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历史小说 > 风起长安 > 正文 521. 大唐秋色(六十五)口袋阵
    中文 中文域名一键直达

    感谢读者“看书”的支持,今日加更,略表谢意。

    东墙的弓手都是一惊,转头看向北面,同时南面墙头的黑衣人也伸长脖子看向北面。

    这时就听又有人喊“不是北面,北面没跑。”

    这一嗓子彻底将东西南三面的人喊懵了,事先没有约定过这样的暗号,三个方向的人不知该冲过去增援还是该就地等着,他们得到的命令是,只有按约定发信号,他们才能去增援,如果没有信号,不管其他几个方向如何,他们都不能动,只守住自己这面。但这些人听着前后矛盾的喊声,他们都不知道北面出了什么事,心里也都没底,心中不免狐疑,会不会从北面跑了

    就在黑衣人们焦急的看向北面的时候,突然听到北方传来口笛声,这口笛声似鹰鸣,正是本方呼叫增援的暗号。

    黑衣人果断的一摆手,“走。”

    众人跳下墙,朝北方赶去,下令的那黑衣人回头,凝视院墙,一个疑问浮上心头他是怎么逃出去的

    隆庆坊是长安最东面一排坊区,往东出了坊墙就是城墙了,没有坊区可躲藏了,但冲出了院子后,东方云没有往西北南三个方向跑,反而是冲向了东面,他的目标很明确,找自己人。

    朱雀门在隆庆坊里有两家店铺,一家叫疼训,另一家叫京冬,两家店一共有十来个朱雀门的兄弟,而两家店铺在东方云宅子的东面隔一条街,东方云选址时就考虑到相互照应的问题了,以两家店跟自家的院子的距离,只要这边大火一起,很快两家店铺里的人就能看到火光,只要本门中人知道这边起火,立刻就会来接应,所以东方云只要往东走,很快就能跟自己人汇合。

    但东方云很快就发现东面的路行不通,对方似乎早预料到东方云会往东走,早有五个黑衣人守在东面,将东方云往东的路封的死死的。见东方云往这边冲来,其中一人拿起一样东西放在嘴里猛吹,口笛声再次响起。

    口笛声响起的同时,五个人前二后三,站成了两个相连的品字阵,这五个人显然没打算制住东方云,而只是拖时间,等待援兵到来。

    东方云本想尝试冲一下,但眼看远处似乎有黑影晃动,显然是对方的援兵已经上来了,如果不能立即冲过去,自己就将再度陷入包围。

    东方云回头看了自家宅院一眼,许大嘴没逃出来,显然是凶多吉少了,他的牙咬的嘎吱做响,心里念叨着此仇不报非丈夫,但也明白眼下不是莽撞报仇的时候,想了想,果断转向南边。

    向南,东方云的目标改为道政坊,除了隆庆坊内的两个店,朱雀门最近的落脚点在南边的道政坊,这样设置落脚点本一来可以就近相互照应,另一方面两个坊正好守在春明门南北两侧,一旦有事,可以快速出城,从洛阳方向增援来的人也可以第一时间接应到。

    但对方似乎知道东方云的意图,东方云刚向南跑出不远,就见前方七八条黑影,有的守在路当中,有的顿在墙头,几个也不急着围拢上来,只远远的呈扇面封着南方的路,东方云如果加速要突围,那几个人立马就会向东方云前进的方向集中,慢慢堵住东方云南去的路,将合围变成包围圈,很明显,这几个人也不是要跟东方云拼命,能包围则包围,不能完成包围则尽量拖延时间,等待援兵。

    “那边。”

    “前边呢,包过去。”

    身后更多的黑影已经包了过来,东方云判断,对方的援兵应该不止这些。

    东方云暗道对方果然厉害,布置真够周围的,偷袭自己府的弓弩手,只是第一招,能干掉自己最好,如果干不掉,外面还有后手,而对方真正厉害的杀招,恰恰正是外围更大的包围圈。

    对方的准备还真是充分,谋划的全面而细致,既然对方已经掌握了自己在隆庆坊和道政坊的部署,也必然会有所准备,甚至那边有可能已经被端掉了,那么自己强行冲过去,也未必能脱险。

    权衡一番后,东方云果断放弃了南去道政坊的计划,改道向西,对方似乎在西面忘记了部署,竟然没人堵截自己,东面的追兵渐渐压了上来,南面的追兵一边封住南逃的路,一边逐渐收缩靠拢过来,缩小包围圈。

    虽然东方云已经隐约看得见坊墙了,但跟坊墙一同映入眼帘的,还有几个影影超超的黑影,对方没有忘记也在西面布置人手,西面的路也被堵住了,这是个口袋阵。

    东方云快速盘算着,四面皆有追兵,对方为了对付自己,动用恐怕得有数十人,就算自己勉强冲到道政坊汇合,恐怕也只是从一个包围圈进入另一个包围圈而已。

    想着,东方云突然停下了脚步,对着后面的追兵高喊“别追了,我投降我投降。”

    唐代人文小趣事之28唐代皇帝会直接下诏吗大唐皇帝的意图,需要靠三省六部贯彻。唐代,皇帝的诏书叫“敕”,朝廷所有重要的事务,一定要后下“敕”才能执行。但皇帝不直接拟“敕”,皇帝的命令,叫“定旨出命”,接下来的工作由中书省来办,中书省的正副长官叫“中书令”和“中书侍郎”,正副长官下有五位“中书舍人”,中书舍人多的时候有七八位,中书令或侍郎命令五位中书舍人同时拟稿,就是“五花判事”,然后由中书令或中书侍郎挑选最满意的一稿,送到皇帝处画一个“敕”字,画了敕,这才是正式的诏命。所以定旨出命之权,唐代操于中书省之手。画了敕的诏书,要送到门下省“覆核”,门下省的正副长官分别是“侍中”和“侍郎”,门下省如果不同意诏书的内容,就要批注送还,称“涂归”,也叫“封还”、“封驳”、“驳还”。门下省同意诏书内容,才能送到尚书省,交由左右仆射,分派到六部执行。所以三省的具体分工是中书省拟旨,门下省覆核,尚书省干活,具体的执行,还涉及到一个叫“政事堂”的机构,后面再说。  ,请牢记:,免费最快更新无防盗无防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