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历史小说 > 大明天工 > 第一七五回 双城战记
    天启二年正月的最后一天。来自辽西前线的第一份奏报送达京城。这份奏报乃辽东经略熊廷弼发出。尽道广宁大败。广宁军大溃的前方战情。

    明廷朝野内外顿时一片哗然。不久之前。王化贞还大声疾呼。要渡河击敌。不曾想转眼之间。数万大军。已然灰飞烟灭。关外雄城广宁不战而沦落建奴之手。

    坏消息是一个接着一个。转眼之间。明军就放弃了辽西走廊。熊廷弼、王化贞先后退入山海关。熊廷弼在山海关上奏:辜负圣恩。已在不赦之列。臣回关之日。拟即自入囚车。进京诛戮。

    熊廷弼回到山海关后。当然也没有立刻进京候诛。而是收拢关外溃兵与数十万避难的辽民。朝廷也下旨令其“戴罪守关。立功自赎”。熊、王两人在山海关也确实以“自赎”的态度。实心任事。颇为用力。

    不过。这显然并非最终的结果。只是临时稳定局势的做法。不管从哪个方面来说。熊廷弼与王化贞都必然要为广宁失败承担责任。

    朝廷眼下的当务之急。是稳定山海局势。防止建奴破关而入。京城内外。已经乱成一片。都在担心建奴会不会打进关城。相应的。能在这个时候想到辽南的。可谓少之又少。

    辽西始终都是战略的重点。而不是辽南。辽南充其量也只是牵制而已。

    此前。朝廷一再命令辽南出兵牵制。李彦也上疏保证。复辽军一定会全力出动。但为了保密。并没有说明会如何行动。

    广宁战败之后。辽南的奏疏也是很快送到京城。李彦提出的应对有三条:一是起用孙承宗为辽东经略。统筹安排蓟镇、辽西走廊、辽南、天津、登莱的军事战守。其重点又是重建辽西走廊的防御体系。

    第二点就是辽西的防御。绝不能退守山海。虽然历史上明军也是前出防守。也没有成功。但那是因为前出防守的具体方法不对。而不是这个战略本身错误。

    如果退守山海关。辽西将彻底丧失进攻压力。建奴可以肆意地清扫周围的其他势力。譬如辽南、东江、朝鲜。以及北蒙古。当然最恶劣地就是。明军将失去对西蒙古的控制。建奴则可以从容联络。最终重现历史上建奴从西蒙古领地。直捣蓟镇、大同镇等情况的发生。

    就当前来说。最大的危害就是建奴可以从容地调集主力。征伐辽南、东江。复辽军将面临巨大压力。

    明军在辽西走廊保有军事存在。即便是没有能力拓地。这也是需要尽量避免地。也可以对广宁。对辽东形成一定的军事压制。至少使其不能肆无忌惮。

    当然。这也要建立在明军具有野战能力的基础之上。或者建奴担心明军的野战能力。历史上明军在宁远、锦州建城。建奴打了几次。到了后来发现明军没有野战能力。也就不再理会。先后扫清东江。征伐朝鲜。赶走北蒙古。又绕开辽西走廊与山海关。数次侵入明朝京畿一带。视辽西走廊与山海关的驻军如无物。

    到了那个时候。守辽西。还是守山海关。都已经没有什么意义了。但在目前。明军守宁远。守锦州。还是能起到牵制作用。

    本当为复辽主力。却只能指望他们发挥牵制作用。然而。到了最后。就连这样的牵制作用也起不到。这是李彦所看到的辽西军。也是历史上地辽西军。

    他们的作用。或许只是延缓一下建奴的步伐。甚至就连这点作用也起不到。

    李彦举荐孙承宗为经略。因为他记得历史上的孙承宗似乎做得不错。而且孙承宗与兵战俱乐部的关系比较近。曾经参加了兵战棋、国战棋、练兵棋的设计。包括最后的水战棋。李彦也征求了孙承宗的一些看法。

    以李彦与孙承宗之间关系。若是孙承宗经略辽东。两人想来可以配合得更加密切。重建辽战新格局。

    李彦地第三条建议。就是坚守辽南。开镇东江。以南线与东线强有力的军事存在。牵制建奴。使其不能集中全军于一路。

    李彦的建策相当具体。不过朝廷这个时候还顾不上辽南与东江。当务之急是应付山海关前。辽西的紧急状况。

    孙承宗倒也自请督师。不过因为广宁战败而遭到弹劾的兵部尚书张鹤鸣也主动请缨。张鹤鸣有着西南战线留下的“知兵”之名。又是兵部尚书。他主动站出来。立刻得到廷臣与天启皇帝朱由校的支持。

    相比较而言。孙承宗虽然是翰林出身。朱由校的老师。但是他并没有署理军务地经历。选择张鹤鸣而不是孙承宗。在很多人看来。也是理所当然。

    天启皇帝令张鹤鸣以兵部尚书衔经略辽东。并赐蟒玉及尚方宝剑。将稳定辽西局面。坚守山海的希望。寄托在这位重臣身上。

    然而。张鹤鸣却似乎并不着急。从北京到山海关。他一共用了十七天的时间。而在这个时候。建奴大军早已离开辽西。加入辽东战场。

    李彦虽然连发数道奏疏。但是他并没有坐等援助。或者说根本没有抱太多希望。天启二年二月初四。复辽军果断放弃复州城。将人口器具全部迁入长生岛。包括沿海的羊倌堡。南、北信口。也都只留下少数守备军。随时准备撤退。

    作为复辽军主力序列唯一留在辽南的复州营。全军退守铁工城。与新组建的铁工营驻守铁工城。

    与复州城相比。完全新建的铁工城距离金州城更近。就在金州城以北几十里处。

    如果将巨大的辽东半岛分成几节。从金州到旅顺就是它地最尖端一节。金州卫城就卡在这一节的入口处。只要守住了金州。就能够阻止建奴进入辽南工农产业的核心地区。

    从金州卫城到铁工城。就是半岛的第二节。金州向北。陆地骤然开阔。然后又向内收缩。铁工城又正好位于这段收缩的最外面。过了铁工城。辽东半岛又是骤然放大。并逐渐向东西两侧延伸。成为半岛的主体。

    铁工城的位置。就正好掐住了半岛第二节的入口。不过这一处地入口要比金州那边大得多。铁工城依着东侧地大海而建。虎视着这一入口。但在西侧。建奴有足够的空间可以通过。

    铁工城地修筑。本来目的也不是看守这一入口。而是看护它身后的铁矿场。但是它的存在。又必然会威胁到西面的通道。

    因为目的不同。铁工城与金州城也有很大的区别。金州除了主城。整个城墙主要是向两侧延伸。更类似于长城。而不是完整的堡垒。

    铁工城与金州主城差不多。也是封闭性的城堡。外形接近于棱堡。周围一共有六道棱。构成完整严密的防御体系。

    借着铁工城本身的资源优势。铁工城是石块混凝土的结构。主体高达七丈。分为上中下三层。

    铁工城在金州城之后修筑。吸收了金州城的一些成果。设计上有进一步的完善。施工质量也上佳。要是不论规模。铁工城要比金州城更加结实。

    也正因为如此。李彦放弃了还是矩形城池的复州。但是并没有放弃铁工城。铁工城的位置。也将成为狙击建奴大军的第一座堡垒。

    参谋部分析认为。以建奴的作战传统。肯定会先行攻打铁工城。并试图围城打援。引诱金州主力出击。

    实际上复州营与新建的铁工营守卫铁工城。金州城内也只有沈有容的亲兵营。还有依托守备军新组建的锋锐营。在战力上。或许复辽军系统的复州营要比沈字营更强。

    当然。作为沈有容的亲兵营。兵员都是精挑细选出来的。虽然没有经过战场的考验。但也称得上是一支强军。

    至于两个新兵营。虽然作为作为守备军参加了一些军事训练。但在强度与系统性方面。距离主力军团还差很多。但是时间仓促。他们也只能在一些参谋和军官的带领下。抓紧时间熟悉城防、武器。以及战术。

    除了这四营主力。临时动员起来的还包括几营守备军。辽南施行军事化管理。屯田的农民。盐场的盐工。矿场的矿工。以及工厂的工人。都要接受军事化的管理。与军事训练。

    虽然他们接受的训练并不多。但在这个时候都被动员起来。除了一些工矿不能停工。需要保留必要的人手以外。其他的人都是被动员起来。编入军伍。进行各种作战技能的突击训练。

    二月七日。李彦与沈有容、茅元仪视察铁工城的作战准备。此刻不仅城头所需的守城器械。弹药准备到位。还有数千人在城堡周围的空地上设置障碍。战前多做一点准备。战时就能少一点伤亡。这是复辽军每个将士都被灌输的理念。

    铁工城的战事将由复辽营营官郭振明负责。本来不能参加东江之战。郭振明还有些遗憾。而今更加艰巨的任务就摆在他的面前:死守铁工城。依托铁工城给予建奴大量杀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