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女生小说 > 重生:我的80年代 > 第852章 创业家
    第852章 创业家

    关于这份“财富杂志”该取个什么名字,李建昆着实思考了一番。

    由于年代的原因,当下并不好把“追逐财富”这样的论调,拿到台面上来讲。

    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这句意义重大的话,现在也没有问世,似乎要到年底。

    所以,尽管杂志的内容是财富信息,但是杂志的名字不可标榜“逐富”,得隐晦些,甚至另辟蹊径。

    创业李建昆在白纸上写下这两个字。

    这个词肯定没有问题,一九七四年有部大火的电影就叫这个名字。

    随后他又在后面加了個“家”字。

    每一个用行动追求更美好的生活的人,都可以称之为“创业家”。

    用这个名字递交材料,大概率没有问题

    呼

    杂志社落户在这儿,简直是花园式办公。

    想要创办一家杂志社,也不是那么容易的,需要申请的资质很多。

    引路的是一个驼背老叟。

    今儿和李建昆一起过来看房。

    这感人的价格啊上辈子买第一套房时,掏空荷包还背负三十年贷款的李建昆,险些泪流满面。

    “您二位好好瞧瞧吧,就这院儿,除了那些个皇家的以外,我敢说全京城您找不到第二座。”

    宅子位于东城,毗邻故宫,后院里有口池塘什么规格就不用赘述了,搁后世那可不止一个小目标起价。

    王山河薅到的信息。

    事实上,这座四合院从公有状态申请回来,也没有多久。

    不知是搞怕了,还是什么其他缘故,金姓人家有意出售。

    “您老能给个准话儿吗,多少钱。看也看过,合适我们马上拿下。”小王问。

    遂退而求次,抛开兴办公司的固有想法,打算置套四合院。

    二月春风似剪刀,古时肯定不兴公历,诗里说的“二月”正是现在这个时节。

    “东家说了,不二价,六万八。”

    和这座四合院的所有者金姓人家,是个什么关系,李建昆到现在还云里雾里。

    如今看来,妙不可言。

    漫步在一池碧水旁,塘畔恰好有一棵老柳树,刚吐出些许嫩芽,这句诗显得十分应景。

    这几天李建昆一直在物色杂志社的落户地,想着往后是要送给沈姑娘的,租的房子未免不合适,买吧,约莫合适的地方全是公家的,不可能买下来。

    即使按照现在的行情看,这价格也不算贵。

    一九八五年首都的房屋均价,已经破千,像这样的地段,每平方一千五也不稀奇。

    那么一百平方,就是一万五千元。

    要知道这座院子,占地面积可远不止五百平方。

    房主叫卖这个价格,只怕是顾忌再往高了叫,不可能有人买得起,毕竟快七个万元户了。

    所以哪怕搁现在讲,李建昆也是血赚。

    “老伯,让你东家过来吧。”

    “钱呢”

    李建昆做个请的手势,领着驼背老叟原路返回。

    后者刚才在宅子里等着,并没有出门,现在来到院门外面,蓦地发现胡同里停着一辆叫不出名字的、特高档的大轿车。

    见小王解锁车门,李建昆往后备箱走去。

    驼背老叟双目圆睁“这车是你们的”

    “嗯。”

    驼背老叟“”

    他暗道,亏了东家怕是价格喊低了呀

    “岚姐,这是个什么地方”

    “这不是什么皇家园林吗”

    “杂志社搁这儿办”

    周岚领着几个人,来到李建昆刚收归名下还热乎着的四合院或者叫四合院样式的府邸,可能更贴切些。

    甭提他们,饶是第二次过来,周岚仍觉得眼睛不够用。

    走进这儿的感觉,和去隔壁的故宫,也没什么太大区别。

    不多时,一行人来到一进院的正北房堂屋。

    原房主搬走了一些家具,不过大部分老家具还是留了下来,李建昆坐在中堂下方的一张太师椅上,一边打量着周岚带来的七个人,一边示意他们随便坐。

    这八个罗汉,将是“创业家”杂志的初创团队。

    另七人是周岚挖来的,也都是媒体从业者,对于现状不满、有下海意向的人。

    大家挨个做自我介绍,李建昆和他们互相认识一番后,直入正题。

    “一本读物,以内容为先,我们的杂志要做什么内容,相信周总编已经和你们讲过,我希望第一期的内容尽快出来,其他工作也都在筹备中,我要创业家第一刊,在本月底问世。”

    大家你看我我看你,心想是不是太急了些

    “李总,”有人举手问,“咱们有印刷厂了吗”

    “我说了,其他工作都在筹备,这不是你们该担心的事。”

    问话的人讪讪一笑,想着这位李总,好像也没有周岚讲的那么好说话啊。

    只能说他还不了解李建昆,自己人私下里怎么嘻嘻哈哈都没问题,但工作是工作,必须严谨而认真。

    看看李建昆和艾菲就知道,两人私下以兄妹相称,然而在公司里,艾菲照样喊他董事长,并且以上下级关系相处。

    “咱们的内容其实不难做,新闻报纸上不乏素材,每个素材都能写篇文章。”有人发言。

    “不。”

    李建昆摆手“这样的内容我不要,新闻报纸上的相关素材,只能当成线索,我要的创业致富故事,必须真实、精确,甚至要让读者看过那篇文章后,能够找到故事里的主人翁。”

    众人面面相觑。

    “那必须实地采访啊。”有人说。

    “没错。”李建昆点头,“记住,不做虚假和含糊的内容,是创业家的原则和底线。”

    “这样的话,内容可就不那么好做了,”有人举手发言,“现阶段我们还能收集首都这边的创业致富故事,可越往后,素材肯定不够,难道还要时常去外地做采访”

    “有何不可”李建昆反问,“这不是媒体工作者的份内事吗”

    大伙儿“”

    “我知道,咱们现在的人员不够,不过我们会持续招人,扩大团队。”

    李建昆继续说道“另外,我们还可以发展外编人员,比如远在西部,我们想获知那儿的信息,时常往过跑也不现实,那么我们能不能在那边发展几个信息采集人员呢”

    众人眼神明亮,这倒是个好点子。

    他们都在媒体圈子里混过,事实上,都积累了一些人脉和资源,比如说西部某地的某报社的同志,让他帮忙采集相关信息,按稿件给他酬劳,相信没人会拒绝一份额外的收入。

    “还有一点原则,大家务必要记住。”

    李建昆道“我们的杂志将分为三个板块创业故事、致富点子、商品信息。这三类信息的搜集和采用,一定要确保是符合政策的。

    “比如说,价格双轨制出台后,许多人靠关系从工厂拿到货源,从而致富。这样的创业故事和致富点子,肯定不可取。

    “我们要的信息是哪种呢

    “譬如,农村发展养殖业、兴办手工作坊、有执照经营的个体户和民营企业,他们的成功创业并致富的故事,他们创造出的受市场追捧的商品。

    “总之一句话,要合法合规。

    “否则我们宣传出来,不仅杂志社要摊上麻烦,于社会和读者也无益。”

    大伙儿听得频频点头,深以为然。

    “我认为我们的信息采集,或者说采访,其实不难。”

    周岚含笑说“想想看,我们去采访某个创业者,只要和他这样讲接受我们的采访后,我们可以在杂志的商品信息板块内,刊登上他的商品信息,这样等于免费替他打广告。做买卖的人总希望自己的商品求购者络绎不绝,应该很难拒绝吧。”

    李建昆递给她一个大拇哥。

    “而且随着我们创业家杂志的知名度越来越高,采访会变得越来越简单。”有人补充。

    “保不齐往后都有人追着让我们采访。”有人乐呵呵道。

    这倒不是什么异想天开,他们不是小白,都是有经验的媒体人,比任何人更能揣摩采访对象的心理。

    这年头,没有什么低调一说,人人都想因好事儿上新闻,搁农村讲叫光耀门楣。

    另外,普通人,即使是不差钱的人,想要宣传自己的作坊、小厂、商品,都是极其困难的,甚至可以说没有渠道。

    周岚不禁想起,李总上回和她讲的,等杂志打响名声后,肯定不乏人找他们打广告,广告收入,会是往后杂志社的主要利润点。

    当真是可以预见啊。

    她又想起,李总说这年头人人都在寻找致富渠道,然而却没人想过来摆渡

    她忽然觉得,创办“创业家”杂志这件事儿,实在是妙大有可为

    一时像是打了管鸡血,十分亢奋。

    “我会把杂志社的硬件基础全部打好,你们当前的首要任务,就是拿出上好的内容,杂志的首刊非常重要。

    “创意是一流的,我再给你们一流的配套、充足的业务经费。

    “我的目标很简单,我要,创业家一炮而红。

    “各位,请告诉我,伱们能不能办到”

    大伙儿眼神略一交流,异口同声道“能”

    “很好。”

    李建昆笑了笑,从太师椅上起身,准备和大家一起吃个饭,再给每人配部bb机,效率就是金钱。

    他早留意到,大伙儿的目光落在周岚的腰间,都眼馋得紧。请牢记收藏,网址 最新最快无防盗免费找书加书可加qq群9528685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