处理。

    譬如一项涉及新政,由户部牵头开设朝廷钱庄,听起来有些与民争利,太后、督公都觉得不算什么大事,直接通过议案。

    散朝时。

    六部官吏多数面色阴沉,时不时冷眼扫过宦官人群,心中暗骂先皇死的活该。

    先皇为内侍封官封爵,加官进爵,才让太监有了上朝议事的资格。

    礼部杜尚书凑到唐明远跟前,低声问道“唐大人,是否继续调查六常侍,有督公护着,很难将其清除。”

    “刺在骨头里的钉子不拔出去,皮肉再好看,也难掩痛病。”

    唐明远说道“继续调查六常侍,本官自有办法,让督公顾不得朝堂之事。”

    另一边。

    众内侍簇拥着督公,恍如众星捧月一般。

    仅剩的五位行走点头哈腰,碍于先皇的脸面,不能拜做干爹,于是在督公面前自称“小的”。

    “桀桀桀”

    周易得意怪笑,今日朝争大获全胜。

    将六常侍掌握在手中,东厂权势就实质性的渗入六部,将来斗倒了唐明远,朝堂内外都是督公说了算。

    平衡

    周易已经杀了两任皇帝,他活着就是最大的平衡。

    下朝人群中最落寞的一批,当属赵氏宗亲,无论亲王还是公爷,都缩头缩脑的降低自己存在感。

    唯恐让东厂、六部抓到把柄,送去地牢、天牢走一遭。

    周督公、唐阁老朝堂斗的那么凶,只差指着鼻子对骂了,然而哪個宗亲敢发声,立刻就联手将其按下去。

    斗争永远存在,永不停息,且斗争双方又随时会变化。

    不分对错、亲疏,只看利益已改网址,已改网址,已改网址,大家重新收藏新网址,新网址  新电脑版网址大家收藏后就在新网址打开,老网址最近已经老打不开,以后老网址会打不开的,请牢记:,免费最快更新无防盗无防盗报错章,求书找书,请加qq群647547956群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