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历史小说 > 一个人的甲午 > 第五十一章 送你离开 千里之外
    春节刚过。天气乍暖还寒。只有树叶缝隙间透出的星星点点的阳光。多少有些温暖的意思。

    元宵节过后的几日里。月儿一直在忙着收拾东西。采办京城的土特产。准备天气一转暖便回江南去了。

    回江南是月儿自己的意思。也不知道她心里是怎么想的。春节一过。就忽然向杜怀川提出。准备回到江南养父身边。也就是杜怀川的二叔身边尽尽孝心。

    月儿道京城已经一年多的时间了。按理说也早就该回江南去了。可皇上对月儿的心思。就算是傻子也看的出来。而这其中又纠缠着的太多太复杂的东西。让杜怀川一直也有些不知如何是好。

    这次月儿忽然提出离开京城。让杜怀川想了许久。月儿虽然是杜怀川二叔的养女。但是这么些年来。两人的兄妹情意却是非常深厚。只不过因为杜怀川看上去比较严肃深沉。不像杜振武那般随和。所以在外人眼中。两人似乎总是隔着一层距离。其实在心里却并非如此。

    杜怀川清楚。别看月儿只是一个小姑娘。可是心里却格外有一股子坚决和固执。况且从小到大。月儿想要做什么。杜怀川从不会拦阻。这次也是这样。虽然不明白月儿为何会忽然离开。但是看月儿态度坚决。杜怀川也就不再挽留。让管家陈伯为月儿打点行装。等江南的人一到。就送月儿回去。

    至于皇上那边……杜怀川在心中苦笑着。叹了口气。如今皇上的心思。就连一直自认为是天子近臣。最了解皇上想法地他。也时常感到一阵难以言说的迷茫。

    春节还未过完。杜怀川便按照年前光绪的旨意。开始着手对陆军学校的学员进行甄别挑选。先拟出一份名单出来。再由陈卓从中挑选军事素质符合要求的学员。作为将来新建陆军的军官。

    在这件事情上。杜怀川干的格外的卖力和仔细。每一个入选的学员都要经过他亲自审核。并传来单独谈话。直到确认没有任何疑问后。才放进大名单内。

    他这样做。并不单单是因为自己身边一时也找不到适合地人手。更加是因为他必须这样去做。用这样的姿态来挽回在丰台大营哗变这件事情中。皇上心中留下地那一丝微妙的痕迹。

    处置丰台大营哗变中。陈卓亲自带领陆军学校的学员。击溃000多丰台大营的官兵。一战而令天下为之侧目。而吴绍基亲赴丰台大营。说服托合泰出面收拾残局。彻底将被动的局面扭转了过来。

    这两人在皇上心中。已然是立下了大功。

    而反观自己。不仅因为杜振武做事有些莽撞欠缺考虑。上了丰台大营那个名叫刘庆茂的佐领地当。更加让杜怀川自己都无法容忍的是。陆军学校军官团里面。居然混进了载漪安插的眼线。而自己一直都被蒙在鼓里。每每想到这点。杜怀川便恨得直咬牙。

    虽然事后。皇上对此并没有过多表示什么。只是淡淡的叮嘱他以后做事要更加小心谨慎。但是这么长时间陪在皇上身边。对这位年轻皇上的脾气他多少还是了解一些的。皇上没有发火。不等于皇上心中没有想法。而这种想法没有表现出来。说明皇上对自己是很不满意的。

    为此。杜怀川在事后立即撤换了杜振武军官团具体揽总负责的职务。改由在这次平息丰台大营哗变中表现出色的步兵科一队二排排长江毅成来负责。江毅成和杜振武一样。都是从北洋武备学堂过来的。为人忠实可靠。和杜振武地私交也很好。用起来也比较放心。

    同时。揣摩着皇上的心思。杜怀川暗中在军官团内部专门建立了监察机构。负责对军官团所有成员。也包括全部陆军学校的学员进行监督和控制。避免像关啸飞这样地事情再发生。

    如此这般。一直到皇上将甄别挑选陆军学校学员的事情交给自己办理。杜怀川悬着的那颗心才微微放了下来。

    眼前的局面他看的非常明白。皇上的心思已经全在编练新军上面了。而这支新军一旦编练成功。很有可能对未来的朝局起着至关重要地重用。在这样地时候。皇上把甄别挑选未来新建陆军军官的重任交给自己。说明皇上对自己信任不减。也更加说明在未来新建陆军中有自己地一席立足之地。

    只是有一件事情让杜怀川微微有些奇怪。这次在平息丰台大营哗变中。立下大功的吴绍基。事后却似乎并没有和皇上走的更近。反倒是一门心思的跟在了世铎身边。连陆军学校的事情也很少过问。春节过后。更是被世铎委了一个都察院左副都御使的正三品职衔。在世铎身边参赞编练新军的相关事宜。

    既然是辅佐世铎。替世铎出谋划策。朝廷现有的职缺只要不是太过越级。凭世铎的身份还不是一句话的问题。就连太后和皇上也不会说什么。为何吴绍基偏偏挑了一个都察院左副都御使。这样一个并无多少实权的职缺呢?

    皇上一直以来都对吴绍基心存戒心。这一点杜怀川心里很清楚。但是经过丰台大营哗变这件事情后。应该能打消皇上心中的顾虑了。为何未见皇上有太多的表示?而吴绍基究竟是世铎的人。还是皇上的人呢?

    种种疑虑萦绕在杜怀川心中。就如同这乍暖还寒的天气。且喜且忧。再加上月儿又忽然要离开京城回江南去。皇上知道后又会如何。会不会迁怒于自己?这些事情搅合在一起。让杜怀川全然失去了以往的定力。左思右想也没有好的应对之法。索性一门心思埋头做事。静待时局发展。

    光绪十八年二月三日。詹事府少卿王有伦上《恭请朝廷梳理财政片折》。御史黄中道上《商办股份创设银行折》。给事中魏德清上《积民心揽那么民气兴商务片》。共同向朝廷建言。创设银行。以图自强。

    原本就已经有些沸腾地舆论。经此三份折子后。立刻便是燃起了熊熊大火。朝廷当中。以徐桐为首的朝臣。也闻声而起。上折反对开办银行事宜。一时之间。朝野内外围绕着是否开办银行争论不休。

    在朝廷上下纷乱扰攘之际。慈禧却出人意料的将这些折子都留中不发。只是将袁世凯的折子发往军机处。并要军机处就袁世凯折子中提到的筹措军饷的事情。拿出一个切实可行的方案出来。

    恍然间。朝廷上下才仿佛忽然间明白过来。与一年前与洋人合办洋行相比。此时太后的态度已经有了明显的转变。虽然没有明确地旨意。但是从对待袁世凯折子的态度上。便已经多少表露出太后地心思。

    而袁世凯这个年前才从朝鲜匆匆赶回来的。驻朝鲜总理交涉通商大臣。也似乎忽然间从幕后一下子走到了前台。北洋的背景。皇上的举荐。太后的眷顾。这个袁世凯究竟能有何许神通。能有如此的外力?再联想到袁世凯和陈卓一道协助世铎编练新军。朝局愈发显得有些让人糊涂了。

    李鸿章便是袁世凯。袁世凯便是李鸿章。能够堪破其中微妙地。恐怕也只有光绪了。

    从拿到袁世凯的折子。光绪便明白了李鸿章此举的用意。

    首先是巧妙的躲开了。朝廷上下可能因为官商合办银行而卷起的政治风波。让自己和北洋超然事外。从而能够在整件事情中谋求最大的利益。

    再则。袁世凯是北洋的人。这是朝野上下都明白的事情。慈禧心里当然更加有数。让袁世凯来上这份折子。其实也就是代表了李鸿章的意思。慈禧不可能看不出其中的意思。

    最最重要地是。李鸿章此举。显然是在推袁世凯上位。借助这件事情。确立袁世凯在朝局中的地位。也就确立了北洋在未来朝局中的利益。同时也化解了朝野内外。关于编练新军就是收北洋实权地说法。把袁世凯推上去。用袁世凯来制约陈卓。简直就是比划着慈禧的心思下的一步棋子。慈禧如何不欣然领会李鸿章送上的这份礼物。进而不露声色的推上一把呢?

    李鸿章的这步棋走的相当高明。连光绪心中也不由得不感慨万千。政治斗争锻炼人啊!

    只要能让开办银行变成事实。其他地光绪都可以不在意。政治不仅要靠权术。更要靠实力和本钱。在光绪手中握着一张最好地牌。这张牌足以让慈禧和李鸿章的一番苦心化作清风明月。不过是应景之物罢了。

    光绪十八年一月五日。光绪带着陈卓、袁世凯、杜怀川等人视察了陆军学校。主要是为编练新军选拔军官。世铎原本也是要一同前来地。因为裁撤丰台大营的事情一时脱不开身。便派了吴绍基前来。

    此次平息丰台大营哗变。陆军学校学员的表现让朝野上下为之一惊。陈卓提出用陆军学校的学员担任未来新建陆军的军官。朝野上下都显得很平静。没有人表示出异议。

    毕竟实力是最能说服人的东西。600多名陆军学校学员便一举击溃000多人的丰台大营官兵。这样的事情放在全国。恐怕也很难找出来。

    借着光绪视察陆军学校的机会。陈卓将拟调往新建陆军担任军官的200多名陆军学校学员集合在操场上。逐个向光绪介绍情况。在这些学员当中。只有一个人是例外。那便是当初救了光绪一命的刑天。为了兑现对刑天的承诺。光绪特意让人给陈卓带去自己的口谕。刑天可以一边在陆军学校学习。一边兼任未来新军中的军官。

    为此刑天激动的彻夜未眠。此刻笔直的站在队列中。挺着胸膛。像是要把全身的力气都使出来一样。目光炯炯的望着光绪。

    其实光绪这样做不仅是为着当初的承诺。刑天跟随吴绍基去丰台大营的种种。吴绍基早已经禀告了光绪。正是为着刑天在骤然面临大事的时候。有着那样的果敢和锐气。光绪才决定刻意去栽培一下他。

    此时望见刑天那份按捺不住的激动。光绪却仿佛没有看见般。目光冷冷的扫了过去。仔细的阅视着站在自己面前的这些学员。这些人。才真正是光绪将来撬动朝局的本钱。

    点名进行到一半。刚刚点到杜振武的名字时。操场中却久久的没有人回答。又是这个杜振武!光绪的脸色顿时沉了下来。回身冷冷的看了一样杜怀川。吓得杜怀川赶忙走到光绪身边。躬身说道。

    “启禀皇上。杜振武今日因为有家事。临时向微臣请了假。”

    “家事。国事。这点轻重都分不出来吗?”光绪冷冷的哼了一声。也不理会杜怀川。掉头向前方走去。

    杜怀川的脸顿时涨的通红。站在原地迟疑了一下。又悄悄走到光绪身边说道。“启禀皇上。是月儿要回江南去了。杜振武请假去送送她。”

    光绪正仰头望着操场中的学员。听到杜怀川的话心中猛然一震。转头盯着杜怀川看了片刻。轻轻挥了挥手。示意身边的众人都退到远处。带着满心的震惊问道。“这是何故啊?月儿为何忽然要离开京城?”

    “月儿来到京城已经一年多了。二叔体弱多病。身边又没有人照顾。已经来信催了几次。故而春节过后。月儿便准备离京返回江南。因为身份卑微。不能向皇上辞行。特意让微臣将她绣了一个月的这方手绢带给皇上。以感激皇上对她的眷顾关爱之情。”

    说着。杜怀川从怀中掏出用丝绸精心包好的一方手绢。恭谨的递给光绪。

    光绪匆忙展开一看。手绢上绣着的却并非花草虫鱼。而是柳永的那首《雨霖铃》。

    初见月儿的那日。光绪听到月儿的名字。随口吟出了那句“杨柳岸。晓风残月”。却不曾想到。今日离别之际。月儿却将这首词工整的绣在了手绢上。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刹那之间。一股说不出的难受和酸楚涌上心头。欲罢不能。

    初见时的怦然心动。辗转难眠时的惆怅万端。回首来到这个世界的种种。惟有这个叫作月儿的小姑娘。是光绪不曾用心机去对待的。他也一直都曾经希望。在这个波谲云诡凶险万般的世间。可以无比坦诚的去对待一个人。让自己可以有那么一刻。真实的活着……

    老子也是男人。为何不能有儿女之情!一股冲动从心中勃然迸发出来。掉头就想抛开眼前的一切。将月儿追回来。

    然而只是那一刻。光绪又停了下来。怅然若失的望着远处。一动也不动。

    沉默良久。光绪忽然掉头向操场中看了片刻。大声叫道。“刑天。你过来!”

    刑天大步出列。急匆匆的跑到光绪面前。

    “把这个交给月儿姑娘。”光绪解下腰上的一块玉佩。扔给刑天说道。

    刑天满脸的迷茫。浑然不知光绪口中的月儿是谁。此刻又在何处。见刑天愣在那里。杜怀川赶忙走到他身边。低声的嘱咐了几句。

    “皇上。微臣对她说什么呢?”刑天捧着玉佩又问道。

    送你离开。千里之外。此时又能说什么呢!光绪心中一阵说不出的苦楚。咬牙沉声说道。“告诉她。走了。就不要再回来了。”

    说罢。转身大步向操场中的人群走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