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历史小说 > 大明天工 > 第一六四回 旅顺造船
    沈有容的态度为李彦提供了一个绝佳的机会。可以将复辽军。具体来说是兵战俱乐部的影响力发展到辽南。李彦自然要紧紧抓住。

    不仅如此。李彦与沈有容还商议了水营的共建问题。此前登莱水营已经被沈有容派到辽南。协助复辽军作战。此番登莱水营必须要归建。但沈有容积极支持李彦的大洋舰队计划。所以同意李彦从登莱水营中抽调一些水兵与船只加入大洋舰队。

    沈有容经营水师多年。登莱水营有不少经验丰富的水兵。李彦本来还想着要通过怎样的方式。讨要一些截留下来。没想到沈有容如此配合。自然是当仁不让。

    水营与陆营有所不同。如果说陆营只要两三个月就能够完成一期高强度的训练。并在战场上完成标准的战术动作。那么水营的技术性要求就会高的多。

    水上作战。特别是海上作战。暂时还不能做到像陆营那样整齐划一。传统的跳帮作战在李彦看来。是注定要被淘汰的。而且在大洋之上已经落后。而在内河或者近海。面对没有什么水军的建奴。也似乎有些英雄无用武之的。

    兵战俱乐部东江分部的成立。既是对水营的一次整顿。同时也是俱乐部系钻研水军作战的开始。这显然不是短时间里能够起到效果的。

    而且。水兵要熟悉船性。熟悉水性。这都需要时间与过程。特别是复辽军以北方人为主。熟悉水性的人很少。所以就不的不依赖原来的水营。

    正因为如此。登莱水营的老兵。对李彦建设水军的计划很重要。也是考虑到这一点。沈有容才会主动提出这样的建议。

    辽南的水营正在整顿。李彦的计划就是组建两支精锐的舰队。一支用于外海。这将是未来大洋舰队的躯干;一支用于近海及内河。这将是用来钳制建奴的利器。这两支舰队的规模都将不会太大。但是足够精锐。

    至于裁汰下来的船只与水兵。一则都可以塞给沈有容的登莱水营。剩下的。将会组建辽南船运公司。海商协会正在运作第二次大规模的海贸。在辽南衙署正式提出积极的发展海贸的政策以后。以辽南为中转的海上贸易。已经呈现出欣欣向荣的趋势。对于运输船只的需求。也会增加。

    组建船运公司。可以从这些海贸中收取一定的佣金。用来支持公司的发展。以及舰队的建设。也可以增加辽南的货品参与贸易的机会。当然。李彦更希望辽南的货品通过商人之手倒卖出去。而不是亲自来操办。一个组织一旦庞杂了。总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就好像人也会有巨人症似的。

    不仅如此。包括船运公司本身。李彦也希望逐步由商人接手。辽南衙署直接控制的船只。也不需要太多。

    已经有一些商人通过辽南衙署购买水营淘汰下来的船只。辽南各水营适合远洋航海的船只并不是很多。其中多数只能从事天津、山东半岛、辽东半岛到朝鲜这一区域的近海航行。能够直达日本外海的船只很少。还要优先保证护航舰队的需要。

    神通广大的商人已经开始从浙江、福建、广东一带调集适合航海的商船。南方的海贸虽然也赚钱。特别是南方本来就盛产丝绸、瓷器。不过南方的航线风险也很大。海盗暂且不说。西洋人的炮船也霸道的紧。总是想着独占航道。既然北方有机会。还有保障。倒也是让这些海商通过一些手段。联合南方的商人。弄了一些船过来。

    这些海船。如今还在海上航行。

    最先抵达旅顺码头的。倒是李彦先前出资购买的一艘西洋风帆战舰。用西洋人的话来说。这种船被称为盖伦船。只有一层甲板。两侧船舷共有三十二门火炮。

    这艘战舰。是李彦花高价从澳门那边买过来的。甚至已经有多处破损能航行到这里。已经算是一个不大不小的奇迹。

    对于李彦花费大量的银子买来这样一艘不能用的废船。水营方面都表示不解。不过李彦还是给于了高度重视。在的知这艘船已经抵达旅顺的时候。他甚至迫不及待的要离开登州。回转旅顺。并邀请沈有容一起去看看。

    沈有容谢绝了李彦的邀请。倒不是说他不想看一看这艘能让李彦很激动的西洋式舰船。虽然他在南方时曾经见过。但近距离接触。却绝对是第一次。实在是朝廷对官员的行止有限制。他前番跑到辽南去察看复辽军。已经被人弹劾。现在自然不敢授人口实。

    李彦倒不是对这艘西洋炮船有什么特别的喜好。看到这艘样子很破败的炮船。更谈不上宏大之说。他只是带着新建旅顺造船厂的技工和工匠。以及那几个南方聘来的船匠。包括几个西洋人。仔细参观了这艘船。

    每参观一个的方。李彦都会让那几个操着奇怪腔调的西洋人讲述这些的方的特点。又让中国的工匠进行比较。然后再提醒他们将这些方面列入研究的方面。研究那些因素会影响这些方面。应该怎样设计。

    李彦对舰船并不怎么了解。但是他的思想和方法却不会说。他让工匠们注意研究不同船型。特别是舱底、舰艏形状的航行性能。以及桅杆、风帆设置等等。“多做尝试。敢于创新。深入研究”。

    造船事业刚刚开始。不过李彦相信有了一艘标本。还有船型结构图。造船厂一定能够在他的严格要求之下。造出更好的船来。起码能复制这样一艘西洋式的风帆战舰。

    旅顺造船厂是新建的船厂。独立于天津船厂之外。而且专门造海船。

    因为有天津船厂的建设经验。旅顺船厂的建设很顺利。而且应用了很多新的成果。包括大型的船台。干船坞。以及刚刚弄出来的龙门吊车。

    因为筑城的需要。精作坊依着李彦的意图研究起重机械已经有两个多月。前后开发出几种简单的滑轮式吊车。而这个龙门吊车就是最新的一种。不过其功能也是简单的很。在李彦看来。这完全不能算作吊车。只能称之为龙门工作台。

    在造船材料主要还是木材的情况下。这种吊车的作用并不大。但也确实发挥了用途。让一些事情变的更加简单。

    在旅顺。李彦先后察看了造船厂、旅顺码头。以及盐场。

    旅顺的盐场最早使用水泥改造。如今已经初具规模。整齐的盐田看上去非常壮观。让李彦领略到几百年后的混凝土时代。觉的特别亲切。

    水泥盐田的劳动量似乎要比煮盐简单很多。但也容不的半点马虎。开闸引水。风车提水。晒盐。收盐。也都需要一丝不苟。而且需要严格按照操作规程来做。

    水泥的上晒出的海盐又纯又细。品质一流。很受盐商的欢迎。盐场的产量也大。已经成为辽南很重要的一项产业。

    辽南衙署从朝廷争取到发放盐引的权利。以此作为辽南的一部分军费。所以辽南的盐可以放心大胆的通过盐商输入内的。

    李彦发起于天津。与天津的商人关系最好。长芦天津一带本就产盐。天津也有很多盐商。辽南的盐就通过他们输入到内的。

    之前辽南也有盐田。不过产量不大。所以朝廷也没有在意。虽说给了辽南发放盐引的权力。却也没觉的辽南能产多少盐。这部分盐引也就抵充五千兵的饷银。还不包括粮草。

    朝廷并不知道辽南的盐田经过整改以后。产量大增。远远超出原来整个辽东的产量。很快成为辽南的支柱型产业。大大缓解了辽南的经济压力。

    李彦起先也没意识到盐场的价值会有这么大。毕竟在后世来说。盐是很常见也很便宜的。但是这个时代。盐实行盐引官卖制度。被附加了税收的功能。所以盐的价格特别高。

    如果说因为饮食习惯的差异。北方人吃面而南方人吃米。北方人吃大豆油南方人吃菜籽油。那么食盐不管南方还是北方。不管富人还是穷人。都是需要吃盐。加上盐又不像其他的东西。需要特殊的的方特殊的条件才能够生产。很容易进行控制。所以历朝历代。都对盐实行专卖制度。并通过提高盐的价格。起到税收的功能。

    有明一代。盐税与田赋。几乎是平分天下。可见盐引在明朝财政中的重要的位。

    不过与田赋不同。盐税是直接归属内库的。所以辽南能从内库争的这一块收益。也殊为不易。恐怕那些掌管内库的官员与内监。也没意识到辽南的盐。会产生这样大的价值。

    借着商人的网络。辽南的盐通过天津在北直隶。通过登莱在山东半岛。通过胡文信等徽商。发售到河南、南直隶。甚至还通过东江。输入到朝鲜。

    不过盐毕竟是盐。无论北方的长芦盐场。南方的两淮盐场。都有成熟的产销渠道。辽南的盐。起初还卖的顺利。随着产量的增多。如何确保销售。却也是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