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女生小说 > 1984我的小说时代 > 第121章《当代》七月刊
    方德华去了一趟桂省电影厂,结果张一谋不在他现在还在吴天名电影里当主角,幸好拿到了联系方式。

    打电话联系之后,张一谋连忙问他的新电影情况“德华,倩女幽魂上映后的票房如何”

    “我的电影还能差嘛。据新艺城的专业人士估算,这部电影应该在2000万港币左右,可以挤进年度前十。不过我认为票房应该更高。”

    “恭喜恭喜,又一部电影取得成功”

    张一谋闻言,透露出羡慕的语气。

    “同喜同喜。我在港港的时候与亚视的高层谈过,他们对电影一碗酥肉粉很感兴趣,想让你们带电影给他们看看。若是合适,他们想买下在港港电视的播放权。”

    方德华的话刚落下,话筒那头就传来一段激动的声音

    “你等会,我去找吴厂长,你再一五一十跟他说清楚。”

    过了几分钟,吴天名气喘吁吁的声音传过来“德华,我吴天名。听一谋说,你帮忙牵线亚视,能给我说详细点吗”

    于是方德华花几分钟的时间将事情说清后,就听到吴天名激动的声音“好好好。德华,你真是个贵人我先去找人安排,等我回去之后请你吃饭。”

    下一刻,张一谋的声音就响起“若是这次能够成功,你说我们的电影能否可以卖到其他国家去”

    “一谋,自信点是多少个国家的问题,而不是能不能的问题”

    “哈哈,说得好。”张一谋爽朗一笑,“对了一谋,我联系上红高粱的作者了,墨言对你也很感兴趣,不知道你是否收到他的来信”

    听到这個名字,方德华心中一震,文抄公中不可缺少的作家就要来了吗

    “等我回去仔细翻翻信堆。”接着又问,“一谋,你打算什么时候拍摄这部电影”

    “等我拍完这部戏,去他们那边实地考察一下,再做决定。”

    等方德华回到省图书馆,果然从信堆中找到墨言的来信。

    信中也没啥其他的信息,就是表达了想与方德华交个笔友的想法,同时听张一谋说“你剧本写得很好,故特来讨教”。

    看完之后,方德华立即回信。

    在信中先是吹一波红高粱的各种好,接着又分享自己的一些日常事情借此拉进感情,“炫耀”自己也有一部新作在当代发表,最后才分享剧本经验“主要是导演拍的好”

    也不知道墨言在收到回信后,脸上是一副什么表情。

    吴天名听到好消息之后,宣布剧组放假半天,让张一谋得到进城买采购的时间。

    这倒是让他想起当代又到发新刊的时间,采购物资的空闲在县城的报刊亭买到最新的杂志,还顺手又买一本最新的人民文学。

    随手一翻,果然在当代上看到“德华”的大作。

    先前拍电影的时候曾听德华说过这作品,只是没时间看,这下倒要看看这本是否适合拍成电影。

    从县城回剧组的路上,这的内容倒是让他看完。

    果然如同德华所说是一个大家子的事,不过这开头的做菜也太热闹了点吧,他从哪里学到的那么多菜肴

    这念头刚升起,脑子里就闪过一个名字方兴伟

    回到剧组之后,他将杂志递给吴天名“厂长,你看看德华的这部新作品。”

    刚安排妥当的厂长听闻德华出了新作,还是发在当代上,心中替这个桂省的作家高兴“等会我看看。你又买了人民文学看完后拿给我”

    两人都很喜欢看文学杂志,不仅能看到许多好的作品,也想看看有哪些适合改编为电影的作品。

    “一谋,过年的戏剧性与故事冲突,非常适合改编。这种通过华夏家庭伦理表现社会现实的主题也非常有深度。”吴天名看完之后,第一个反应就是能拍。

    “我也是这么认为,一幕幕冲突很有电影的画面感。”

    吴天名点点头“没错,而且场景也不多,几乎都是屋内戏,成本能节省不少。”

    “不过,这演员可没那么好找。场景不多,但却需要演技。小小的空间需要传达精准的神情。”

    “需要一批好演员”

    收到回信的墨言也第一时间买了一本当代。

    “竟然写悲剧”墨言刚看了开头,就已经猜到的结尾以金钱关联之下的团圆,注定是一场七零八碎的家庭悲剧。

    父亲母亲都是传统的形象,几个儿女纷纷对应当前社会上的一些现象,也是一个不错的切入口。

    “不过,这德华也太不细致。在南方真有一年能赚将近三千块的厨师真有那么高工资”

    若非有稿费,自己的工资远远比不上一个厨子。

    倒是这开头的年夜饭的描写,让他看得咽口水,不愧是写一碗酥肉粉的作者

    自己好像还没吃过这么丰盛的年夜饭阿呸。

    看完之后,提笔给德华回信,在信中表达自己对过年的一些看法,“德华,你这部新作通过一个小家体现大时代下百姓道德品性的缺失与沦丧。以小见大,将改革开放之后,百姓对于金钱的追求,建立在传统伦理滑坡的基础上。”

    “我个人觉得你这里的情节和冲突虽然已经很丰富,但是我认为某些部分还可以更加紧凑和有力。个别人物形象的内心世界和动机还不够深入。比如”

    “最后的金钱大餐是神来之笔,我仿佛看到从这道大菜上延伸而出的维系亲情的透明细线,随着被掀桌子而变得支离破碎,也暗示了后续的悲剧。”

    “若是按照我的想法,应该让小三年夜饭登门,引发女婿与兄弟的打斗。大女婿被踢中要害而不能人事,再引出后续的惨状”

    “”

    与墨言有相同想法的还有其他的读者。

    他们看到这部时,也在感慨大厨的工资真高,看到了南方小县城年夜饭的丰盛。

    心中暗暗咂舌,南方都已经发展到这种程度了吗真不愧是改革的桥头堡。

    年长的读者仿佛从程父程母的身上看到自己的踪影,虽然有不少儿女,但年夜饭也是自己张罗

    大家都是从艰难时代过来,都清楚金钱的威力。

    没钱过年很难,有了钱家里过年则会多了许多人情味。

    从中在推广到亲戚之间,尤为明显。

    某些则从大儿子的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咳咳

    更多人是将自己代入到二女儿和女婿的身上,认为自己就是最为孝顺、也最有前途的一个

    当代新刊发行一周左右,编辑室开始陆续收到读者的来信反馈。

    许多读者非常羡慕这个家庭能有如此一对勤勤恳恳的父母,也羡慕这几个儿女从小就能享受美味的饭菜。他们为了家庭的幸福和子女的成长,付出了无数的努力和牺牲。但最终却落得这么一个下场,非常唏嘘。

    读者小瓶子说“中对程父程母的刻画,让我想起了我的父母。他们劳累半生,不仅维持一个大家庭的生计,还培养出三个大学生。只是我们子女三人各在一方工作,平常时候难以得以陪同父母。大多时候只有过年之际才能一家子团圆,也唯有在这个时候给爸妈一点金钱才能补偿心中的内疚。看了这部电影,我突然醒悟莪们三人虽然已成为父母的骄傲,但并不能缓解他们的孤独。我要推荐给我的弟弟妹妹看,让他们也意识到自己那错位的想法,以后多多回家陪伴父母”

    更多的读者对其中人物的经历有了共鸣,几个子女、媳妇、女婿都能在自家或者周围邻居身上找到一样的经历。

    “我大哥就是一个气管炎,自从结婚分家之后,对大嫂言听计从,对父母几乎不管不问。与电影不一样,大家都还没撕破,逢年过节还能维持表面的团结。”

    “我小妹如同的情节一样,不顾家里反对硬是嫁给一个小混混,最终落得大女儿的情形。我大姐到是找到一个靠谱的姐夫,一起相扶相助,不仅将她家里打理得井井有条,也让老人觉得自己的这个婚姻安排得很好。”

    林民民翻看一个个读者的反馈,心中对德华这部新引起的反响逐渐清晰。

    虽然刊登之前就认为这是一部好,但是究竟能不能得到读者的认可,他也摸不准。

    改革开放之后,在赚钱的潮流下,大家庭逐渐分化为小家庭,一家之主的权威也渐渐削弱。

    或者说得更透彻点,有钱那就还是一家之主,没钱那就是啥都难。

    即便在城里,因为钱、房子、分家等种种因素而闹得鸡飞狗跳的事还少吗

    在这个背景下,这样一部能引起读者们的共鸣,是一件非常正常的事。

    其他编辑看了不少来信后,笑着对林民民说“民民,恭喜你又挖掘出一名好作者。没想到这德华第一次写中篇,就能将火候把握得那么准确。”

    “哈哈,张哥,这可不是他第一次写中篇。“德华”已经写了好几本中篇的通俗,有精武英雄、倩女幽魂、黄飞鸿等,而且引起的反响一点不比这部差,只是在思想、深度方面没法与这部比。”

    “通俗还真有作家为了几个稿费去写通俗”这张哥脸上满是不可思议,好好琢磨、打磨一部作品,名气、房子、甚至是金钱不都有了吗有了名头,到哪都是座上宾。

    在这个唯有文学至上的时代,通俗无疑处于鄙视链的最低端。

    “张哥,你这是看不起通俗啊。我听说倩女幽魂已经改编为电影,指不定哪天就能在电视电影院看到了。”林民民虽然也不是很喜欢通俗,但也不会将其如此遍地。

    阳春白雪、下里巴人,都是各有所爱,不必强求。

    再说现在有了电视电影这种载体,指不定通俗因此影响力更大。

    张哥继续嘴硬“那又如何”

    林民民想了想说“或许这个德华想同时在两个领域取得成就呢。”

    桂省文学杂志社,谢东方将当代七月刊拿给主播韦忠烨看。

    “主编,这就是我跟你说的德华的新作品。一部非常好的现实批判作品,更难得的是文中透露了许多我们桂省的民俗习惯,很有特色。”

    韦忠烨此前听眼前这个手下谈过几次过年,心中早就拉满了好奇值,也不说话,直接。

    等看完之后,果然名不虚传,当下布置一个任务,让谢东方在下一期的杂志中出一篇读后感。

    作为一个文学洼地,每一部上四大刊的作品,都值得他们尽心维护。

    “行,没问题。”

    谢东方与作者聊过几次,对作品的创作背景比较了解,写一篇评论还不是手到擒来。

    方德华写完给墨言的回信后,还特意去了一趟报刊亭翻开最新的当代,找到自己的名字后才满意的掏钱买下两本。

    他不确定杂志社寄寄来的有几本,什么时候到。

    德华老师现在需要拿一本去陆老那边串门,没有比这本杂志更好的礼物了。

    “陆老,我又来看你了。”方德华提了两斤香蕉、两斤葡萄上门。

    陆老看到他非常高兴,开口就问“小方啊,你从港港回来了”

    方德华心中一愣,怎么自己到港港“出差”的消息都能传到陆老的耳中。

    “刚回来,这不是立即上门找陆老您切磋棋艺嘛。”方德华笑着说,“我还给你带了一份特殊的礼物。”

    陆老抬着老花镜仔细上下打量“我可没看见有礼物,难道是你手上的这些水果”

    “嘿嘿,你看”方德华从背后用皮带夹着的杂志取出,递过去。

    陆老看到是当代,一脸疑惑,看着这笑嘻嘻的后起之秀,心中突然明悟,语气也带着几分激动“德华,作品发表了”

    “嗯我这总算是完成了任务了吧”方德华摘了小半串葡萄清洗,将洗好的递给陆老,“尝尝我买的葡萄。”

    陆老尝了一个,眯着眼睛笑着说“不错,真甜小方,你也尝尝。”

    说完,又从房间里取出一个木盒,掏出一些茶叶泡“我学生孝敬的西湖龙井。这几个月我都没舍得喝,不过今天值得庆贺”

    “哇,这茶叶味道果然很好。陆老,等会也给我带点回去呗。”

    “去去去,你这小子每次上门都祸害我的好东西。赶紧与我下几局象棋,免得老惦记我的好东西。”

    “要不就以龙井为赌注”

    “”

    最终,方德华还是从陆老手中拿到二两茶叶。请牢记收藏,网址 最新最快无防盗免费找书加书可加qq群9528685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