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历史小说 > 三国之指点江山 > 第十二章 黄巾忤逆
    天长地久。

    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

    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

    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上善若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夫唯不争,故无尤。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

    揣而锐之,不可长保。

    金玉满堂,莫之能守;

    富贵而骄,自遗其咎。

    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

    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

    涤除玄鉴,能如疵乎?

    爱国治民,能无为乎?

    天门开阖,能为雌乎?

    明白四达,能无知乎?

    ------------------------------

    流民营是建在一个三面环山一边是水的的大盘地中,只有东面是平原,但却有一条小河横过,出入全凭一道吊桥,门口处又建有高起的城墙,俨然自成一国的城池。

    公孙易秋等人在县尉的陪同之下进入大营,由于正值清晨,忙碌的人群络绎不绝,来回的穿梭。众人看见公孙易秋后都纷纷放下手上的活计,都跑过来向他热烈的打着招呼。见旁边的流民纷纷涌上前来,太史慈等立刻提高了警惕,吩咐众护卫提高警惕,把公孙易秋围在众人之中。而在人群中的公孙易秋却毫不在意,挥手向众流民示意。在场感激,赞赏之声不绝于耳。大家穿过人群的包围来到校尉所的大营中落坐。

    一旁县吏急忙来到公孙易秋面前汇报流民营中所发生的事情以及处理的办法,也提出了一些很好的建议,公孙易秋也有条理的处理采纳。处理完毕后,公孙易秋抬起头对一旁落坐的县尉问道:据近几日的报告所说,这流民又有猛增的趋势是吗?我们的粮食,衣物,帐篷是否依然充足呢?还可以应对多少流民,是否应该采取些措施呢?”

    “启禀主公,近几日流民猛增,已经达到每日二十名左右的数量了!,我们原有流民七千多人。已经是超负荷的接纳了,如今春季以到,恐怕着流民会越来越多,根据调查,中原地带更加混乱了,天灾人祸不断发生。近日过来的流民讲,将有大量的难民涌出关外,请大人早做准备,另外我们的粮食,衣物,帐篷等倒是还很充足,今年冬季的雨水很足,倒应该是个丰收的年头,年前的流民们基本掌握了耕种的技术,也可以作到自给自足了,对我们财政上的压力已经得到了缓解。但是由于我们襄平并不是一座大型城市,人口四万多人,以四万多人负担着七千多的流民已经非常吃力了,如果再有大规模的流民涌入我们襄平,我们恐怕负担不起了,请大人早做定夺,以避免其他的意外发生。”县尉以及县吏都忧心重重的提醒道

    公孙易秋听到这里眉头紧紧的锁在一起,扭头问道:“太史大哥,你看应该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小弟是一点办法也没有了。应该怎么办呢?如果派兵把守要塞不允许流民轻易进入又于情理不符,不太人道,但如果继续接纳流民恐怕就连自身都难以保全了。”

    太史慈听罢也摇头不语,也无有良策,众人陷入一片寂静之中。

    帐篷外传来一阵急促的脚步声,从大帐外跑进一人。公孙易秋等人观看,原来正是公孙易秋的贴身护卫之一公孙烈,公孙烈快步来到公孙易秋面前单膝跪地低头见礼:“启禀主公,郡守大人紧急密令,请大人观看,请大人速回城府,有大事发生。”说罢,急忙在怀中掏出密简呈入公孙易秋的手中。

    公孙易秋接过信笺,定睛观看,看后大惊失色,猛然站起吩咐手下:“立即备马,即刻回城。”众人急忙保护公孙易秋出到外面翻身上马,一行人飞驰电掣般直向襄平城飞弛而去,马蹄踏处溅起阵阵水花。

    众人回到府中后公孙易秋立刻召集城内各位幕僚,校尉开紧急军事会议。这个时候公孙易秋已经把密笺交与太史慈看过,太史慈看过也是大吃一惊,原来信中的大意是:在十日前,中原黄河一带首先发生了黄巾的暴动,目前大面积的暴动正在爆发,希望公孙易秋早做准备,防止意外发生。

    在会议中,公孙易秋首先让太史慈宣读了郡守公孙宏德的密简,让大家了解了当前的形势以及所要面临的问题。众人听见后都大为震惊,心中都感觉到这大汉数百年的基业江山恐怕要动摇了。以县拯为首几人纷纷带头表示要与主公公孙易秋同心协力共度难关,努力将战火阻挡在辽东境外,加强自身的防卫力量,加派人手昼夜开始巡逻,把城镇的警戒级数提高到紧急的位置。作好一切措施以应对即将可能发上的一切,另外太史慈也在会议上提出对流民大营加强管理,防止意外发生,也有校尉提出争加兵力的要求和想法,因为襄平城内只有区区一千名兵丁,一旦发生动乱,区区这点人手是远远解决不了问题,由于襄平在辽东地区属于富饶繁华的区域,财政方面还是比较宽松,所以在校尉提出增加兵力时,并没有过多的反对声音出现,在会议中一致通过,增加一千名士兵由太史慈负责此次选拔士兵的工作,士兵来源尽量在流民中选拔。

    征兵令一下,在全城上下,周边四镇八乡百姓之间掀起泫然大波。有消息灵通人士通过各种渠道得知中原发生的情况,一时间酒楼茶馆,大街小巷,众人议论纷纷,辽东地域,民风强悍,这里的人高大强壮,性格豪爽。东北的土著民族原本尚武,移民又多为生活所迫而闯荡至此,再加之天高皇帝远,因此这里的人有种好勇斗狠的豪气。因此这征兵令一出,满城的热血青年纷纷来到招兵处踊跃报名。而在流民大营之中这样的情况也是进行的如火如荼,报名踊跃,大家都十分愿意凭借这个机会可以立下战功,光宗耀祖,可以脱离流民这个不雅的称号。

    几日,各地的战报迭传而来竟然都是黄巾军起义以来,所向披靡,当地的官兵居然是望风而逃,黄巾军兵不血刃,已连占四乡十八县城。中原大地竟然成星火燎原之势,青、幽、徐、冀、荆、扬、克、豫八州相继有农民起义,声势之隆,人数之多据传已经达到四十万之众,天下震动,朝野上下惶惶不可终日。

    由于报名人数众多,征兵工作开展的异常顺利。短短十五日之内,报名人数已经超过预期的千人数量。令负责这项招兵任务的太史慈等人非常高兴。最后经过仔细周全的考虑确定的人数为一千五百人。分两个部分组成由太史慈率领一千人组建步兵,另外由公孙易秋的护卫队长拓拔凌风组建一只由五百人组成的骑兵大队。战马的来源理所当然的落在了公孙易秋生身父亲拓拔慕天的身上,辽东民众原属游牧为生,几乎人人能骑善射,骑兵的组建因此异常顺利,就是这五百将士加之原先城防的三百骑兵混编一起成立了一支在战场上几乎未逢对手,令对手丧胆所,向披靡的铁骑“黑翼”。这支骑兵部队就完全由公孙易秋所统率,在这八百人中挑选出二百名精明强干的骑兵成为公孙易秋身边专侍保护的飞虎卫。

    随着黄巾起义规模的逐渐扩大,涉及到的洲郡越来越多,黄巾军暴动的面积越来越大,汉灵帝刘宏急忙连连颁发圣旨命各洲郡全力剿灭黄巾逆党,立战功者必有重赏。一边派遣中郎将卢植,皇甫嵩,朱儁等兵分三路前往剿灭黄巾军。一时间天下各路诸侯纷纷调兵遣将,抗击黄巾军乱军,天下间一片腥风血雨,黄巾所过之处血流成河。“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的口号传遍大江南北,一时风头无二。

    由于黄巾统帅张角师出于南华老仙之“太平丹青”要术,擅于施符念咒。能呼风唤雨,号为“太平道人”建立太平道。在天下瘟疫横行期间,为人治病,广结善缘,深得百姓黎民的信赖。青、幽、徐、冀、荆、扬、兖、豫八州之人,家家供奉大贤良师张角牌位。张角门下弟子五百余人,皆能施符念咒,行走天下,在百姓之中颇得好评。所以,对卢植等各路征剿大军的讨伐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另外张角所众所施展的道术,符咒也令各地诸侯苦恼万分,纷纷颁布招贤榜,遍寻天下奇人异士,请教破解之术。此榜一出,天下群雄蜂拥而至,积极响应,都欲杀敌报国。各地诸侯,洲牧趁此良机都吸收到不少能人贤士,令各诸侯自己的实力大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