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历史小说 > 大明天工 > 第一四七回 难以置信
    金州保卫战的胜利。让金州军民士气大振。就连干活的劲头也高了许多。休息吃饭的时候。很多辽民都是啃着玉米粗面的窝窝头。喝着寡淡的海菜汤。嘀咕复辽军什么时候能够收复家园。

    “李大人可是说了。等将来收复辽东。咱们都能按照工分分到田地。李大人那么厉害。这日子啊。说不定就快了!”

    原本只想着填饱肚子。在乱世中活下去的辽民。突然之间发现他们的愿望并非遥不可及。李大人和他的复辽军。居然击败了嚣张不可一世的建奴。

    “打回辽东!赶走建奴!”每一个辽民都在心中大声呐喊。

    修筑新的金州城时间紧迫。工程繁重。这些辽民也都是勤勤恳恳。任劳任怨。因为他们都被告知。也都相信。新的金州城将帮助复辽军再次击败建奴。并保卫金州半岛。保卫他们现在的家园。甚至收复原来的家园。

    每一个辽民都尽自己最大的力量。努力将自己的事情做好。即便原本会有一些抱怨。也都随着这次军事胜利而烟消云散。

    借着战场上的胜利。辽东兵备道衙门开始强力整顿辖区的秩序。将后来流入金州的辽民。也全部编入兵备道衙门的军事管理系统。

    辽东兵备道衙门控制下的金州半岛及附近各岛。总计聚拢了七八万辽民。全部被纳入三大营的系统。

    其中。为了应对即将到来的。更大规模会战。将扩大主力营的编制。增加金州营和旅顺水营。

    从原来的金州营中抽调精锐。补充进复辽军主力。又从复辽军中抽调有功将士。组成新地金州营的骨干。补充金州营精锐以后。组成新地主力营。其编制为两哨长枪兵、两哨火铳兵。以及一哨刀盾轻步兵。

    复辽军中基本不设刀盾兵。在战场上面。火铳手远射。长枪兵提供保护;长枪兵拒敌。若是形成混战。则由火铳手拿起短兵提供保护。

    金州保卫战中暴露出的一个问题。就是火铳兵在与弓箭手对射的时候。缺乏更多保护。金州营设立一哨刀盾兵。就是希望试验这方面的战术组合。

    金州营的营官自然就是巩永固。这家伙也算如愿以偿。从后备营转成了战兵将官。而且独领一营。可以说是向前迈进了一大步。

    原来的金州营则改回金州卫地编制。并重新设立金州中左所、金州中所。以及金州中右所。对辖地实行军事化管理。

    新的金州卫下属一军二营。也就是金州卫守备军。下辖左营、中营和右营。吸纳辽东军户中的精锐组成。其他辽民则补充进工匠营以及工役营。

    守备军主要负责维持地方秩序。守备地方。并作为主力营补充兵员的后备。工匠营和工役营则在兵备道衙门的管理下。参加地方建设。支援军队作战。

    大量的工匠和力工被组织起来。使得金州城堡地建造有条不紊。盐场、工场、渔场的生产和荒田屯垦也都快速步入正规。

    由于此前大量备料。重新开工以后的金州东西城堡建造速度大为加快。加上大孤山水泥厂和几座窑厂都已经投产。物料充足。李彦估计一个月内。两座城堡都将顺利完工。到时候就算建奴来个十万大军。复辽军也有底气凭借坚城。与建奴对抗。

    “大孤山的水泥料似乎不错。是不是那边的石灰石比较合适?”与打仗、处理民政相比。李彦还是更喜欢技术上的研究和探讨。

    复辽军后勤部由张国相负责。同样来自华夏工场的马文举参加过滦州水泥厂的建设。他现在就负责水泥厂和造成这一块。事情也是很多。

    马文举抬起手背拭了拭脸上的汗水。看上去有些疲惫。闻言却是精神一振:“大人说得是。大孤山水泥和滦州水泥相比。配方、煅烧工艺都是一样。也就是物料不同。大孤山这边的石头。似乎更适合煅烧水泥。”

    “小地还着让察看金州其它的山岭。发现还有几个地方的石头和大孤山相似。也有更容易开采地。”

    李彦点了点头:“那就好。人手够的话。可以再造两处水泥厂。这玩意目前也就我们能弄。我让张国相。还有天津郑书那边联系一些关内的商人。你想办法让他们知道水泥的用处。通过他们把水泥卖出去。金州这么多人。还要打仗。没有一点收入可不行。”

    马文举点头答应:“可是还有一桩难处。就是烧窑用的木材太过厉害。要是能从滦州运来煤炭。那就好了。”

    马文举在滦州做过。自然知道煤炭和木材相比所具有的优势。不过要从滦州运过来。成本上可能不太划算。而且滦州那边炼钢炼铁。需求量也很大。必须继续寻找更多的铁矿和煤矿。

    金州这边没有煤矿。他也不记得金州也就是后来地大连这边有什么矿。不过辽东产煤产铁地地方很多。可惜都不在他的控制区内。李彦很想将那些地方都抢过来。可也知道这件事情急不得。

    “马师傅……”李彦略一沉吟:“这样。你找几个懂得煤铁矿开采勘探地。如果没有。就找郑书那边要。成立几个勘探队。到朝鲜北部看一看。”

    李彦也不知道朝鲜有没有煤铁矿。不过那边都是山区。有的可能性应该比较大。朝鲜这个时候还算大明的属国。要是真的有矿。朝鲜肯定只能配合。

    朝鲜到金州的海上距离可能比滦州还要远些。不过要真的有煤铁。李彦就会重新考虑镇江堡的地位。说不定他会派出主力。在镇江堡筑城。开辟东部战场。眼下没有足够的利益。派主力过去有些得不偿失。只能让毛文龙在那里先发展。

    金州现在能拿得出手地。也就是渔场、盐场和水泥厂、窑厂。这样的布局和规模。远不足以支持万余大军和近十万人口。战事结束以后。李彦最为头疼地就是如何实现金州的自给自足。起码辽民的问题得解决。军队可以向朝廷请饷。

    李彦也知道金州之战的胜利。并不足以改变明金之间的战略态势。复辽不是一年两年能做到的。必须做好持久作战地准备。

    历史上的大明就是被辽饷活活拖垮的。李彦不想重蹈历史的覆辙。就不能一味伸手向朝廷讨要粮食。

    “马师傅。金州的岩石矿似乎比较多。你用用心。给我探明这些都是什么石头。”李彦想了想。金州这个地方山多地少。那就只能在石头上想办法了。

    “对了。你告诉郑书。让他找些琉璃工匠。试着烧琉璃。再派几个到金州来。看看这附近的山中有没有合适地材料。如果有的话。咱也试着烧琉璃。从配方、温度着手。看看能不能烧出玻璃来。”李彦绞尽脑汁。开始思索那些能在金州发展的工业。

    “红嘴堡那边有个铁场。现在建奴人都跑了。大人看能不能派人过去恢复?”马文举提出一个想法。建造城堡所需要的铁条。大多是从滦州运来的。

    “红嘴堡?”李彦对金州及附近的地图已经很熟悉。这个红嘴堡在金州东北。距离海岸线不远。虽然不在复辽军的控制之下。建奴也鞭长莫及。

    “行。我让金州卫右营调过去。在那边设立中前所。先将矿场开起来。不过铁厂就不要建在那里了。铁厂可以建在大孤山。或者广鹿岛。”李彦看了看地图。咬着牙作出了决定。红嘴堡铁矿既然靠近海边。必要的时候就可以撤往广鹿岛、大小长山岛。

    红嘴堡往北就是岫岩。那里也有铁矿。不过那里距离辽阳比较近。李彦暂时还不想冒险。

    扩大生产。自给自足的事情只能一步一步地来。李彦也已经联系夏氏的大生纺织厂。看看能不能在金州搞纺织。要是夏氏不愿意。他就准备自己搞。

    金州和镇江地两份战报同时送往京城、天津、登莱和宁远。登莱是最早接到战报的。登莱巡抚陶朗先与登莱总兵沈有容几乎是难以置信。他们是清楚金州那边兵力的。也就是一万人左右。竟然斩首超过三千。俘虏也有三千。这也未免太夸张了些。

    “这个李俊杰。是不是想要杀良冒功?”沈有容是员老将。直言不讳地大声说道。

    陶朗先就含蓄得多:“登莱只设舟师与饷司。他是辽东道。你我都管不得。至于那些首级是不是真地。自然有天津毕巡抚分辨。你我只管运送粮草就是。”

    沈有容摇了摇头:“以一万兵当建奴万兵。杀敌三千余、俘获三千余。本将军是绝对不信的。”

    陶朗先微笑不语。又和沈有容谈了谈怎么给金州送些粮草。毕竟李彦可是皇上身前的宠臣。他提出的要求。能满足还是要尽量满足。

    对于陶朗先这种“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态度。直来直去的沈有容也有些不太满意。他不支持李彦坚守金州。想要将辽民接应到登莱。却因为李彦的强硬。被巩永固给闹了一回。不得不放弃。他想着这次李彦应该是讳败为胜。所以急求粮草。这个时候登莱地水师也应该前往接应。

    回到总兵衙署以后。沈有容将逃到登莱地辽东都司严正中叫了过来:“你和金州报信的兵丁谈得如何?复辽军是不是败了?”

    “末将倒是觉得。复辽军或许是真地胜了。”严正中面色凝重地说道:“末将曾仔细盘问那个出身金州卫的兵丁。他很兴奋。说道复辽军的时候。显得很骄傲。对建奴则不屑一顾。那种情绪不应该是假的。如果不是真的打胜。不是大胜的话。这个金州兵不该有这样的表现。”

    “末将也曾仔细询问金州之战地细节。虽然有很多奇怪的地方。不过那个金州兵说得很详细。也没有明显地破绽。复辽军是用密集的火铳。击溃了建奴的骑兵。”严正中将问来的情况一一说给沈有容。

    “至于那个秀才。倒是不清楚战场上的事情。但那种情绪是不会错的。对战后地收尾也说得很清楚。”

    “真的胜了?那就是仅仅夸大了胜果?”沈有容面露惊讶。又有些欣慰。毕竟是赢了。若真的是建奴主力。哪怕守城成了一次。也是难得。足以振奋军心民

    “末将也是这么想。那个金州兵最后都跟末将急了。小兔崽子。末将作金州守备的时候。他老子还是末将手下的兵。竟然敢给末将脸色看。”严正中很是不忿地骂了一句。

    沈有容顿时哈哈大笑:“严都司。这件事说不得还要你跑一趟。去看看金州的情况到底如何。若是能守。咱们就得尽全力协助;要是不能。那就将辽民尽快撤回来。老夫这次也不怕得罪那些贵胄。该撤就得撤。”

    “要是复辽军真地如战报上所说。取得大胜了呢?”严正中应下以后。却又多说了一句。

    沈有容微微一愣。抬眼看向辽东的方向:“若是真如战报上所说。老夫当向皇上请旨。领军征辽。请入他李某人麾下。”

    巡抚天津右佥都御史毕自严坐镇天津。总督辽饷。备办舟师。可谓位高权重。看到两份战报。特别是金州之战斩首三千余。也是愣了半天。

    不过他见过复辽军的军容。也清楚这一个多月以来。从天津、滦州运往金州的大量物资。所以他觉得复辽军打了胜仗。并不是没有可能。要不然当初朝廷也不会支持复辽军坚守金州。

    “金州城应该是守住了。不过这阵前击溃。斩首三千余。似乎有些夸大啊。”毕自严苦笑着摇了摇头。

    天津兵备道贾之凤和李彦合作较久。闻言不由笑道:“或许是击毙三千余吧。听说前番徐大人从夷人那里购买的几门神铳。就送了一门去金州。听说这神铳威力巨大。可震数十里。杀伤建奴三千余人。倒也不是不可能啊!”

    “贾大人谬矣。”毕自严笑着摇了摇头:“所谓神铳。不过是大一点的将军炮而已。射程最多数里。威力远没有说得那么夸张。”

    “呵呵。还是大人见多识广。下官倒是没有见过神铳的模样。”贾之凤摇头说道:“金州情况到底如何。等明日首级解送到达以后。便见分晓。想来赢肯定是赢了。只是。要真如战报上所说……”

    “那么本官会向皇上请旨。优先确保金州粮饷辎重的需要。但凡金州所要。定然全予满足。”毕自严向着京城的方向拱了拱手。沉声说道。

    自从复辽军攻取金州。熊廷弼重新起用以后。北京城终于从辽沈之战失败的慌乱中安静下来。一次金州之战地胜利。重新燃起君臣百姓对于大明军队击败建奴的希望。众望所归的熊廷弼再度出任辽东经略。似乎也让人们相信辽沈之战地失败。全都是因为袁应泰的个人愚蠢。现在有了熊廷弼。便再也不用担心建奴了。

    事实上。熊廷弼提出三方布置之策以后。在相关的人事安排上。就已经出现不和谐的纷争。

    六月辛未。吏科都给事中薛凤翔上疏指出。经略驻山海关。无法直接指挥广宁驻军。故而应该授予辽东巡抚王化贞更大的权力。赐给王化贞尚方宝剑。令其相机行事。而此时。熊廷弼甚至还没有尚方宝剑。

    壬午。广西道御史李应荐上疏。认为熊廷弼和王化贞。一人在关上。一人在关外。相距遥远而事情繁多。担心两人不和。请旨严令二人齐心合力。

    熊廷弼则上疏辩解。认为他与王化贞过去的关系很好。现在也没有猜忌。上次就因为有人弹劾他不能团结将士。使他离职。使得辽东论于贼手。现在这些言官又无端要调剂两人的矛盾。万一以后他跟王化贞在公事上有些异同。而并非矛盾。这些言官肯定会重复以往地故事。造成新地事端。

    这些奏疏的摘要。在邸报。或者华夏社送出来地情报中都有体现。从中可以看出。熊廷弼虽然被起用。但他遭到的质疑仍然不少。

    在这种情况下。熊廷弼表现得非常大度。他先是请旨免去因为弹劾他而丢官地冯三元、魏应嘉、姚宗文等人的罪名。朱由校没有同意。

    然后又请复用辽沈之战中逃跑的监军道高出、胡嘉栋、饷司傅国、同知张文达等。认为若是处分太严。会让以后的官员在失败的时候。选择投降后金。

    这之后又举荐曾经同他有过冲突。互相弹劾过的刘国缙为按察副使。前往登莱招抚辽民。

    又请科道九卿。举荐贤才。让他随材使用。请户、兵、工各部。齐心协力。以恢复辽东。

    熊廷弼地一些做法。譬如复用逃跑的监军道高出等人。李彦未必认同。不过熊廷弼展示出来的姿态。却让李彦很是认可。

    或许是吸取了前次督辽时的教训。熊廷弼不断为他过去。或者将来的对手说好话。出于公心也好。出于缓和各方关系。以免掣肘也好。这样的做法。从大局上来说确实有利于稳定辽东局势。至少熊廷弼应该是这样认为地。

    不过熊廷弼所面临的也并非一路坦途。至少他想要的尚方宝剑、精兵、粮饷、器械等。都是姗姗来迟。

    金州大捷、镇江大捷两份战报。恰似两道霹雳闪电。一下子打破了京城僵持的局面。各方势力面对这两个重大消息。反应不尽相同。

    朱由校大喜过望:“此诚辽东第一大胜。三娃果不负朕。”

    在李彦的刻意设计以及孙承宗的用心调教之下。现在的朱由校和历史上有很大区别。现在的朱由校似乎并没有沉迷于木匠活。反而对战棋十分感兴趣。通过战棋。他了解了很多治国治军的道理。处理政务也变得有条有理。

    虽然他依旧宠信客氏和魏忠贤。但并没有荒废国事。这样一来。至少到目前为止。客魏自然也就翻不起什么大浪。

    金州大胜、镇江大捷。似乎一下子让辽东局面瞬间逆转。朱由校面对的不再是一团糟地大明。他自然兴奋。也更有动力做个合格的皇帝。

    但朝中也有不少人对李彦上报的战果表示怀疑。有些人即便是怀疑。也不会说出来。熊廷弼则不然。他当着朱由校地面。直接质疑战报上那些数字的真实性。

    有人反对就有人支持。朝堂上居然为了这件事吵起来。最后还是孙承宗站出来说道:“微臣以为。镇江大捷。当无疑问;金州之战。也定然是复辽军得胜。至于是不是斩首三千余级。可让天津巡抚毕大人勘明再奏。至于镇江、金州之战的详情。臣以为可令登莱巡抚陶朗先前往金州。并遣人往镇江查勘。待勘明以后。再论功行赏。”

    满朝君臣。说到对李彦最了解的。恐怕还是孙承宗。孙承宗看过两份战报。就细节来说。他甚至觉得镇江之战的水分更大。反而是战果让人不敢相信的金州之战。其战术思路清晰。若是真的发生。倒十之八九是真地。

    孙承宗此话。也算是持平谋国地稳重之策。不过也有人提出不满。认为勘明首级。就应该立即封赏。若是战报属实。这将是大明在辽东的一次大胜。应当重赏。不能寒了将士们地心。

    最后。还是朱由校拍板。决定勘明首级。若确实斩获三千余级。立即重赏。

    “若三娃果然得胜。朕要在金州独立建镇。以三娃巡抚辽东。王化贞巡抚辽西。东西同时着力。以期早日克灭建奴。”朱由校欢喜地笑道。他虽然觉得有些大臣分析得很有条理。一战斩首三千级似乎不大可能。不过出于对李彦的信任。朱由校还是选择了相信。

    “臣、仍然以为。金州难守。”朝堂之上。也只有熊廷弼这个倔强的家伙。还会在朱由校面前。提出不同的意见。

    “若李大人在金州。确实击败了建奴。如战报上所说。以一万对一万。斩首三千余。俘虏三千余。臣敢请万岁免去微臣之职。以李大人为兵部尚书。经略辽东!”熊廷弼脖子一梗。大声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