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女生小说 > 直播和古人一起读史书 > 第 23 章 桓公二年(1)
    第23章

    宋国的这场内乱后世称作华氏之乱,但其实这个时候还没有华氏。华父督,其实是字华父,名督,是的字和名也可以连在一起用,用的时候字在名前。他的后人拿他的字当氏,称为华氏,后来是宋国非常显赫的一支,也有著名人物。

    关于华氏之乱,各家史书的记载有些微不合,首先从时间上就有一些错位。史记写先秦诸国的时候,是以本国当代君主执政年份来纪年的,比如宋世家中记载宋殇公九年鲁隐公被弑。

    去劝架的公子翚遭到两位主君的同时攻击,心头逐渐火起,也逐渐加入了这场乱斗。然而听到这一句,他突然就有些动摇,下意识看了鲁侯允一眼。

    人老以后总会对自己年轻时做过的丧良心的事情有所反思前提当然是他未曾因此而付出过代价。这种反思并不是后悔,而是一种假设,如果当年做了其他的选择,结局或许会有不同;有的人进而会感到唏嘘和怀念。

    公子翚并不知道鲁侯允怎么想,但在他看来,就德行而言,比起先君隐公,鲁侯允确实是不如。那么如果他并未背叛先君,待鲁侯允上位得知他撺掇未成,大概难保性命。

    所以他的选择绝没有错。

    然而现在,他们都已经死了,失去了利益的驱使,道德便渐渐占了上风。公子翚拼着挨了息姑一脚,将允推到后退两步。

    “够了。”他还未恢复的声音低哑中含着沉痛,“要教外人看热闹吗”

    武姜和寤生面不改色,公子忽倒是低下了眉眼。

    单纯对照宋国的事件,时间没问题,但是对照鲁国的就不太对劲了,毕竟宋殇公九年已经是鲁桓公元年了,隐公被弑是上一年。不过这种都是小事,史书对读的时候这种时间出问题的地方非常多,除非事件前后矛盾,不然不用太在意。

    之前说到,左传暗示华父督看上孔父的妻子是这场内乱爆发的原因,在桓公二年确实也是这样写的,说的是为夺华父督杀死了孔父。

    然而孔父是宋穆公当年留下辅佐宋公与夷的顾命大臣,在很多人支持宋穆公的儿子公子冯的情况下,孔父遵照了宋穆公的遗嘱,可以说是与夷的铁杆。因此孔父被杀后,与夷十分愤怒,于是华父督一不做二不休,把与夷也杀了。

    春秋写这件事的时候说的是华父督弑其君与其大夫,看似君先臣后,但是还是那句话,春秋笔法是要微言大义的。诸侯联军打仗会按主力和地位依次排列记录各国,以示先后上下尊卑之分。

    华父督杀顾命大臣孔父代表此前就已经不把宋君放在眼中,所以这里的先后实则暗示的是先有蔑君之心,才有弑杀君与大夫的行为。

    “从晋侯仇到卫州吁,再到那边的鲁侯兄弟和这位宋国太宰,我都对弑君之事快习以为常了。”武姜颇有一种看热闹不嫌事大的心态,然而过回过头就发现公子忽和公子突的表情都不怎么好看。

    子孙无能啊不过与她无关,这种

    堵心的事她也懒得问,迟早都会听到的。

    对于华父督的动机,史记宋世家与左传所记相同,应该是直接用的原本。公羊和谷梁传则认为华父督想要杀的其实本来就是宋公与夷,孔父只是他杀死与夷计划中的一个步骤。

    这两种说法的话,逻辑而言都说得通。但是左传是真的很喜欢写女祸,从宣姜到骊姬,再比如说这位连代称都没留下的孔父之妻。这种权势斗争总是由女人驱动男人行动,就感觉不太对劲。武姜那种才是女人想搞事的样子嘛。

    不过怎么说,先秦就是那种很荒蛮、很赤诚的时代,因为一时冲动作出的行为确实也很多。我们今天化用很多的那句“君以国士待我,我必国士报之”,典故就出自春秋末年。所以也不能说为了夺而杀人一定不可能。

    谁还不是个曹老板呢

    “曹老板是什么意思”难得的,这次是庄姜走过去发了一条弹幕。

    这甚至让因为公子翚的话停下了动作,但仍旧恶狠狠瞪着息姑的允都回头看了她一眼。

    声音实在是太像了,长相也很相似。

    是齐女。

    允更愤怒了,似乎连眼睛都开始发红。

    息姑整了整衣物,重新找了一个合适的位置坐下。他发泄了一番怨气,又听闻了这十数年各国风雨都化作后人口中史事,作为受害者如今反倒想得更开些,甚至称得上是已经释然了。

    曹老板嘛,就是曹操啊,著名的爱人士。不过说实话十几岁就结婚二十几岁的才是正当年嘛,要我我也选。不过如果一共只能活三四十岁的话,结婚早也正常。

    “那你觉得活多久才正常”息姑突然来了兴趣,听她这话的意思,后世人似乎都比较长寿。是方士养生盛行,还是神明保佑但按这女子之前所说,他们似乎并不太信神

    现在的大部分人都能活六七十吧,八十的也不少。啊,扯淡得也太多了,我们也该回归正题了。

    空间里的人们各自神情莫测,如寤生便在想自己多活些年郑国又是另一番模样。不过他执政四十多年,本也是长寿之人,对此并没有那么贪求。而其他死于非命之人,比起长生,可能更想规避导致死去的那个意外。

    这当然是不可能的,谁都知道。

    刚才说到不管是因为什么,华父督都弑君了。不过比起州吁,他的境遇要好得多注意了,他虽然也是公族,毕竟这个时候要职通常都是由同姓担任,包括孔父也是公族。但是他和宋穆公兄弟俩同一个祖父,继承权根本没他份。

    说他的境遇好,主要好在州吁作为前任国君之子,弑君之后卫国国内反弹都很严重,华父督这边却情况完全不同。这是因为宋殇公实在不得人心,看看这个恶谥。左传称之为十年十一战,可以说一句穷兵黩武,是谁谁都受不了。

    关于这个十一战这里就不具体计数了,不过想想光之前宋和郑的套娃战争数量就已经很多了,

    还有一些和其他国家之间的。诶等下,那说起来,郑国的战争次数也不遑多让啊

    唔,要解释这个问题的话,我怀疑可能是国家强盛的时候,穷兵黩武的后果其实不会那么快展现出来,郑国这时候还在上升期呢。何况这时候打仗打赢了有可能得到人口和土地,指不定还是赚的。

    “有怨言吗寡人不知。”面对着四周投来的视线,寤生毫不心虚。只要上天没有降下惩罚,他所做的一切便都没有错。

    不论如何,华父督为了给自己的弑君行为背书,那叫一个疯狂甩锅。宋殇公十年十一战百姓都不堪忍受,而孔父的职位是司马,司马是军队的最高长官,所有的战争孔父都脱不了干系也是理所应当的。

    但是华父督是太宰,是相,宋国打仗你就没有责任嘛所以史记里记载,他甩锅的行为其实在弑君之前就已经在干了,甚至还公然宣言既然战争是孔父的错,那他杀孔父来为民除害也是应该的。充分说明人家是做好了准备才造反。

    弑君的事情国内算是解决完了,但这只是小麻烦,更严重的事情在于国外。之前宋公不王都能被扯来做伐宋的正当理由;现在大夫弑君,以下犯上,礼崩乐坏,我这就纠集大军来替天行道

    结果并没有,因为华父督很聪明地搞了一手绝活,他提出迎立公子冯,并且给周边的几个大国,即齐、鲁、郑、陈都送了贿赂,邀请他们前来宋国会见。这场会见一方面是迎回新君,一方面也是确立华氏的执政地位。

    要知道,公子冯当年因为父亲把君位交给了堂兄弟与夷,是直接避居到郑国去了;最开始州吁说动宋国联合伐郑,也就是东门之役,给的理由同样是为了把公子冯斩草除根;甚至这些年宋国一次次对郑国放不下,可能都和公子冯有关。

    而且公子冯居于郑国多年,虽然史书完全没有记载,但是很难讲是不是娶了郑女。郑庄公肯定是觉得对方会亲郑,巴不得下一任宋国国君由公子冯担任。因此他算是默许,或者说不定是主动促成了宋国内乱的和平解决。

    aaadquo尽管早已知晓,但从后人口中听闻此事,寡人还是不得不感念郑公之恩情。来看最新章节完整章节”新客又至,闻言众人便知,这当是那公子冯,哦不,已经是宋公冯了。

    寤生心知郑国的衰落和这位宋公有关,面上却还是要过得去。他刚想与对方客套一番,就听对方语调上扬地开口

    “哦这不是郑伯忽与郑伯突吗二位竟也有和睦共处的一日。”

    可惜郑庄公没想到,正是他送回国的这位宋公冯,一手操纵了他死后郑国混乱的君位继承。某种程度上也算是恩将仇报不过,嘛,利益为上,何况仔细算算,恩情好像还是报给华父督更合适。请牢记收藏,网址 最新最快无防盗免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