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历史小说 > 重生朱棣之子 > 正文 第二百一十二章:沈韩建国
    数日后。

    金川门外。

    朱棣、朱高煦正在送韩王朱松、沈王朱模离开京城,乘船北上努尔干就藩建国。

    “今天是你们俩出海北上的吉日,可朕要参加哈立麻大师主持为父皇与母后祈福的法事,就不能亲自送你们登船出海了。”

    朱棣与朱松、朱模兄弟三人手握着手,依依不舍道。

    “四哥放心,我俩一定好好治理封国, 不给咱老朱家丢脸。毕竟,父皇与母后还在天上看着呢”

    朱松红着眼睛说道。

    朱模道“四哥,哈立麻大师为父皇与母后祈福,你不能不在场,让太子送我俩也是一样。”

    朱棣感慨道“你俩深明大义,朕这些年的努力,总算没有白费。所谓西出阳关无故人,此去努尔干,可谓是东出山海关无故人。到了那里,肯定要比京城艰苦得多。朕希望你俩可以不畏艰辛,统文驭武,开发边地。你们能建功立业,我大明将来就再也不用担心东北疆域的安危了。”

    朱松道“这短短几年时间,大明不停的开拓中南、西北、东北,又派船队巡使海外,昔日的汉武唐宗也不过如此啊”

    朱棣紧紧握住朱松、朱模的手,沉声道“俗话说,打江山易,守江山难。国泰民安,并非朝夕之功。”

    “我俩能够为四哥分忧,全仰赖四哥多年的悉心栽培, 眼下就要离开四哥了,我俩心里,真不是滋味。”

    朱模在说话的同时,眼角流出了两行热泪,朱松也是一样。

    朱棣眼含热泪道“是啊,今日一别, 不知何年才能再次相见。”

    “离开京城,我们会随时想念四哥。”朱松道。

    朱模道“四哥,等我俩把封国开发的像江南一样繁华的时候,一定请四哥君临,视察指点。”

    “好,咱们兄弟一言为定,朕在京城里等着你们的好消息。”

    朱棣用力握住朱松、朱模的手,使劲晃了晃道。

    “父皇,儿子送两位叔父登船出海。”

    朱高煦在一旁拱手说道。

    “去罢”

    朱棣松开紧握朱松、朱模的手,有些低落的说道。

    “四哥,我俩就告退了。”

    朱松、朱模同时后退两步,躬身施礼道。

    “去罢,去罢”

    朱棣望着沈王朱模、韩王朱松的背影,再也忍不住离别悲伤之情,眼泪不受控制的流了出来。

    半个时辰之后。

    大船甲板上。

    朱高煦、朱松、朱模三人肩并肩站在一起,眺望着茫茫大江。

    “两位叔父,父皇陛下已明诏天下, 你们到了努尔干东北部的封地之后,就是一国之君了。”

    朱高煦扭过头, 看向沈王、韩王,缓声道。

    这些年沈王朱模与韩王朱松居住在京师,多蒙朱高煦关照,他们之间虽是叔侄,但因为年纪相似,故而更像兄弟。

    “这次离开京师,北上努尔干,我等唯有誓死保卫东北边陲,耕战建国,以国野之别,化夷为夏,完成三十年后郡县努尔干的使命为华夏彻底消灭来自东北山林的威胁实现太祖皇帝的遗志”

    韩王朱松豪气干云,拍着胸脯说道。

    沈王朱模却有些多愁善感,没有豪言壮语,而是看着朱高煦,心情低落的说道“太子,此次一别,不知何年才能相见”

    “从北京城到努尔干城的驿道,惠民工建局去年就已经招募人手修好了。”

    朱高煦紧握住朱模的双手,同时看了一眼朱松,说道“两位王叔,等将来父皇迁都北京之后,来回只需大半个月的路程,我们就可以互通信件了。”

    “太子,小王听说努尔干部落混杂,有东海女直、海西女直、建州女直,还有林中野人等等,若是起了冲突,改如何是好”

    朱模担忧道。

    女直族群,别称朱里真、女贞、女真,源自先秦时的肃慎,汉至晋时期称挹娄,南北朝时期称勿吉,隋至唐时期称黑水靺鞨,辽朝时期称“女真”、“女直”,基本形成群族形态的时期大约是在唐朝时。

    朱松不假思索道“自然是把跳的最欢的那一批人给杀了,然后再拉拢一批选择臣服的人,最后设官属管理。”

    “小侄以前与两位叔父聊过,女直并非一个统一的群族,而是像汉朝时的羌人。各部之间,本就存在各种矛盾与血仇。”

    朱高煦道“在建州、海西之东北部,散居在山林之中的野人,统称为东海女直。他们以部落形势存在,管理粗犷,多以打猎维持生计。两位王叔的封地,就处在在东海女直与海西女直居住之地附近。”

    朱松安慰朱模道“这些散居在各地的族群,深知中原王朝的强大,心慕华夏,若以国野之制,配合户籍黄册之制,化夷为夏,并不是难事。只要抓住生活物资贸易互市这一关键,便可让绝大多数的女直族群归顺。”

    “王叔所言极是,茶之为物,西戎吐蕃,古今皆仰给之,以其腥肉之食,非茶不消;青稞之热,非茶不解。除了蕃藏之人外,其他如蒙元人、女直人同样常食腥肉。”

    朱高煦附和道“因此,女直各部邦众对茶叶依赖性与蕃藏之人一样,尤其是各部贵族头领,宁可三天无油盐,不可一日不喝茶。对他们而言,一日无茶则滞,三日无茶则病。而这些族群所需要的大量茶叶,只有我大明腹地可以供应的过来。”

    朱模脸上的担忧之色逐渐消失,多了几分信心道“有太子这番话,小王心里踏实多了。”

    “放心吧,叔父,此北上航海路线,早已经是成熟的航线,一路上必然是一帆风顺。”

    朱高煦再次宽慰道“父皇这次派少监李兴、锦衣卫指挥使蒋瓛率领船队护送两位王叔北上,你们大可安心。”

    与此同时。

    数万里之外。

    碧空万里,茫茫大洋之上。

    此时,在天元号宝船的甲板上,郑和蹲在一处遮光棚下,给两只鸽子喂食米粒。

    “四十多天了,连块礁石都没有看见,你们也都等得不耐烦了吧”

    自四十多天之前,大明船队从麻林国带走一头麒麟长颈鹿之后,便继续向西行使。

    数日前,郑和把眼前的两只鸽子放了。

    他放鸽子是为了推测附近有没有陆地,若是鸽子飞出去几天不回来,说明附近有陆地或大的岛屿。

    可是鸽子没有找到落脚点,所以昨日又飞了回来。

    郑和再次丢了一把米粒,看着两只鸽子,无奈的说道“等你们吃饱了以后,还是去展翅高飞吧”

    就在此时,副使陈瑄急匆匆过来,禀告道“郑督公,刚收到右路船队旗手传来的消息,又有两名水手兄弟病倒了。”

    “哪两个兄弟人现在何处”郑和急忙问道。

    这次跟着他完成绕大地一圈航行任务的随员有两万多人,眼下竟然有一百多人出现了类似的病症,实在是令他始料未及。

    陈瑄道“在右路船队丙二号水手船上。”

    “走,陪我去看看。”

    郑和毫不犹豫的说道。

    陈瑄忍不住劝道“郑督公乃总兵国使,责任重大,此病在外围各船流行,病因不明,督公可千万不能被传染。”

    郑和反驳道“本使既然是总兵,那当然就有义务保证弟兄们的安危。”

    他不顾陈瑄的劝说,来到甲板边上,对两名值守官兵吩咐道“放我下快船,去右路船队丙二号水手船。”

    陈瑄见郑和不听劝,颇有些无奈的道“郑督公,我跟你一起去。”

    “陈将军,我就知道你一定会来。”

    郑和脸上露出了一丝笑容,看着陈瑄道“一起走吧”

    一刻钟后。

    两人来到了右路船队丙二号水手船上。

    “丙二号水手船校尉李参见过郑督公、李国使。”

    一名穿着短打,满头是汗的高个子将领躬身行礼道。

    “患病的兄弟人现在何处”

    郑和急忙问道。

    李参道“已经被隔离在单独的舱室之中。”

    陈瑄问道“医官李妙手可在诊治”

    “还在舱内,未曾离开。”李参回道。

    “前面带路。”郑和下令道。

    李参略作犹豫,见郑和态度坚定,于是抱拳道“是。”

    一会儿后,郑和见到了被隔离在舱室内的两名水手。

    至于医官李妙手,则老老实实守在舱室门外。

    “你感觉怎么样”

    郑和扶起左边床铺上的那名水手,问道。

    水手答道“难受,浑身乏力,想吐,今天已经拉了三次肚子。”

    “李妙手,染病者的症状是否都一样”

    郑和转头看向门外的李妙手,低声问道。

    李妙手答道“完全相同,郑督公你看,他们的症状都是乏力、腹泻,以及牙床出血。”

    郑和随后看向右边床铺上的另外一名水手,问道“你也是这样”

    “是的。”那水手虚弱的答道。

    历史上,郑和船队发明了箱式栽培技术,即在船上也可以种菜,而且货仓携带着大量绿豆黄豆等,平时没蔬菜时,就拿水一发,几天后就能发出很多豆芽。

    在古代中国人的饮食习惯里,蔬菜占据很大比重。

    郑和船队不仅有豆芽吃,还大量携带腌菜、泡菜,中国人喝茶叶,茶叶中也含有维生素。

    而这,也是史书上没有记载大明船队的船员出现坏血症的原因之一。

    另一个原因是,大明船队会每隔一段时间就靠岸取水,同时会通过与岸上居民贸易,换取蔬菜等食物。

    朱高煦作为一名穿越者,在了解过郑和等船员的饮食习惯之后,为了防止船员出现缺碘或缺乏维生素而引发疾病,他特地要求郑和出海之后,一定要多喝茶叶,多吃船上自种的蔬菜。

    郑和自然是把朱高煦的话传达了下去。

    他本能的认为各船水手与他一样,每天都会喝茶叶水。

    于是,郑和感到非常奇怪,拉着李妙手退出舱室,低声问道“李医师,各船的医官共有一百五十多人,就没有一个人知道这是什么病吗”

    “不瞒郑督公,各船医官却是从未见过此病症,我等担心,在这大洋深处,是不是有瘟疫啊”

    李妙手面露忧色,低声说道。

    郑和面色一变道“瘟疫”

    站在边上的陈瑄皱眉道“大海上怎么会流传瘟疫呢”

    “船队上下,一下子那么多人发病,医书上也没有记载,难下诊断啊”

    李妙手无奈地回答道。

    郑和问道“那各船的药物够不够”

    李妙手答道“病情不明,各船医官不敢随便用药,那些清热解毒的药,用了也不见疗效。”

    “可给患病的人,增加饮水”陈瑄问道。

    李妙手道“此病与饮水消渴无关,加大饮水量也不顶事。”

    郑和又问道“那饭食方面呢最近这些患病者可食用过之前从未吃过的海鱼”

    “各船厨子严格遵从饮食条例,众患病者从未吃过不知名的海鱼或死鱼。而且,各船医官试着给患者增加了鱼肉和鸡蛋,但仍不管用。”

    李妙手如实答道。

    郑和看向门外候着的李参,吩咐道“李校尉,照看好这两个弟兄,等我的消息。”

    “是。”李参抱拳道。

    “走,跟我去朱老将军的战船。”

    郑和想了想,对李妙手、陈瑄吩咐道。

    一刻钟后。

    郑和、陈瑄、李妙手三人登上了朱真将军所在的战船。

    “见过郑督公、陈国使、李医师。”

    值守战船的校尉迎上来行礼道。

    “老将军在何处”

    郑和问道。

    校尉答道“将军在吃午膳。”

    “带路。”郑和吩咐道。

    校尉做了一个请的手势道“这边。”

    片刻后,郑和在船舱内的膳房之中,见到了须发皆白的朱真老将军。

    他与陈瑄先后拱手行礼道“老将军”

    朱真连忙起身,回礼道“见过郑督公,陈国使。”

    “老将军,快请坐。”

    郑和上前两步,扶着朱真坐下道。

    他见朱真独自一人坐在一个大桶边在吃饭,桌子上摆着一盘没被动过筷子的水煮豆芽,好奇的问道“老将军,你一个人吃这么大一桶饭,其他人呢”

    “别提他们了,这些家伙特别挑食,连本将军的话也不听,让他们吃豆芽,吃海鱼,他们说吃腻了,腥味太重吃不下。我想着大家几十天不见陆地,也就没有强制他们吃。估计是挑食遭了报应,好可怜,和其它船上的兄弟一样,牙床流血,乏力,腹泻,十分吓人。”

    朱真放下筷子,感慨道“他们都说在陆地上从未见过这样的怪病。”

    郑和好奇道“对了老将军,为何这战船上的随员都得了怪病,可你却安然无恙呢”

    “可能是阎王老子知道我这把老骨头没几年可活了,懒得过问了,哈哈。”

    朱真笑呵呵的说道。

    郑和若有所悟道“老将军,你们每天吃的饭,可是都一样”

    “这一口锅里,还能做出两样饭菜不成”朱真答道。

    郑和指着那碗豆芽与边上的一碟子黑乎乎的东西,问道“你刚才说那些患病的随员,最近一段时间不吃豆芽,不吃海鱼,这豆芽应该是剩的。而豆芽旁边,这黑乎乎的东西是什么”

    “你是说这个”

    朱真用筷子夹起一块黑绿色的海苔道“这叫海苔,是长在海里的东西,把它捞上来晒干了,下饭吃,香得很。自从第一次跟着船队出海,我就爱上了这个东西。来,郑督公,你尝尝。”

    晚唐李珣所著海药本草记载有“昆布”“其草顺流而生。出新罗者,叶细,黄黑色,胡人搓之为索,阴干,从舶上来中国。”

    古代是把海藻、海带之类的东西当做药用,真正作为食物都是民国时期的事了。

    郑和伸手接过那块海苔,道“好。”

    他嚼了两口,忍不住吐了出来道“哇,太腥了,味道有点怪”

    “哈哈,吃习惯就好。”朱真抚须道。

    郑和又问道“那些挑食且患病的随员,平日里是否很少喝茶叶水”

    朱真仔细回想了一番,点头道“还真是,那些家伙都嫌茶叶水味苦,很少喝。”

    郑和恍然大悟道“我想到了一个办法,应该能治好弟兄们的病。”

    “真的”

    朱真、陈瑄、李妙手三人异口同声的问道。

    “太子殿下曾要求船员定时喝茶叶水,吃船上自种的蔬菜。”

    郑和解释道“我也将太子的原话与众弟兄们说了,可如今大量船员因长期未见陆地而心生烦躁,挑食厌食,导致缺乏茶叶水与蔬菜之中的某种物质而患病。患病者只要喝茶吃蔬菜,再配合一些咸菜之类的腌菜,过一段时间,必然能康复”

    s下一章二十年后了  ,请牢记:,免费最快更新无防盗无防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