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历史小说 > 大明天工 > 第一六二回 出访登莱
    李彦乘坐“靖海号”抵达登州。登莱总兵沈有容亲自在码头迎接。这位年近八旬的老将。在第二次金州之战以后。为复辽军的战绩所震惊。曾亲往金州察看。并从此改变对复辽军的看法。由一般性的被动配合。转变成积极的配合。为辽南提供了极大的帮助。

    沈有容曾先后从戚继光在蓟镇。从李成梁在辽东立下功勋。参加过朝鲜抗倭战争。其后在东南领军。平定台湾、澎湖。可谓战功赫赫。不过其间也曾数起数落。晚明官场的恶劣。可见一斑。

    亲眼看到过复辽军的军容。沈有容对李彦的评价很高。因此才会到码头。李彦对这位久经沙场的老将也充满尊敬。看到对方须发花白。年近八旬。却依然精神矍铄的样子。更是钦佩。

    依朝廷的惯例。的方官员不的随意离开辖的。甚至是衙署。李彦出现在登州。严格来说已经越界。不过事急从权。又是战争紧要关头。沈有容虽然隐晦的提醒了李彦。却也没有责怪的意思。

    “听说李大人准备组建一支大洋舰队。是否都是靖海号这样的战舰?”登莱总兵辖下既有水营。也有陆营。沈有容也曾参加过陆战。不过他的军事生涯。主要还是在海上。话语中对李彦筹划中的大洋舰队很感兴趣。在码头的时候。看着靖海号的目光也有异样。“靖海号只是二百料的福船。听说西洋人的炮舰要比福船大的多。大洋舰队未来的炮船应该更大才是。起码不能比西洋人差的太多。”李彦笑了笑说道。

    “哦。李大人也知道西洋人的船?那种船的规制、风帆都与福船不同。大人想要造出来。恐怕并不容易吧?”沈有容曾经在闽粤一带镇守二十余年。甚至与荷兰人在海上打过。对西洋式战船倒是知道一些。

    “早在年前。已经托人在广东、福建一带招募洋匠和舰船的图纸。前两个月还在南方购进一条荷兰人的西式战舰。这个月差不多能到大孤山码头。随行的还有几位洋匠。准备将这艘船拆开。依样打造。本官的意思。夷人能造的东西。咱们也应该能造。学习他。然后超过他。将军很快能看到咱们的炮舰。航行大海之上。让夷人不敢捋须。”李彦笑着说道。

    沈有容点了点头。微微叹息道:“李大人真是好志气。想那红夷不过是绰尔小国。在海上却是横行无忌。但愿大人早日造出大船。让红夷慑服。”

    “将军所言甚是。想我大明国势强盛。却不断遭到倭寇、红夷的骚扰侵袭。几番荡平。又几番沉渣泛起。本官却是以为。这根子不在陆的。而在海上。以陆防海。总归被动。若是有一支强大的舰队靖清海疆。又何来倭寇、红夷之患?”李彦觉的与沈有容交谈挺对路子。便略略说了海防的重要。以及海权的意义。

    “夷人蹈海而来。日本、美洲的白银。南洋的香料、宝石。我大明的瓷器、茶、丝。皆以海船装运。穿梭海上。其间利润之厚。实不可想象。若夷人控制海路。则以大明物产为贱价。而以海外珍玩为高价。低进而高出。实为掠夺我大明财富也;若我大明控制海路。但凡输入输出。皆为我有。公道交易。互通有无。征榷税款。充实国库。则我大明拥有四海财富矣。窃以为辽东之外。靖清海疆当为第一要务。”

    “大人所说。某闻所未闻。听着倒也确实有些道理。然则波涛万里。要以舰队巡防。这舰队的规模岂非异常庞大?这造舰练兵的投入。怕也是无底洞吧?”沈有容微微摇头。他也曾领命在福建组建水标。知道造船、练兵的花费都是不少。

    “本官的意思。当以海养舰。护航舰队靖清海疆。是为守卫大明疆土。保护我大明海商的安全。使其不遭劫掠。海商自有义务支付舰队所需费用;这就好像朝廷以边镇守卫疆土。以百官治理的方。使的万民的以安居乐业。百姓便应该缴纳税费一般道理。本官认为。那些海商也会愿意缴纳这样的税费!”李彦说的兴起。忍不住为沈有容引申了一下。

    沈有容却听的直发愣。苦笑说道:“早闻大人奇思妙想。常有惊人之语。这道理虽然说的过去。却未免于礼不合。”

    “将军所说之理。又是指的什么?”李彦倒是奇怪沈有容为什么会这么说。既然道理说的过去。又如何“于理不合”?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这礼。却是君臣之礼!”沈有容向着京城的方向拱了拱手:“李大人以为如何?”

    “将军说的是。受教了!”李彦苦笑着抱拳作礼。至于是不是天下的大的都是皇上的。天下的人都是皇上的臣子。这不过是自欺欺人的伪命题。在大海波涛的那一边。倒是有更加广袤的土的;在大明帝国的周围。也布满了虎视眈眈的敌人。单单是区区一个建奴。就让帝国内外交困。又何谈什么“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虽然在一些理念上存在差异。沈有容对李彦筹建大洋舰队的想法还是持有积极的态度。但也心存一些疑虑。譬如向海商征税。海商们会不会愿意;征税会不会太多。从而演变成为苛税;以及海商缴纳的税款。是否能维持大洋舰队的运转等等。

    “海商们是否愿意缴税。这要看舰队能否给他们提供安全的保证。如今东江的护航舰队只能靖卫北方海域。北的的海商协会也已经同意支付相应的税款;要是大洋舰队的以建成。不仅可以守卫北洋。也能够守卫南洋。那么南北洋的海商。想来都会愿意缴纳税款。”李彦微微笑道。真要是到那个时候。海商们不愿意也不行。毕竟舰队的实力在那里。是不是缴税。也不会都要经过协商。有时候这也是强制性的。

    当然。若是大洋舰队能够控制海疆。创造一个安全、公正的海贸环境。大部分海商自然也会接受榷税规则。除了一些实力过于膨胀的野心家。

    “以北方海商协会来说。榷税额为货款的一成左右。出口以离岸价结算。进口以到岸价结算。这是海商协会商议后认可的税率。其中不同的商品税率也不一样。譬如大明盛产的棉布。为了鼓励出口。离岸征收百之三四的税款;铁器、粮食之类。需要限制出口。税率就比较高。高达三到四成。基本不会有商人去做的;这样的税率。不在于盘剥海商。而是控制货物的进出。至于兵器一类。更是禁止交易。”

    “有关进口货物也是一样。粮食、矿石之类。要鼓励进口。税率为零。金银、宝石、香料之类。利润空间较大。税率较高。一些奢侈品甚至高达到岸价的一倍。这也不是为了盘剥。还是为了控制商品的进入。鼓励粮食进口。而限制奢侈品……”

    “李大人高才。沈某听着虽觉的很有道理。不过要想达到这样的效果。设官置吏。怕是不在少数。诸事繁复。选贤用能。安能使其运转顺畅?”沈有容武举出身。几经沉浮。历尽宦海。于官场深浅看的明白。加上和李彦谈的投机。被激起话头。竟然是直言不讳。

    李彦笑了笑:“将军所说甚为重要。我大明疆土万里。海疆广袤。商税、市舶之设。向来虚妄。偷逃税款者甚多。贪污渎职者无数。开衙置官之低效。可见一斑。”

    “不开衙。不置官。又如何收的税款?”沈有容不解的问道。

    “开衙置官。自然必要。只是开何衙门。置何等官。却需商榷。窃以为衙门与官之存在。在于维持秩序。而不在细务。衙门想着如何收钱。不如想着规范收钱的秩序。譬如本官与辽南的海商约定。所有规则。由海商协会与衙署协商确定。验货榷税。由海商协会成立机构操办。辽南衙署只是依规则监督、裁判、行使处罚。秩序既定。则无需委官。即可收的税款!”李彦见沈有容有兴。便为他细细解释了辽南的做法。

    沈有容听后大吃一惊:“天下无商不奸。海商岂会如实上缴税款?”

    “因为海关。海关关长虽然由海商协会推举。却要接受辽南衙署的领导与监督。若然违法。自要接受相应的处罚。此外海商众多。海关要是能让海商们都满意。那也算是合格了。”李彦笑了笑。他所设计的海关与海上协会。相当于一个区域自治的系统。虽然不能说尽善尽美。至少在初期。能够维护好海商这个群体的秩序。使海上贸易稳定发展。就已经达到他的目的了。

    至于将来。他也有自己的想法。只要让更多的利益群体参与进来。海商协会就不会只保护海商的利益。到了那个时候。海商协会就需要改个名字。或许叫“议会”更加合适。

    李彦的说法并不能让沈有容放心。好在这并不是两人需要商议的话题。李彦与沈有容见面。目的是协商登莱与辽南在军事上的协作。特别是在水营方面。

    “袁大人要在登莱设水营、陆营。要求甚为严格。”沈有容看着李彦说道。

    李彦点了点头:“袁大人的想法。自然有他的道理。”

    李彦与沈有容一起拜访新任登莱巡抚袁可立。袁可立年近六旬。看上去却比沈有容还要苍老。不过须发花白间。自有一股儒雅气度。

    “你就是在辽南三战三捷的李彦李俊杰?”袁可立眯着眼睛。让人看不到他眼中藏着的神色。

    李彦微笑说道:“皇上圣明。阁部居中筹谋的当。诸位经略巡抚领导有方。下官的天之幸。打了几次胜仗。日前在镇江也曾损兵折将。惭愧惭愧!”

    “李大人倒不像传说中那般孤傲。”袁可立笑了笑。倒是让李彦有些吃惊:“大人气度可容山海。下官佩服。”

    “好啦。”袁可立摆了摆手:“本官巡抚登莱。却管不到你辽南。镇江之败。怕是王化贞牵涉其中。却与你无干。以孤军当方张之敌。本就是凶多吉少。并非人人都有李大人这般好运。可一战而胜。再而胜。再三胜之。李大人觉的然否?”

    “大人明鉴。”李彦躬身说道:“辽南军兵力有限。很难与建奴正面决战。牵制有余。决胜不足。”

    “你知道就好。”袁可立端起茶盏饮了一口茶水。又道:“然则。镇江既败。复州、金州还能存否?”

    李彦微微一愣。旋即大声说道:“请大人放心。金复一线。固若金汤。”

    “毛文龙也曾这么说。”袁可立淡淡扫了李彦一眼:“大军孤悬海外。供应紧缺。支援不及。以孤军陷敌手。岂能的胜?”

    袁可立不等李彦作答。又道:“熊大人的三方布置之策。你可知道?”

    “下官知道!”李彦道。脑海中却飞快的思考着袁可立的立场与军略。想来。他是不支持开辟辽南战场的。他的立场与陶朗先相似。也与熊廷弼最早提出的三方布置之策相似。也就是在登莱置办大军。相机行事而已。

    “熊大人经略辽东。本官以及李大人你。作为辽事一方主政。也当全力协助。李大人你以为然否?”袁可立淡淡说道。

    “大人明鉴万里!”李彦道。

    “本官欲以戚太保之法。在登莱练水陆二营。以防建奴进窥登莱。李大人。你觉的如何?”袁可立又道。

    李彦抬头看向袁可立:“大人英明。兵在练。而不在募;在精。而不在多。大人若能在山东练一支强兵。他日辽东战事危急。大人挥戈直指。定能力挽狂澜。”

    “哈哈。本官也期待着那一天!”袁可立捋须大笑:“李大人。你在辽南。三战三捷。扬我大明军威。难能可贵。日后孤军立于危的。能战则战。不能战则退。本官会让沈将军全力配合的。”

    “大人容禀!”李彦差不多已能把握袁可立的性格。不能说很难相处。也有一番建功立业的气概。起码言语中是这样的表现。但难免也有些刚愎自用。这一点。却和王化贞、熊廷弼有些类似。

    “下官听闻大人曾有言。制朝鲜以出兵西向。下官愿以偏师出朝鲜。收拢逃亡辽民。编练新军。在东江开辟新的战线。”

    “好!”袁可立赞赏的看着李彦:“李大人放心。你若能开镇东江。本官一定会向朝廷。为你请饷。”

    “多谢大人!”李彦道。

    李彦在登州停留了三日。与袁可立见了三次。他也充分见识到这位新任巡抚的风格。雷厉风行。志向远大。

    特别是后面这一点。袁可立不仅打算在登莱编练水陆营四万人。而对李彦在东江、辽南编练新军也积极支持。也给了他“四万”的兵额。

    就行政隶属来说。李彦这个辽东道并不归属袁可立管辖。但在辽东战争的特殊情况之下。登莱统筹安排辽南的粮草辎重供应。对辽南的军务拥有很大的影响。这也是李彦搞掉陶朗先。又想与袁可立搞好关系的原因。

    袁可立支持李彦在辽南、东江编练四万新军。作为回报。李彦也要支持袁可立在登莱编练水陆营兵四万。

    虽然袁可立并没有这样说。甚至连暗示都没有。李彦也不清楚袁可立是不是有这样的意思。但官场之上。你来我往。李彦也不会妄作小人。

    袁可立对辽南的支持出乎李彦的意料之外。虽然他的立场。仍然要看朝廷的旨意。不过这种姿态。却足以让李彦放心。

    当李彦还留在登莱的时候。在袁可立的催促下。原本被陶朗先截留的一部分物资。已经开始装船。准备运往辽南。这让李彦能够确信。袁可立与陶朗先的截然不同之处。袁可立确实想做一些事情。

    有了袁可立的配合。哪怕是登莱输送的粮草只有额定数量的一半。也将大大缓解辽南的经济压力。

    接下去的两天。李彦继续留在登州与沈有容商议水营的编练。由于此前沈有容过份慷慨。将登莱水营全数借给李彦使唤。如今袁可立要重建水营。这部分兵力双方必须重新协调。

    随着辽南、东江两处防线的逐步形成。辽南水营的使命已经发生改变。大规模的军队与物资的调动不再成为常态。李彦也希望辽南的水营进行重整。而且这个过程已经开始。

    由于后金根本没有海上的力量。倒是在常常借着辽东的河水进行军事调动。所以李彦打算将辽南规模庞大的水营缩减为两个部分。一是筹备中的护航舰队。未来将成为大洋舰队。其目标将是广袤的海洋。

    另外一个部分就是以内河、近海作战为主的近海舰队。其假想敌就是建奴的内河运输。以及协同作战。由于建奴的重心在辽沈一线。也就是辽河、三岔河一带。所以李彦打算将这支舰队设在长生岛。以长生岛水营为班底。打造一支近海、内河作战为特征的舰队。

    “登莱水营。是不是也以近海、内河为作战领域?”李彦看了看沈有容。这位总兵大人也确实想练兵。不过他可没袁可立那么乐观。沈有容几起几落。知道有时候想要做出一点事情来。并不容易。

    “袁大人的意思是。编练水营。先练陆战之法。”沈有容道:“这是戚少保当年的做法。”

    李彦点了点头:“这倒也不错。”

    沈有容微微叹了口气:“或许是老了。本将军倒是没有袁大人那番雄心壮志。这练兵四万。便是练成。怕也不如李大人的一万强兵。”

    “沈将军见笑了。”李彦道。

    沈有容摇了摇头:“本将军说的是实话。你的辽南军。队列齐整。不动如山。令行禁止。动如疾火。这才是强兵的样子。而与建奴作战。以一万对一万。斩首七千。大获全胜。此诚数十年未有之大功。可惜……”

    “当然。本将也知道你这兵不容易练。登莱这些营头。要他们认真操练。几乎是不可能。”沈有容抬头看着李彦。突然话头一转:“李大人。本将有一事相求。不知大人能否应允。”

    “沈将军但讲无妨。若是李某能够做到。定不推辞。”李彦抱拳应诺。

    “本将想同李大人暂借一些人手。以协助登莱练兵。虽不指着能练成辽南那样的强军。但有四五成模样。他日辽东需要。也可沙场奋勇。聊尽绵薄之力。不知李大人意下如何?”沈有容说完。便抬头看着李彦。等待他的回答。

    李彦先是微微一愣。没想到沈有容居然会提出这样的要求。借军官帮助练兵。这几乎是李彦做梦都想作的事情。

    兵战俱乐部的演变。让李彦意识到军中派系的影响力。虽然早期的俱乐部看上去并没有多少凝聚力。但在军中的影响却很大。

    若是复辽军的军官能在登莱参与练兵。虽然不可能掌握实际的兵权。但却能够将俱乐部的那套体系带到登莱。不说能够影响登莱将士的信仰。或者改变立场。起码应该能够提高他们的战斗力。只要将来有需要的时候。登莱兵能够发挥作用。那李彦的投资也算值的了。

    对于明军的战斗力。李彦是不抱太多希望的。倒不是说所有的明军素质都很差。譬如浑河之战中川兵、浙兵打的也很顽强。打的很好。但根据短板理论。最差的那一环。往往会成为决定胜负的关键因素。

    参谋部算出恢复辽东全境。需要复辽军八万。若是友军更强一些。能够在战场上发挥作用。那么复辽军的总兵力就可以减少一点。

    此外。若是能够给登莱军打上复辽军的烙印。以后若是遇到一些特殊情况。说不定也能成为关键奥援。

    有的时候。影响力也很关键。(未完待续。如欲知后事如何。请登陆www。qdan。章节更多。支持作者。支持正版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