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6章 干活

    青石金柱,柱枋下雕着五福图。

    项志清仰头看了看“康熙时的檐柱,乾隆时的枋额”

    李定安点点头“对”

    院子里这样的建筑组合还很多,比如廊柱和底座,大边和隔心,斗拱和走獸,宝刹和正脊有新有旧,有明有清,有民国亦有建国初。

    轻轻一推,两扇门顺声而开,项志清又瞅了瞅“复合板材”

    李定安笑笑“确实有点不伦不类。”

    淘宝上两百多块钱一幅,质量很差,估计是老道士换的。

    这样的东西也很多,所以陈静姝才觉得这里建的很怪,古不古,今不今。

    也是这个原因,才没人把这儿当古建筑,更没人怀疑过里面的东西是古董。

    不然,也轮不到李定安

    迈过门槛,光线一暗,肃然的气息扑面而来青石祭坛、雕木供台、三清、四御、张道陵、许敬之净明道第一代祖师

    三位教授还好,何安邦、吕本之那几位也还行,毕竟知道的稍多一些。但张普生、高胜东和四位同学全愣住了不是朱氏宗祠吗,怎么成了道教神殿

    随后,李定安又指着神像给他们介绍

    “这是马皇后玉女,这是徐皇后齐天圣母,这是崇祯日光道君,这是周后月光仙子,这是第一代宁王朱权冲虚真人,这是娄妃赣江女水神如净祖师朱元璋和玄武真君朱棣在地下室,其他帝后没有神像,只有牌位,而且都是喻称”

    明白了,确实是神殿,但同样也是朱氏宗祠。

    何安邦又指了指房顶“那是什么,双龙戏珠”

    所有人都抬起了头头顶上,一根两臂合抱都抱不拢的雕梁,不知熏了多少年,下方的烟油已呈滴落状,梁身幽光滑亮,隐约能看到两条龙的纹样。

    “对,两边还有三行龙、四团龙,以及祥云、蝙蝠、海水、牡丹”

    “九龙得罗”

    李定安竖了个大拇指。

    清代除了皇帝,能穿明黄袍的只有道士和和尚,建筑能刻龙样雕饰的,唯有道观和寺庙。

    比如龙虎山张天师的十七龙纹大洞仙衣,以及立在龙虎山上清宫外的庙阙,同样是十七条龙。

    黄氏修的是净明道,在清代已属正一教,宗门主持也能称天师,可穿明黄仙衣,门外也可立龙柱。

    有没有龙样法衣不知道,有没有建过龙纹阙柱更不知道,如今就剩八道雕龙的大梁。

    四道在这里,另外四道在他刚刚睡觉的那间房子里。原本也可以刻十七条,但黄氏以示敬畏,每道梁上都雕了十六条一正龙,七行龙,八团龙。

    其实完全不是那么回事朱元璋原名朱重八,刚好一十六。从他到崇祯的大明历代帝王加起来,刚好也是一十六。

    十和六拼起来,刚好是个朱。

    所以,想不佩服都不行

    吕本之也仔细看了看“梁是什么材质”

    “楠木”

    “金丝的吗”林思齐小声嘀咕,“怎么没被人偷走”

    “薰成这样,不刮开油烟看,没人能认得出来。再说就算是金丝楠木也不算贵,划不来偷”

    “多少钱”

    “一方一两万吧”

    林思齐算了算,又点点头“确实不贵”

    其他三位同学却一脸古怪林师姐,他怎么说,你就怎么信

    一方一两万指的底径不超过四十公分的木材,然后每宽十公分价格就会翻一倍。

    但你看看这根有多粗

    八十公分以上。

    每多一百年,价格又会翻一番,而且指的只是普通材料,但这又是什么

    雕梁啊大姐,这是古董、古董、古董

    你就没琢磨琢磨项教授刚刚说的那句康熙时檐柱,乾隆时的枋额

    佩服林思齐之余,谭宏光又数了数这是典型的明清殿阁式抬梁构架,大梁就有四根,另外还有檩、柱、椽、栿,以及额、枋、檐、榑支撑件和结构件加起来足有上百,而且只是院子里的四座堂阁中的一间。

    算材料当然没多少钱,但都要是康熙时期的古董呢

    学生们想的是古董,张普生和高胜东则想的更多龙形纹样还好说,但无论明与清,一般人哪敢用金丝楠

    张天师也不行,他既便敢用,也没人敢给他造

    下意识的,两人对视一眼,心中了然八成是从哪拆回来的。

    转着念头,几人跟着进了门,地方倒是不大,一分为二,前堂后阁加起来将将两百平,但东西忒多。

    神位、符牌、香炉、供灯、灵幡、宝盖,以及罐、盂、盆、盏,或铜或铁或瓷或木,墙上、祭台、供桌、木架摆的密密麻麻。

    东西有新有旧,有没有古董不知道,但既便林思齐,也能看出好多都是旧东西。

    就比如吊在梁下的符牌,有许多至少熏了百年以上。

    众人左顾右盼,大致瞅了瞅,张广昌盯着一件香炉,眼睛一亮。

    很不起眼无耳无盖,无铭无纹,像只光溜溜的盆。还挺脏内壁沾满了细砂和香灰,灰白夹杂。外面裹着厚厚的烟垢和油渍,还贼黑,煤是什么色这东西就是什么色。

    张广昌把香炉抱了起来,敲了两下“铜的”

    一听铜的,项志清和陈叔才也围了过来,还有何安邦和吕本之。

    瞅了几眼,张广昌“呵呵”一笑“看,像不像吴邦佐的太平炉”

    马献明双眼直放光“宣德炉”

    其他人的心脏也跟着一跳。

    但张广昌摇了摇头“不是暹逻国风磨铜,就国内普通的黄铜,形制也不像”

    他翻了过来“没有款,不过边上有字回文哈哈”

    几位同学还在想伊斯兰教也有香炉

    张广昌却扬扬手,“李定安,考考伱,这是什么”

    雷明真主科学的就是阿拉伯文,他没少帮着做作业,所以真难不住李定安。而且和舒静好忙了一晚上,至少知道堂里的东西已全部做了分类,件件都清楚。

    “沙吉熬兰”

    “哈哈,真知道”

    “明清考古学的基本知识”

    明清考古学

    谭宏武一拍额头“大明正德皇帝的回文名。”

    沈英秀和闫宗江恍然大悟,唯有林思齐一脸迷芒“啊他还信回教”

    何止是回教

    但凡宗教,就没他不信的,道、佛、喇嘛教、伊斯兰教、印度教也就当时基督教没传到中国,不然他也信。

    但凡语言,就没他不会的藏语、蒙古语、伊斯兰语,乃至印度语和梵文,史载藏、蒙、回、梵,无所不通。

    他还自己给自己敕封,并且都起了名伊期兰教名叫沙吉熬兰,意为少年王,佛教名为大庆法王丰盛佛,和如来比肩。藏传佛教名为噶玛巴,意为尊者,蒙语名是忽必烈,这个更好理解。

    他还让礼部给他造金册、铸金印、封诰命,造行宫。比如他叫忽必烈的那段时间,不住皇宫住帐篷,不穿皇袍穿皮裘,不让后妃宫女叫他皇上,叫鞑子就挺荒唐

    这些都记载于万历野获编,虽然不是正史,但涉及明朝历史和考古的都应该了解,由此可知,这位林学姐着实不怎么爱学习,怪不得好几年毕不了业。

    想想他爹,再看看七八分像的脸,应该是亲生的吧

    马献明叹了口气“这是宫廷内造的正德炉”

    “差不多,应该是朱宸濠没造反前正德皇帝赐给他的,能和御用之器沾点边,但要和宣德炉比,肯定差了好大一截况且又烧成了这样,至多算残器。”

    好家伙,还能这样比

    史载宣德炉就造了三千件,好多都在崇祯时炼成了铜钱,留下来的才几件

    每一件都以亿计。

    正德炉肯定值不了那么多,但几百万轻轻松松,何况这还是正儿八经的祭器。

    “就是,怎么就烧成了这样太糟蹋东西了”

    “不糟蹋成这样也轮不到李师弟”

    “这倒是,那现在能值多少钱”

    “既便是残器,也是皇帝御赐,几十万应该有吧”

    几个同学议论纷纷,其他人也不在意,顶多笑笑,张普生和高胜东的脸色却有些不自然。

    刚还在笑话林思齐,你们也没好到哪里李定安说什么你们就信什么

    这是祭器、祭器至少从康熙年间摆到了如今,至少祭了三百年。

    再看看祭的是谁

    大明朱氏列祖列宗

    不夸张,就是从正德皇帝墓里挖出来一件完整如新的,都没这一件的意义深远。

    张普生叹了口气,岔开了话题“这一类的东西还有没有”

    “有”李定安指着祭坛四周的几件,“上面有铏、尊、篚、俎、笾,地下室有登、簠、簋、豆、琖”

    他边说,马献明边掰着指头数“祈谷、太岁、朝日、夕月好家伙,祭天二十二器”

    “没那么多,只有十件,而且有八件是后人私自营造,又怕逾制,所以造的似是而非就只有尊和笾算是朱氏宗庙礼器,应该是哪一代宁王传下来的。”

    一群人都不知道说什么好了你还想怎么样

    这不是普通的古董,而是亲王代天子祭天的礼器。

    “这是铏”

    陈叔材看了看放香炉的铁凳子,又指指左右的两只放黄纸的铁箱,“这是铏和俎,尊和笾呢”

    “尊在这”

    李定安拍了拍供桌一旁功德瓶,“笾在院子里,就你们刚刚坐的地方,有一个小茶几,几面底下就是”

    马献明忙跑过去,撕掉了包在外面的红纸,露出一件靓蓝色的瓷瓶。

    保存的不怎么好,釉面有些发乌,口内的白釉已近发黑,里面还有几张毛票。

    再看品相和成色,十有八九是大明官窑蓝釉无耳尊。

    “这是祭蓝外面那只呢”

    “祭红”

    “唰”一下,几个同学吓出了冷汗他们四个人刚才吃冰棍的时候,就围在那个小茶几四面,茶杯和冰棍也放在上面。当时还想,这玩意怎么这么脏,也不说是擦一擦

    那会谁要是脚一伸,上千万就没了

    马献明愣了愣,嗖的就跑了出去,顺手一擦,一抹耀眼的红釉映入眼中。

    再仔细看,釉面倒是挺亮,但口上磕了一个拇指大的豁口,底足上破了近一乍长的一道,用一块砖头垫着。

    霎时,他眼珠都红了“李定安,你第一天玩古董吗”

    “你别看我这又不是我干的”

    “那你就这样放着”

    李定安摊着双手“我昨天下午才买的院子,想整理也得有时间”

    马献明噎了一下再是没时间,也不能眼睁睁看着宗庙礼器当茶几墩儿吧

    可见李定安弄了多少好东西

    何安邦左右瞅了瞅“其它的呢”

    “其它的都不是祭器,没什么太大的意义”

    你闲扯什么,谁问你是不是祭器了

    我问的是八大山人和唐伯虎的画,大明四十八两银锭,以及一百两金锭

    他转了转眼珠“张教授,高老师,你们先帮忙整理,我们到其它屋里看一看”

    张普生猛点头“好”

    他算是知道了,吴教授为什么那么重视

    天子立七庙,诸候立五庙,大夫立三庙但看这里,从朱元璋到崇祯,整整十六代

    由此可知,剩下的那十二件祭器不是没造,而是遗失,这里称一声朱氏宗庙一点都不过分。

    而既便从康熙时期算,也已传承了三百年,除了故宫,再找不出第二座。

    建的确实有点不伦不类,就像个大杂烩,但不用怀疑,其中好多构建,包括那四道雕梁,全是从明代郡王以上的府衹中拆回来的。

    所以,光是这一间祠堂就够瓷器系研究一两年,何况还有史载到康熙就已断了法统的净明道,以及旁边的那间巫殿,同样够宗教系研究个一两年。

    宋元学院满共三个系,等于两个系的学生和教授,已不用再为今年和明年的研究课题发愁。

    转着念头,张普生用力的吐了一口气“同学们,干活”请牢记收藏,网址 最新最快无防盗免费找书加书可加qq群9528685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