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历史小说 > 大明天工 > 第一一九回 农业问题
    铁厂由徐洪操办。并从遵化那里雇了一些熟练的铁匠。李彦又从军器局调了几个老工匠去支持。终于将铁厂建起来。

    怀柔铁厂眼下只有一座大高炉。还有四五座中小型的炼铁炉。他们现在要做的。也只是统计各种情况下所得到铁的情况。将铁厂的运作详细记录。

    李彦有后世的眼界。但并不熟悉技术细节。要想取得技术进步。还是得通过个人努力。

    李彦始终相信。经验的总结可以通向进步的道路。即便他无法说出如何对炼铁技术进行改变。但只要有科学的方法与正确方向。技术的进步终将到来。

    怀柔铁厂在技术上依然是这个时代的水准。虽然通过雇用熟练的工匠。差不多已经达到华北地区的最好水平。不过与南方。特别是佛山铁器相比。还有一些差距。

    与同时代的铁厂或者说冶铁作坊相比。怀柔铁厂的管理精细到几乎繁琐的程度。每一次使用的铁矿石成色、炼造的时间。甚至力工的每一个操作动作。都要记录在案。并规范。

    铁厂与别不同的地方还在于使用了水力鼓风机。效果很是不错。至少节省了不少人力。

    水力的利用是李彦这段时间特别关注的。怀柔水力作坊的最新成果是一台水力纺纱车。这台纺纱车用一架水轮。可以带动六十四只纺锤。罗拉自动牵伸。

    而既然六十四只能够成功。那么继续增加纺锤地数量。问题都应该不大。

    水力织布机地进展不大。要想让复杂的织布动作全部由水力驱动。难度颇高。不过在提综、打纬等环节。织布机的机械结构也在不断做出改进。

    脾气暴躁的刘铁锁最近像变了一个人。变得非常安静。刘铁锁以前自诩技术天下第一。脾气大得很。不过被李彦接二连三震住以后。已经变得非常稳重。用他训斥学徒的话来说:这天下神奇的地方还有无数。别知道一些就得意洋洋。别说是一辈子。哪怕十辈子的时间也不够用。

    “水力机就是庞大了些。很多地方也用不到。”刘铁锁在李彦面前毕恭毕敬。说起最近一些事情的进展。

    “少爷说过的蒸汽。确实也能推动叶轮。就是力量太小。做些玩具还成。与水车差得远了。”

    在水力应用渐趋佳境地时候。蒸汽动力的研究进展却不大。李彦设计了翻斗式和风轮式两种汽轮结构。用喷嘴喷射高压蒸汽驱动。试验的效果并不乐观。很难得到足够的推动力。

    高压蒸汽喷射在叶轮上。可以带动叶轮旋转。但力量不够。李彦看着拆开的机器。用手指拨了拨叶轮的叶子。突然想到使用叶轮的蒸汽机。是不是应该叫蒸汽轮机?那么简单蒸汽机的结构。难道不是叶轮式地?

    李彦意识到自己可能走进了一个误区。最初的蒸汽机与蒸汽轮机应该有所不同。也就是说最初的蒸汽机不是叶轮结构地。

    除了叶轮式的结构。机械的动力结构还有什么?李彦几乎是马上想到活塞。汽油机、柴油机都是这种结构。难道说蒸汽机也是?

    李彦让刘铁锁将这些“蒸汽机”安装起来。给锅炉加热后。用喷嘴喷射这些叶轮。发现效果确实不太好。

    李彦拿起一只绘图的铅笔。画了一个简单地活塞结构:“做这样一个装置。密封的汽缸。活动的活塞……”

    李彦说了一下的活塞地构成。这是一个最简单的汽缸活塞。其目地只是为了验证。当高压蒸汽喷入汽缸的时候。是否能够驱动活塞运动。其力度又如何。以此来确认活塞结构的蒸汽机是否可行。

    据说蒸汽机的发明是因为发明者看到水壶的蒸汽可以顶起壶盖。从而认识到蒸汽的力量。但要使蒸汽的力量为人所使用。还有相当多的工作需要做。

    秋天是收获的季节。万历四十八年或者还要加上泰昌元年。这一年北方的天气仍然缺少降水。好在没有发展成为大面积的旱情。李彦陆续购置以及租种了几十顷的土地。其中大部分种植番薯和玉米。还有用多方搜集来的种子。种了一些马铃薯、辣椒。

    马铃薯、辣椒的种植面积都很少。虽然试种颇为成功。收获多数都留下做种。并没有马上拿到市场上去炒作。毕竟种子的问题不解决。也无法推广。

    番薯和玉米之所以能快速推广开来。那是因为这两种作物。在南方已经有种植。只要将声势炒起来。自然会有人从那边弄来种子。

    马铃薯与辣椒则不同。特别是马铃薯在大明还基本没有人种植。至于辣椒。虽然也有小范围的种植。但那零星的几株。对于大规模推广还是力不从心。所以李彦打算用这次的收获做种。在来年大范围种植。

    离开碱地而在怀柔一带种植的玉米、番薯。终于显现出产量的优势。番薯亩产可达八百斤左右。玉米也有二百多斤。

    虽然这个产量与后世动则几千上万斤无法相比。但在这个时代。绝对算是高产。哪怕是玉米只有二百多斤。也超过普通麦子的亩产量。

    “今年的玉米和番薯虽然收获甚多。不过价格却下跌了很多。已经快要跌至稻米的价格了。”田庄的负责人李睿很郁闷。虽然他已经将田地料理得很好。却没想到市场的价格起伏如此之大。“产量这么高。价格不掉才是怪事。”李彦微微笑道。产量高。不挑地。用途毕竟还有限。番薯和玉米的价格当然会下降。迟早要掉至稻麦之下。

    番薯和玉米价格的大幅度下跌。让多数种植者要血本无归。甚至可能会导致一些中小地主的破产。让人对这两种作物的前途产生怀疑。李彦可以想见。在这样的情况下。明年的种植规模甚至可能会缩减。

    番薯和玉米的价格降下来以后。其高产和不挑地等特性。还是会逐渐吸引一些人来种植。李彦不希望出现太大的起伏。就要做一些事情。

    “番薯和玉米除了做菜。现在还没有太多别的作用。现在这两种东西到处泛滥。菜的价格也一跌再跌。”李睿以前是没想到番薯与包谷的产量会这样大。现在他差不多是大明对这两种作物的情况最清楚的人之一。自然也能想到。番薯与包谷确实不存在比稻麦更贵的理由。

    李彦点了点头:“现在最重要的是扩大番薯与包谷的使用范围。至少使价格逐渐稳定下来。”

    “番薯可以做粉条。玉米可以榨油。又都能用来酿酒。”李彦让李睿将这些都记下来。然后想办法弄出来。用番薯做粉条。或者玉米榨油、酿酒。与其他材料并没有本质的不同。

    “哦。对了。玉米可以当主食吃。”李彦突然眼前一亮:“玉米可以做窝窝头。”

    “窝窝头?”李睿疑惑地问道。

    李彦点了点头:“对。就是窝窝头。”

    李彦将窝窝头的形态给李睿描述了一下。后者很快明白。原来就是用玉米面做出来的馒头:“这个口感会比馒头好吗?”

    李彦摇了摇头。窝窝头曾经是穷人才吃的玩意。不过在后世。当人们都能吃上大米饭的时候。窝窝头再次出现在酒楼的餐桌上。俨然是一种价格相当高昂的菜式。李彦觉得。就算在这个时代。也完全可以弄出高档的窝窝头。

    当然。普通的窝窝头才是李彦真正想要搞的东西。毕竟这个时代大部分人连饭都吃不上。温饱都是很奢侈的一件事情。

    窝窝头可以让很多人吃饱肚子。还能解决军粮问题。虽然以现在的玉米价格。这个窝窝头和馒头的成本都差不多。但玉米的产量要大过小麦。还不挑地。可以预料。未来的玉米面可以再某种程度上取代馒头。成为解决一部分人肚子问题的选择。

    李彦在《华夏商报》上做了一个专门的系列。专门用来介绍番薯和玉米的吃法。并让李睿成立了一个作坊。尝试做出这些东西。以起引导作用。

    李彦将这个作坊命名为“天厨”。专门进行食品加工。除了试着做了些番薯粉条、玉米油外。李彦还绞尽脑汁想到了两种新的食物。

    天厨开始运作以后。李彦身边的人便经常会从李彦那里。发现一些新鲜的吃食。

    “三娃。这个酥饼很好吃啊!”依然这样称呼李彦的。也只有二丫了。

    二丫眯着月牙眼。脸上挂着甜甜的微笑。从李彦拿来的纸盒里捏起一片薄薄的、金灿灿的薯片。

    用番薯炸出来的薯片与马铃薯的薯片有些不同。似乎会比较软一些。不过第一次吃到这种食物的二丫。显得特别喜欢。

    “再尝尝这个呢?”李彦又打开了另外一只纸盒。这次里面装着的却是爆米花。

    炸薯片很简单。至于爆米花所用的炸炉。也并不复杂。李彦依着小时候的记忆。很快设计出那种炸爆米花的摇炉。

    薯片和爆米花。这是李彦绞尽脑汁才想出来的两种东西。效果却很不错。(未完待续。如欲知后事如何。请登陆www。。章节更多。支持作者。支持正版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