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女生小说 > 明末:我,孙可望!绝境翻盘! > 第一百五十八章 贱民军,匡天下!
    一想到自己的驾前军,每天能够吃上一两顿肉食,云贵老人甚至有足足一斤的供养。

    而军饷、田地方面,更是人人要奔小康。

    孙国主就意气风发,信心十足。

    有这么一支大军在,又有足够的西营老兵老将带领,只要能够打上几场胜仗,树立树立信心,见见血,那么这样的一个军团,在这个时代就是无敌的了。

    “孤的新兵虽然只训练了数月时间,可由于肉食供应,他们一年的训练量,足以顶得上在云南旧时的两年,甚至三年。”

    “等孤带着大军,把桂林、永州、衡阳、长沙等地打下来,让新兵们见了血,孤的大军就可以直面八旗了”孙可望微笑道。

    “国主说的是,现在新兵的训练和供养都十分充足,又有足够的军官和老兵带领,只要打上几场硬仗,我们的驾前精锐根本就不怕满蒙八旗”张虎附和道。

    “线国安,孤就拿你来练兵了。”孙可望抬头北望,微微一笑。

    清廷在桂林和永州,布置了线国安和陈德两部兵马。

    自以为就算自己要北上,线国安和陈德的一万多精兵,也能够凭借着坚城挡住。

    殊不知,此举正中孙国主的下怀。

    要不是有这一万多精兵用来给他的十几万大军练手。

    和八旗主力对决之时,孙国主还真缺乏信心呢

    有了这一万多精兵,孙国主新编练的驾前军就可以像李定国一样,先打了靖州和桂林两场大捷,拿绿营精锐和定南藩精兵练手后,再对决八旗了。

    孙可望自信一笑,随后带着一众手下继续漫步行走,参观经过一年大治的宣化县情况。

    “微臣,杨轩城,参见国主”

    得知孙国主到来,从行政六部吏员中,得到提拔的宣化县令连忙率众来迎。

    “起来吧。”孙可望看着宣化县的一切,颇为赞赏道。

    “杨县令,你们宣化县,看样子今年是一個丰收之年啊。”

    “回禀国主,全仰仗国主之能,我宣化县今年招抚山民以万计,开垦荒地以千顷。”

    “若不是国主仁慈,宣化虽然在南宁边缘,可久经战乱,也不会有今年的光景啊”

    “好杨县令,以你之才,一个县令还是小了些,等明年孤提拔你为知府,掌握一府之地。”孙可望许诺道。

    孙国主没有搞什么微服私访之类的玩意,现在他老人家可没闲工夫跟那个败家子一样,到处游山玩水。

    他的出行都是大摇大摆,大张旗鼓的。

    当然了一般而已,像他这种级别人物,为了防止欺上瞒下,都得暗中出行考察民情。

    只不过对于孙国主来说,他又不是什么处于深宫之内,长于妇人之手的小吉祥物。

    就宣化这个县城,孙国主带着手底下的人随便溜达两圈,心里盘算一下。

    宣化县大概有多少耕地在耕种,每亩地的庄稼长势如何,能亩产多少,自然就了熟于心了。

    像是什么肥猪赛大象之类的玩意,只要孙国主精神正常,没像以前那样抽风,根本出不了。

    而宣化县令,根据锦衣卫的报告,此人亲自下田,领导百姓拓荒,又高风亮节,两袖清风,孙可望如今又亲自见识了宣化承平的景象。

    这样的务实官员,自然得大力提拔呢。

    等明年,打下湖南了,衡阳、常德、宝庆这些地方,看哪里合适,就直接不拘一格,连升几级,让他承担起责任,当个知府吧。

    “国主,你是说明年要提拔我为知府”杨轩城张大着嘴巴,不可置信道。

    “那是自然,孤是国主,君无戏言,自当一言九鼎。”孙国主大大咧咧道。

    早在贵阳,孙国主什么龙旗啊、龙袍啊,该用的都用来。

    就连殿前军都以驾前军自称了。

    所以孙国主和他手底下的豺狼虎豹们就没什么忌惮了。

    除了皇帝这个名头外,孙国主和手底下的臣子们,在广西是该干嘛就干嘛。

    “国主,微臣担任知县才不到一年时间,明年就升任知府是不是太快了。”杨轩城有些惊悚道。

    “那有什么的。”孙可望满不在乎道“马兆羲和万年策等人之前还没有官身,只是落魄的文人而已,孤搭建行政六部之时,就直接授予了尚书一职。”

    “不要说你这个知县了,要是江阴的阎典史还在,孤非要请他来广西当知府不可,要是知府请不动,道员、巡抚之职,孤也愿意给。”

    “只要有才能,孤才不管什么出身,多大职位,只要能够干好,我孙可望不在乎授予官职”

    杨轩城闻言激动不已,他以前不过是行政六部的一位小主事,因为干得不错,所以才外放宣化担任七品知县。

    哪曾想,由于在宣化干的不错,孙国主竟然要直接晋升他为知府了

    如此恐怖的晋升速度,怎能不令杨轩城激动

    “国主之恩,微臣万死难报”杨轩城满脸涨红,对着孙国主三跪九叩。

    “杨县令快快请起,只要上对得起本国主,下对得起黎民百姓,什么官职都是你应得的。”孙可望开口道。

    “国主请放心,微臣一定为国主分忧,为百姓解难”杨轩城拍板道。

    孙可望微笑道“好,杨县令,带孤参观一下,你在宣化一年的政绩吧。”

    “国主请”杨轩城急忙伸手,恭迎道。

    “国主,这一年来,微臣亲自寻访四周,甚至进入了百里之外的深山之中,为宣化招揽了不少山民前来耕种”

    杨轩城一路介绍,将自己的功绩一一道来。

    在行政六部的考核中,生聚百姓,开垦荒地,可是一等一的功绩。

    所以在政绩的诱惑下,广西各地的官吏们,为了招抚山民可是煞费苦心。

    有些官员为了升官,甚至还一头扎进了南边的十万大山之中。

    就是为了多招揽一些百姓,好为自己的政绩增添浓墨重彩的一笔。

    当然了,有不少人走进了大山,就再也没有走出来了。

    搞得孙国主还得从恩科中,临时让不少广西士子走马上任。

    广西官员的牺牲自然是取得极大效果的,屡遭战火的广西在越来越多的山民建设下,正在逐渐的恢复生气。

    随着孙国主的巡视,国主大驾光临的消息,迅速传开。

    宣化境内,越来越多的农民,从道路两旁之中的农田中涌出。

    纷纷对着孙国主三跪九叩,甚至不少山民都嗷嗷大叫,露出了发自内心的激动。

    “这些山民,孤只是给了他们做人的资格,他们就已经这样了。”孙可望看着眼前的一切,感慨不已。

    无论是哪个时代,农民都是最苦的。

    可是农民再惨,在户籍上至少也是民啊

    而这些山民们,他们连民都不是。

    可以说,在现在这个社会里,他们不止不是民,而且连人都不算

    山民就是贱民,而贱民,贱字为真,民字为假

    在这个时代,老百姓有自己耕地则为自耕民。

    如果土地被兼并了,那么就只能去给地主士绅们当佃户了。

    当然以咱大明朝士绅们的良心,六七成甚至七八成的地租,老百姓有些时候是真的受不了。

    受不了了该怎么办除了造反外就只能上山开荒,下海捕鱼了。

    正所谓苛政猛于虎。

    老百姓宁愿去深山之中,面对虎豹,去大海之中,搏杀鲸鲨,都不愿意回到地主老爷和朝廷的治下,交那该死的地租,服那恐怖的徭役。

    当然,对于这种不愿意奋斗,不愿意面对现实的老百姓,士绅们自然是嗤之以鼻的,毕竟我大明不养闲人

    所以这些破产,又不愿意给地主老爷们奋斗的刁民们,通通都被列入了贱籍之中。

    这些人在江西被称为棚民,在福建被称为胥民,在浙江被称为堕民,两广则被称为寮民。

    而在北方由于民风比较彪悍,什么山东响马、梁山伯好汉啊。

    在衍圣公的带领下,全都给弄出来了。

    这些贱民们都是明末社会最底层的存在。

    他们不被允许到平原居住,不被允许到陆地上居住。

    不被允许拥有田产,不能读书,不能科举,不能与良民通婚。

    只能在深山之中与虎狼做伴。

    只能在大海之上和海浪为舞。

    他们是贱民,他们的子子孙孙也是贱民

    如果说底层的老百姓是这个社会的草芥的话,那么这些山民就是草芥底下发臭的烂泥

    甚至可以说,在这个已经十分接近文明的时代。

    内地的山民们,被官府,被士绅们,逼着过上了昔日人类在山顶洞时期的原始生活,成为了茹毛饮血,风餐露宿的山顶洞人。

    沿海的胥民们,更是差点真正的返祖,人类是从海洋中来的,而他们正在到海洋中去。

    然而就是这样的一群人,在这个黑暗的年代,却为华夏保留了最后的希望火种。

    在这个神州陆沉的时代,这些贱民们几乎为整个华夏重开了一片天

    在云南,正是因为西营竭力搜罗山民,云南才能够大治。

    才能够有足够的人力,开垦那七八万顷耕地,组建那至关重要的二十万大军

    可以说神州因士绅老爷、达官贵人们而陆沉,但是却由最底层的山民、胥民们又重新撑起了一片天。

    正是因为,无数汉人、彝人、傣人、苗人,从山上下来。

    参与进了轰轰烈烈的反清事业中。

    西营才能组建出,以这些山民为主的数十万贱民军,匡扶天下。

    而如今,云贵山民们的奋斗成果,由于西营内讧,即将荡然无存。

    但是两广的山民们,在孙可望的组织下,即将进行第二次救世

    “杨县令,他们都在说什么”孙可望听着山民们的杂七杂八的声音,硬是一句话没听懂。

    杨轩城闻言立马挥了挥手。

    一名通晓官话,已经担任了捕头的山民见状立即道

    “国主,百姓正在向你道谢,感谢您不让官兵们进山杀他们,还允许他们下山居住。”

    “原来如此。”孙可望沉声道“你告诉他们,无论他们先前是什么人,现在他们都是我孙可望的子民”

    “只要安心耕种,老实纳税,他们不需要惧怕任何人哪怕是我的驾前军骚扰了他们,我这个国主也会行军法,立斩不赦”

    这么捕头一阵稀里哗啦,把孙国主的意思翻译了一下。

    他这一翻译,孙国主的头就大了。

    大山之中,哪怕汉人钻了进去,时间一久语言都会产生变化。

    更别提山民们还是各族混杂,甚至有些都已经在大山中繁衍了好几代人了。

    就这样的一群人,连语言都天花乱坠的,说句不好听的话,都是一群乌合之众

    要不是他孙可望有行政六部,有数万驾前精锐。

    在十年前的云南,就编练成功过各族联合的数十万大军。

    有着足够的成功经验。

    光是整理这些山民们,都特么不是一年半载的事情

    山民听到孙可望的话,纷纷磕头,不少人眼里都含着泪水。

    虽然孙国主听不懂他们的话,可也知道,他们是在感谢他这个国主让他们脱离了贱籍,获得了阳光下的土地。

    让他们和他们的子子孙孙能够堂堂正正的做人,做老百姓

    就在这时,数名老者,跨步向前,激动地无以复加,嘴里一直都在说着什么。

    “国主,这几位老者,他们都有儿子参了军。”

    “他们说,国主不仅给他们家额外加了地,减免了赋税,每个月还给了许多银子和粮食,他们无以为报。”

    “只能要求他们的儿子在战场上多杀几个鞑子。”

    “他们还说,他们的儿子要是敢从战场上跑回了家,不用官府动手。”

    “他们自己就直接把自己的儿子掐死,再自己自决,好报答国主的恩情。”

    捕头一字一句的将这几位老者的话翻译给了孙国主听。

    当听完翻译后,不止是孙国主,张虎和万年策等人也是感动不已。

    “这才真正的人民啊”孙国主听完心里感动不已,眼眶都微红了。

    自己民田收六成,军屯收四成,可就是因为给老百姓留了一口饭。

    他们就如此知足如此感恩了

    这么好的百姓,这么好的人民,除了在这片土地,还能上那找去请牢记收藏,网址 最新最快无防盗免费找书加书可加qq群9528685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