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历史小说 > 重生朱棣之子 > 正文 第92章 谨遵太子殿下口谕
    太阳越升越高,气温也越发炎热。

    此时,朱高煦率先走到了门房下,众人也跟着走了过来。

    “本朝开国已数十载,最不缺的就是年老致仕的文职官、吏,而应天府乃天子脚下,辖区内致仕在家的文职官、吏没有一千也有八百,为何连十几名教授也招募不到”

    朱高煦听了梅殷的解释,十分不解,觉得此事透着古怪,因而有此一问。

    梅殷口中的科举革新试行章程细则公文以下简称细则,现场除了赵俊臣之外,其余人皆认真读过。

    尤其是朱高煦,他现在仍然记得细则内的某些条款内容,甚至可以背诵出来。

    毕竟,细则的大纲便是由朱高煦亲笔草拟,他为了防止推行科举革新“好事变坏事”,在细则正式下发给应天府衙门之前,特地检查了好几遍。

    在直隶下辖的应天府、苏州府、凤阳府等十四个府级行政区划之中,应天府是朝廷推行科举革新的首个试点区域,因此朱高煦对应天府试行科举革新一事极为重视。

    梅殷连忙解释道“臣不敢有所隐瞒,书院并非没有派人去请那些因年老而致仕在家的官、吏,他们当中的大多数皆是熟读经典指四书五经的长者,少数更是拥有一技之长,如善长算术、绘图、修渠等等的专才。”

    “臣派出去的人,前后走访了五百余名致仕的官、吏,除了目前招募的五人之外,其他人要么直接以年老多病、眼花、口齿不清或年老行动不便或离开后家里的地没人耕种而拒绝,要么就是说拿不定主意,容其思量一二。”

    朱高煦知道朱元璋对待官员的俸禄比较扣门,给退休金也是看心情,并没有形成定制,有些官员致仕后真的要靠种地维持生计。

    他也不与梅殷议论具体的原因,只是抓大放小,追问道“可有统计这些不愿就任书院教授一职的人,分别占了几成”

    “回太子殿下,臣根据下人汇报的结果,确有做了统计,以拿不定主意为由而拒绝担任书院教授者占了五成,以年老多病等理由为借口者占了两成,剩下三成确实是老眼昏花或有病在身,无法担任教授一职。”

    梅殷低头垂手,认真回忆了一番,然后恭声说道。

    “科举革新利国利民,既可以增加读书人的数量,为国家培养人才,还可以宣扬圣人教化,那些致仕的官、吏,本该积极相应,甚至遣人奔走相告才是,怎得会不愿应聘”

    欧阳伦也看出了此事的蹊跷,他站在一旁,小声嘀咕了一声,表达了心中疑惑。

    按规矩,此时朱高煦以太子之尊,与金陵书院的博士梅殷对话,欧阳伦是不该插嘴的。

    但欧阳伦似乎为了显示存在感,又或者觉得有必要提醒一下朱高煦重视此事,便忍不住开口自言自语。

    他毕竟是进士出身,科举革新对士林来说乃是一件大事。

    为了紧跟时事,欧阳伦曾在私下里找应天府衙门里的熟人,打听过科举革新相关的政策,再加上他乃是大明太祖皇帝钦定的驸马,经过一番操作后,便弄到了一份找人抄录的细则公文。

    换言之,欧阳伦也认真阅览过这篇洋洋洒洒过万字的细则,所以他一时间难以理解梅殷说的这种现象为何会出现。

    朱高煦是穿越者,前世生活在信息大爆炸的时代,见多识广。

    他听了梅殷的回答后,转念一想,便大致猜出了那些致仕的官员不愿出任教授的最核心缘由。

    “梅博士,过两日,你再派人去走访之前那些故意找理由不愿任职教授的人,告诉他们,就说金陵常科书院的院长是我。”

    朱高煦已经想好了对策,便对梅殷吩咐道“另外,再告诉那些人,就说本次招募教授,每科最多只收二十人,名额有限,下次要等到永乐元年。”

    “臣谨遵太子殿下口谕。”梅殷面露喜色,连忙躬身恭声道。

    方孝孺、解缙听了朱高煦给出的解决办法,皆眼前一亮,只有欧阳伦后知后觉,过来好一会儿反应过来后,才面露恍然之色。

    致仕的官、吏,实际上是两个大群体,一为官,二为吏。

    但不管是官还是吏,除了个别对官场彻底失望的人之外,大部分官、吏致仕后所考虑的,要么是身后名,要么是子孙后代的前途。

    之前,梅殷派人去走访那些致仕的官、吏,皆不知道梅殷是封朱元璋之命监工修建书院,更不清楚梅殷与当今太子朱高煦的私下关系,他们以为梅殷只是奉命为朝廷推行科举革新而修书院、招学子、募教授。

    现在不一样了,当他们得知金陵常科书院的院长是当今的太子殿下之后,哪怕为后世子孙计,也要挤破头来某一个教授之职,而且名额有限,来晚就要等次年。

    如今还是洪武三十一年,若今年能成为书院的教授,那么到了明年就有了“前朝入职”的履历,可以说这次入职乃是妥妥的“镀金”机会,无论是为身后名、还是为子孙计,此时加入金陵书院都是最佳选择。

    “太子殿下,这边请。”

    梅殷伸手示意朱高煦继续向前走,接着为众人介绍金陵书院。

    众人尾随着朱高煦,越过门槛,鱼贯而入,来到了书院第三进的大门之后。

    前两进的两侧,都有游廊相连,风雨天可以避风挡雨。

    至于第三进,则筑于小山丘之上,正殿名为正心殿,是一座高两丈,宽五丈,深七丈的重檐翘角建筑。

    殿前是一片广场,约有后世的一个足球场那般大,正中间有一座三节台阶,通往正心殿殿门口的高台。

    正心殿依山势而宜,左右两边绿树掩映,古雅清静。

    朱高煦这次来迅速金陵书院,并没有提前与梅殷打招呼。

    梅殷也是早上接到朱棣任他为书院博士的口谕,才知道今天朱高煦会视察书院。

    因此,书院里的一切事务,都如同昨日一样,正按部就班的进行着。

    朱高煦不想打断正心殿内当值教授的授课,也没有驻足倾听教授说什么,而是直接对梅殷道“殿内正在授课,先去后院。”

    于是,众人没有进入大殿,而是经过大殿的右边回廊,绕到了后院。

    后院也就是小山丘的后山,其上建有凉亭以及曲折的回廊,还有随宜点缀的花草、竹林。

    一条宽约一丈的小河,从西南方向蜿蜒着流经书院的后山,注入了东边的秦淮河。

    烈日当空,凉亭下。

    朱高煦听着哗啦啦的水流声,望着湍急的河流,觉得此处是一个做水力实验的绝佳之地。

    他扭过头,望向一旁的梅殷,说道“正心殿内,是否因科而分割出数块教学区域”

    梅殷答道“回太子殿下,正心殿共分为正殿、左殿、右殿、后殿、南偏室、北偏室、藏书室七块区域,正殿一般举行典礼使用,左、右、后三殿为日常教学区,南偏室为教授办公之室,北偏室为储物之室,藏书室位于正心殿最后,是一间用石头砌成的南北贯通的独室。”

    听了梅殷的回答,朱高煦“嗯”了一声,表示知道了。

    随后,他在心中估算了一下时间,接着看向赵俊臣,吩咐道“你去书院大门外瞧一瞧,东西是否已送至门口”

    赵俊臣低头称是,躬身领命而去。

    一刻钟后,赵俊臣回来复命道“禀殿下,东西已运至书院大门外。”

    “好。”

    朱高煦先叫了一声,然后转头望向梅殷,道“时候差不多了,去正心殿看看,我有些话要对学子们说。”

    “太子殿下这边请。”梅殷躬身做了一个请的手势道。

    朱高煦走了两步后,又转身对旁边的赵俊臣吩咐道“你带人把东西搬到正心殿门外,等我的命令。”

    赵俊臣恭声称是,疾步而去。

    s明天恢复两更,求推荐票、月票、各种支持  ,请牢记:,免费最快更新无防盗无防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