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女生小说 > 直播鉴宝,我竟成了国宝级专家? > 第395章 镇国之器
    国书,降表

    澶渊之盟,靖康之变

    吕本之赫然抓起对讲机“定安,国书谁写的”

    “宰相寇准”

    不用猜,肯定是被逼的。

    之后又捏着鼻子,估计可能还忍着恶心,帮真宗写了一道两百米长,以歌功颂德的回銮碑

    “降书呢”

    “还是宰相,张邦昌”

    这个百分之一万是自愿的,说不定还是他主动向金朝提议的

    “降书上盖有几方印”

    “两方皇帝承天受命之宝,皇帝神宝”

    这是大宋的传国之玺周太祖郭威登基时雕刻,传给柴荣。柴荣死后,只剩孤儿寡母几经周折,最后落到了赵匡胤的手里还有大周的天下

    可能李定安觉得,盖在哪里都行,甚至是厕纸上,为什么偏偏要盖在了这里

    吕本之神情僵硬,两只眼睛像两把刀,盯着盒子。

    他见过的国宝不少,甚至比何安邦见过的都多。

    因为故宫的珍宝级文物本来就比国博要多。

    不单单是数量、品类、等级,也因为历史渊源,以及那座皇城。

    但国书、降表,真就没见过。

    惟一能扯上点关系的逊清四诏,还被国博给抢走了。

    但那是什么时候的

    民国,溥义。

    这两封又是什么时候,大宋

    既便从民族发展,历史变迁等方面对比,两者的影响力也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

    澶渊之盟,靖康之耻啊大宋稍微坚挺一点,民族历史就改写了。

    当然,历史没有如果,更不可能假设,吕本之只是畅想一下,聊以自慰。

    但他想不通,这样的东西,怎么会出现在这样的地方

    愕然许久,他又长长一叹他明白李定安为什么是那副模样。

    有一次,因为一件青花瓷,大家聊到了崇祯,李定安说过这样的一句话就凭他没有丧权辱国,没有出表请降,而是毅然绝然的吊死在了煤山上,他就应该被赞一声“民族气节”,受后人景仰。

    不然,故宫中就会流存下来一份类似的降表大明降表。

    但没有,所以从秦到清,这是唯一一份中原王朝,献给外族的降表。

    所以,李定安见到这东西的时候,就觉得很憋屈

    小小年纪,还是个愤青

    吕本之感慨的摇了摇头

    一群技术员呆若木鸡,宛如雕像。

    就像一根根木头桩子一样,肃立在李定安四周。

    很震憾,也很吃惊,感同身受的感觉可能会有,但远及上心中如波涛一般,无法自抑的激动。

    平时一直讲,文物的意义在于见证历史,铭记历史,但说实话,感受一直都不怎么深。

    但这次,他们感受到了

    左朋木然若失,机械的挪动着脚步,一步一步的往前走。

    就像玻璃不存在,伸脚就迈。

    王永谦眼疾手快的拉了他一把,就差两厘米,他脑袋就撞上去了。

    他直愣愣的盯着绢书“国书,降表澶渊之盟,靖康之变”

    李定安喊那么大声,怎么可能听不到

    当然听到了,他只是觉得不可思议。

    如果只是其中之一,可能不好对比,如果是两封呢

    青龙山的拄斧,既便是北宋皇帝世代相传的信物,但与里面的这两件相比,真就差点意思。

    剩下的那两件,可能还及不上萧太后雕像的一半

    更不说剩下的青铜犁,遑论阵心还有可能最有价值,最具有意义的那一件还没挖

    想的越多,心情就越差,左朋也知道自己的心态不对。

    就像李定安说的合作共赢,才能做大做强

    但就是控制不住

    看看,哪一件不是国宝,哪一件不是见证了历史,且铭记历史的珍贵文物,但差一点儿,就错过了,永远埋在地下。

    没错,锡盟文物部门,乃至故宫肯定会逐步修复古城,但再怎么修复,也不可能修复到地表四米以下,因为最深处的地基,也才两米深。

    所以,感谢李老师吧你们

    看他失魂落魄,王永谦也叹了一口气。

    犹记得第一次见到李定安时,青涩、懵懂、还有点茫然,更有点单纯。

    觉得年轻人该有的特质,他几乎都有。

    但渐渐的,也可能是不知不觉、潜移默化之间,感观就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现在再看哪里青涩,哪里单纯了

    该争取的时候争取,该滑溜的时候滑溜,望认怂的时候绝对认怂,该坚持的时候,更是一步不退,坚定不移。

    都说他犟,自己说过,老何说过,成司长说过,林部也说过。

    但这次呢

    自己劝过他,所谓的风水遗址可能只有青龙山那一座,再如果找不到,就算了。

    何安邦和马献明也打电话劝过他钻牛角尖无所谓,但你别无中生有啊

    小于、苏导都劝过,吕院长来了以后也劝元朝存在时间那么短,可能引龙的术士还没来得及布置大阵,大元就灭亡了

    以及闫副厅长、锡盟的三位领导,甚至在通辽一起开过好几次会,一个桌子上吃过好几次饭的两位区领导也打过电话

    风水遗址找不到就找不到,何况已经找到了古城,我们已经非常非常感谢李老师了。

    言下之意李老师,您别为难自己

    但谁劝都不听。

    结果呢

    来,说不说他犟了

    说不说他无中生有了

    所以,哪有什么不知不觉,哪有什么潜移默化

    这小子一直都这样,甚至两人没认识之前就这样,当初全都是自己的错觉罢了。

    也是一如既往的优秀不,越来越优秀。

    一阵恍然,王永谦看到,李定安让技术员把国书和降表,以及诗绢的照片投放到了外面的屏幕上。

    反射过来的光线很强,李定安的脸被照的格外的亮

    当看到屏幕上的图片,领导们也愣住了。

    国书

    史书中,对这东西的记载很多建交、遗使、纷争、抗议、声讨、征伐,乃至议和。

    但也止于记载,剩下的,别说实物,后人甚至连国书的大致内容写了啥都不知道。

    因为写史书的人也没见过。

    那流传下的有几封

    答案是零。

    现在,历史上的第一封,由皇帝口述,丞相代笔,再由皇帝亲手盖上传国宝印的国书出现了。

    且清晰无比,明白无误的展现在众人眼前。

    纪录被打破了。

    但与之相比,珍稀、罕见,反倒成了其次。

    澶渊之盟,从秦到清,历史上这种影响时代进程,历史走向的主要事件有几次

    只是假设,不好对比,但绝对不多。问题则在于,其他事件并没有记录以及见证过的文物留存

    那这一件,就无比珍贵。

    当然,如果只是国书,领导们激动归激动,尚能自已,但看到降表,已着实无法保持淡定,以及镇定。

    中国有史记载的朝代就二十四个,说句不好听的,等于有资格被称之为国之降表的,最多只有二十四封。

    实际有多少

    之前只有两封东吴和蜀汉。

    现在多了一封。

    如果三国时期以曹魏为正统,那东吴和蜀汉的就不能算,那就只有现在这一封

    文物之所以珍贵,就在于它是历史的载体,承载了文明发展的进程,民族精神的延续,以及历史变迁的重要见证。

    但还有什么比国破家亡,山河破碎更重要

    应该没有。

    至少没有比靖康之变就能更令人诟病的事件。

    永乐大典靖康之变,耻莫大焉。

    当看到屏幕上的照片时,后面人的一阵哗然。

    他们还以为是三道圣旨。

    然后,照片逐渐放大,字迹渐渐清晰,甚至能看到,因为年代久远,墨迹变淡,笔划稍稍有点走型。

    再然后,声音越来越小,越来越小

    之前,每一次有文物出土,都像进了菜市场,叽叽喳喳,吵吵闹闹。

    而这一次,莫明而又诡异的就陷入了沉寂。

    瞠目结舌,哑口无言,后背一阵阵酥麻。

    国书、降表、宰相执笔,皇帝盖印。

    但凡初中毕业,谁不知道澶渊之盟,靖康之耻

    闹大发了

    随后又是一个激灵,感觉寒毛都竖了起来。

    没错,他们大都是门外汉,只是从各部门抽调来,轮流来现场观摩以及学习的。

    但不妨碍他们知道,应该怎么对比

    之前的三件,吕院长虽然也惊讶,但绝对没有现在这样一直盯着东西不放,一动不动,怔怔出神。

    萧太后雕像出土的时候,左朋左局长还相对镇定,盖因类似同等级的青龙山也有。青铜犁出土后,他虽然激动,但也就是那么几秒。

    但这次呢

    他像只超大号的壁虎一样趴在玻璃上,已经整整趴了十分钟。

    别说动,他连眼睛都没眨过。

    还有研究室里的那些研究员、技师什么样的文物、什么样的国宝他们没见过

    但一个个面露惊容

    所以,既便以他们自认为匮乏的古董知识来理解这两件比什么皇帝的圣旨贵重了不知多少倍。

    圣旨很多,每朝每代都有过。

    国书和降表,就这两件

    对讲机又不适时宜的响了起来“李老师李老师,中殿的柱子已经移开了,这次的箱子最大,也特别重”

    李定安如梦初醒。

    对啊,还有一件

    也是可笑,自个在这里伤春悲秋个嘚儿

    “直接挖,吊过来,注意安全”

    李定安甚至都懒得问箱子有多大,摘了手套出了无氧舱。

    大厅里默然无言,几十道目光随着他缓缓移动,宛如实质。

    李定安早都习惯了。

    两位正职和闫厅长忙迎了上去“李老师,辛苦”

    两只手使劲的摇,感谢的话不停的讲,李定安有一下没一下的点头

    好一阵客气,他才松开李定安的手。

    王永谦看见他就想笑“不憋屈了”

    “憋屈有毛用”李定安咬着牙,“反正别让我碰到那贼和尚的墓,不然骨头渣子都给他烧成灰”

    “谁,杨琏真伽不是他招你了”

    “没招”

    不然还能怎么办

    也就只能迁怒一下这贼和尚

    王永谦忍着笑“猜一下,这次又是什么”

    “不知道”

    “只是让你猜程处长说体积很大,还很重,会不会是重器”

    李定安“呵”的一声。

    谁告诉你越大越重,就越贵重的

    汉玺才鸽子蛋那么大,你猜它多重

    “中央属土,以物镇之说不定杨琏真伽就会弄个帝陵中的供案供桌、或是镇墓兽过来也别怀疑,做为主镇的风水法器,这两样绰绰有余”

    瞬间,王永谦就笑不出来了。

    镇墓兽多大

    十吨以上的都有岂不就是又大又重

    他愣了好久“就不能是御案皇帝的办公桌,再来块龙胆皇帝用的惊堂木”

    “也不是没可能”李定安点点头,“但哪位皇帝的就不敢保证了”

    王永谦顿时泄气。

    如果放在平时,也不管是哪个朝代的,这两样只要出来一件,绝对能惊掉一地眼球。

    但放在这儿,还真就不怎么够看,可能连宋徽宗的腰带都不如。

    也不止是王永谦,再看往后刚刚还激动的恨不得喊两声,这会的表情却像吃了苍绳

    妹的,好不容易吃两顿肉,又冷不丁又给了顿窝窝头

    你说难受不难受

    狐疑间,土墩被吊了进来,确实挺大通高五米多,直径三米左右。

    也确实很重。

    萧太后雕像被吊进来时,也是大土墩,但吊车大臂绝没有这么晃,外护的木板也没有被勒的“咯咯吱吱”的响。

    一群人一眨不眨,看着墩被吊进了内仓。

    技术员快速清埋,露出一口高近三米,直径约两米的木箱。

    这也太大了点

    王永谦好不失望“真就是镇墓兽”

    李定安没吱声,端着下巴瞅了几眼,也叹了一口气。

    还真说不准。

    但至少有一点文物绝非越大越重,就越有价值。

    稍一转念,他又拿起面罩。

    “我进去瞅一眼”

    “我也去”

    吕本之刚抬起屁股,就被李定安摁了回去“等基本处理好,舱内能常温常氧了,你再进”

    上了岁数,又是无氧舱,还是谨慎点的好

    随即,李定安进了内舱。

    这次的木箱钉的极厚,好像摞了好几层,还高,不得不立脚手架。

    好一阵折腾

    剩下最后一层,一块木板被撬开,箱子露出了一个洞。

    李定安眯眼一瞅

    不是这啥玩意

    一点都不夸张,就那么瞄了一眼,他就被惊的一脸懵逼,差点一脑袋撞木箱上。

    再看哪是什么石头

    石头绝对不可能是黑的

    也不可能反光

    这东西铜的

    关键是上面还有字

    说实话,他不是没想过有开国大典祭天之器、有承天太后之本像木雕,更有澶渊之盟国书、靖康之变降表那做为阵心的法器,肯定差不到哪里。

    甚至幻想过会不会是什么玺

    之后程名汇报说很大很重,他就知道自己想多了。

    再之后,土墩被吊进来,清理完泥土后,他其实也有些失望太重,所以不是木雕,也不可能是御案。

    只可能是石头的,也说不定是雕像。

    但既便是哪个皇帝的石雕,又能怎么样

    石头只是石头,还能雕到和萧绰本像一样细腻

    但现在再看,真就跟见了鬼一样确实不细腻,反而稍显粗重。但萧绰雕像,和这件根本没法比

    同时也有点想不通什么样的国宝,是杨琏真伽弄不来的

    这么说不对,应该这样说什么样的藏宝之地,是他找不到的

    他越想就越觉得,这贼和尚是为了找这件东西,才找到了这座古城

    思忖良久,李定安才抬起头“嗯,怎么不撬了”

    我们敢撬吗

    不夸张,当看到箱子里面是什么东西,他们都有点怀疑我是不是看错了

    往箱子里瞅瞅没错,就是铜器,还反着光

    再仔细看确实是那几个字。

    再起抬头没错,近三米高,直径两米

    这特么得有多大

    百分之一千,就是传说中的那一口撬坏了怎么办

    “撬坏了算我的”

    李定安咬住了牙,稍一顿,又泄了气,“当然,尽量要小心点”

    几个技工也咬牙,只能硬着头皮撬,动作也愈发轻柔。

    那么粗、那么重的撬棍,硬让他们用出了掂针绣花的感觉

    左朋终于活过来了一些,歪着脑袋“李老师不是说,十有八九是镇墓兽吗,他们怎么这么小心”

    王永谦也很是纳闷“会不会又是一樽雕像,比如说石头的”

    “说不准”

    正胡乱猜着,李定安提着撬棍跳上支架。

    技工着实太慢了,他没耐心等。

    然后“噼里啪啦喀叽哇嚓”

    三下五除二,箱子被拆了个七七八八。

    当能看清东西全貌的一刹那,所有人都愣住了这是什么

    足有两米五六高

    直径至少一米六七

    巨钟

    好像还是铜的

    锈迹斑斑,钝暗驳驳,却如破觚斫雕,厚重而苍桑。

    后面有人一声低呼“永乐大钟”

    “你别扯淡这是元朝的风水阵,哪来的永乐钟”

    “我当然知道,只是比喻一下但怎么这么大”

    “不知道”

    “王处长,会不会是镇墓钟”左朋使劲的瞅,“但没听哪个皇帝的墓里出土过这种东西”

    别说出土,听都没听过

    王永谦仔细看了看“吕院,会不会是哪座皇家寺院或道观的晨钟”

    “有可能,大钟寺的那些大钟大都来自于寺庙,包括永乐大钟也是但只是可能”

    说了一半,吕本之又顿住李定安扔下撬棍,拿着放大镜贴着钟壁,一圈一圈的转,好像在研究什么。

    四件国宝,还是第一次见他看这么仔细

    心里一跳,吕本之捏住了对讲机“定安,上面是不是有铭文”

    “对”

    “是什么”

    李定安直起腰,用力呼了一口气“吕院,不是很全,我给你念一下

    仰冀明灵鉴兹诚悃

    夙夜孜孜不遑暇逸

    物阜国安普天孺慕

    稼穑岁登仁周寰宇

    每念一句,吕本之脸上的肉就抽一下,当听到那句“仁周寰宇”时,一口老痰冲到了嗓子里。

    他什么都预想过,甚至想过龙座、金銮殿的镇殿兽,甚至是皇城正门的匾,但就是没想到这件东西。

    恍然间,他甚至生出和李定安一模一样的错觉什么样的国宝,是不能出现在这里的

    霎时,他又猛的回头,看向城外的社稷坛和太庙

    唐代的城,唐代的钟

    原来是这样

    “吕院长吕院长”

    吕本之回过神“哦,王处长,你说”

    “吕院长,这口钟是不是很有来历”

    何止是有来历

    吕本之的神情说不出的惆怅

    “贞观八年,太宗李世民夜有所梦,谓侍臣曰朕每闲居静坐,则自内省,恒恐上不称天心,下为百姓所怨。但思正人匡谏,欲令耳目外通,下无怨滞这就是流传千古的太宗自省

    次日,太宗命工部铸钟鐻,悬于大明宫端门之外知道钟鐻吧,不是普通的钟史记秦始皇本纪收天下兵,聚之咸阳,销以为钟鐻,以表皇权端门也知道吧”

    吕本之指了指古城,“午门之外,太庙与社稷坛之间钟一响,长安城的百姓能听到,百官能听到,太宗能听到,李氏的列宗列祖也能听到,上天更能听到”

    这难道不是李世民想让百姓、臣民、唐太祖、列宗、以及上苍看看朕才是对的

    但不对,现在的重点不是这个,而是这口钟

    王永谦盯着内舱,眼皮不停的跳国之重器

    其他人也一样,仿佛那口钟活了过来,耳朵被震的嗡嗡响,头皮上爬了好多只蚂蚁,酥酥麻麻

    大唐朝钟,镇国之器

    不是指现在,而是从它被悬吊于大明宫端门外的那一刻起

    而从此刻起,这件国之重器每一次展出,每一次出现在世人面前,必然会出现一行特别标注的字体:

    出土地点:大唐遗都。

    发现者:李定安请牢记收藏,网址 最新最快无防盗免费找书加书可加qq群9528685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