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雪覆盖青山,素裹银妆,壮丽天然。

    山岭如群龙,大河似玉带,奇峰如娇女,雾绕腰间。

    雪后再看青龙山,又是另外一番感受。

    “玉带绕群龙,银壁金川”

    王永谦没听清楚“你说什么”

    “地经中的一句词”

    “准不准”

    “应该不准,反正我是不怎么信的。”

    “不信你还学那么好”

    “找墓啊”

    王永谦被噎了一下,不知道怎么反驳。

    这地方连牲口都不上来,李定安能找到遗址,就挺神奇

    赏了赏雪景,李定安又走到顶台边缘,往下看了看。

    一条滑道,蜿蜒曲折,通往山下。

    刚建的,前后不到一周,总投入一百万出头。

    南方地区很常见,稍大点的茶山和橘山都有这东西。

    工人们正在往上运彩钢、水泥、砂料,等开春回暖,就能建造常驻性营地和考古方舱。

    几块平地被扩大了一倍,几台小型铲车和挖掘机正在作业。

    用军区的大型直升机吊上来的

    旁边是临驻营地,立着十多间棉纺帐蓬,通了电,还备了两台发电机。

    洞内防护措施也做了,甚至在洞口外建了一座钢屋结构的方舱外室

    所以,只要想干,办法要比困难多

    思忖间,空中传来轰隆隆的声音,一架直升机从南边飞来。

    不是之前那两架,成司长走的时候就还回去了,这是区里从应急管理厅调的救援机直9,一次性承载十人。

    直升机缓缓降落,从上面下来七八位。

    还是之前开过会的那几位有一位负责文旅的副职领导,两位是文旅厅的负责人,还有米顺东、秦隆。

    何安邦和领导肩并肩,走在最前面,如众星拱月

    李定安顿时就笑了。

    “你笑什么”

    “没什么”

    王永谦正正脸色“严肃点”

    他都不用猜,李定安想的肯定不是什么好话比如拉着不走,打着倒退之类。

    话难听,也有点道理,但不能说出来。

    开完会第二天,当地就跟电打的一样索道周期长,投资大,那就建滑道。

    天气太冷,没办法修路,大型机械上山不现实。

    那就吊,小的总能吊上去吧

    铁塔、电杆没办法立,那就铺明线,再穿外护管道。

    常驻营地暂时建不了,那就建临时性的一层帐篷太冷,那就多摞几层,保暖设备尽管挑。

    通行不方便更不是问题李老师、何馆长,你就说要几架直升机,大的还是小的

    所以,当地钱一分没少花,力气一点没少出。

    但立项单位仍旧换成了国博,主导发掘也是国博,再由当地配合。

    不是故意为难,成司长没这么小心眼,而是遗址的性质变了,等级提高了,发掘与研究难度更是提高了好几个级别。

    其他都不说,以当地的技术水平,就那根铜柱,给他们也没办法研究。

    但好处也是显而易见遗址级别越高,范围越大,到时申建的景区级别也就越高,批建的可能性也就越大。

    就像成司长说的遗址再大,还能姓了李文物再多,国博还能全部背走

    以及馆长和区领导电话沟通,语众心长的那句话“景区建设好了,造福的也是当地”

    所以,当地的重视程度提高了好几级,得知今天对遗址中心山洞正式发掘,领导们昨天就到了。

    “忘了也没说准备点剪彩程序什么的”

    “又想挨骂了尽搞虚头巴脑”

    王永谦骂了一句,两人并肩迎了上去。

    还离着三四步,领导就伸出了手“李老师,条件有限,还请担待”

    “您客气,已经很好了”

    “王处长,辛苦”

    “应该的”

    几句寒喧,一行人走向方舱,领导又问了几句今天的发掘内容。

    就这样往前走,走着走着,李定安觉得有点不对劲老何不知道去哪了,变成自己和领导肩并肩,身后还跟着好多人。

    再往后看,王永谦和何安邦正在看着他笑。

    好了,刚还在笑话老何

    方舱很大,近三百个平方,钢架结构,玻璃外墙。

    这就是发掘三星堆遗址之前,中科院临时发明的“考古发掘舱。”

    有成套的环境调控系统可保温、保湿、防菌,有更衣间,消杀间,还有实验区和工作区。必要的时候,可以让整个内室山洞进入真空无氧状态。

    成司长从文物局调来的,从运来到建好,只用了十天不夸张,要换成地方,光这一座方舱,估计就得建一个月。

    消杀,更衣,所有人都换上了防护服。

    不是保护人,而是以防外部霉菌引起病变,损坏遗址和文物。

    听着很神奇,其实一点都不夸张。秦陵发掘期间,曾发生过好多例好端端的从墓室里挖出的铜器,还未来得及清理,铜鼎表面就开始鼓包,就像里面有虫子在拱动。

    鼓到一定程度,又开始褪皮,仿佛生了牛皮癣,一层一层的掉。外层的锈掉完,又是内层的铜质不停的鼓,不停的褪。

    快的几十分钟,慢的两三个小时,好好的铜器,最后只剩一堆渣。

    类似的例子不要太多,而且这还是属性相对稳定,相对易保存的金属器。各地发掘过程中,因为保护措施不到位,导致损坏壁画、木器、丝帛、书籍、字画类文物的例子数都数不过来。

    当然,那都是密封性的墓室,不可能发生在这里。

    不然李定安哪敢说开启山洞就开启

    所以当时建方舱的时候,李定安还建议了一下,说这里之前就是有氧通风环境,没这个必要,结果被成司长一顿骂。

    好吧,领导说了算

    出了方舱,就是山洞。

    与成司长来的那次相比,就像换了个地方八根承重柱,均匀的竖立在山洞内。依旧是钢架结构,将洞顶、洞壁护的严严实实。

    地上铺着防尘毯,壁画上又加了一层防护罩,铜柱更是被保护的密不透风外罩了一座小型方舱。

    和尚哦不,金身佛早被挪到了外室,存进了恒温柜。

    看到佛相时,几位领导路都走不动了。

    迄今为止,全国只有十一樽金身佛九华山四樽,五台山三樽、广东四大丛林各一樽。

    哪处不是佛教圣地,哪处不是香客如云

    领导们已经能想像到,等景区建立,游客们恨不得把青龙山踏平的场景。

    再想到李定安说的类似的遗址至少在境内还有一座,类似的金身佛至少还有一樽,而且十有八九也在内蒙境内领导们更兴奋了。

    “李老师,佛相身份考证难不难”

    “不容易,但不是没有线索”

    领导的手又伸了过来“麻烦了”

    李定安笑笑“应该的”

    边走边看,领导们的感受更深就这些研究设备、防护措施,给地方别说两周,两个月都够戗。

    所以,虽然拐弯抹角的挨了成司长的一顿批,他们一点都不介意,反而隐隐感激。

    这样的地方要还有,成司长,请多批几次

    大致看了一圏,发掘正式开始。

    何安邦就是被馆长派来监督的,王永谦更是拿了尚方宝剑,但凡李定安脑子发热,他分分钟都能喊停,所以李定安也不敢太过分。

    至少在刚开始,哪怕是做样子,也得按规定程序来。

    “马所,开始吧”

    “好”

    面积44,总共二十五个探方,今天只探外围四周的八个,也就是所谓的探底、找边。

    刮边的不再是村民,而是从区里、各市文物局抽调来的专业人员,所以无需多交待。

    马献明安排人员,活也很简单,一切有条不紊。

    何安邦和王永谦邀请领导到工作区,领导们说再看看。

    看了一阵,领导又指了指中间的那一组“李老师,中间那几位在做什么”

    “也是刮面”

    “这位是姚组长吧”

    “对我推断那三处划方底下有相对关键的法器,所以让姚组长负责。”

    一听“关键法器”,领导更不想走了

    正说着话,姚川招了招手“李老师,你来看”

    李定安快步走了过去。

    四周是几座刮开的浮土堆成的小堆,中间露出几块青黑色的石砖。

    “玄武岩”

    “对”

    “怪不得山洞周边没发现砖窑类的遗迹”

    用刷子刷了几下,砖面上露出约鸡蛋大小的圆坑。另一头连有筷子粗细的浅槽,延伸向铜柱。

    “没错,就是瑶光位斗杓之末,底下肯定有东西探针”

    姚川拉过工具包,取出一根锥形的钢针。

    差不多三十公分,只有火柴粗细。针头带有十字,针身划有螺纹。

    插进砖缝,李定安双手握柄,快速转动,就像钻木取火。

    慢慢的,探针入土渐深,直至到柄。

    卸掉手柄,再接一根,连着接了两次,探针达到了一米长。

    正想着要不要先把砖层揭开再探,手上“突”的一顿。

    李定安又捻了两下“好像是木制的应该是口盒子挖”请牢记收藏,网址 最新最快无防盗免费找书加书可加qq群9528685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