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女生小说 > 慕朝游 > 24.第24章 慕娘子好生轻狂
    眼看着王道容走了, 魏冲一家才敢围上来。

    魏冲说“我记得他,他是前几天叫阿游阿姊奉酒的那几个世家子。”

    魏巴问“阿游你认得他”

    韩氏看了一眼天色,唉哟了一声, “这马上就要下雨了还往外跑干嘛世家子怎么也不聪明”

    魏巴一家人看她的眼里闪烁着好奇、探究, 甚至是淡淡的敬畏。

    慕朝游不想生疏了和这一家人的关系, 就解释说 “我有个朋友是王家的婢女, 贴身在王郎君身边伺候, 我也侥幸与贵人见过几面。”

    该庆幸的是这个时代庶民与高门之间的阶级差距差得就像天堑,魏家一家毫不怀疑地相信了这个说法。毕竟相较于她和王道容曾有朋友之谊的回答, 那还是实话更加天方夜谭一点。

    魏巴和韩氏是信了, 却还有个缺心眼的。

    魏冲忽然看了她好几眼,挠挠头问“阿游阿姊,他该不会喜欢你吧”

    韩氏也像是一下子想起了什么,“阿游, 这贵人该不会贪图你美色吧”

    “真没有。”慕朝游哭笑不得, “贵人哪里缺美人”  她贪图王道容美色不成, 没出息跑路还差不多。

    魏冲心直口快“可阿游阿姊就是我见过最漂亮的女郎了”

    “那还是不一样的。”慕朝游说, “我那个朋友说,那些高门世家养出来的贵女, 一个个就跟仙女似的。”

    怕这么说不形象, 慕朝游想了想,干脆又打了个比方, “肌肤白得像雪, 指头白得像削葱,眼睛像秋水,身上还有如兰似麝的芬芳”

    听得魏家几个人一脸神往,啧啧称奇。

    韩氏“也是, 这贵人自己长得像朵花似的,也不知道跟他家里养的女伎相比,到底是谁嫖了谁。”

    四个人围在一起感叹了几句,便有各自散开忙活去了。

    王道容来得莫名其妙,去得也莫名其妙,自那几天之后,慕朝游都没再见过他。以防万一她还是把他给她的护身符贴身带着。

    这段时日,鬼物出没得的确有些频繁了,听说青溪里那边死了几个人。韩氏吓得不轻,抓着魏冲一再叮咛嘱咐叫他夜里别到处乱跑。

    又过几日,店里有一批客人吃坏了肚子。这件事闹得还挺大,魏家酒肆的客流量显而易见冷落了一大截。这下韩氏再也坐不住了,趁着店里清闲,赶紧带着魏冲和慕朝游去定林寺上香求符。说是定林寺的香火最灵验。

    路上,韩氏埋怨说“依我看,咱家这几天这些倒霉事儿就和隔壁那家脱不了干系。”

    慕朝游和魏冲都很清楚韩氏说的“隔壁那家”是谁。

    她说的是离魏家酒肆不远的田家酒铺。两家因为做一样的生意,距离相近,竞争一直很激烈。据韩氏所言,若非要争个高下,还是魏家略胜一筹,也正因此故,田家一直怀恨在心。

    “我就说,这一家人怎么不作妖了。”韩氏恨恨地说,“原来是应在这儿呢还说咱家的酒菜不干净”

    “放屁”韩氏骂道,“你们俩说说,这酒菜不都是你我小心整治过的哪里来得不干净”

    这件事慕朝游细想下来也觉得有鬼,魏家酒肆的卫生状况是她亲眼见证并且参与的,没有任何问题。但到底是不是田家人从中作梗,毕竟也只是猜测,没有真凭实据。

    韩氏骂了一通,稍微平了心气。忍不住又换了个由头继续埋怨“也不知道司灵监到底是干什么的。怎么都让鬼物跑到城里来了”

    魏冲就说“司灵监管的是贵人们的生死,哪里管我们的死活呢”

    慕朝游在一边听着没有声张,而是又做了几个护身符,把王道容送她的那一沓护身符各自塞了进去。回头就说是她从敬爱寺求来的。

    很快到了定林寺。

    这个时代的佛寺与其说是个宗教场所,倒不如说是个大型娱乐中心,戏台子搭得高高的,唱歌的,跳舞的,杂耍的,说俗讲的,热热闹闹地拥挤成一团,看得人目不暇接。

    韩氏带着魏巴和慕朝游求完符出来,想去听俗讲。

    那大和尚在上面,下面的善男信女们就挤在一起听,听得如痴如醉。开了春之后天气转暖,底下的信众们一个个热得浑身冒汗也浑然不觉。

    慕朝游听了一会儿心道,难怪说“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莫怪建康的老百姓们个个都是虔诚的佛教徒,这个时代的寺庙的确惯于走近群众拉拢民心。

    她很快就失去了兴趣,跟韩氏打了个招呼之后一个人在佛寺里瞎转悠。

    之前总是陪王道容来定林寺,寺庙里的一草一木她都很熟悉,一个人到处走也不怕迷路。

    就这样,她一个人走马观花,在放生池看过荷花,在玉兰花树底下吹过春风,又去了光世音净泉。

    泉水上修建了一座巨大的滴水观音像,汩汩的泉水从观音手中的杨枝净瓶里淌了出来,有趣的是此时的观音尚多为男像。

    慕朝游过去净了手,忽然看到队伍前面一个人影十分眼熟。她盯着他看了看,有点儿想不起来,那人却好像觉察到了她的视线,一转身。

    瞧见她,那少年怔了一下,忍不住笑了出来。

    “魏家酒肆的女郎”

    慕朝游一愣“是你”

    那少年神色自若地掬了一捧观音净露,洗了一把手,笑道,“在下沛国刘俭,女郎可还记得我”

    他今日乌发束发,作白衣打扮,脚上蹬着木屐,大摇大摆混迹在人群之中,竟看不出一点世家子的矜傲。

    慕朝游怎么可能会忘是他闲着没事喊她过去敬酒的。因此也只略略点了点头,态度不冷也不热。

    刘俭歪头看她,又笑起来,“哎呀,看来在下是被女郎厌弃了啊。”

    少年神态轻松,态度熟稔。说话似乎特别喜欢强势侵占别人的社交安全区。

    慕朝游对上这种人有点词穷,不太想理睬他。

    刘俭像模像样地朝她行了一礼“还未知女郎名姓”

    慕朝游平静下来,生疏地回复“我姓慕。”

    他一屁股在她身边那块大青石头上坐了下来,扬着手里的比翼扇,忽然问,“慕娘子与芳之是旧识”

    慕朝游没否认,只随口应付问“你怎么知道的”

    刘俭“子若同我说的,哦,就是那个谢家子。”

    慕朝游她怎么没发现谢蘅还是个大嘴巴呢

    刘俭笑说“难怪我那天看你俩之间有点儿不对劲。”

    是不是自来熟的人都有这种一个人进行着聊天也不觉得尴尬的能力慕朝游心下费解之余,面上却不显山露水。

    刘俭看了看周围人来人往,又问她“慕娘子信佛”

    慕朝游说 “说不上信不信。”

    她客套地问“郎君信佛”

    刘俭扬起比翼扇,忽然重重叹了口气, “我不是信佛,我是怕佛。”

    “怕”慕朝游疑惑。

    “说出来不怕娘子笑话。”刘俭笑着伸手指了指不远处的观音殿,“我这个人也不知怎么地,从小就怕那些佛像。”

    “巨物恐惧症”慕朝游不禁脱口而出。

    “巨物恐惧症”刘俭纳闷地看了她一眼,“那是什么”

    慕朝游想了想,“就是我听说有些人天生会害怕那些庞大的东西,比如说巨大的佛像,海中的长鲸。”

    刘俭诧异地又看了她一眼,“我倒是未曾见过长鲸。”

    “不过寺主人说我身上是带了业报,见到佛像才会心生恐惧而非心生欢喜。”

    “也不一定。”慕朝游解释说,“有没有可能是因为打光的不同”

    她侧过身,抬起手比划了一下,“大殿里的佛像光线昏暗晦涩,看着就容易让人心生惧意,就像是黑夜中将烛台置于人下巴下面一样。”

    刘俭笑“娘子的意思是说光线不同,则慈威定慧诸相不一”

    慕朝游“恐吓与怀柔都是宗教擅长的手段,若不是雕刻得威严些,怎么令人相信身怀业报,心甘情愿供奉呢”

    慕朝游说着说着,忽然觉察到一股异样的安静。

    只见刘俭若有所思地看着她。慕朝游心里咯噔一声,自知失言,忙有些懊悔地闭上了嘴。

    穿过来近两年她还是没能学会谨言慎行。

    所幸这是个礼崩乐坏的时代,礼教对人的束缚还远不如后世严厉,南国人民放荡不羁,也不乏狂悖之言。

    刘俭听完了,眨眨眼,露出个笑来,“倒也是个新奇的说法。”

    “恐吓既有了,那不知娘子所说的怀柔又指什么呢”

    慕朝游“我可以不说吗”

    刘俭反问“嗯”

    这就是不可以了。

    慕朝游想了想。

    和王道容待久了,耳濡目染之下,她对南国的佛教经文自然也有了些了解。

    “郎君今日所见的戏台子自然便是怀柔手段之一了。为了教义能在中原广泛传播,佛教自然要亲近儒教,做出一些本土化的改动。这是之二。”

    这时大乘主义还没有传入中原,但信奉佛法的士大夫们为了使释教更贴近儒教而做出的努力,却和大乘教义不谋而合。比如说将慈悲与儒教的仁爱相关联。

    “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是为孝。”

    慕朝游说,“儒教以教化万民,沙门以救济众生,是以慈悲为仁。”

    眼前的少女语气不高不低,嗓音也十分柔和,但观念独到,鞭辟入里,说得刘俭双眼不禁一亮彼时独尊儒教者与信奉释教的士大夫之间争执不断,众说纷纭,这女郎三言两语间竟为这两教争端指出一条明路出来。

    这一番言论着实令他耳目一新。但最令他感到惊讶的是这女郎言辞间淡淡的轻蔑之意。

    古来众人烧香拜佛,恨不能三步一拜,只怕心不诚,却少有这般敢对着漫天神佛指点江山的。

    她胆大包天,三言两语间,横跨两大教义,轻描淡写便将儒释二教包容调和。

    那日她不卑不亢,对答如流,他便觉出她当非俗物。

    好一个不敬鬼神

    又是何等意气,何等骄狂

    “善”

    少年闻言站起身,将比翼扇对着往来善男信女们轻轻一点,毫不掩饰心中的赞赏之意,大笑说,“在檀林说这些,慕娘子好生轻狂”请牢记收藏,网址 最新最快无防盗免费找书加书可加qq群9528685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