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女生小说 > 明末:我,孙可望!绝境翻盘! > 第一百九十三章 一念之差
    既然有相当的把握能够打赢这场决战。

    经营湖南之事自然得提上日程了。

    “湖南存粮不多,鞑子入云贵之时又竭力搜刮,我驾前军初到湖南,不宜竭泽而渔。”

    孙可望沉声道“不过,若是能够经营得当,待击退多尼之师后,湖南便可秋收,所以这段时间,对湖南的行政还是不能放松。”

    “国主说的是。”吴逢圣缓缓道“只是湖南和云贵、广西不同,这里民田众多,士绅力量强大,虽说有十万驾前精锐在,但为了地方稳定,国主的营庄之法还得放松才是。”

    孙可望点了点头。

    “孤在云南是官四民五田主一,在贵州是官七民三,在广西是官五民四田主一。”

    “湖南和云贵、广西不同,既然如此,除了卫所、勋贵、无主之地给予没收外。”

    “有主之地,按照广东旧例,亩征四至六斗,耕种者所得要高于营庄所收。”

    湖南的亩产在一石五斗左右,孙可望征收四至六斗,大概是要了三成左右。

    而至于老百姓,基本上是给留了四成,当然留给士绅的也有三成。

    此等政策虽然相比于七八成地租的收入来说,地主士绅们是被大大地限制了。

    但是比起在云贵和广西的政策来说,无疑是友善得多,毕竟那些地方的士绅才得一成而已。

    当然主要是湖南士绅的实力比较强大,又春耕在即,清军即将反攻。

    所以湖南士绅的统战价值就大大提升,对比孙国主自然得怀柔一些了。

    “国主此策甚好,湖南耕地众多,短时间内我们根本没有那么多人手能够行旧事,按亩征收固定粮食才是上上之策。”吴逢圣点头道。

    孙可望在云南的营庄前期是完成按照比例分成的。

    可这样一来,营庄所需要的人手就大大增强了。

    因为秋收之时,营庄必须安排人手上山下乡去进行统计。

    不然一亩地具体产出了多少粮食,营庄又怎么知道

    不要说士绅了,就算是老百姓也贪便宜啊按照比例分成,如果没有足够的行政人员监督,隐瞒产出之事那是百分百会发生的。

    所以在广西孙国主是按分成,但是在广东和湖南却不得不设置固定税额。

    因为广东和湖南的几十万顷耕地,他根本没有那么多人手去逐一清点产出。

    而按照固定额度交,每亩四到六斗的税额,四斗就是四斗,六斗就是六斗。

    一片区域有多少耕地,要交多少粮食,这可是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的。

    总而言之,粮食不交足了,孙可望和营庄是不会放过这片区域的。

    当然士绅们惯用的苦一苦百姓,孙国主还是防着的。

    要是一个地方激起了民变,当地的士绅该抄家的抄家,该灭族的灭族。

    西营的老本行就是干这个的,这個就不用多说了。

    总之,湖南之地基本上就这样了,在孙国主的十几万大军面前,没几个不长眼的东西敢跳出来送死。

    所以湖南的春耕顺利的进行,大批山民也从山下下来,来到了平原进行耕种。

    在湖南初步稳定和建设之时。

    夔东十三家的战事却跌宕起伏。

    十二月,得知吴三桂部主力南下后。

    刘体纯等人再度举兵西上,意图再攻重庆,拖住吴三桂的后腿。

    三谭和顺军的水师率先动手,刘体纯等人则在文安之的统筹下,从陆路向重庆进发。

    郝摇旗、李来亨、袁宗第三部则继续骚扰湖广,郝摇旗部更是奇袭襄阳得手。

    然而就在这个关键时刻。

    已经抗清十几年的三谭内部却发生了惊天之变。

    十二月初,谭文和镇北将军牟胜率兵七千,乘船一百五十八艘抵达重庆,掀开了第二次重庆之战的序幕。

    七千明军分兵三路,一路攻朝天门,一路攻临江门、千厮门。

    一路攻南纪门、储奇门、金子门。

    清四川巡抚高民瞻指挥重夔总兵程廷俊,建昌总兵王明德抵抗。

    由于明军兵力不足,所以连攻数日都未能得手。

    但是重庆传回来的军情,却在北京让咱大清吓了半个月。

    战至十二月十三日,谭诣和袁尽孝部水师六七千人,乘船抵达了重庆。

    高民瞻眼见明军源源不断,而重庆却毫无援兵,吓得直接弃城而逃。

    城内的几千清军,眼见明军的援军已至,后面又跟着谭弘、刘体纯、王光兴、贺珍、马重禧、塔天宝、党守素等部。

    士气顿时大跌,深感绝望。

    然而就在这时,因为北盘江之战,李定国部崩溃得太快,自感大局无望的谭诣心灰意冷。

    于是来到重庆后,他屯兵于长江边上,举止怪异,不肯出兵攻城。

    谭文对自己的三弟行为感到迷惑,但十几年的兄弟情,却仍然没有让他把事情往最坏的方向想。

    于是大意之间,谭文率几名亲兵闯入谭诣的大营中。

    “三弟战事如火如荼,打下重庆的意义你又不是不知道大哥我的部队正在血战,你怎可畏敌如虎,观望不前”谭文怒斥道。

    “大哥,打下重庆又能怎么样”谭诣缓缓道“李定国的二十万大军已经崩溃了,清军此时已经杀进云南,就你我兄弟手中的这些人马,又能如何”

    “三弟,你怎么能这么想”谭文急忙道“正是因为晋王师退,我们才更要打下重庆,断了吴三桂的后路,拖住鞑子的后腿,好让朝廷保住云南啊”

    “要是我们坐视云南失守,鞑子日后必定会来夔东围剿我等倾巢之下焉有完卵”

    “这唇亡齿寒的道理,你又不是不懂”

    “大哥,北盘江之战,从十一月开始到现在,李定国的二十万大军全面崩溃,这样的朝廷你还能指望他们干什么”谭诣叹气道。

    “我不是不懂唇亡齿寒、覆巢之下的道理,可是大厦将倾,这唇注定要亡,这巢注定要覆。”

    “既然如此,大哥,我们三兄弟还得另寻出路啊。”

    “三弟,你这是什么意思”谭文目瞪口呆。

    “李定国的主力已败,我们三兄弟都只有几千兵马,清军现在只怕是已经打进云南了。”

    谭诣仰天长叹了一声。

    “没希望了,没希望了,没希望了。”

    正如李自成接连战败,导致大顺阵营人心惶惶。

    孙可望岔路口战败,威望扫地一样。

    李定国在北盘江的惨败,除了让自己两蹶名王所积累的威望尽失外。

    更是对南明阵营的士气造成了毁灭性的打击。

    在这种情况下,绝望的氛围开始蔓延,而谭诣心中已经认定,大局已经无望了。

    “怎么会没希望呢”谭文坚定道“朝廷还在,皇上还在,晋王还在,文督师和李来亨等人还在”

    “呵呵”谭诣冷笑一声。

    “大哥,你我为官多年,朝廷你难道还看不清吗这样的朝廷你我兄弟还能有什么指望的呢”

    和顺军其他统帅不同,三谭是大明官军出身。

    而正是因为如此,他们才会对咱大明的朝廷根本不抱希望。

    因为在体制之内,他们早就清楚了咱大明的朝廷是个什么样子。

    这也是为什么绿营将领响应吴三桂的多,而响应咱大明的少。

    因为咱大明实在是不靠谱

    没看见金声桓和王得仁的下场吗

    金王还不是最惨的,最惨的是反正的陈友龙,

    人家在湖南连克武冈、宝庆,兵锋直指长沙。

    何腾蛟直接一刀子就把人家给捅死了。

    就这局势,绿营好汉们实在是不敢反啊

    这样的朝廷和吴三桂比起来,还是平西王是绿营好汉们的贴心人啊

    此言一出,谭文也是一阵语塞。

    虽然他是坚持抗清的大明官军,但他也是知道咱大明的国情的。

    “朝廷如此,天子就更别指望了,一个逃跑天子而已,你我兄弟若是把希望放在他的身上,必定死无葬身之地”谭诣斩钉截铁道。

    永历的事迹大家都知道离谱,可是却不知道这位皇帝有多么的离谱。

    从隆武二年十月开始,他的转进记录如下

    隆武二年十月到十二月肇庆、梧州、德庆、肇庆、梧州。

    永历元年平乐、桂林、全州、武冈、奉天、通道、靖州、柳州、象州、桂林。

    永历二年象州、南宁、浔州、梧州、肇庆。

    永历四年梧州、浔州、南宁。

    永历五年田州、南宁、新宁、安平、龙英、归顺、镇安。

    永历六年广南、安龙。

    永历十年新城、普安、曲靖、昆明。

    永历十二年安宁、楚雄、赵州、大理、永平、永昌、腾越、南甸、干崖、蛮莫、井梗、阿瓦。

    从永历就任监国开始,他的圣驾一共移跸了四十八次。

    正如杜永和所言,圣驾移跸一次,人心就会散一次。

    虽然现在永历帝暂时还没刷满四十八次移跸的记录,可是到了现在,人心早就散了三十多次了。

    既然都散了三十多次了,在谭诣的心里,他这个天子还能有什么威望呢

    这些事情他们这些南明将领可是看在眼里的,一个皇帝跑成了这样还有什么可说的呢

    “朝廷和天子,你我兄弟都指望不上,至于李定国,呵呵,北盘江一战,二十万大军不到一月时间全面崩溃”谭诣冷笑道。

    “两蹶名王的晋王也不过如此,岐侯当年三千人能够打他的三万人,我观其行为,李定国怕是活回去了。”

    “至于文督师和李来亨等人,云南既然注定守不住了,他们最多也只能在夔东待死尔,又能有什么指望呢”

    “三弟,你究竟要干什么”谭文心中早就有了不祥的预感。

    “大哥,事到如今,我三兄弟还有一万多兵马,而重庆战事正在紧急之时,若是我们能够在此危机时刻,投降清廷,封侯拜相,必不会少”

    “你竟然要投降鞑子”谭文看着自己的三弟,目瞪口呆,不可置信道。

    “大哥,大事已经没有希望了”谭诣脸上微红但还是咬牙道。

    “要是还有希望,我也不愿意留那根该死的辫子,可是事已至此,大哥为了我们三兄弟,为什么手底下的兄弟们,你就带着我们投降吧”

    “疯了疯了疯了”谭文用手指着谭诣道“谭诣我们三兄弟在夔东已经奋战了十几年现在你告诉我你要投降鞑子”

    “还有你们”谭文逐一指向谭诣的部将和亲兵。

    “你们也要跟着他投降鞑子,做汉奸留那根该死的辫子”

    大帐之中,所有人都低下了头。

    “大帅,就连李定国都败了,我们这也是没有办法啊。”一名谭诣的部将小声地辩解道。

    其实三谭和他们麾下的部队在这个时代已经很不错了。

    满清入关之后,大明的武将投降者如过江之卿。

    只有三谭等寥寥几人,还坚持着抗清。

    除此之外,很难再找到崇祯朝时期武将的身影了。

    大部分武将,不是死亡,就是在清军的战斗序列中。

    和绿营的那些将领相比,三谭兄弟能够坚持抗清到这个时候已经对得起咱大明了。

    甚至在三藩之变中。

    三谭的部众在仅存的谭弘带领下,更是竭力为汉人而战。

    哪怕是在吴藩退守云贵之后,谭弘都诈降咱大清,给了一记回手掏。

    和马宝联手,收复了重庆,一度打到了保宁,扭转了四川战局,让康麻子恨得牙牙痒。

    可以说但凡有一点希望,谭诣和手底下的部众们都不至于投降。

    只是事到如今,在不知道孙可望兵发湖广的情况下。

    谭诣和手底下的部众们,在绝望之下已经丧失了所有信心,决定降清了。

    北盘江惨败的阴影正在吞噬着四川原本大好的战局。

    “你们这群狗汉奸”谭文怒不可遏,面对自己弟弟的背叛。

    他愤怒的拔出了自己的佩刀,向前砍去。

    大帐内,一阵刀光闪过。

    谭文不甘地倒了下来。

    “大哥”谭诣留下了两行泪水。

    从满清入关开始算,他和谭文在一起坚持抗清十五年了。

    如果从明末开始算,他和谭文以及谭弘,三兄弟在这乱世之中,已经相互依靠,挣扎了三十年。

    这么多年过去了,要是三谭之间没有兄弟之情那是空话。

    可是这兄弟情,终究在这个吃人的乱世中化为了灰烬。请牢记收藏,网址 最新最快无防盗免费找书加书可加qq群9528685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