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历史小说 > 帝国第一驸马 > 第1094章 要的就是真实
    “异地办差,即我密仓府官员可到青环府办差,亦或是其他地方,这样就可避免地方勾结之事”

    杨俊才还详细解释了一番。

    听得赵南星也内心感叹,止不住赞赏之意。

    这是一个有才干的年轻人。

    越国公若是泉下有知应该会欣慰的。

    老牌贵族所存不多,越国公杨家这一脉也开始凋零,赵南星知道,陛下如此重用杨俊才,一来是因为其父景义伯顺应朝政,二来也是有越国公这层关系。

    越国公杨素。

    可是开国辅臣,跟薛怀仁一样有从龙之功。

    陛下自然念及旧情。

    这杨俊才怕是能让杨家再享恩泽,就冲他提及的谏言就有这个价值

    农庄法的利处和弊端都同样明显,而他刚才说到的破坏之法,也是确实存在。

    内阁及诸多朝臣不止一次的商议过解决之道,但都无法避免。

    只需倍之,范围扩大,手段激进化就没有什么政令是破坏不了的。

    地方势力和官员们勾结蓄意破坏的目的就能达成

    如果异地办差,并制定严苛制度,那么就能阻断勾结,也能秉公执行

    这确实是良策

    古人的智慧啊

    关宁内心也在感叹,有人想着办法钻空子破坏朝政,同样也有绝佳应对之法。

    “这谏言朕采纳了。”

    关宁开口道“你再写一道详细奏章提交内阁。”

    “遵圣命。”

    “周通啊。”

    他又看向了这位老府尹。caso

    “臣在。”

    “杨俊才还年轻要学的还很多,你是长辈要多多提点。”

    “臣遵旨。”

    周通知道陛下是真的看中杨俊才了,让自己提点,实际就是教授他很多的为官之道。

    年轻有冲劲是好事,可办差做事要讲求方法,还有诸多学问在里面

    “谢陛下。”

    杨俊才也明白是何意,忙着行礼。

    关宁摆了摆手。

    “尔等刚才所言,倒是令朕心有感悟,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然高居庙堂都不知民间疾苦又如何心忧”

    他也是有感而发。

    “陛下体恤民情,乃是百姓幸事,然路途赶紧,

    。怕是不便私行。”

    赵南星知道陛下要打什么主意了。

    那就是微服私访。

    陛下不止一次跟他们说过有这个打算,只是朝政繁忙,没有空闲。

    这次要赶去边境与魏国交易,此事拖延不得。

    微服私访怕是要花费大量时间。

    “朕就在此见见百姓。”

    关宁开口道“去找来密仓府下属行政,要细化到村,朕随意钦点,你们给把那的百姓请来。”

    周通跟杨俊才对视一眼。

    陛下想一出是一出,这随意提人问询,可真的容易说出实情。

    “还愣着干什么,快去。”

    “是。”

    “别拿富庶之地,朕要见的是穷苦百姓。”

    在关宁催促下,周通很快拿来一个名册。

    杨俊才之前收税几乎跑遍了密仓府,倒是了解实情,他也没什么害怕的,给关宁点了几个地方。

    只是府尹大人周通全程黑脸,这不是在陛下面前揭老底吗

    真实,要的就是真实。

    古代皇权不下乡,就算要外巡,也都是提前做好安排,想要了解实情,真是难上加难

    倒是这种随意提点,或许能了解一些。

    名单确定下来。

    关宁让成敬亲自带着他的侍卫去请,就是为了防止被提前告知安排。

    他亲自下了旨意效率也是奇高,到了下午就被请了过来。

    总共二十一人,皆是来自密仓府最贫穷之地的穷苦百姓。

    虽然路途已经对他们做了详细解释,可他们依旧拘谨的厉害。

    关宁并未露面,而是坐在屏风之后,最底层的百姓见到他这个皇帝,怕是连话都不敢说,还能指望他们说真话吗caso

    面对这些百姓只有杨俊才,旁边记录的是赵南星。

    人越少,他们的压力才越小。

    “我是府丞杨俊才,此番找你们来是有些问题请教,尔等有什么难处也可以提出,本府丞为你们解决。”

    杨俊才尽量表现的亲和说的也是大白话。

    “府丞大人”

    “原来你就是杨府丞。”

    有百姓已经开口。

    他们确实听过,月前因征收夏税之事搞出很大的动静,在民间都

    。已经传开了。

    说的就是京城来的一位税务官员,他还留下来做了府丞。

    杨俊才有些尴尬。

    这搞得好像是他故意安排的,他干咳了一声迅速进入正题。

    陛下就在屏风之后听着,必须要问出点东西。

    他并未直接问询,而是跟他们聊着家常,放松的同时,不经意间就能把实情说出来。

    问什么也是关宁事先交代的。

    “老乡,你家中有几亩地。”

    杨俊才问了一个其中穿着最破烂的老汉。

    “我家有十五亩地。”

    “十五亩”

    “这不错啊,能养活一家子了,还能有些积蓄。”

    在屏风后的关宁也暗自点头,之前他在内阁议事时专门提及过,要让百姓有最低生活保障。

    为此还特意算了一笔账。

    大宁百姓到底需要多少收入才能养活自己,养活一家人。

    农业为主,就以现在的生产力来算,一亩地平均年产量将近二石半多原粮,大约三百多斤稻谷,税收为三十税一。

    算上前朝大康这是历史上税收最少的时候,这也是关宁的仁政之一。

    交完税再按产出六成算,剩余近两百斤大米。

    由于古代粮食产量不高,一个成年人一天吃两顿饭,加上其他辅食野菜之类,一人一天吃半斤大米,也就是近两百斤。

    不过这是在交税少,地是自己的地,不用交租,没有战乱,风调雨顺,庄稼丰收的情况下,实际上根本没有这样的条件。

    也就是说,想要温饱至少需要两到三亩地才能养活一个人。

    要养活一家人,至少需要十余亩地才行。

    把账算明白了,再来解决问题,就会发现是相当的难。

    若遇有战争,为筹集军费,各种苛捐杂税,老百姓苦不堪言,多少亩地都无法养活自己。

    隆景末年就是这种情况。

    新朝建立取消了各种苛捐杂税,但还有很多人手中无地,这就是要解决的问题。

    平衡,也就是公平。

    杨俊才好奇问道“您都有十五亩地,为何穿着还如此破烂”

    “因为我只是挂了个名,地不是我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