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女生小说 > 崇祯太子 > 第一百二十六章
    卫所制是明代最主要的军事制度,由明太祖朱元璋创立。

    明代开国初期,国家财力有限,为了满足壮大武力,扩充兵员的需要,朱元璋开始设置卫所,军民分籍,实施卫所制。卫所制规定军队士兵的主要来源为籍选,即从世袭的军户籍中抽丁而来,每户派一人为正丁去卫所服兵役。

    为了养兵而不耗国家财力,军丁在卫所中轮流戊守、屯田。

    战争时期,临时充军从征调发;和平年代,则归还卫所耕地种田。

    屯田耕作收获所得用来供给军户的生活和正军之所需。

    真可谓算尽了一切。

    但天下哪有好处全被一人占了的事

    自宣德年间开始,卫所制逐渐败坏,军户们也沦为了军将的私产,这直接导致大明空有数百万大军,但能拉出去打仗的却真真没有几个。

    不过万事皆有例外。

    金山卫指挥使侯承祖便是这凤毛麟角中的一个。

    他十六岁袭祖职为指挥使,其后整肃防务、检阅军队、补充力量、理顺民心,在提高军队战力的同时也未忘记发展农业生产。

    清兵过江之后,郡长邑吏纷纷辞官离职,唯侯承祖散尽家业田产,变卖金银首饰,招募勇士,准备舍生抵抗,当可谓忠贞不二。

    只是这一卫人马在清军面前还是有些单薄,所以在获知苏州投降之后,他便数次向各方求援。

    可惜的是,那阵子尼堪所部已快要抵达杭州,城中各方势力正斗得难分难解,而苏松之地双方势力犬牙交错,明军要么已然投降,要么自顾不暇,他的求援也就迟迟得不到半点回应。

    所幸前些日子,这样的情况却有了重大的改变。

    先是总兵方国安在应天军的帮助下于杭州城外大胜清军一场,然后不过两日他便接到了总兵吴志葵的来信。

    信上虽只说邀他去崇明岛与应天来人议事,却未对所议何事提及半分,但侯承祖到底也是军中老人,略一思量便意识到这是要给各自为政的苏松人马立個统属。

    对此,侯承祖虽然觉得应天方面有些太过拿大,但也并不排斥,毕竟现在这般情形有个头总比没有要强。

    只是

    “应天来人确是好大的架子,我等也就罢了,黄总兵乃是朝廷亲封的镇南伯,如何也在这里候着难不成来的是哪位国公”

    崇明岛码头上,一队武将文臣分列两侧,显然是准备迎接某个大人物,可在这队列之中却有一武将打扮的虬须汉子似已等的不耐烦了。

    见此情形,沈廷扬作为东道主自然要出言缓和一下,但在他开口之前却听那汉子又说了一句。

    “沈大人,应天到底是何想法做什么不说,见谁也不说,光叫我们侯在这里却也不是道理啊。”

    “吴总兵莫急,先前已有回报,约莫再有一刻也便到了。”

    这吴姓武将便是吴淞总兵吴志葵,他的驻地与崇明岛算得上是隔江相望。

    在获知对方存在之后他们也保持的紧密的联系,可说到底各人互不统属,行动上也从没有过配合,待收到召他至崇明岛的信后心里多少也有些不乐意。

    “圣嘉莫闹,应天路远,等一阵又能怎滴”

    “伯爷,话不是这么说的,你与吴大人驻于太湖,距离虽近但河道崎岖,算起来与应天也差”

    “过了。”

    见吴志葵越说越不成体统,镇南伯黄蜚便沉声说了一句,随后那吴志葵果然闭上了嘴巴不再言语。

    不过吴志葵的话也不算有错,应天距离虽然要远上一些,但这一路都是顺流,若再遇上顺风的确也用不上多长时间。

    而黄蜚水师驻于太湖之中,一路虽也能称得上顺流,但终归不能与大江相比,所以在他们看来应天来人先到才是理所当然。

    说来也是因缘际会,这黄蜚本与黄得功一道防备左部,可那夜弘光被俘,黄得功阵亡,见事不可为他便收拢了些溃卒一路沿江而下。

    至于说为何没有在路过应天时与城内明军取得联系

    这便是因缘际会之处了。

    他认为应天已失便趁夜悄然路过,而黑灯瞎火的城上守军又以为他们是清军过路也便没有在意。

    如此一来,应天水路的打通便被生生推迟了一个月,而在得知这一情况后朱慈烺也只能感叹造化弄人。

    “来了。”

    也不知是谁喊了一声,本还各怀心思的众人便都抬头往远处看去。

    待见几艘艨艟出现在视线之中,不管先前还有什么想法却都规规矩矩地侯在了两侧。

    这倒也不难理解,刨过忠君爱国只谈现实,他们对应天的需求却要大于应天对他的需求。

    譬如吴志葵,苏州城里的清军虽在黄蜚和吴易的牵制下从未对他发动过大规模行动,但只有千日做贼,哪有千日防贼他守着小小的吴淞真可谓寝食难安。

    若拥有强大战力的应天能助他去掉这心头大患,那自然是什么都可能应允的。

    其余诸人无论是否忠贞,但此番前来崇明岛,或多或少都会出于现实的考量。

    这本在情理之中,却也不妨碍朱慈烺认为他们都是忠臣。

    哐地一声。

    自战船上伸出的木板搭在了码头上,随后便有一队身着甲胄的兵卒率先从船上走了下来。

    眼见这般情形,众人皆知应天来人定然身份不低,也就在原本基础上又添了几分恭敬。

    “沈先生,路上出了些意外,久等了。”

    正当众人都在疑惑太子殿下到底派了何人之时却听一个年轻的声音从兵堆里传出,待沈廷扬顺着声音看去便见身披甲胄的朱慈烺正笑盈盈地望着自己。

    “殿下您怎臣沈廷扬拜见太子殿下。”

    这么一番,谁都知道那“年轻兵卒”便是守住了应天,袭破了镇江,挽救了杭州,扭转了颓势的太子殿下。

    一时间码头之上跪成一片,拜见之声不绝于耳。

    “起来吧,都是我大明股肱之臣,不必如此,不必如此。”

    闻言,众人缓缓起身,沈廷扬便又开始絮叨。

    “殿下,江上风大浪急,又有鞑子在一旁骚扰,您”

    “不妨事,兵卒们都能来来回回,我自然也能,更何况这次是见我大明的忠臣,我又岂能不来”

    “殿”

    “沈大人,给我介绍介绍吧。”

    “是。”

    沈廷扬是真的担心,莫看这些战船体型不小,但此地已与大海相接,若真遇上风浪却也难保绝对安全。

    可他两次开口都被朱慈烺打断,却也不好再絮叨下去,无奈之下便只能逐个介绍起来。

    说是介绍,但朱慈烺在来前便已从各种渠道对这几人的过往有了些了解。

    当沈廷扬说出某人名字时朱慈烺只用消片刻功夫便能挑出其过往功绩说上几句。

    如此一来众人在感受到重视的同时亦觉得这位太子殿下果真与旁人不同。

    不得不说朱慈烺的这番操作将这帮人震的不轻。

    侯承祖这等小官自不必说,当他从太子殿下口中听到自己的“光辉事迹”时都差些哭了出来。

    便是黄蜚这等伯爵与吴易这种见惯大官的人都似有些情难自已。

    “殿下,臣备了些薄酒为你洗尘。”

    “好,盛情难却,众卿便一道吧。”

    一番君臣相得的戏码之后,沈廷扬在一旁轻声说了一句,随后一众文臣武将便在其带领下随太子殿下一并往城中而去。

    约莫盏茶功夫,一行人浩浩荡荡到了沈廷扬府邸,将朱慈烺让至主位之后,余者便以文武分别入座。

    “这第一杯酒祭鞑子屠刀之下的死难者。”

    说着,朱慈烺将杯中酒缓缓洒于地下,众臣亦如此施为。

    “这第二杯酒敬诸位临危不惧。”

    “殿下,这都是为人臣的本分,怎能当您敬这一杯”

    朱慈烺话音将落,吴易便率先站了出来。

    于守着底线的臣子眼中,清军都已兵临杭州城下,如何还能当太子殿下这一敬

    可在朱慈烺看来,那么多总兵巡抚都已毫无心理负担地降了,哪怕这些还在坚守的臣子小节有亏却也当得起这一杯酒。

    “当得起。”

    面对众臣的辞让,他只是淡淡说了句便将杯中酒一干而净,随后无论文臣或是武将也都将酒灌入了肚中。

    “这第三杯,”待侍者将酒杯斟满,朱慈烺便又高举酒杯,可这次他却似没想好一般,顿了一阵才又说道“便为早日收复失地。”

    如此一番,菜还没上便已三杯下肚,一旁的沈廷扬犹豫来犹豫去最终还是没能如徐瑜一般开口劝阻。

    只要对应天城有些了解的人都知道徐瑜在朱慈烺的小朝廷里是个特别的存在。

    论文,他不能牧民,论武,他不能御敌。

    但他却凭着最初的那份功劳在朱慈烺身旁占据了最为重要的位置。

    这一点虽有不少人羡慕,可也只能停留在羡慕上,谁让朱慈烺落难时他是第一个赶到的大臣呢。

    “今日召诸位前来,一是想见见我大明的股肱之臣,二则是想从诸位这里了解些情况。”

    “殿下请问,臣等定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听到太子殿下的问话,沈廷扬挥了挥手,正在上菜的侍者便悄悄退了出去,随后他作为代表走到厅中表了个态,一众文臣武将便正襟危坐等待着朱慈烺下面的话。

    “也没其他,最主要的便是苏松之地情况如何,若与鞑子打起来能有几成胜算。”

    话音落下,堂中一片寂静。

    这倒不是他们不想回答,而是这个问题太过笼统,让人不知该从何答起。

    譬如这苏松之地的情况,该说哪方面

    是敌我军力对比是民心所向是地形地貌又或旁的

    若是殿下不想听详细的,谁又敢说自己对这一大片区域的情况能做个总体描述

    “就说你们知道的,说错也无妨。”

    朱慈烺见无人应答便又追了一句,可众人还是老样子,他便只能点将了。

    “镇南伯,你先说吧。”

    “是。”

    黄蜚见自己被点倒也没有多少惊讶,毕竟在场所有人中他的爵位是最高的,第一个被点到却也是情理之中的。

    据朱慈烺所知,黄蜚自少年时便跟随舅舅黄龙在东江镇对抗清军。待到东江镇总兵毛文龙被袁崇焕矫诏杀害后,又经历数次变乱,直到弘光继位才算过了几天安稳日子。

    所以他便觉得这中年汉子于打仗厮杀上定是擅长,而言辞表达却不一定在行了。

    不过这倒也怪不得他,毕竟先前与他打过交道的武将除了那种出身勋贵世家的,其他最多也就是认得自己姓名。

    而要回答他的问题不光得了解周遭情况,还得在此基础上懂得有逻辑地总结,否则东一榔头西一棒子,说到晚上却也不见得能讲清一县情况。

    可他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当年的东江镇全凭强大的水师才能以食不果腹、衣不蔽体的兵卒将鞑子闹得不敢全力南下。

    作为水师这种技术兵种的将领,黄蜚又怎会真是“文盲”

    “殿下,本部驻于太湖西山,有水军万五,陆营万余,大小战船一百七十余艘,相邻吴兴、南浔、长兴等县虽已递了降表,但仅在县城有千余鞑子驻守,且城中百姓皆心向朝廷,若殿下发兵定能一战而下。”

    短短几句话,黄蜚便将自己周边的情况说了个明明白白,直让朱慈烺不住在心中感慨小看了这厮杀汉。

    其后朱慈烺一一问来,诸臣一一应答,待到官职最低的侯承祖时他便也学着黄蜚的格式将自家的情况向太子殿下报了一遍。

    “殿下,本部驻于金山卫,有陆营六千,周遭各县虽也递了降表,但情形与伯爷那里相似,只要您发兵攻打定能一战而下。”

    “嗯。”

    话音落下,却听朱慈烺只嗯了一声便沾着酒水在桌上写写画画。

    这般情形众人自是不敢打扰,等过了一阵才见他抬起头来。

    “大体情况我已知晓,对现在的情况诸位可有应对之策”

    话音落下,众人再次陷入沉默之中。请牢记收藏,网址 最新最快无防盗免费找书加书可加qq群9528685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