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女生小说 > 我刷的视频在古代爆红 > 第270章 首席谋臣荀彧
    在后汉三国时期的士大夫中,有一位格外耀眼的谋士荀彧xunyu。

    荀彧富有韬略,深谋远虑,曾为曹操统一北方做出了不朽贡献,被曹操比作子房。

    但最后却引火烧身,忧愤而死,上演了一桩历史悲剧。

    荀彧之死,从根本上来讲,是其内心的矛盾所致。

    荀彧既希望曹操实现霸业,同时又对汉室具有难以割舍的情感,从而成了汉王朝的殉葬品。

    历史上的荀彧,是一个内心十分矛盾的士人,以汉臣自居,又是曹操谋士。

    按照荀彧的设想,当是尽心尽力辅佐曹操,借以匡扶汉室。

    也正因如此,荀彧此前才弃袁绍而去,改投更具希望的曹操。

    不过,随着曹操羽翼的丰满,汉献帝势必会越来越被架空,彻底沦为傀儡。

    而这一的局面,却又是荀彧最不想看到的。

    可是,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曹操,在势力不断膨胀后,也做出了不少僭越之事。

    荀彧的遭遇,令苏晨为之痛惜,如此才华横溢之人最终却不能善终。

    此刻,三国时期的众人心中好奇,纷纷猜测接下来是哪一位名士得以青史留名。

    “他是曹操摩下的首席谋臣,也是曹操统一北方的首席功臣,被称为王佐之才。”

    “他为曹操规划制定了统一北方的战略方针,挟天子以令诸侯正是出自他的计策。”

    “官渡之战中,他出谋划策,使曹操获得了此战的胜利,奠定了其统一我国北方的基础。”

    “官渡之战,也是中华历史上著名的以弱胜强的战役之一。”

    “他处理朝政事务十数年,先后为曹操举荐了荀攸、司马懿、郭嘉等大量人才,他便是曹操的首席谋臣荀彧。”

    刘备我就知道会有荀彧,要是当初荀彧能够前来投奔我,也就不会有后面的悲剧发生了。

    他对于荀彧没能来投奔自己,一直心有遗憾,错失了一个栋梁之材。

    荀彧在战略方面为曹操规划制定了统一北方的蓝图和军事路线,多次修正曹操的战略方针,而得到曹操的赞赏。

    不管是深根固本以制天下,还是迎奉天子,都足以说明荀彧的战略之强。

    在战术方面,荀彧曾面对吕布叛乱而保全兖州三城,奇谋扼袁绍于官渡,以掩其不意奇袭荆州等诸多建树。

    在政治方面,荀彧为曹操举荐了荀攸、陈群、杜袭、戏志才、郭嘉等大量人才。

    荀彧的智谋可谓算无遗策,其深知曹操的本性。

    反对曹操加九锡,必然被曹操所不容,以至于招致祸患。

    但凡一個聪明的人都不会这么干,但荀彧偏偏这么干了。

    他心里非常清楚,荀彧之所以这么做的原因。

    劝进曹操加九锡的议论之所以兴起,是因为刘氏宗庙社稷已然沦陷。

    这种悲痛时刻,但凡是良心未泯的人,都会感到悲痛万分。

    而荀彧显然是良心未泯之人,情不自禁,无法抑制自己内心良心的谴责。

    因此就算是死,荀彧也不能当做看不见曹操的行为。

    其实说起来,荀彧的过错,是委身曹操而为他多加谋划。

    荀彧也知道曹操有僭越的心思,而始终不愿附和,并且以忠义之说劝谏曹操。

    可也正因如此,遭到曹操的忌恨,身死殉节。

    但是,荀彧忠于汉室的心意,足以被天下人所知。

    如此忠于汉室之人,要是能为他所用,匡扶汉室的把握也会大得多。

    “荀彧,字文若,颖川人。”

    “荀彧的祖父,荀淑在当时很有名气。”

    “荀彧年轻的时候,南阳名士何题非常认同他的为人,评价荀彧是个可以辅佐帝王的人才。”

    “公元189年,荀彧被举为孝廉,任守宫令,掌管皇帝的笔墨等物品。”

    “董卓之乱时,荀彧弃官归乡,并对乡亲们说。”

    “颍川是个四面受敌的地方,每当天下发生动乱,这时常常会成为兵家必争之地,请乡亲们马上离开这里。”

    “但无奈的是,乡亲们留恋旧土不愿离去。”

    “这时身为同乡的冀州牧韩馥派人来接荀彧,荀彧只得独自将宗族迁至冀州避难。”

    “之后董卓派人抢掠各地,一直到颍川才返回,而荀彧留在颖川的同乡人多被董卓部下所杀。”

    “然而到达冀州后,袁绍已经取代了韩馥的职位,见荀彧到来待之为上宾。”

    “荀彧的弟弟和同乡郭图等人都收到袁绍的委任,但荀彧却认为袁绍最终不能成大事。”

    “于是191年投奔了曹操,这一年荀彧29岁。”

    “曹操非常高兴的说,你就是我的谋士张良。”

    “公元192年,曹操领兖州牧,后为镇东将军,荀彧则以司马身份随其征战。”

    杨坚荀彧足以和诸葛亮相提并论,两人都是辅佐国家朝政的经世大才。

    他熟读陈寿的三国志,其中有重点提到对荀彧的评价。

    陈寿说道,荀彧清高优秀,通达文雅,具有辅佐帝王的风范。

    然而对人对事的洞察和预见能力都有所不足,使得荀彧振兴汉室的志向未能充分实现。

    虽然陈寿对荀彧的评价趋于正面,但他并不认可陈寿对荀彧的评价。

    在他看来,荀彧为了匡扶汉室,辅佐曹操称霸北方是不得已而为之。

    其目的是在天下大乱之时延续汉室宗庙,并非不知道曹操的志向。

    曹操既然成就霸业,就必然不会再满足当一个小小的汉臣。

    而荀彧阻挠曹操晋爵魏公,肯定会被曹操所不满。

    最终的结局似乎已经注定,荀彧亡身殉节,以对后世彰显自己对汉室的忠心。

    他考察过荀彧的举动,为曹操建言献策,匡扶汉室,挽救国家于危难。

    他非常明白,荀彧的本意,是为了解救百姓于水火。

    但最后董昭劝进曹操晋爵为魏公,荀彧劝阻,最终招致死亡。

    他认为对于荀彧的操行,不能求全责备。

    毕竟荀彧秉承忠义,只是事情的成败,不是自己所能左右的。

    荀彧的才略虽然足以解救国家于危难之中,但曹操势力强盛,荀彧无力纠正曹操的做法,唯有杀身成仁以彰忠义。

    “194年,曹操东征徐州陶谦,委任荀彧主持留事宜。”

    “这时陈宫、张邈等人趁机在兖州反曹,暗中迎接吕布。”

    “而兖州诸城皆响应陈宫等人,荀彧急召东郡太守夏侯惇来援救。”

    “夏侯惇到后,当夜诛杀了几十个图谋反叛的人,才安定了军心。”

    “这时豫州刺史郭贡也率众数万来攻,众人都非常害怕,郭贡要求面见荀彧。”

    “荀彧准备前往,夏侯惇阻拦。”

    “而荀彧坚持出城游说郭贡,以免腹背受敌。”

    “郭贡见荀彧毫无惧意,认为鄄城易守难攻,便带兵而去。”

    “之后,荀彧派陈煜去范、东阿两个县,终于保全了这三个城。”

    “等到曹操回来,在濮阳击败了吕布。”

    “陶谦死后,曹操打算趁机继续攻打徐州,回来再平定吕布。”

    “荀彧劝阻说,当年刘邦确保关中,关武帝刘秀据守河内,全都是靠巩固自己的根基从而控制天下。”

    “而将军依靠兖州开创的事业,且兖州依据黄河、济水,是天下的要地,易守难攻。”

    “它就是将军的关中、河内,所以应该先安定兖州。”

    “而且如果攻打徐州,留守后方的兵多,则前方兵力不够。”

    “吕布趁机侵扰的话,只有鄄城、范、卫三处可以保全。”

    “其他地方都不能为我们所有,这样就等于失去了兖州。”

    “如果徐州没有平定,兖州又失守,那到时将军就无处立足了。”

    “且徐州子弟想到父兄被杀的耻辱,必定拼死反抗。”

    “而此时粮食已经成熟,如果抢收粮食,一战就可以击败吕布。”

    “于是曹操听从荀彧的建议,再次与吕布交战,分兵平定各县。”

    “吕布失败逃走,兖州因此平定。”

    李世民要不是荀彧及时看破了陈宫等人的阴谋,曹操恐怕连翻盘的机会都没有了,可荀彧最终却落得那般下场,想想还真是可悲。

    荀彧在曹操手下很受重视和信任,可以说是曹操手下最重要的一位谋士。

    曹操带兵东征徐州牧陶谦之际,陈宫和张邈等人因不满曹操攻打徐州乱杀无辜的的做法,直接就反叛了。

    形势更严峻的是,陈宫、张邈等人暗中勾结了卢布,要迎吕布进入兖州。

    当吕布带兵到后,张邈派人诓骗荀彧,想让荀彧以为吕布是友军。

    但好在荀彧警觉,怀疑张邈等人要谋反,马上让军队加强防守,并急召东郡太守夏侯惇。

    当时兖州诸城的兵马都被曹操带走攻打徐州了,城中空虚,吕布带兵入城。

    而当时的陈宫策反了不少人,很多人都要反叛曹操。

    直到夏侯惇到后,连着诛杀谋反者数十人,军心才安稳下来。

    豫州刺史郭贡本来是帮助吕布来夺城的,但是在荀彧的说服下,也最终放弃了。

    后来荀彧又与程昱出谋划策,守住了城池,一直坚持到曹操带兵回来。

    而陈宫和张邈都是曹操最信任的人,此次背叛对于曹操来说几乎近于毁灭。

    攻打徐州不成,老巢还被人抢了,对于曹操的打击可想而知。

    要不是荀彧力挽狂澜,恐怕不会有曹操什么事。

    “公元196年,汉献帝从河东回到洛阳,曹操与众人商议是否要奉迎献帝定都许县。”

    “许多人认为徐州还未平定,且杨奉等人不好对付。”

    “而荀彧却说到,晋文公迎周襄王返回,而诸侯服从。”

    “汉高祖东征项羽时,为义帝穿素服发丧而使天下归心。”

    “自从天子流亡,将军首先兴起义兵。”

    “虽然没有远赴长安,但在外抵御祸难,心中也很思念王室。”

    “如今天子回到洛阳,如果能趁这个机会拥戴主上,这是大顺。”

    “持最大的公心,使天下豪杰服从,这是大略。”

    “扶持大义来招收天下英才,这是大德。”

    “曹操采纳了荀彧的建议,把献帝迎到许县。”

    “曹操被封为大将军,荀彧被封侍中,代尚书令。”

    “而此举也造成了曹操奉天子以令诸侯的战略优势。”

    “曹操虽常在外征战,但军国大事全都与荀彧一起筹划。”

    “而荀彧也为曹操举荐了荀攸、司马懿、郭嘉等大量人才。”

    “自从曹操把汉献帝迎到许县后,袁绍心中不服。”

    “且在兼并了黄河以北地区后,实力非常强盛,于是日渐傲慢。”

    “反观曹操这边,东有吕布侵扰,南要抵御张绣,且张绣在宛城把曹军打得大败。”

    李隆基奉天子以令诸侯,荀彧的本意虽好,但曹操显然不会满足。

    东汉末年,外戚干政,宦官作乱,导致朝纲败坏,民生哀怨。

    那时天下群雄并起,各路诸侯纷纷起兵。

    在发生董卓之乱之时,东汉也是彻底走了下坡路,而兴复汉室就成了某些人必定要完成的目标。

    荀彧就是想一心匡扶汉室,但是此时的汉室满目疮痍。

    所以荀彧需要寻找一个合适的人帮他完成匡扶汉室的心愿,这个人就是一代枭雄曹操。

    其实荀彧也深知曹操并非池中之物,不是一个容易掌控的主。

    但是荀彧也深知如果自己想完成匡扶汉室,肃清天下的心愿,就必须要曹操这样的铁血军阀来完成。

    所以在他看来,那时的荀彧也是一个矛盾的个体。

    但是荀彧也没有办法,只得赌一把。

    不过显然,荀彧赌输了。

    随着曹操击败黄巾军,汉献帝刘协在杨奉等人的护送下回到了洛阳,荀彧支持曹操提出了迎奉天子的主张。

    荀彧是希望曹操可以好好的辅佐汉献帝刘协,做一个辅佐之臣,安定天下,兴复汉室。

    但是曹操走上了辅佐之臣的道路,成了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权臣。

    或许荀彧从未想过自己提出的奉天子以令诸侯的主张,最终却形成了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局面。

    “袁绍更加骄傲,于是写信给曹操,内容荒谬傲慢。”

    “曹操看过后大怒,诸将都认为是败于张绣的缘故。”

    “只有荀彧看出了曹操是因为别的事情在忧虑,于是问曹操原因。”

    “曹操将书信给荀彧看,并对他说道,想去攻打袁绍这个不义之人。”

    “但是现在的力量又打不过他,应该怎么办”

    “荀彧说,自古以来,如果却有才干,即使弱小也必定会变得强大。”

    “但如果没有才干的话,即使现在强大,也会变得弱小。”

    “从刘邦、项羽的存亡中,就可以看出这个道理。”

    “袁绍此人表面对人宽和,但实际却嫉贤妒能,此为度量。”

    “且做事犹豫不决,此为谋略。”

    “治军纪律松弛,兵众虽多,却难以发挥作用,此为用兵。”

    “而且袁绍世代高官,名门望族,喜欢沽名钓誉,此为德行。”

    “而将军无论在度量、谋略、用兵、德行上都超过了他,即使他现在强大又有什么用。”

    “并建议先安抚关中的韩遂和马超等人,而关西的事情可以交给钟繇去办。”

    “这样就可以放心的先攻取吕布,而后再图谋袁绍。”

    赵匡胤荀彧一心向汉,要是能投奔刘备,或许历史的轨迹会大不相同。

    荀彧身在曹营心在汉,这种说法是有道理的。

    当初荀彧为了躲避兵祸,搬到袁绍的地盘去住。

    袁绍看见荀彧来,非常高兴,亲自前去拜访他,待他如上宾。

    可是,荀彧认为袁绍无法帮助汉朝统一天下。

    因此就趁早离开了袁绍,前往投奔能帮助汉朝统一天下的曹操。

    其二便是当荀彧在投奔曹操以后,给曹操提的最重要的建议,就是劝曹操迎奉天子。

    曹操因此把汉献帝迎接过来,但曹操想的是挟天子以令诸侯。

    不过,荀彧提出这条主张的时候,确实是为了让曹操以令诸侯,但并不是让曹操挟天子。

    而是真正把天子保护起来,免得汉献帝再遭遇董卓那样的人的危害。

    保护起来后,再让曹操帮助汉天子打天下,最终实现全国统一的目的。

    其三就是后来曹操想要晋封为魏公,派人征求荀彧的意见,希望得到荀彧的认可。

    但荀彧认为,当初曹操起兵的目的,是为了帮汉天子匡扶天下。

    现在晋封魏公,就有了私心,不是君子所为。

    曹操也不过就是想升为魏公,并没有说升为魏王,更没有说僭越当皇帝。

    但是荀彧都不同意,可见在荀彧的心思,确实是一心向汉的。

    如此种种,都能说明荀彧一直忠心于汉室。

    “公元198年,曹操打败张绣,擒拿吕布,平定了徐州,便与袁绍对抗。”

    “而袁绍在击败了公孙赞后,虎踞四州,是当时最强的割据势力。”

    “孔融对荀彧说,袁绍地广兵强,有谋士田丰、审配、逢纪等人。”

    “而颜良、文丑勇冠三军,为他统领军队恐怕很难战胜。”

    “荀彧说,袁绍兵虽多而法令不严,田丰刚愎而好犯上。”

    “许攸贪婪而不检点,审配专权而无谋,逢纪果决而刚愎自用。”

    “这两人料理后方,如果许攸家犯了法,一定不会放过,不宽纵许攸必然叛变。”

    “至于颜良、文丑,不过匹夫之勇罢了,可以一战而擒拿。”

    “仅仅一席话,便坚定了曹操战胜袁绍的信心。”

    “公元200年,曹操与袁绍连连交战。”

    “曹军固守官渡,袁绍围攻曹操。”

    “而此时的曹军粮草即将吃完,于是给荀彧写信,想退回许县。”

    “荀彧回信说,现在粮草虽然少,但是现在如果先退,必然会陷于被动。”

    “而将军以十分之一的兵力抵御敌军,扼住敌军的咽喉,致使敌人不能前进,已经坚持了半年。”

    “袁绍的气势已经出现了衰竭的情况,局势也必将有所变化。”

    “这正是使用奇谋的良机,不可失去机会。”

    “于是曹操放弃了撤军的打算,又出奇兵袭击袁绍的粮草驻地,袁绍败退。”

    “而审配因许攸家不守法度,逮捕了他的妻子和儿女。”

    “许攸一怒之下叛离袁绍,投奔曹操。”

    “颜良、文丑都在战斗中被杀,田丰因为劝诫触怒袁绍而被杀。”

    “袁绍手下的将领谋士,一切都像荀彧预料的那样。”

    王安石官渡之战的胜利,最大的功臣便是荀彧。

    曹操在迎奉天子之后,便有了正当的声名征战四方,治理朝纲,也迎来了之后的官渡之战。

    当时是曹操大军与袁绍大军在官渡展开的战役,也是东汉末年历史上有名的三大战役之一。

    同时,官渡之战也是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战役。

    当时袁绍举兵南下企图进攻许都,曹操得知后立即带兵在官渡一带做好防守准备。

    对峙数月后,曹操方处于劣势的状态,曹操甚至想过退兵。

    但是荀彧鼓励曹操继续拖跨袁绍方,伺机决战。

    后来袁绍手下的许攸投降了曹操,使得曹操带兵奇袭,烧了袁绍大军的粮草,断了他们后方的补给,这才取得了最终的胜利。

    官渡之战后曹操大大的增加了实力,真正的成为了一方的霸主。

    可以说曹操此时的功绩都是有荀彧的努力在里面的,曹操对荀彧的智谋才能非常的认可和信任,认为荀彧的才华和张良一般。

    可以毫不夸张的说,官渡之战之所以能成功,荀彧居功至伟。

    但是一想到荀彧最后的结局,他就替荀彧不值。

    “公元201年,曹操想趁袁绍兵败袭击刘表。”

    “荀彧则认为现在袁绍失败,部众离心,应趁此机会,马上平定他。”

    “如果离开兖州、豫州,远征长江、汉水。”

    “万一袁绍收其残部,趁虚攻击我们的后方,丞相的大事就完了。”

    “于是曹操采纳了荀彧的计策,再次进驻到黄河岸边。”

    “袁绍病死,曹操渡过黄河,打击袁绍的儿子袁谭、袁尚。”

    “公元203年,曹操根据荀彧前后所立的功劳,上表朝廷,封荀彧为万岁亭侯。”

    “公元207年,曹操准备讨伐刘表,问计于荀彧。”

    “荀彧说可以明里出兵宛城、叶城,暗中从小路轻装前行,出其不意的对其进行攻击。”

    “正在这时,刘表病死。”

    “曹操率军直驱宛城、叶城,刘表的儿子刘琮献出荆州投降。”

    “公元212年,董昭等人认为曹操应该进爵位为国公,得九锡。”

    “荀彧听闻后,认为曹操兴起义兵的本意是为了匡扶朝廷,安定国家,怀着忠贞的诚心,保持谦让的品质,所以不应该这样做。”

    “荀彧反对曹操进封国公,使得曹操因此心中对荀彧不满。”

    “正好这时征讨孙权,曹操让其到谯县劳军,趁机把他留下,让他参丞相军事。”

    “曹操进军到卢虚后,荀彧因病留在寿春。”

    “不久便忧郁而死,时年五十岁。”

    朱元璋荀彧忠于汉室,身死殉节,其心可嘉。

    汉末天下大乱,荀彧要匡扶汉室只能倚仗曹操。

    荀彧早年间为曹操出谋划策,攻占兖州。

    又拿汉高祖刘邦攻占关中,汉光武帝刘秀攻占河内的事迹来比喻曹操。

    官渡之战时,荀彧建议曹操不要率军退回许昌,拿楚汉相争时的成皋之战来劝谏曹操。

    等到帮助曹操建立功业之后,荀彧又希望得到忠于汉室的名声。

    荀彧辅佐曹操而让他强盛,举荐贤能,训练军队,决断大事,制定策略,征伐四方,连战连克。

    于是曹操得以转弱为强,统一北方,十分天下而有其八,荀彧的功劳不在春秋名臣管仲之下。

    而荀彧最终能为汉朝殉节,他的仁德又在管仲之上。

    荀彧对于曹操而言,就像汉高祖刘邦的谋臣张良一样。

    董昭建议曹操接受九锡,晋爵魏公,荀彧劝阻。

    曹操心中不平,以致荀彧身死,令人惋惜。

    荀彧辅佐曹操平定中原,消灭群雄,成就帝王之业。

    朝廷内外都认为天下已经属于曹操,虽然不加九锡,曹操也掌握天下。

    荀彧的意思,是希望曹操能等待天下归心之日,再行晋爵称王之事。

    以免因强取横夺而被天下人唾弃,而声名受损。

    可惜曹操志在必得,不愿等待数年。

    “荀彧作为曹操统一北方的首席谋臣和功臣,他居中持重达十数年,处理军国事务。”

    “在建计、密谋、框壁、举人多有建树,被曹操称为吾之子房。”

    “而关于荀彧之死,同为正史的三国志和后汉书中记载的却不一样。”

    “三国志中记载荀彧受到曹操冷落,最终忧郁而死,”

    “而后汉书中记载曹操送食物给荀彧,荀彧打开食器,发现器中空无一物,领会曹操的意思后服毒自尽。”

    “而关于荀彧的身份立场,三国志将荀彧、荀攸、贾诩同传,位列曹氏夏侯氏以外的魏臣之首。”

    “而后汉书中,则将荀彧与郑泰、孔融并列一传,视其为汉臣。”

    “荀彧也成为魏蜀吴三方割据势力中,唯一在此书中有传记的人。”

    “对此,后世学者也各持不同意见。”

    “有人认为荀彧忠于汉室,从迎接汉献帝回许县,令天子得到保护,到后来的不同意曹操称公,都显示了他对汉的忠心。”

    “也有人认为他一辈子都是在为曹操出谋划策,是曹操的谋臣。”

    “无论荀彧是汉臣还是魏臣,他都是一位出色的政治家和战略家。”

    张居正身在曹营心在汉,或许荀彧从投效曹操的那一刻起,就已经注定了自己的悲惨命运。

    从理性角度考虑,荀彧清醒地认识到汉不可为。

    于是拥护曹操重造天下的大业,并建立了赫赫功绩。

    但与此同时,荀彧与旧王朝之间在情感上又有藕断丝连的联系。

    封建伦理纲常礼教的阴影始终笼罩在荀彧的心头,让他难以挣脱。

    不过荀彧尽管有些矛盾,但纵观荀彧的一生,主要有三个方面的个人成就。

    其一,便是辅佐曹操统一北方。

    荀彧为曹操出谋划策,首先平定徐州、宛城、淮南,消灭吕布、张绣、袁术等以稳定兖州后方。

    再出兵与袁绍相争,逐步统一北方。

    曹操与袁绍相持于官渡,有退兵的打算。

    荀彧极力劝谏,最终一战而胜,取得官渡之战的胜利。

    最终消灭袁绍,攻占河北。

    其二,劝谏曹操奉迎汉献帝,迁都许昌。

    曹操奉迎汉献帝前,江东的孙策以及河北的袁绍都有奉迎汉献帝的打算。

    荀彧劝谏曹操迅速行动,将汉献帝从洛阳迎接到许昌。

    实际上掌控中央政权,在政治上获得对其他割据军阀的绝对优势,得以挟天子以令诸侯。

    其三,就是向曹操大力举荐北方士人。

    荀彧从袁绍处转投曹操后,先后举荐了荀攸、戏志才、郭嘉等人。

    这些人才全都得到曹操重用,各尽其能,在曹操统一北方的过程中发挥作用。请牢记收藏,网址 最新最快无防盗免费找书加书可加qq群9528685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