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女生小说 > 剧透历史:从三国开始 > 第170章 苏定方:有演员
    “我呢”

    李世积感觉自己兴冲冲的听了个寂寞。

    灭薛延陀之战一笔带过,从征高句丽寥寥数笔。

    本以为这是自己戏份的开始,没想到直接结束了

    “懋功何忧”

    安慰李世积的是李靖,但是看着老将军,再想想老将军也是同列初唐三战神。

    一时间李世积不由得悲从中来。

    反而更伤心了。

    苏烈此刻心中却油然而生一股庆幸。

    匡道府这地方,苏烈不过呆了三年就感觉人都要变老了。

    三十年根本不敢想这种生活会有多无聊。

    过去三年在匡道府的巡察,都比不过跟随李靖老将军夜袭阴山那一晚来得惊险刺激。

    好男儿当如是

    一股感激和庆幸混杂着的情绪从苏烈心中升了起来。

    若非这后辈所说,他苏烈想来也很难站在这里。

    扫大街当然只是笑谈,但匡道府那地方,不扫扫街道的话,似乎确实很难找到一些能做的事情。

    “定方当趁好年华,立不世之功”

    苏烈扭头,这句勉励来自于李世民。

    用力点点头,苏烈不想去问为啥会闲置长安三十年。

    他只知道如今机会已经到来,定要乘风而起

    勉励完苏烈,李世民反倒是有点心情复杂

    “突厥獠贼,何以如此轻狡反复”

    既自傲于果然能镇住这帮贼獠

    又气急败坏于镇的好像不太久。

    不过随即赶忙补救了一句

    “反者皆贼獠,突厥亦是有好汉子”

    在小鲁动手之前,他的谋反计划就被庭州刺史送到了李治的案头上。

    李治的行事也很果决,趁着小鲁还没造反,抢先将小鲁的嫡子哄骗到了长安。

    手握人质之后李治的底气足了许多,派使者与小鲁进行了友好接洽,最终小鲁放弃了自己的计划。

    这件无疾而终的谋反本应该到此为止,小鲁的儿子应当会在大唐接受忠于大唐的教育,并最终在小鲁年老时接过势力,为大唐的利益奋斗流干突厥人的鲜血。

    但不知道李治出于何等考虑,不过几年,小鲁儿子这个到手的人质就被放了回去,可以说很不理智了。

    小鲁的儿子见识过长安的繁华,认为贸然反唐只是自寻死路,力劝自己老爹向西进攻西突厥。

    这件事进行的很顺利,小鲁作为大唐的左骁卫将军以及一部都督,唐军的战法以及军械对他来说毫无保留。

    两相加持下小鲁把自己老乡打得找不着北,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就吞并了西突厥,自称沙钵罗可汗。

    可以说是曲线谋反,也可以说是儿子长大又不想叫爹了。

    总之,西突厥又一次的成了唐军西进的拦路虎,并且更加主动。

    自称可汗的小鲁想要掌控自己的命运,主动对着大唐露出了獠牙,然后就被李治一巴掌给打傻了

    652年,梁建方与契苾何力领三万唐军,另征召五万回纥骑兵,合计八万大军。

    唐军小胜,逐敌五百里地,斩首六千,斩敌帅六十人,班师回朝。

    655年,尼姑庵逛的心满意足的李治选择了主动进攻西突厥,程知节被任命为为葱山道行军大总管,王文度为副手,苏定方领前军,出击西突厥。

    唐军进入西突厥后很快就初战告捷,双方经过漫长的追逐之后,在鹰娑川展开了会战,突厥的两万精骑与唐军在此杀的难解难分。

    对突厥来说,还有两万精骑就在支援的路上,只要坚持到援军到来,胜利必将属于突厥

    但不巧的是,苏定方就在战场的不远处休息,双方打的太激烈,被他先察觉到了。

    战场上瞬息万变,苏定方瞬间做出了一个大胆的计划

    以五百精骑悄悄绕远,袭击突厥后方,与唐军两相夹击,必能大胜

    计划进行的相当顺利,突厥军大败,辎重铠甲丢弃的漫山遍野,苏定方率军追杀二十里,斩首一千五百。

    而从此时起,这场战争对于苏定方来说变得很是奇怪。

    在大胜追击的情况下,回军结阵的命令传递到了的苏定方手里。

    满头问号的回去后,王文度站出来称皇帝有诏令,程知节恃勇轻敌,西征大军从此刻起由王文度指挥。

    在程知节的默许下,权力交接进行的很顺利,随后王文度的命令更令苏定方难以理解。

    在已经大胜的情况下,王文度令唐军结方阵徐徐前进,并严令唐军不得深入西突厥腹地。

    到达恒笃城后,有不少胡人慑于唐朝军威,主动出城投降。

    王文度下令称,胡人狼子野心,必将复叛。

    随后下令将这些投降的胡人全部杀死,并私留这些胡人的钱财。

    苏定方听到命令后人都傻了,坚决不从,最终只能看着程知节和王文度将这些主动投降的胡人全部杀死,将钱财装进了腰包。

    最终此战在苏定方五百骑入阵大胜的情况下,落得个无功而返的结局。

    王文度矫诏当判死,最终被除名为平民。

    程知节追击不力按律当斩,念在老臣,免死罢官。

    “此乃纵敌”

    一看陛下那气愤的神色,长孙无忌当即率先出言。

    随后若有所思

    “两位行军总管行事如此离奇朝中或有变故。”

    长孙无忌总觉得从其中嗅到了一股熟悉的味道。

    “朝中再有如何变故,也不能以士卒性命作玩笑”

    李世民面色冷冷:

    “而且再如何变故也当以国事为重,如何不懂”

    苏烈猛点头。

    一时间他都感觉自己运气是不是太差了一点。

    长安扫大街三十年就扫出来这等遭遇

    主帅和副官都不想赢,合着就他一个认真打仗的

    杜如晦将抄录下来的文字内容看了两遍,最终找到一个疑点

    “皇子治尼姑庵”

    房玄龄伸过头来看了一会儿最终也摇摇头不太明白

    “或是因为彼时玄奘大师归国,大唐上下皆崇佛,皇子治亦受其影响。”

    杜如晦看了房玄龄一眼,两人话犹未尽,但其中意思很明白

    心向佛法的话也应该去寺庙,去尼姑庵是何体统

    李世民只是气愤质问,并不是政治白痴,略微思考了一下冷哼道

    “程咬金倒是个懂得明哲保身的。”

    不验诏令真假就顺从交权,从容杀降藏财以落罪名,这套操作李世民简直太明白了。

    程知节缺钱吗这恐怕大唐上下没人会信,从瓦岗兵败投王世充后,程知节就没不得志过。

    当先锋时悍勇,领大军时进退有度,可以说钱财功名对程知节都如同浮云一般。

    一个大唐的国公,去抢劫一个穷得叮当响的胡人,除了主动授人口柄以外,想不出有其他的可能。

    “彼时知节已六十有七,或已力不从心矣。”

    秦琼几乎没太多考虑,还是选择为老朋友说句话。

    咬金是程知节的旧名,陛下主动呼这个名字,本就说明很有意见了。

    李世民看着这明明一开始气势如虹,最终却无功而返的战场,叹了口气。

    皇子治如今刚出襁褓,什么性格他不知道。

    知节在他手下就已荣宠嘉身,功名钱财皆浮云,但或许对皇子治来说这也是一个不好的信号。

    但有所猜测并不意味着心里没有疙瘩。

    所以李世民再次冷哼一声

    “毕竟朕那时已经噶了,管不住尔等了。”

    于是群臣赶忙拱手称罪。

    程知节和王文度为何玩出来这些骚操作,至今也还是个说不清的事情。

    但如果联系到当时的朝堂,或许能做一个相当大胆的猜测。

    在程知节和苏定方出军的655年,朝堂中发生了一件大事废王立武。

    李治小同志顶着朝堂的巨大压力,废掉了王皇后,改立武则天为皇后。

    当时朝堂中对此的议论可谓是汹如潮水,因此出军西突厥,某种意义上可以看做是李治和武后为了转移朝堂注意力的一种做法。

    而查一下籍贯会发现,王皇后出身山西祁县王家。

    所以要说巧了么不是,矫诏的王文度同样也是祁县王家出身。

    而且纵观此事,王文度矫诏为了啥,就为了浪费大唐的粮草,给程知节添堵,并让自己被砍头

    最最神奇的地方在于,王文度矫诏按律当斩,但仅仅落得一个废为平民的惩罚,而且在短短两年后就重新起复,拜熊津都督,镇守百济,仕途反而还更进一步了。

    因此是不是可以做出一个大胆猜测

    王文度是受人指使,此举是为了给李治和武则天添堵

    那么武则天的对手是谁长孙无忌。

    而且王文度最终的遭遇也跟长孙无忌隐隐有所对应。

    659年,有人向李治呈递奏章,称长孙无忌谋反。

    李治没有与长孙无忌对质,直接削其官职和封邑,流徙黔州,并令沿途府兵“护送”。

    同年七月,中书舍人亲自赶到黔州,逼令长孙无忌自缢。

    仅仅一年后,660年,在百济的王文度暴死。

    证词是百济的本地人签的,称王文度忽然发病,当场暴死。

    而这件事当中,程知节应该只是顺水推舟,因为他真的想告老还乡。

    程知节借此事致仕,在家中享天伦之乐十年后去世,陪葬昭陵。

    甘露殿顿时人仰马翻。

    本章完请牢记收藏,网址 最新最快无防盗免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