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历史小说 > 大汉皇帝 > 正文 第二百一十六章 甘泉之事
    接着周亚夫便是先言道“禀陛下,出长安之前,臣已命人发出邸报,我汉家一应军政要事,皆会转呈至甘泉宫来”。

    “丞相做事,朕自然是放心”,闻此言,天子刘启是扪髯言道。

    “谢陛下”,周亚夫是一拱手言道。

    接着天子刘启便是言道“众卿一路舟车劳顿,车驾至甘泉宫前,朕便已命人传令庖厨,此时已备好了酒食之物,众卿与朕一同用晚膳如何”。

    自清晨伊始,如此走了一日,才算是到了甘泉宫,众臣此时自然是又累又饿,天子如此,倒也是情理之中。

    且天子都开口说了,要一同用膳,只要不就是个傻子,便不会说什么别的幺蛾子, “臣等谢陛下赐食”。

    随后朝臣们,便是跪坐席间等着用饭了。

    不过此时,跪坐御座之旁的刘荣倒是起身行至殿中。

    刘荣如此一起身,殿中之朝臣,自然是将注意力集中在了刘荣的身上。

    朝臣此时此刻心中皆是只有一个想法,“太子这是要做何”。

    朝着老爹一行拜礼,刘荣便言道“儿臣有一言,欲禀报父皇”。

    “太子有何事直言便是”,天子刘启言道。

    “谢父皇

    此次到甘泉宫,母后亦到此而来,甘泉宫夜宴,按礼制,母后应要出席才是”,言毕便是又向老爹行拜礼。

    刘荣说这一番话,可是提着十二万分小心的,老爹身为天子,怎会不知有如此礼制在。

    如此,刘荣此言一出,朝堂上的氛围,立即便紧张了起来。

    不过,按理来说,应会不悦的天子刘启,却是异常的冷静,只是言道“太子所言,却也有理”。

    天子刘启一出,殿中之朝臣们是尽皆侧目,陛下什么时候转性了,这么好说话。

    不过也不知道是不是陛下与太子一起演的一出戏,固此,即便是心中布满了疑惑,却也是无一人敢开口问之。

    当即,天子刘启朝王仡一使眼色,王仡立即便是会意,疾步出殿而去请薄皇后。

    不多时,只听一谒者拉长言道“皇后驾到”。

    如此,在场之人,上至天子刘启,下至朝臣,皆是立即起身。

    天子与皇后乃是夫妻,固此,皇后来见天子,自然不用向天子妃嫔一般那样事事皆要禀报。

    而天子若是要有事要召皇后,也不能说是去召来,而是要侍从持节去请,才可。

    固此,薄皇后来此,天子刘启当然还是要起身,只见薄皇后在数个宫婢的簇拥之下,行至殿中,朝天子刘启一行礼道“臣妾见过陛下”。

    只见天子刘启伸手一指便道“皇后不必多礼,坐”。

    “谢陛下”。

    如此,天子刘启便与薄皇后一同坐在了上首之席间。

    接着刘荣与众朝臣皆是行礼道“臣等儿臣拜见皇后”。

    只见坐在上首的薄皇后是落落大方道 “众卿家免礼”。

    接着,天子刘启却是转头对薄皇后言道“朕原想宴请群臣,竟是忘了命人去请皇后,还是太子提醒,朕才想起来”。

    虽然老爹是如此说,但刘荣的心中,却是有些紧张的。

    老爹一向喜欢记仇的性格,朝堂之上,谁人不知。

    今日在这大殿之上,若不是为了能早日与薄皇后之间建立起更加紧密的关系,刘荣也不会,敢轻易与老爹说这样的话。

    跪坐天子刘启一旁的薄皇后是笑

    道“太子仁孝,本宫自然是知道”。

    刘荣是立即起身,行礼道 “当不起母后之谬赞,我汉家以仁孝而治天下,孝敬父皇、母后,乃是儿臣之责也”。

    如此,也不知是谁说了一句,“太子仁孝之心,当为天下臣民之楷模也”。

    其余之人,当即也是附和道“太子仁孝之心,当为天下臣民之楷模也”。

    然不过多时,便有侍从行至殿中,按照次序,将饭食放在了殿中之人,眼前的书案之上。

    紧接着,殿中一旁的乐师便奏起了歌乐,十余个身材婀娜之歌姬,一个接一个的行至了殿中。

    举起酒杯,天子刘启便笑道“皇后与诸卿,与朕共饮此杯可好”。

    闻此言,其余之人,皆是一行礼便举起酒杯道“谢陛下”。

    如此,过了近一个时辰,殿中之众臣,这才尽皆散去。

    出了麒麟殿,便有朝臣, 聚集在一起,一边走一边小声议论道“太子何时与皇后如此亲近了”。

    “你竟然不知此事,太子与栗美人前些时日,还起过争执”。

    然这几人说的话,好巧不巧的皆是被晁错听在了耳中,晁错当即便对身旁的御史中丞张演说道“去查查那几人是何人之属臣,敢轻言天家之事”。

    张演立即便言道“诺”。

    当日宣室殿中,朝议之时,天下刘启虽是言道只有三公九卿之臣与天子一起到甘泉宫来。

    但刘启口中的三公九卿,可不只是单单说的这十余个人如此简单。

    乃是说,其所属衙门之主要的属臣,皆要来之,若不然,只凭一人,又如何能在甘泉宫处理好朝中政务。

    御史大夫负责监察百官,代表天子接受百官奏事,管理国家重要图册、典籍,代朝廷起草诏命文书。

    其御史大夫署中,所属之属官有御便有御史中丞一人、侍御史十五。

    御史中丞秩比千石,其职掌是外督守、令,而在朝可举劾百官,又主管朝中或地方上某些有关刑狱之事。

    固此,御史中丞虽是个千石之吏,即便是碰上个秩比两千石的太守,通常也不会去向太守行礼,而是品阶要高上数皆的太守贴上笑脸来与御史中丞陪笑脸。

    然有如此之情形发生,也只能归结于御史中丞职权过大。

    说到此,便要说道,刘彘之时,所认命监察天下各郡国的刺史,便是通通归御史中丞管。

    固此,其也是整个御史大夫署中,职责最为重要之官吏。

    然御史中丞只有一人,而侍御吏则是有十五人之多,其皆是秩为六百石。汉家所谓的御史,有时就是指侍御史。其职掌是举奏百官的非法和违失,也可奉诏逮捕和拷问有罪的官吏。

    这晁错手下的御史中丞张演,乃是晁错还是内史之时,便看中的属臣,当初天子刘启下诏,升任晁错为御史大夫之时,晁错便进请奏天子,将张演一同调职调到了御史大夫署中。

    能一直抱着晁错这颗大树,这张演怎会不愿之。

    然如此多年在晁错的调教之下,这张演,俨然已是晋升成了个狠角色。

    只要是被其盯上,或是晁错吩咐过,要紧盯之人,多数最终的结果,皆是到廷尉的大牢中去

    甘泉宫这个地方,即便是在盛夏时节,天气比起长安来,要凉爽上许多。

    翌日,一大清早,天子刘启便是来了兴致,当即便命王仡将刘荣召入了殿中。

    一入殿,刘荣便言道“儿臣拜见父皇”。

    坐在上首的天子刘启是呵呵笑道“今日,太子便与朕一同到甘泉山中围猎如何”。

    自从当年随祖父第一次到霸陵围猎之后,刘荣便是对围猎之事甚是喜爱,且还是老爹说的,刘荣怎会出言反驳 “父皇之命,儿臣敢不从之”。

    “如此便好,那太子可回去换上衣物,两刻之后,便出发”。

    “诺,儿臣告退”,言毕刘荣便转身离去。

    一回到寝宫中,当即便令王声命人取出甲胄,在数个侍从、婢女的服侍之下,才穿好了这甲胄。

    刘荣所穿的甲胄,自然可以说是,汉家最好的甲胄,但就刘荣自己而言,还是觉得这甲胄穿起来是太不方便了。

    接着刘荣一摸腰间,便又是对王仡言道“速去将孤的配剑取来”。

    “诺”,王声一拱手后,朝要去取剑来。

    其还未走出几步路,便听刘荣又言道“等等,取父皇所赐,高皇帝的那把配剑来”。

    “奴婢知之”,王声又言道。

    刘荣要出宫随老爹围猎,自然一回宫便命人召来了公孙贺。

    别看公孙贺年岁不大,特别是经历此次出行之事后,刘荣便发觉,公孙贺还是有一些少年老成,有些本事之人。

    见到公孙贺之后,刘荣便是略加调侃之意说道“此次围猎,孤之安危,便皆要交于卿家之手了”。

    公孙贺却是未从刘荣说的话中有什么调侃之意,当即便行礼道“臣定誓死保护殿下的安危”。

    如此一来,刘荣便立即到了甘泉宫外去等着老爹到来。

    然刘荣刚刚到了宫外,不多时,便见到老爹身着一身戎装甲胄,策马骑行而来。

    刘荣当即便下马道“儿臣见过父皇”。

    策马行至近前,天子刘启便言道 “太子不必如此多礼,速随朕到甘泉山中去”。

    “诺”,言毕一行礼,刘荣便上马随老爹而去。

    随后,过了半个多时辰之后,众人总算是到了围猎之地。

    当即一扯缰绳,天子刘启便对身旁的刘荣言道“今日,太子与朕一比射艺如何”。

    “父皇英武,儿臣怎能及之”,刘荣当即便拍起了老爹的马屁。

    闻此言,天子刘启是呵呵笑道“胜负如何,还是要比过之后才可知之”。

    听老爹如此说,刘荣也只得言道“还请父皇示下,当如何比之”。

    “便已今日射获猎物之数,平定胜负,若是太子胜了,朕必有重赏”。

    “儿臣遵命”。

    待刘荣言毕,两人便各带一对人马,开始在林间射猎。

    而此时此刻的长安城中,自从天子离去之后,皇宫之中亦是变得异常冷清

    留在长安陪伴窦老太太的馆陶公主刘嫖,见此情形,便是撇下了堂邑侯陈午不管,住进了长乐宫,陪在窦太后的身边。

    “母亲,也不知阿娇此时在甘泉宫如何”。

    闻刘嫖如此说,窦太后便是呵呵呵的笑了起来,“不必有何担忧,甘泉宫距离长安不远,还有荣儿和皇后照应,且阿娇甚是聪慧,定是无事”。

    如此刘嫖也是说道“或许是女儿多心了”。  ,请牢记:,免费最快更新无防盗无防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