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女生小说 > 我刷的视频在古代爆红 > 第265章 智慧的化身
    下午的快乐时光很快过去,各朝古人对于盗梦空间还意犹未尽。

    不过不管大家再怎么迷恋电影,对于晚上即将到来的直播依旧期待不已。

    苏晨自从回到学校后,就已经完全回到了原先的生活节奏。

    对于今晚要售卖的电动车,在晚上直播之前,他已经全部准备妥当。

    为了尽可能让更多的古人受益,他特意准备了数量庞大的电动车。

    晚上七点时间一到,他就准时开播,再一次和各朝古人见面。

    “大家晚上好,我是主播苏晨,欢迎大家观看直播。”

    再次说起直播的开场白,令他倍感亲切,依稀记得上一次说起仿佛隔了好久。

    回应苏晨的,依旧是各朝古人热情的问候,铺天盖地的覆盖了整个天幕。

    到了此刻,正在隆中接待刘备拜访的诸葛亮多少有些紧张。

    毕竟等会主播将要说到他,不紧张是不可能的。

    诸葛亮主播,现在可以告诉我答案了吧

    一旁的刘备也跟着紧张起来,也同样关心天下都有哪些才华横溢的谋士。

    要是主播能够坦诚相告,他也好亲自去拉拢一番。

    对于诸葛亮其人,苏晨是非常敬佩的,可以说是智慧的代名词。

    而诸葛亮之所以受到大家的爱戴,除了聪明绝顶,最重要的是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忠义精神。

    “主播在讲三国时期有哪些著名谋士之前,有必要讲一讲诸葛亮的一生经历,也让大家明白诸葛亮为什么深受历朝历代世人的敬仰。”

    “光和四年,也就是公元181年,诸葛亮出生于琅琊。”

    “诸葛亮早年丧父,跟随叔父诸葛玄生活。”

    “诸葛玄前往豫章投奔袁术并担任豫章太守,诸葛亮及其弟兄也都跟随前往。”

    “后来,诸葛玄官职被朱皓取代,诸葛玄又带着诸葛亮等人前往荆州投奔时任荆州州牧刘表。”

    “在荆州期间,诸葛亮与颍川人石广元、徐元直以及汝南孟公威到处游学。”

    “诸葛亮经常抱膝长啸,他说石广元、徐元直与孟公威可以官至刺史郡守,而自己则可以成为像管仲、乐毅一样的人。”

    “诸葛玄去世时,诸葛亮18岁,他来到隆中种地为生。”

    “诸葛亮注重与荆州当地名士交流,他经常去当地名士庞德公家拜访,每次都在床下对着庞德公行礼。”

    “诸葛亮也常去影响力与庞德公相当的黄承彦家里拜访,并且娶了黄承彦的女儿为妻。”

    黄承彦还是我慧眼识珠,一眼就看出了诸葛亮前途远大。

    其实很早之前,他就听说过诸葛亮的名气。

    那个时候,他就有意认识这种青年才俊。

    在见过诸葛亮其人后,经过一番交谈,诸葛亮确实如传闻中那般才华横溢。

    也正因如此,他才把女儿嫁给诸葛亮。

    在知道诸葛亮以后的伟大成就后,他就明白自己所做的决策有多么正确。

    虽说之前观看的三国演义有戏说的成分,很多情节做不得真,但诸葛亮表现出来的聪明才智却是真真切切的。

    对于诸葛亮的才华,他是最有发言权的,非常认可诸葛亮这個女婿。

    甚至于他认为在三国时代,诸葛亮的军事才能仍然是第一流的。

    毕竟从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对曹魏用兵的情节就可见一二,虽然略有改编,但对抗曹魏的整体方向是不会有错的。

    面对综合实力数倍于己的强大的魏国,诸葛亮以攻为守,主动向曹魏发动大规模的进攻。

    而且能做到进退自如,打得有来有回,这一点是很不容易的。

    就这样厉害的女婿,他还有什么不满意的。

    “建安十二年,207年,诸葛亮与刘备相遇。”

    “不过对于这两人的相遇,史书记载有两种说法。”

    “一是刘备屯驻新野,司马徽、徐庶分别向刘备推荐诸葛亮,认为诸葛亮是卧龙,能助刘备安定天下。”

    “于是,刘备三顾茅庐,才见到诸葛亮。”

    “诸葛亮与刘备分析了当时天下大势,劝刘备先取荆州,再占益州可以谋取天下。”

    “另一种说法为诸葛亮认为曹操刚刚安定河北,下一个进攻的地方一定是荆州。”

    “但时任州牧刘表不通晓军事,所以诸葛亮先去找刘备,想让刘备守卫荆州。”

    “一开始,刘备只是以普通待客之礼设宴接待诸葛亮及其它宾客。”

    “宴会结束后,诸葛亮独自留下没有离开,此时才有机会与刘备展开深入交谈,并受到刘备的礼遇。”

    “后来,诸葛亮为好友刘琦献计助其逃离襄阳。”

    “刘表死后,其次子刘琮即位,当曹操攻打荆州时纳城投降。”

    “诸葛亮与刘备南行避乱,此时孙权正在柴桑拥兵观望。”

    “诸葛亮亲自劝说孙权,他指出如若任由曹操占据荆州,孙权也难以自保,为此孙权应与刘备结盟共御曹操。”

    “孙权认同诸葛亮的分析,派遣周瑜等人率领三万水军与诸葛亮回去支援刘备。”

    “后刘孙军队在赤壁打败曹操,赤壁之战在我们后世可谓是家喻户晓。”

    “之后,诸葛亮被任命为军师中郎将,管理零陵、桂阳、长沙三郡,并从这三郡征收赋税为刘备充当军资。”

    孙中山诸葛亮确实是我国封建时代一位最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

    一个封建制时代的政治家,生前死后竟然得到各族人民如此热忱的颂扬和怀念,在我国封建制时代实在是少有的。

    他纵观诸葛亮一生的言行,功绩,处处体现着诸葛亮的优秀品德。

    这些优秀品德,可以归结为修身养德、尽忠为国、虚心纳谏、廉洁奉公、严明法纪、一身正气的典范精神。

    当然了,诸葛亮最让他看中的一点,就是诸葛亮为实现国家统一、国富民安的远大理想,鞠躬尽力,死而后已,为国家为民族利益而奋斗的献身精神。

    这些精神实际上已成为民族精神的一部分,它将永远昭示后来者,就比如深受影响的他自己。

    三国混战,诸葛亮为了匡扶汉室,实现天下大一统,表现出来的理想信念也一直激励着他。

    为了结束军阀混战的局面,为了实现整个中华的统一,他也必将为了革命事业而努力奋斗。

    “刘备和诸葛亮相遇的两种说法不管哪一个是真的,但两人谈论的隆中对却广为流传,现在已经成了我们后世学生的必背篇目。”

    “刘备和诸葛亮在隆中相见后,刘备向诸葛亮询问计策。”

    “现今汉室衰败,奸臣假借皇帝之命,皇上失去大权。”

    “我没有衡量自己的德行与能力,想伸张大义重振天下。”

    “但自己的智慧谋略不够,所以时常失败,直至今日。”

    “不过我志向仍未熄灭,先生有没有计谋可以帮助我”

    “面对刘备的提问,诸葛亮向刘备陈述了三分天下的计谋。”

    “自董卓擅政以来,各地豪杰并起,占据多个州郡的数不胜数。”

    “当初曹操与袁绍相比,声望少之又少。”

    “然而,曹操最终能打败袁绍、以弱胜强的原因。”

    “不仅依靠的是天时,而且也是人的谋划得当。”

    “现在曹操已拥有百万大军,挟天子以令诸侯,这确实不能与他争强。”

    “孙权占据江东,已经历三世,地势险要,民众归附,又任用了有才能的人。”

    “只可以把孙权作为外援,但是不可谋取他。”

    “荆州北靠汉水、沔水,一直到南海的物资都能得到。”

    “东面和吴郡、会稽郡相连,西边和巴郡、蜀郡相通。”

    “这是大家都要争夺的地方,但是它的主人却没有能力守住它。”

    “益州地势险要,有广阔肥沃的土地,自然条件优越,高祖凭借它建立了帝业。”

    “刘璋昏庸懦弱,张鲁在北面占据汉中,人民殷实富裕,物产丰富。”

    “刘璋却不知道爱惜,有才能的人都渴望得到贤明的君主。”

    “将军是汉室宗亲,而且声望很高,闻名天下,广泛搜罗天下英雄,思慕贤才,如饥似渴。”

    “如果能占据荆、益两州,守住险要的地方,对外联合孙权,对内革新政治。”

    “一旦天下形势发生了变化,就派一员上将率领荆州的军队直指中原一带。”

    “将军亲自率领益州的军队从秦川出击,老百姓谁敢不用竹篮盛着饭食,用壶装着酒来欢迎将军您呢”

    “如果真能这样做,那么称霸的事业就可以成功,汉室天下就可以复兴了。”

    “在隆中对中,诸葛亮精辟地分析出了三分天下的发展趋势,并具体提出了自己的战略主张。”

    “兴复汉室、建立蜀汉政权,成为了后来蜀汉政权的立国之纲。”

    刘备妙啊真是妙啊我有了孔明,就像鱼得到了水,匡扶汉室有望啊

    哪怕他刚刚听过诸葛先生的隆中对,可再一次听到三分天下的大计,依旧让他不甚欢喜。

    他深知以自己的才智想要匡扶汉室,这种可能性微乎其微,必须拜访天下名士才行。

    也正是抱着这个原因,他大老远跑来隆中三顾茅庐,请求诸葛先生出山。

    刚才诸葛先生给他讲述的三分天下策略和主播所讲的一模一样,这让他对诸葛先生敬佩不已。

    虽然以电视剧三国演义中演绎的情节来看,实际的发展情况和隆中对有明显的差别。

    但这并不能说明隆中对的计策就是错的,只能说事情的发展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他之所以看重诸葛先生,并不在于隆中对的谋划最后有没有实现。

    而是通过隆中对,他切实感受到了诸葛先生的才华横溢。

    而他所寻找的正是这样的谋士,以诸葛先生的聪明才智助他匡扶汉室大有希望。

    尤其是历史轨迹已经改变,天下鹿死谁手犹未可知。

    “建安十六年,211年,益州州牧刘璋派遣法正去请刘备帮忙攻打占据汉中的张鲁,诸葛亮与关羽镇守荆州。”

    “214年,诸葛亮留下关羽镇守荆州,自己带领张飞、赵云沿着长江向西攻去,攻克了巴东、巴西、德阳等地,后来与刘备在成都附近汇合。”

    “诸葛亮又协助刘备占领益州,并驻守在成都此时诸葛亮被封为军师将军。”

    “刘备外出时,常留下诸葛亮镇守成都。”

    “因刘璋软弱宽和,蜀地民风涣散,所以诸葛亮刚入蜀地就实行严法以正风气。”

    “时任广都长蒋琬经常喝酒喝得酩酊大醉,刘备要处罚他,被诸葛亮以蒋琬是安定社稷的能臣为由加以劝阻。”

    “221年,刘备登基称帝后,诸葛亮被封为丞相。”

    “222年,刘备要进攻东吴政权,诸葛亮没有劝住。”

    “223年,刘备病重,在白帝城召见诸葛亮托付后事,说如果刘禅难以扶持,诸葛亮可自己取而代之。”

    “223年5月,后主刘禅即位,诸葛亮被封为武乡侯,并兼任益州牧。”

    “蜀汉政权大小事务皆由诸葛亮决断,主簿杨颙劝谏诸葛亮不应该大小事务都亲自处理。”

    “诸葛亮十分感谢杨颙的提醒,杨颙去世后,诸葛亮哭了三天。”

    “同年,南中几个郡县都叛乱了,诸葛亮以刚刚经历先帝大葬为由没有发兵平叛。”

    “诸葛亮还派遣使者去往东吴政权缔结姻亲,增进蜀吴友好关系。”

    李隆基依朕看,刘备白帝城托孤,直言刘禅不才,诸葛亮可却而代之,并不是在收买人心,而是确有此意。

    刘备临终前准许诸葛亮可以将刘禅取而代之,诸葛亮自己来做蜀汉的皇帝。

    很多人会认为刘备是在收买人心,好让诸葛亮备受托孤之恩,将来倾尽全力辅佐刘禅。

    但他却不这么认为,反而觉得刘备的确有让诸葛亮取而代之的想法。

    他之所以这么认为,主要是因为三个原因。

    一是国家的存续,远比谁做皇帝更加重要。

    夷陵之战的失败,导致刘备的出征队伍几乎全军覆没,许多文臣武将战死,刚刚建国的蜀汉元气大伤。

    刘备败退回白帝城的时候,并非东吴无力继续追击。

    而是陆逊担心曹魏会攻击东吴,因此才撤了回去。

    也就是说,刘备战败后,几乎没有足够实力抵挡东吴的进攻。

    几乎没有能力在白帝城自保,因为战败造成的损失太大了。

    在这种情况下,刘备对蜀汉的未来十分担忧,和东吴已经敌对,和曹魏又是死敌。

    如果这两家联合攻击蜀汉,那么该如何是好

    如果说自己死后的接班人刘禅是一个有能力的人,那么也许还能挽回这个烂摊子。

    要是刘禅无才,那自己一生的心血岂不是付诸东流。

    而诸葛亮是一个有能力治国安邦的人,如果取而代之。

    那么诸葛亮可以挽回蜀汉当前的局面,使国家得以存续。

    二是汉室已然衰落,民心早已失去。

    东汉末年是汉代史上最腐败衰落的时期,也是历史上少有的黑暗时期。

    作为国家基础的百姓,被掌权的那一小部分人统治着。

    当他们被压迫得快要喘不过气来的时候,他们不是走向死亡,就是走向全面爆发。

    张角三兄弟就是看清楚了这一点,于是创立太平道,笼络信徒,发动黄巾军起义。

    从这时候开始,原本被压榨的百姓连被压榨的资本都没有了。

    因为他们要么死于战火,要么死于逃亡途中。

    只有一部分人可以找到一块新的土地,重新过日子。

    也是从这时候开始,百姓们开始不相信朝廷。

    老百姓开始隐隐觉得汉室已然衰落,已经走上了末路。

    实际上确实如此,即使是黄巾军之乱被压制,朝廷也对各地的割据势力无可奈何,最后还被曹操掌握。

    从黄巾军之乱发家的刘备,对此一目了然,心中自然明白汉王室已经失去了民心。

    刘备虽然自称是汉王朝的继承人,但是自己也在夷陵失败了,仅存的民心又失去了一部分。

    这种情况下,与其让刘禅继续守着汉家名份,然后支持刘禅的人越来越少。

    倒不如让诸葛亮创立新朝,给予百姓一个新的希望,这样才对得起当初相信自己,追随自己的人。

    三是刘禅难以治理国家,不如做个安乐侯。

    刘备阅人无数,自然从幼小的刘禅身上,看出了儿子是否有才能。

    实际上,从后来历史发展来看,刘禅虽然说不上是昏君,但绝对是无才无能之辈。

    刘备也是清楚这一点的,所以他在临终前,不禁为刘禅的未来担忧。

    蜀汉要完成振兴汉室,北定中原的目标是十分艰难的。

    就连刘备这种人杰,统御着许多才能不下于他的文武人物,都不容易完成目标,刘禅就更加不可能。

    如果因为刘禅的无才无能,导致国家衰落,甚至覆灭,那么刘禅的下场必定凄凉。

    与其如此,倒不如将国家交给诸葛亮。

    而刘禅离开权力中心,做一个安乐侯,想必也是刘备愿意看见的。

    也正是基于这三个原因,他才会认为刘备对诸葛亮的托孤之言,也不一定是在收买人心。

    也许在刘备丧失斗志和继续生存下去的希望时,心中可能真的想将国家交给诸葛亮。

    “225年2月,诸葛亮率兵攻打南中雍闿等叛军。”

    “马谡劝谏诸葛亮此次出兵应以攻心安抚为上策,诸葛亮虚心纳谏。”

    “7月,诸葛亮诛杀叛军首领,南中地区领袖孟获收容雍闿残部与诸葛亮对抗。”

    “诸葛亮七纵七擒最终让孟获心悦诚服,归顺于蜀汉政权。”

    “诸葛亮没有在南中驻兵,还给孟获等南中地区一些有名望的人任命官职。”

    “并金银钱财、农耕技术供他们使用,而后班师回成都。”

    “226年,诸葛亮想要出兵汉中,派遣前将军李严屯驻江州,命令都护军陈到驻守永安并归李严统辖,此举意在防御东吴政权进攻。”

    “227年,诸葛亮率兵北上驻扎汉中,他留下长史张裔和参军蒋琬临行前作出师表上书给后主刘禅,然后前往沔阳驻军。”

    “228年春天,诸葛亮声称要从斜谷道攻占眉县,并派赵云和邓芝率领兵占领箕谷充当疑兵。”

    “自己亲自率兵攻打祁山,遭到由张郃率领所率领魏军的抵抗。”

    “诸葛亮命令马谡率领各军前行,并与张郃大战于街亭,因马谡不听诸葛亮安排而兵败。”

    “诸葛亮不得不率领百姓退回汉中,并处死马谡。”

    “自己也上书后主刘禅自降三级,当作惩罚。”

    “后主刘禅改任诸葛亮为右将军,代行丞相事。”

    “此次出征,诸葛亮将天水参军姜维收入麾下,任命他为掌管军事的仓曹掾。”

    李世民诸葛亮应当成为臣子的标杆,让群臣效仿。

    他认为诸葛亮不仅仅是一位智者,更是一位深谙战争艺术的战略家。

    诸葛亮治理蜀国,虽然十分勤勉,但是诸葛亮的主要精力全都放在了扩张领土上,而没有真正的考虑如何提高老百姓的生活水平。

    而且,诸葛亮还大兴土木,浪费了大量的财力物力。

    不过总的来说,诸葛亮是一位具有卓越智慧和治理能力的名相,应该让他的文武百官以诸葛亮为榜样。

    在蜀魏之战中,诸葛亮表现了卓越的军事才能。

    诸葛亮的军队训练良好,纪律严明,作战讲究阵法,指挥若定,因而在一些战役中取得了胜利。

    蜀军北进不能成功,正是由蜀魏的全部力量对比决定的。

    诸葛亮的个人才能和中道病死,在战争的进展和结局中只起了局部的作用。

    诸葛亮在与曹操对决的过程中,采取了以攻为守的策略。

    五出祁山,北伐曹魏。

    虽因国小力薄,未获大胜,但以攻为守的策略方针的运用是成功的。

    蜀国在艰难窘迫中与魏国对抗数十年之久,一度处于主动地位,这是与诸葛亮所奠定的基业分不开的。

    “228年冬天,诸葛亮听闻曹休兵败,魏军东下,关中防卫空虚,便想趁机出兵。”

    “蜀汉群臣对于此次出征能否获胜心存疑虑,为此诸葛亮上书后主刘禅严明此次出征的重要性。”

    “冬天,诸葛亮出兵散关,围攻陈仓,与魏军交战,斩杀魏将王双。”

    “229年,诸葛亮派遣陈式攻打武都、阴平,曹魏政权雍州刺史郭淮率兵抵抗。”

    “诸葛亮亲自带兵攻陷建威,郭淮随即放弃抵抗退走。”

    “诸葛亮因而取得了武都和阴平,后主刘禅趁机恢复了诸葛亮丞相官职。”

    “230年,诸葛亮听说魏军就要到来。”

    “于是,诸葛亮便在成固、赤坂驻扎防备。”

    “同时,诸葛亮让李严率领二万人军队前往汉中支援。”

    “并奏请后主刘禅让李严的儿子李丰担任江州都督,接管当地军务。”

    “231年,诸葛亮再次率兵攻打祁山,并用木牛运输粮食。”

    “当时李严负责督运粮草,正值夏秋之际,阴雨连绵不绝,粮食运输跟不上。”

    “诸葛亮接到李严的传信说粮食跟不上,于是粮食用尽时候,诸葛亮就率兵撤退。”

    “司马懿派遣张郃追击,张郃在木门附近与诸葛亮激战,后被蜀兵射杀而死。”

    “诸葛亮军队撤退后,李严又故作惊讶,说粮食充沛,军队为何撤退。”

    “此时李严是想通过强调诸葛亮无故撤退,来掩盖自己督运粮草不利。”

    “诸葛亮便将李严传给自己的书信递给朝廷,李严前后矛盾的地方就显露出来。”

    “于是,诸葛亮弹劾李严,认为他只顾自己私利,不顾国家大义,将李严废为平民。”

    苏轼诸葛亮和曹操一样,也是一个政治家和军事家。

    三国志评论诸葛亮说,军事不是他的专长,他在军事上只采取比较稳重的策略,还说他的才能主要表现在政治方面。

    但从他的角度来看,诸葛亮在军事上也是个杰出的战略家。

    诸葛亮对曹魏的进攻,迫使强大的曹魏采取守势,陷入了被动的地位,这就是诸葛亮的军事才能体现。

    所以,诸葛亮既是一个政治家,又是一个军事家。

    但是他也要公正的说明,诸葛亮虽然和曹操一样,采取了阻止豪强势力发展的政策,但诸葛亮对四川方面的大族豪强还不得不让步。

    诸葛亮富国强兵尽管是为了兴复汉室,然而客观上为整个巴蜀地区带来了一段时间的安定、繁荣与和谐。

    三国时期,诸葛亮治理的蜀国是最好的,也就是政治清明、经济发达、人民安定。

    “234年,诸葛亮再次率兵从斜谷道出兵,用流马当作运粮工具,并占据了武功县五丈原。”

    “随后,诸葛亮率兵与司马懿率领的魏军在渭水隔岸对垒。”

    “诸葛亮经常担心粮食会接应不上,自己的志向难以实现。”

    “于是,他决定渭水南岸分兵屯田作为长久之计。”

    “诸葛亮几次挑战,司马懿都闭门不出。”

    “诸葛亮用女性衣服讽刺司马懿,司马懿生气要迎战,但被卫尉辛毗劝住。”

    “同年八月,诸葛亮病重,后主刘禅派遣尚书仆射李福前往探视,并咨询国家大计。”

    “几日之后,李福又来见诸葛亮。”

    “诸葛亮知道其来意,并言明费祎可以成为自己的继任者。”

    “没过几天,诸葛亮因病逝世,后主刘禅遵循诸葛亮遗命将其葬在汉中的定军山。”

    “诸葛亮刚刚去世时候,各地民众都请求官府立庙。”

    “但官府以不合礼制为由拒绝,百姓只得在道路旁祭祀。”

    “263年春,在习隆、向充的建议下,后主刘禅在沔阳为诸葛亮立庙。”

    朱棣诸葛亮可惜了,最终功亏一篑,到底没能匡扶汉室。

    诚然,由于诸葛亮的早逝,北伐未能取得最后成功。

    但若上天给诸葛亮足够的寿命,蜀军逼退或击破魏军,夺取关中地区是完全可能的。

    如果加上孙吴的有力配合,则可取得更大的战果。

    尽管历史不能假设,但也不应简单地以成败论英雄。

    仅就其临终前的战略态势而言,诸葛亮也是历史上罕见的以弱击强的典范,完全当得起一流军事家的称号。

    当然,作为军事家,诸葛亮奇谋不足,这是一个明显的缺陷,也是其整体成就不及曹操的一个重要原因。

    不过,应该看到,北伐未能最后成功。

    从根本上说,还是受到蜀、魏综合实力对比的制约。

    诸葛亮五次北伐之所以都失利,主要是蜀汉国力和曹魏相差太远。

    而且自从关羽、张飞、马超等相继去世,蜀汉精锐又在夷陵一战中损失殆尽后,诸葛亮也是无人可用。

    就这样还打得对手狼狈不堪,足以说明诸葛亮的厉害之处了。

    况且诸葛亮专业是治戎理民,军事谋略就是个业余爱好。

    加上对手都是人杰,人又多,又是诸葛亮攻对手守,搞不定也正常。请牢记收藏,网址 最新最快无防盗免费找书加书可加qq群9528685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