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历史小说 > 三国:开局用玻璃杯换了个爵位 > 正文 第一百六十一章贾诩相劝,曹操退许昌
    第162章

    密谋

    贾诩却说到王允对董卓一向言听计从,似无二心。

    贾诩又说“董卓之爱妾,姓王名箐,本是王允的养女。董王两家交好可见一斑。”

    “若是主公现在前去,怕是中了这董贼的调虎离山之计啊。”

    刘玄不语,心下了然。

    既然貂蝉在我身边,本来这离间计是无法实施的。

    这王允,身边的侍女没了,竟然还把自己的养女交出去了

    看来虽然换了人,历史的进程还是没有改变啊。

    感慨一声,刘玄宽下心来。

    这么想,王允发来的这封信的可信度就更高了。

    唯一的问题是,根据情报司的情报,袁术也收到了一封同样的信。

    这样如果刘玄派兵前去长安,就有可能要面对袁术的直接竞争。

    论实力,他刘玄不是很虚袁术,论名望,他刘玄才是汉室正统。

    虽然。

    刘玄在想,要不要和袁术起这样的冲突。

    汉为鹿,天下共逐之。

    现在谁得到了传国玉玺,得到了10汉室天子,虽然的确可以号令天下诸侯,但是这也是一把双刃剑。

    这也意味着把自己绑到靶子上让别人来打。

    而现在,获得长安,虽然可以获得那一朝的文武大臣,但是也只是如此。

    长安虽说是汉室古都,时至今日,积累也已不过尔尔。

    何况,最让他无法接受的是,若是去了长安,幽州并州冀州三州就会不稳。

    一想到自己辛辛苦苦得来的地盘可能就要拱手让人,刘玄就心下不爽。

    刘玄权衡利弊,认清了出兵长安绝非明智之举。

    然而,机会如此宝贵,如果不做点什么的话,刘玄也有点不甘心。

    正好,刘玄的意思与贾诩相近,就做个台阶。

    刘玄说“贾公所言极是,我虽勤勉,然河北之地仍旧不过是偏僻小地。

    吾想,若非吾之声势已可席卷华夏,吾应先默默经营为上。”

    刘玄又说“文和,本都督还有一事与你商议”

    送走了贾诩,不久,一封密信从都督府送出。

    又不久,关羽又走进了都督府,

    刘玄召他前来,是为了给他安排一项任务

    话休烦絮,另一边,袁术得到信件后大喜过望。

    他袁家本是名门,割据一方,实力雄厚。

    四世三公的袁家早就眼馋这汉室的帝位了。

    若非祖上迟疑,这天下,本应当是他们袁家的

    现在既然有这样的机会,就应当抓住,千万不能放走了它

    袁术即整饬兵马,除去留守汝南的部队之外,一共集结了二十万之众。

    就等他一声令下,即可开赴长安

    另一边。

    长安。

    太师府内。

    天刚蒙蒙微亮,室中男女却刚刚入睡。

    董卓自是得了王箐之后,夜夜笙歌,不理朝政。

    一方面是因为王箐本就懂得如何取悦男人,兼以这女子不断使用药物,另一方面,也是董卓觉得局势已定,不必再去费心。

    内有长安百官,外有吕布李傕,何人能动他董卓

    天下已无人能杀我董卓

    董卓有绝对的自信。

    前一年伍孚刺杀他的时候,他一点都没有惊慌。

    因为他知道,倘要成就霸业,这一点小小的插曲是必不可少的。

    因此他早就做好了准备,在衣服里贴了一件贴身的小甲。

    甚至,冥冥之中,他已经知道那一天是那天。

    只有那一天,他穿了小甲

    这是天意,天佑我董卓啊

    然而自那之后,但凡他上朝,就未尝脱下过那件铁衣。

    或许天意能够救他一次、两次,但是长久来说,能够救他的还是他自己。

    董卓已不再相信天意,他只相信自己。

    所以他不再担忧无度、穷兵黩武会有什么恶果,不怕僭越皇位、挟持天子会受到天谴。

    他董卓已是天下霸者,何人能制裁他

    就算是天也不能

    若是天意有道,此时必会一声叹息。

    一个人的时运是有限的,若是他不相信天道,又何能让天道保佑他

    所以今天当董卓梦见清明时节,一群人在自己坟前哭丧时,当他看见那群人中有王箐吕布时,他并没有惊慌。

    对他来说,这只是一场恶梦而已。

    董卓并不知道,他的命数早已注定。

    这场梦是上天对他最后一次眷顾。

    天道有常,然终因世殊时异而奖罚相殊。

    是为人和也。

    夫后世言及董卓,占汉末乱世之天时,凭长安之地利,然功业不成,中道暴毙。

    何也人不和也。

    董卓即为枭雄,失夫人心,即为枭也。

    枭,寇首也,非一方诸侯,但占山劫掠之辈也。

    董卓的故事就快要走到尽头了,无论如何,三月初三,会是他命运的转折点。

    三月初三,是曹操约定献城的日子。

    曹操此时正在做什么

    他在忙着搬家。

    许昌城内连同百姓和士卒百官,近一百万人,在这一个月里被曹操分批转移到了泰山郡一带。

    当然这么走也不是白走的,古代之所以有所谓“流民之害”,就是因为流通人口保证不了生活。

    不光如此,流民427还会传播传染病。

    这也是为什么古代少有的几次大规模人口迁徙近代以来都被学者们注目的原因。

    一个国家,如果发生了定向的大规模人口迁徙,要么就是这个国家足够强大,支撑的起这样的转移,要么就是国运衰竭,人民只好四处游荡躲避战乱。

    游民一直是一个很大的问题,有的百姓出了城便落草为寇,有的百姓出了城就不知道去了哪里。

    历朝历代,长途迁徙的游民,到达目的地的时候往往十不存五。

    还好曹操时间充足,许昌到泰山郡沿途又有城府州县可以帮助,所以这搬家搬的还算是顺利。

    经过了一月有余,许昌的百姓士卒大都已经到了泰山,许昌城内仅剩下一些老弱病残和维持城内治安和卫生的杂务。

    曹操是要送许昌给董卓,而且还是完完全全的许昌。

    如果可能的话,一个人也不留给他

    然而做不到,就很难受。

    到时候,这一座空城,就是激化董卓与孔融矛盾的良药

    此外,曹操还集聚了千精骑,打算在董卓进城之后派出,截断董卓的后援。

    如果说半个月之前曹操还是壮士断腕一般,那么现在,王允的一封信已经足以让他反败为胜,请牢记:,免费最快更新无防盗无防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