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历史小说 > 重生大明万岁爷 > 第一百三十七章 商人的推波助澜
    朱植将依偎在肩膀上的美艳女子推了出去,正色看着沈一元,道“这件事你做得很好,日后,皇上必召见于你。”

    沈一元瞥了一眼被朱植推开的女子,朱植在通过这个细节说话。他在告诉自己,他的在乎与重视。

    常年的察言观色,让沈一元变得更为老成、世故。

    “能为朝廷效命,是沈某的福分。”

    沈一元再次行礼。

    朱植摆了摆手,道“无须多礼,新商之策入京师,对无数商人有利。当下诸藩王入京,不久之后,天下举子也将汇聚京师,趁此机会,开京师商业之便,是最好不过。”

    沈一元连连点头。

    若五月可在京师施行新商之策,那将是商人的狂欢。

    “皇上说,商人是有力量的。本王与珉王能放下荣华,屈身于商,便是在此。去吧,去展示商人的力量,去用你们的方法,说服官员。”

    朱植肃然地说道。

    沈一元恭谨地行礼,然后退出了房间,在门口停留了两息,便转身离去。

    朱耿抬起头,看着朱植,道“十五哥,皇上想要推行新商之策,不过是一句话的事。需要如此大费周章吗”

    朱植呵呵笑了笑,对朱耿道“皇上这样做,自然有皇上的考量,我们只管做好便是。”

    朱耿眯着眼,不解地问道“纵是如此,也不需选沈一元吧他是徽商,徽商并不如晋商吧在这京师中,挂靠在官员之下的晋商可是不少。”

    朱植品着酒,闭上眼享受着,哈了一口酒气,道“强大的未必好控制,选一个相对弱小的,对我们而言,是有好处的。”

    “我们”

    朱耿似乎意识到了什么,目光盯着朱植,一动不动。

    朱植却没有再说什么,只是嘴角挂着一抹笑意,举了举酒杯。

    所有不言的话,都在了酒中。

    在沈一元离开轻烟楼之后,便通过江东门,进入了江东大街,走至莫愁湖后,觅了一艘船,泛远而去。

    船与船交错而过时,沈一元嘴角动了动,声音吹落在湖中,再无动静。

    陈继之从湖边鱼贩摊上,购置了一条肥鱼,笑吟吟地返回家中。

    这几日百官都出奇的老实,也没人反对一条鞭法与国策了,就连商卖屯田的事,也被人忽视了。

    没办法,谁再不开眼,也是需要脑袋的。

    皇上这一招实在是太毒了,谁反对,就成全谁。

    可要真被皇上成全了,那也不见得是一件好事。

    几个衙门都会派人到家里查,查出来一点问题,不是充军便是杀头,二选一,绝对不带第三个选项。

    这年头,谁经得起查

    就是穷得只剩下破房子的清廉之士,也经不起查啊。

    谁还没说过“则”与“生”之类的字,万一被扣上影射太祖的罪名,就是被杀了头,到了地底下,说不定还得被老朱再杀一次。

    六部都老老实实,作为吏部给事中的陈继之便没多少事可做了。

    刚到家门口,尚未敲门,身后便传来了声音。

    “御史大人。”

    陈继之回头看去,见到来人,脸色微微一沉,道“哦,这不是布行的掌柜冯有才吗我记得,距离月供还有一些时日,怎么,最近生意好了”

    冯有才谄媚一笑,道“御史大人说笑,布行多少生意,大人还不清楚。大人,还请借一步说话。”

    陈继之将鱼挂在门上,随冯有才至街道旁的树下,道“说吧。”

    冯有才左右看了看,见没有人,便谨慎地说道“冯氏布行里大人一份利这是不会变的,只是大人,您想不想让这份利加上一些”

    陈继之目光锐利地看着冯有才。

    在五年前,冯氏布行经营出了问题,在最是布行生意火红的冬日,布行却因为购置货物过多,挤占了账银,无法给伙计发薪钱,眼看着伙计便要离去,布行即将倒闭,陈继之拿出了一些银两,帮助冯氏布行度过难关。

    自那之后,冯氏布行每月都会提收益部分,算作月供交予陈家。

    “加上一些是什么意思”

    陈继之有些听不明白。

    冯有才叹息道“大人,新商之策施行于北平、苏州两地,商人往来不息,获利极大。反观京师之地,却毫无作为。若朝廷允许在京师推行新商之策,那冯氏布行其营收,必不降反升,到时,大人的那一份利”

    陈继之眼神微微一眯,这不就是水涨船高吗

    不过,新商之策可是将三十税一,硬生生提升至十五税一,典型的暴政行径。

    在这种情况下,商人为什么不反对,反而还愿意去接受

    “你确定那新商之策有利”

    陈继之不解地问道。

    “大人,商业之道,可不只是看税率,新商之策推行,布行所需采购之物,将更为简便,出入城也无需再缴纳税银,各方衙门,也不能再以其他名义索要。算一笔总账,新商之策有利无害。”

    冯有才仔细解释着。

    陈继之与冯有才交谈了近半个时辰,才返回家中,将鱼交给妻子之后,便进入书房,直至夜深,才出了书房。

    看着埋怨的妻子,陈继之只是轻轻一笑,品尝着冷了的鱼,自言自语道“晚了一步,只能吃条冷鱼了。不过,终归是鱼肥入我肚,不是吗”

    四月二十一日,吏部给事中陈继之上书,恳请皇上于京师施行新商之策。

    一时之间,附和着众。

    帝未从之。

    四月二十三日,都察院练子宁与六科给事中同时上书,言明新商之策所利,恳请皇上准许京师推行新商之策。

    帝未从之,问群臣“先期朕意在京师,汝等不允。如今朕不意京师,缘何又来请之不妥,甚是不妥。”

    四月二十五日,户部尚书黄子澄、工部尚书郑赐、都察院练子宁、景清等四十余位官员上书,再请新商之策。

    帝置之不理。

    四月二十六日,临时朝会,百官齐心,众口一词,请皇上于京师推行新商之策。

    朱允炆终是退让,对百官言道“新商之策,如一条鞭法、遏兼并国策,乃是利民、利商、利国之事,既要开之,何必只开京师”

    至此,新商业之策在商人的推波助澜,官员的精明打算,朱允炆的因势利导之下,终冲破了束缚,彻底在大明帝国推行开来。

    只是,在商业大浪潮之下,总免不了暗涌。,请牢记:,免费最快更新无防盗无防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