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历史小说 > 争魏 > 正文 第三百五十五章 换防
    新的地盘有新的防区。

    南面羌人基本被打成了一盘散沙,零零星星的战斗还有,但大多都是袭扰性质的,河曲、大非川、伏罗川等重要耕牧地区被抢之后,羌人只能向高原退缩,短期内构不成大威胁。

    威胁来自四个方向,萧关、枹罕、西套、西海。

    之前的四面统制已经不合眼下疆域。

    杨峥对着沙盘思索了一阵儿,决定改萧关为东面统制,枹罕为南面统制,富平为北面统制,海北城为西面统制。

    四大统制也采取轮换制。

    周煜为北面统制,镇富平。

    尹春为南面统制,镇枹罕。

    张特为西面统制,镇海北。

    姜伐野为东面统制,镇萧关。

    很可能未来两三年中,司马家不会掀起大战,就算要打,有六成的可能是先解决淮南,因此萧关的压力不大。

    姜伐野能力稍差一些,但执行力足够。

    陇西是热点地区,枹罕面临姜维和邓艾,需要智勇之将,但杨峥想以此地磨砺尹春一番。

    即便枹罕丢了也无所谓,退回河关便是。

    西域、河套未来几年是杨峥进取的方向,张特、周煜两员大将,各镇一方,问题也不大。

    问题在于大将镇守一方时间太长,会形成割据势力。

    事实上,曹魏的四大都督区,在明帝之前,都是经常论调的,司马懿先是荆州都督,然后调为雍凉都督,最后调入中枢。

    毌丘俭最先为荆州刺史,后调为幽州刺史、度辽将军、护乌桓校尉,然后调任镇南将军、豫州刺史,最后调为扬州都督。

    诸葛诞也是如此。

    除了主帅对调,士卒也采取错役制。

    魏武挥鞭,在早期磕磕绊绊,并不顺利,张邈叛乱,勾结吕布、陈宫,险些要了曹操的老命。

    遂创造出错役制,人役户居各在一方。

    即丁夫与士卒不从本地征发,必与其家室所在地隔开。

    所以毌丘俭起兵,刚到安城士卒就动摇了,原因在于他麾下有大量淮北士卒,家卷在司马师控制下的淮北。

    毌丘俭不先发兵兖、徐,而直接死磕洛阳,胡遵南下,淮北士卒瞬间就离心了。

    身边只有未经训练的淮南农夫愿意卖命。

    文钦一败,毌丘俭便回天无力。

    眼下,西平有府兵制,精锐皆由杨峥亲掌,暂时没必要弄错役制。

    大将轮调即可。

    也并非不相信张特、周煜、姜伐野,而是尽量以制度规范。

    拿下姑臧,杨峥就不是草台班子了。

    此外,龙耆城的邵通、积石山的李特、河关的周旨、榆中的龚羽、屯田司的赵登、杨济等等,已经渐渐成为西平军的中坚力量。

    也在轮调名单之中。

    四月,在整个西平忙于春耕之时,杨峥率亲卫返回姑臧。

    武威百废待兴,尚未尘埃落定,家卷暂时留在西都。

    恰巧杜预、卫瓘整编雍凉军俘虏完毕,也回到姑臧。

    杨峥把自己的构想说出来,杜预沉吟之后,道“可再增设副统制,镇守鹯阴、颇岩、祁连、河关、榆中等要害之地。”

    杨峥深以为然。

    杜预同意,卫瓘没意见,杨峥直接下达军令。

    “我军辖地渐多,而地方官吏不齐,当广招贤才,治理地方。”杜预提出一个非常急切的问题。

    这一场大战,拿下武威、安定、西套。

    加上原有的西平、金城、西海,六郡三十八县。

    江东六郡便可立国,但在西北,这六郡人口加起来,还没江东一个郡多。

    若是在两汉强盛之时,这六郡加起来,差不多五六十个县,仅武威便有十四县,北地郡有十九个县

    到了汉末魏晋,北地郡所在的西套直接丢失,武威大幅缩减。

    其他州县人口也大片凋零。

    三十八个县,只是在地域上达到了一个县的规模,人口差的老远。

    这便是如今杨峥面临的现实。

    毫不客气的说,与中原相比,就是一只蚂蚁

    即便与残破疲敝的雍州相比,也大有不如。

    当然,如果加上敦煌、酒泉、张掖、西域,杨峥就足以碾压关中了。

    “如何广招贤才”杨峥目光炯炯的问道。

    汉察举制,魏九品官人法都出现重大问题。

    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

    如果仔细浏览史书,会发现历史中传颂的大孝子都是东汉魏晋时代。

    卧冰求鲤的王祥是琅琊王氏的开门老祖。

    怀桔遗亲的陆绩是江东门阀陆氏。

    当年司马师也有孝子之名

    不是说孝不对,只是太容易作秀。

    难道行孝的都是世家子

    举孝廉、举孝廉,都去举孝了,后面的一个廉字却被选择性遗忘了。

    而九品官人法,则直接走回司马家的老路了。

    最开始,九品官人法比孝廉制的确有进步之处,然而太考验中正官的操守。

    两晋就是血淋淋的教训。

    杨峥隐隐感觉到,自己走到了一个关键的路口。

    杜预道“可察举与中正并行之,然后再以宣义司考量其能力、品行。”

    这个办法比单一的九品中正制要强,还有宣义司把门。

    但还不够,未触及问题的根本。

    杨峥所想的是,彻底打开底层向上跃迁的通道。

    军功只是其中一条途径。

    另一条途径就是怎么选拔人才了。

    这也是杜预的时代局限性。

    恰巧杨峥在这方面是过来人。

    科举制虽然条件还不成熟,但可以根据当下时势略作改进。

    在这方面,杨峥手中的大杀器不是宣义司,而是青营。

    眼下青营差不多就是后世的九年义务教育了。

    包吃包住,公费学习。

    这么多年,在杨峥刻意引导下,已经不局限于儒学经典,涵盖兵法、武艺、天文、地理、医学、丹术,连锻造、木工、筑城都在其中。

    虽然很多学科只有雏形,也请不到名师,但架子搭起来,各种细节迟早会慢慢填补上。

    或许未来杨峥在史书中最大的一笔,不是割据雍凉,而是开创青营。

    “考试”杨峥直接扔出两个字。

    杜预与卫瓘同时愣住,最终卫瓘先开口道“莫非是考校品评”

    杨峥点点头,“正是如此,地方察举、征辟、推选之才俊,全部入姑臧,由官府命题,考校其才学、见识、谋略。”

    纸张在这个时代已经不是稀罕东西,西平也可彷制,不过是捣碎木浆、竹浆、藤浆,筛选净化、脱水成型,压榨晾干而已,并非什么高科技的东西,考验的是手艺与火候。

    虽然粗糙,比不上洛阳的左伯纸,但足以书写了。

    几千张考试用的纸,杨峥还是拿得出来的。

    第一年,杨峥反复权衡之后,暂时不将青营子弟纳入其中。

    先看看士家豪右的反应,给他们适应的时间。

    另一方面,青营孩子大多十五六岁,即便学业有成,外放出去当县令有些骇人听闻了。

    饭一口一口吃,路一步一步走。

    杨峥对青营寄以厚望,但也不能拔苗助长。

    假以时日,终究会百花齐放。

    “此策倒是可行。”卫瓘甚为赞许。

    杜预眼神一亮,“此策既将中正之权收归中枢,又能选拔真正的贤才,将军果然非常人也。”

    杨峥老脸一红,抄作业都不会抄,岂不是白穿越一趟  ,请牢记:,免费最快更新无防盗无防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