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历史小说 > 风起长安 > 正文 522. 大唐秋色(六十六)
    中文 中文域名一键直达

    说来也怪,东方云跑的时候,对方紧追不舍,东方云这么一喊要投降,对方反而止步不前了,几个方向的头头都犹豫了,事前的上面的交代是就地格杀,没想到东方云可能会投降,所以上面根本没交代过面对投降时该怎么办,但显然这些人都知道东方云的重要性,一听要投降,虽然都有些懵,脚步也都停下了,但有些跃跃欲试的架势,只不过没摸准东方云的脉,不敢贸然向前,一时僵在原地不进不退。

    三面追兵中都有些骚动,有些似乎想上前,但挪了几步,又踌躇着站住了,有些盯着队首的头目,等待上面的命令。

    东方云趁机继续高喊“我要见你们管事的,过来个能说了算的人,这么大的功劳没人来捡吗都不想飞黄腾达吗”

    这一喊,东南北三面分别有人站了出来,三个人都不约而同往其他两个方向看了看,但都没有停下,快步往东方云这边走来,不久,西面队伍中也站出来一人,快步走了过来,四个方向,四个人,目标都是东方云。

    “四个人不行,乱了,哪个是说了算的,我只向说了算的投降。”东方云高喊“四个一起过来,我向谁投降”

    四个人几乎同时站住了,这一句话点中了他们四人的心事,是啊,向谁投降是个关键问题,按理说谁抓住了目标大功就是谁的,但四个一起过去,功劳算谁的

    四个人几乎同时看向另外三人,虽然都蒙着面,但四张被遮挡的脸上同时露出了警惕的神色,很快,东面的黑衣人最先从迟疑中反应过来,快步走向东方云,同时口中高喊“你们都站着别动,快去派人报告左使。”

    另外三个也反应了过来,哪里肯听他的命令,大功当前,谁都不甘落后,也朝着东方云走来,而且动作都极迅猛。

    东方云正要再喊,就听南边一阵呼喊声,“那边,那边有人。”

    “那边有动静。”

    四个头目都不约而同的看向南边,四个人的脸上几乎同时换上了紧张的神色。

    与这些黑衣人相反,听到喊声的东方云的脸上却浮现出了得意的微笑,他知道,那是本坊武候的喊叫声。

    隆庆坊是大坊,平日里武候铺满编有三十名武候,此时虽是夜间,也有十多名武候值夜,自家宅院的火光和刚才的连声口笛、喊叫声肯定早惊动了武候,这些武候虽然懈怠,但有动静还是会出来吆喝两声的比划两下的,若是寻常泼皮无赖浪荡少年,这些武候队伍起来是绰绰有余的。

    刚才东方云假意投降,就是要拖延时间,给这些磨蹭的武候争取赶来的时间,此时目的既已达到,东方云原形毕露,冲着武候的方向高喊“有人造反,这边有人造反啦。我要造反啦,我是反贼。”喊话的同时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冲向四个头目,他的目标,射人先射马,就算只制住一个也行。

    那四个头目反应不慢,当即明白了东方云的意图,如果东方云落入武候的手里,那岂不白忙活一场若是自己被干掉了,那自己这边的口袋就没人指挥了,东方云正好趁机溜走。

    四个人急了,急忙挥手让自己的手下冲过来,他们自己顺着来的原路快速急退,其中一人指着另一人说道“你的人快去堵住武候。”

    从南面来的那黑衣人楞了一下,随即便往南跑,指着武候的方向“动手。”

    这一段小插曲,虽然只有不长的时间,但已经足够东方云逃脱了,东方云本来不指望几个武候能解决这群黑衣人,只要能打乱对方的口袋阵部署就足够了。

    就在四个黑衣人分别招呼手下继续动手的时候,东方云已经冲到跑的最慢的一人跟前,这人是从北面追兵人群中走出来的,见东方云冲来,正往北跑,可是东方云身法极快,转眼间已经到了近前,手中的障刀眼看就要刺入此人的前胸,就在这时,嗖嗖几声破空声传来,东方云迫不得已闪身躲避箭矢,同时挥舞障刀打落射向自己身体的箭,这一躲一拨的功夫,丧失了杀掉黑衣人的最佳机会,那黑衣人狼狈的已经逃到几步之外。

    东方云一咬牙,也不恋战,转身便向南猛冲。

    此时南边的黑衣人已经跟武候交上手了,两轮弓箭,毫无准备的武候们已经被放倒了大半,剩下的武候仓皇寻找掩体,连喊都不敢喊,更别说冲过来抓反贼了。

    但武候虽压制住了,这一分兵分心,南边就形成了好大一片空档,东方云翻墙走檐,攀脊绕梁,从南边伏兵弓箭射程的边缘冲了过去,冲出了口袋阵。

    不过此时其他三个方向的追兵已经赶了上来,数十条黑影在后面紧追不舍,有些黑衣人一边追赶一边放箭,但这样准头稍差,想射中高速逃跑的东方云几乎不可能。

    唐代人文小趣事之29唐代朝堂上同时站着六七位甚至更多宰相,他们怎么办公协调昨了三省的分工的办事流程,中书省拟旨,门下省覆核,尚书省办事,虽然能相互监督、集思广益,是政治民主的进步,但这也带来问题,相互掣肘和效率降低,所以为了提高宰相们的办公效率,有一个特设的机构,政事堂。既然凡是重要政务,都需要颁布“敕”诏,所以唐代宰相们,在下敕诏前,都会举行中书省和尚书省的联席会议,会议须中书门下两省的正副长官全部出席至少四人,先统一意见,商量好的大政方针,然后拟稿,这样就不会出现中书省拟好了稿,画好了敕,到了门下省再驳回的情况了,效率自然就提高了。这个联席会议的地点,就叫政事堂,有观点认为,武德朝和贞观朝的政事堂一直设置在门下省,到了高宗朝,门下省侍中裴炎调任中书令,将政事堂设在了中书省,自此有唐一代政事堂一直在中书省。关于政事堂出席的人数,最少四人,中书省2人门下省2人,所以唐人始终认为这四人是真宰相,尚书省两位仆射可参加可不参加,尚书左右仆射只有加了“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才有资格参加,才被看做真宰相,还有一些官员兼了“参知机务”的头衔,也可以参加政事堂会议,也被看做是宰相。由于李世民登基前当过尚书令,所以自贞观朝开始,唐代不设尚书令。关于政事堂最开始设置的时间,学界说法不一,第一种认为唐高祖武德年间甚至更早可追溯到周、隋年间;第二种认为是贞观初年,第三种说法是贞观十六年,还有一种是贞观年间逐渐演化出来的,说法不一。  ,请牢记:,免费最快更新无防盗无防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