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女生小说 > 崇祯太子 > 第三百四十九章 不解
    议和

    议个屁的和

    早先没银子的时候朱慈烺都没打算和清廷议和,更何况他现在都已有数百万银子进账。

    所以对朱慈烺而言,所谓谈判的先决条件也只不过是为了稳住内里的“主和派”罢了。

    自古以来,由南伐北的难度极高。

    唯一完成了这个地狱级任务的也只有朱元璋一人而已。

    这里面的因素千千万万,但归到根里却能总结为统一战争不符合南方的利益。

    便拿这几年的情况来说。

    起先地方大族都觉得大明已然无救,与其困兽犹斗倒还不如安安稳稳换個主子交税。

    更何况弘光朝廷由马士英等人掌权,在打压江南各方势力时可谓不遗余力。

    此等情形之下,这些势力自然无心维护弘光政权,出现一溃千里,甚至传檄而定的局面也便是情理之中。

    可出乎他们意料的是,突然冒出来了个朱慈烺。

    其后中、东两路清军相继战败,“假太子”终成了真皇帝。

    对此,他们其实也能接受。

    毕竟新皇对这次背叛只是从另一个层面进行了有限度的清算,所用臣子也都是如钱谦益、黄刘二周这样的“自己人”。

    不管从哪个方面来看,这位新皇都与先前那两个莽撞货色不同,掌了权柄自也符合江南各方的利益。

    可这毕竟是两股不同的力量,随着清廷使者的到来,两面的分歧立时便出现了。

    对皇帝而言,北伐自然是能够写进历史的丰功伟绩。

    但对江南的诸多势力而言,北面已在多年战乱之下变得千疮百孔,且不说将鞑子赶走之后能不能给他们带来半点好处,便是争夺朝中话语权这一点便足以让南面的各方竭尽全力促成和谈。

    若按着过去的故事版本来看,皇帝和南面各方势力的短暂蜜月期也便到了终点。

    其后若是皇帝的力量占据优势,那么便会出现一次次莫名失败的北伐;若是南面的力量强一些,甚至连皇帝都没有北伐的心思,那么整个朝廷也便在长江天堑的阻隔之下偏安一隅,直至出现变数。

    可对朱慈烺而言,这变数早就有了。

    只不过在这个时节,变数生自海上,却非如过去一般源于草原。

    没错。

    荷兰人,或者说大掠夺时代便是他需要的变数。

    至于这变数到底该如何发挥作用

    5月1日

    常德府

    自归明之后,李过、高一功这路人马便一直驻扎在这个战略要地。

    按着常理来说,这一片历经战乱根本不可能供得了这么大一股军队,但由于大明皇帝从海外搞来了不少粮食,他们总算也摆脱了前几月那种朝不保夕的日子。

    只是

    “夫人,侄少爷和舅老爷来了。”

    常德城内一处不算太大的宅院里,本还在对着窗外愣神的高桂英却被这阵轻呼拉回了现实之中。

    她与李自成的故事有些类似于朱元璋和马皇后。

    只是李自成终落了个莫名身死,没能如那位前辈一般坐稳天下。

    若按寻常来说,似他这等反贼遗孀自也落不了什么好下场,可出乎所有人意料的是,当今皇帝不但未曾杀杀为其父皇报仇,反而还用那么一个上不得台面的小花招彻底打消了所有闯军将领的疑虑。

    天下便该是他朱家的。

    在将当今陛下的自起势以来的所有经历都细细看了一番之后,哪怕颇具谋略的高桂英也不得不生出了此等念头,本还存于她心中的以备来日自也逐渐似融雪般消失无影。

    心态上的转变自然会体现在行事之中。

    当年嫁与李自成后,军中诸般内事便由她负责处理。

    那一阵子她虽为女儿身,但手中权柄却不逊于闯军之中的任何一个大将。

    可现在呢。

    李过和高一功分明都对她言听计从,而她亦在军政方面颇为擅长,但高桂英却在落脚常德之后便于宅子里当起了传统意义上的遗孀,再没有插手过军中任何事务。

    这大抵便是看得清形势吧。

    “他们怎么来了”

    “说是过来辞行的。”

    闻得此言,高桂英突然从慵懒的贵妇人化身成了统兵大将,待又问了几句城中情况才松了下来。

    她对现在的生活其实还算满意。

    皇帝虽让大军进行整编,但既没有夺了李过、高一功的兵权,又没有往军中掺多少沙子。

    除开这些,他甚至还给被裁撤的老弱分了田地,给剩下的精锐补了数月的军饷。

    不管小皇帝这么做是出于自信,还是真就因为信任,总之高桂英对这番举动还是颇为感念的。

    所以当她听到二人莫名其妙前来辞行之后,第一反应便是担心生了什么变数。

    这般反应出现在久居内宅的妇人身上自是没什么问题,但她毕竟也是掌过权柄的,似是不该如此怯懦。

    可她非常清楚,自己这些人都是穷苦百姓出身,在玩弄权谋的上面压根就不是明廷中那帮积年老贼的对手。

    若不将尾巴夹好,引得上面生了忌惮,怕是也落不得什么好下场。

    “臣等拜见皇后。”

    片刻之后李过与高一功的身影便出现在了高桂英房中,可她才一听二人的称呼,面色立时便冷了下来。

    “你二人可是要将我献予皇帝吗”

    “皇后这这是从何说起啊”

    “姐咱怎能有那般心思”

    要说这高桂英不过三十出头,倒也算是风韵犹存,此等人物对于某些人而言自会生出天大的诱惑,若真有人想以她作为晋身之资倒也不是完全没有可能。

    可当面两人是谁

    一个是李自成的亲侄儿,一个是高桂英的亲弟弟,这番言语入到他们耳中便似被狠狠抽了一嘴巴般,除了满面惊愕地解释之外还哪里有旁的反应。

    “既非如此,缘何又称我皇后”

    话音落下,李、高二人顿时便松了口气,可与此同时他们却也不知该如何解释了。

    “陛下不但将你二人留任,更还给裁撤老弱发了田地,这般对待已能算是仁至义尽,你二人还唤我皇后,难道是打算留着大顺的旗子再谋自立吗”

    什么叫诛心之言

    这便是正儿八经的诛心之言。

    李自成无嗣,李过是曾动过这般心思,可这一年之间局势风云变幻,他的那点小心思早已因一场场失败而烟消云散。

    到了现在,他也只是想着在大明旗下安稳效力,还哪里有那般奢望。

    对此,高桂英自是有所察觉,她之所以这么说也是只为了提前将李过的嘴堵上而已。

    所以当看到面前两个汉子被憋得满脸通红之时,她才细细解释了起来。

    “于情,陛下不计前嫌给了咱们容身之所;于理,你们都是吃他军饷、领他禄米的;

    更何况陛下连败鞑子,便是阿济格也死在了他的手上,

    似这等明主,遇上了便该尽心辅佐,你们这般反倒让人嗤笑。”

    都是这么大的人了,如此道理他们自然也是明白的。

    但身份的转换总也有个过程,特别是他们这等闯王亲族。

    不过高桂英既已将话说到了这般份上,他们自也晓得道理落在何处,待房中安静了一阵,高、李二人便将话题扯到了一边。

    “姐,陛下此番命我二人随王部堂领兵入黔,咱们定然好好打仗。”

    “是啊,皇婶子,咱们自也是感念陛下恩德的,此番入黔定然以战功偿还。”

    二人这般解释若让旁人听到便得挑出不少错来,但高桂英对这两个莽汉子也是有些无奈,待见他们好歹不再称呼自己为皇后便也将注意力落在了入黔之事上。

    “黔中是怎么情况陛下打算怎么做”

    对于黔中的情况,李、高二人到是能说上一些,但对于陛下的打算,他们除了知道“不许与大西军冲突”之外便一无所知了。

    这也正是两人前来的原因之一,左右高桂英这位做了四十多天的皇后比他们二人强了不少,顺便征求一番意见便也是情理之中的。

    “我们往南退时贺珍不是还在汉中吗他已经败了吗”

    “他投鞑子了,后来不知怎的又和孙守法剿到一块去了,此番鞑子能这么快入川便是因他们让出了汉中。”

    “哦让出汉中消息可靠吗”

    “可靠,前几日军中还收到他们的来信,说是想前后夹击拿了襄阳,不过咱没搭理他。”

    “胡闹”

    在与李过一问一答之间,高桂英突然呵斥了一句。

    她晓得李过对叛了大顺的贺珍没什么好感,但她同样知道襄阳的重要性。

    在她看来,清军中路新败,若能前后夹击那么这等重镇必然会落在大明手中。

    可现在李过竟因以前的过节而贻误战机,不管是为了偿还皇帝的恩情,还是顾及他们的安危,高桂英却都不能不发出这声呵斥。

    “婶子不必担心,咱虽未回信,但已经给王部堂报过了。”

    待听此言,高桂英面上怒气终减了一些,其后她便揣测起皇帝命这路人马入黔到底有何种打算。

    来了这么长时间,他们自然知道王应熊是因为和樊一蘅闹不到一起才被皇帝调来湖南暂驻的。

    可现在皇帝又不知存着何等想法,不但要命其入黔,更还将这路数万人的精兵调到了他的麾下。

    若按两人先前的关系推断,这一番下来势必会生出诸多摩擦。

    届时漫说与清军、大西交战,便是明军内部不生内讧就已算是两方克制了。

    思量了数番,高桂英始终觉得这是一步臭棋,可又联想到皇帝先前的英明,她又总觉得内里当有什么后手。

    如此一来,她这当了闯军半个家的豪杰便陷入了沉思之中,待到耳旁响起自家弟弟的轻呼她才又回过神来。

    “王部堂与樊部堂的关系你们也知道,此番入了黔中务必得谨慎行事,切莫卷到朝堂争斗之中。”

    “姐,这个你却放心,这条路崎岖难行,待大军入了黔中少说也得月余,这些时间也够咱摸清内里状况了。”

    对于高一功的自信,高桂英却不知如何再说,待李、高二人走后她便又开始思量了起来。

    很明显,由于清军两路大军的损失,现在的明军已经处在绝对的主动之中。

    所以她终还是想不明白,有着大西军的遮蔽,皇帝为什么会放着易打且重要的两淮、襄阳不管,反而要将大量兵力和主要精力放在川黔。

    这却也怪不得她了。

    毕竟高桂英不知道原本历史上的那一箭。

    在处理完陕西的残余闯军之后,清挺便决定由亲王豪格率领清军西进征讨大西军。

    当时,张献忠正率领大西军在西南地区活动,并有意直捣中原。

    然而,由于汉中孙守法、贺珍的坚决抵抗,豪格率领的清军一度陷入僵持。

    就在这个关键时刻,张献忠的亲信大将刘进忠突然叛变,带领清军进入川地。

    刘进忠对大西军的内部情报了如指掌,他的背叛给大西军带来了沉重的打击。

    在于汉中拖延数月之后,清军终在刘进忠带领下直扑张献忠的大营,扎寨于凤凰山。

    面对近十万气势汹汹的清军,张献忠却毫无防备,最初还一度斥责报敌情的探子,直到亲眼见到清军,他才匆忙出营迎战。

    第二日早上,豪格派鳌拜对张献忠发起突然袭击,清军与张献忠的大西军正式遭遇。

    为了观察敌情,张献忠在河畔瞭望清军阵容。

    此时,叛将刘进忠认出了张献忠并告知豪格。

    随后,豪格率领清军主力赶到战场,双方爆发激战。

    在这场激战中,张献忠被清军将领的白甲喇雅布兰以破甲重箭射中咽喉,不治身亡。

    张献忠的死使得大西军军心大乱,纷纷四散奔逃。清军随后追击,大破大西军堡垒一百三十余座,获得了这场激战的最后胜利。

    总的来说,张献忠与豪格的交战过程充满了戏剧性和转折,最终张献忠的意外身亡标志着大西军的失败和清军的胜利。

    这场交战对于明末清初的历史走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所幸请牢记收藏,网址 最新最快无防盗免费找书加书可加qq群9528685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