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娇浑然不知自己入了套,眨了眨眼,问“养心殿”

    为什么不是乾清宫

    苏培盛悉心解释“皇上顾念乾清宫乃太上皇久居之处,为尽孝道,也是让天下人铭记太上皇的恩德,便把养心殿当作寝宫。”

    年娇趴在了舆图上,仔仔细细去看养心殿和翊坤宫的距离,片刻眉眼飞扬,记下了往后送汤的地点。

    苏培盛给小本本添上一笔,年主子对皇上的安排很满意。

    苏大总管正准备功成身退,年娇忙叫住他“等到挪宫了,年百福怎么办”

    苏培盛一时没反应过来,很快严肃道“百福咳,年百福然是跟着进宫,作为圣上御犬,又有太上皇的亲自赐名,谁也不能怠慢。”

    年娇心头大石落了地,又问“那我的话本呢”

    苏培盛更严肃了“自然是一箱不落,都给您打包过去。”

    年娇“还有小厨房的大厨”

    苏培盛“若他们愿意,进宫做御厨也无妨”

    年娇抿起嘴巴,不让高兴的情绪满溢出来“知道了,苏总管且去忙吧,别在栖桃院耽误得太久。”

    随即文绉绉道“爷身边,还需要人帮衬。”

    苏培盛连说不敢,昂扬地进宫复命了。

    四爷正在阅览礼部筹办登基大典的折子,闻声抬起头,瞥过去一个眼神。

    苏培盛一五一十地复述了一遍,就听万岁不辨喜怒地道“她倒惦记着百福。”

    苏培盛“”

    还惦记着话本呢,不是您给送去的吗

    那小厨房也是您开设的。

    苏培盛不敢顶嘴,老老实实地挪到了一旁,不一会儿,有太监前来禀报“回禀皇上,福晋择了西六宫的长春宫做寝宫。”

    苏培盛吃了一惊,长春宫那可是翊坤宫的邻居,按理,福晋不应该入主坤宁么

    那太监道“福晋说坤宁宫久没有人气,且荒芜多年,还是热闹一些的地方好。”

    四爷有些意外,片刻点了点头,示意自己知道了。

    “就按福晋说的去办。”

    太监连忙应下“嗻。”

    日暮西斜,四爷放下折子,拿起案桌上的一封诏书。

    这是抬旗德妃如今该称太后的乌雅氏一族的诏书,只等大典的那一日宣读。这不是他写的,而是求来的,为此请旨病中的太上皇,以太上皇的名义颁发。

    四爷看了良久,想起了回京的第二日,无意之中在永和宫听见的对话。

    他的额娘对嬷嬷说道“我恨佟家出了隆科多,对孝懿皇后却是感激”

    良久又道“孝懿皇后把他教养得这般优秀,我远远不及。”

    四爷隐约知道,包衣出身是额娘的心病。生恩养恩,或许一辈子掰扯不清,但在皇额娘去后,他就只有额娘了。

    子欲养而亲不待,经历

    了围场之事,他无疑更慎重了几分,何况十四被汗阿玛下旨所圈,额娘心里有痛楚,他不安抚,又有谁人来安抚

    四爷出了一会神,提笔写下另几道诏书。

    皇后乌拉那拉氏之弟五格,封承恩公,赐金宅良田,族中子弟皆入官学。

    轮到年家的时候,四爷顿了顿,沉静地继续写,从苏培盛的角度望去,那道诏书很长,内容满满当当,等到盖印、晾干,已是一个时辰之后。

    月上中天,繁星于夜空闪烁,四爷猛然想起年娇的叮嘱,犹豫了一会儿,起身往寝殿走。

    苏培盛跟在身后,欣慰得不得了。

    今时不同往日,皇上养成健康的作息,年主子真是功不可没

    登基大典的前两天,年娇搬进了翊坤宫。

    事实上,她在雍亲王府的栖桃院也没住多久,满打满算不到一年,但就是因为时间短,嫁的又是四爷那样众所周知的冷肃之人,所以更衬托出受宠的厉害,她在京城的八卦圈里,已经成了屹立于巅峰的传奇。

    只是传奇本人不知道而已。

    时间短有时间短的好处,挪宫的时候,年娇是最先收拾完的那一个。

    李侧福晋的杂物多,望着她井井有条的箱笼十分羡慕,为了能更好地管到弘时,她选择了离皇子所居的乾西五所最近的储秀宫。储秀宫同样位于西六宫,至于是主殿还是偏殿,那还用说

    李氏有预感,她的位份或许比不上年氏,但妃位总是有的,看在两个孩子的份上,万岁也不会亏待了她。但到底心里发酸,哼,如果她的娘家有年家这般强势,指不定能压下年娇。

    但思来想去,她终是提不起争位的心。

    布尔和玳都快议亲了,换言之,她也是要做祖母的人了,还和小姑娘攀比,岂不是让人笑话

    想开了便是海阔天空,何况她的侧重点不在这上头。

    弘时想起越发不爱读书的儿子,李氏愁得咬牙切齿,准备安顿下来之后,求皇上给弘时请个有手段的大家做师傅。

    在大臣眼里,三阿哥是皇上的长子,长子每天混得快快乐乐的,像话吗

    若说李氏有搬去储秀宫正殿的底气,剩下的格格侍妾们,却是万万不敢。

    她们没有挑选宫殿的殊荣,只能听从福晋的安排。尽管希冀着封妃封嫔、成为一宫主位,但在圣旨未下的如今,谁敢笃定

    到时闹出笑话,不仅丢人,还会招来皇上的厌恶,那可真就余生没有指望了

    她们小心地收拾箱笼,钮钴禄氏搬去了东六宫的钟粹宫偏殿,宋格格搬入了西六宫的咸福宫偏殿,武格格入住东边延禧宫,至于禁足多月的耿格格,被安排进景阳宫偏殿,与钮钴禄氏做了邻居。

    钮钴禄氏没想到还有这般的难关在等着她。

    望着面颊瘦削了许多,便是四爷登基也没多少喜气,只一眨不眨望着五阿哥的耿氏,从心底泛出了凉意。

    此时此刻,她的

    心情无人在意。一如前朝与民间,所有人伸长了脖子,盼着登基大典与大封后宫,雍亲王嫡福晋成为皇后是毫无悬念的事,那么年侧福晋呢

    大多数人猜的是妃位之一,或是妃位之首熟知礼制的大臣们考量得更多,年侧福晋受宠不假,年家势头鼎盛也不假,但年家到底是汉军旗,多年以前,更是纯正的汉人官宦世家。

    大清立国以来,还没有汉军旗登上高位的先例

    毫不夸张地说,若不是九爷生怕四爷削他,他都想开设赌局了,只要打探出一丁点内幕消息,简直一本万利啊。

    只是养心殿口风很紧,到了现在,还没有泄露半点风声。

    后知后觉发现自己和福晋成了邻居,年娇很高兴。与此同时又有些忐忑,身为皇后,怎么不住坤宁宫,而是长春宫呢

    她对福晋的态度依旧恭谨,除了说话自在了些,和起初没什么两样。福晋笑着同她解释了一遍,年娇恍然大悟,原来福晋喜欢热闹。

    她悄悄说“妾身可以把年百福借您玩几天。”

    福晋“”

    她没有玩狗的爱好

    福晋若无其事道“我怎么好横刀夺爱呢。”

    搬进翊坤宫的第一晚,年娇对宫中的装饰很满意。

    栖桃院摆在正厅的青瓷,也一并挪了过来,此时瓶口绽放着一株桃花,浇灌了欲滴的水露。

    年娇已经能面不改色地面对她上辈子的本体了,俗称破罐子破摔。爷都准许她搬话本进来,偶尔让一小步,也没什么,小花妖善解人意地想。

    听说上一任主人是宜太妃,年娇对前来用膳的四爷道“没想到宜妃娘娘的喜好与我那么相像。”

    她的嘴巴都要翘上天了,话里话外,都是对宜太妃的赞美,连带着对九爷的观感,也蹭蹭上涨了一小格进度条。

    四爷“”

    熟悉的感觉袭来,他冷冷道“是朕修的。”

    年娇“”

    年娇闭上嘴巴,转而缠上四爷的手,眼眸可怜地瞅去。

    这是四爷第一次在她面前称朕,她小声说“皇上不要生气,几天不见,我很想你。”

    如今翊坤宫尚未拨来宫人,伺候的都是原先潜邸的那几个,她们极有默契地候在外头,坚决不打搅万岁和主子的相处。

    四爷盯着她,半晌,才勉强认定这话有几分真心。

    他已经熟练地学会不去计较,如今成了天子,心胸便要更加宽广,于是淡淡地道“姑且信你一回。用膳吧。”

    年娇殷勤地给他夹菜,都说小别胜新婚,今晚的漂亮美人,比在王府的时候还要黏他,全然没有因他成了帝王而感到生疏、惶恐。

    夹完菜,年娇觉得手累,便开始使唤人了“一旁的果露离爷近,爷快帮我倒一杯。”

    四爷神色不显,手却是自觉地往一旁探去,试了试温度,为她倒了半杯。

    接收到年娇催促

    的视线,他道“半杯足够。我不在的这几日,听说娇娇都快把果露当水喝了。”

    年娇伸出的手霎时缩了缩,很有些心虚的模样。

    想看沉坞写的攻略四爷后我翻车了清穿第 66 章吗请记住域名

    四爷递给她,露出一个细微的笑容,随即一如往常地道“吃饭。”

    四爷两日都歇在养心殿,年娇知道他忙,尤其是大典近在眼前,能抽出时间同她用膳,已经是极不容易的事。

    除了与男人争辩之外,她并非是不讲理的人。

    第二天,年娇差不多熟悉了翊坤宫的布局与构造,还来不及去储秀宫串门,便迎来了登基大典。

    虽然没见到现场,但她有幸听苏培盛的小徒弟转述“静鞭声响起,文武百官三叩九拜,口称万岁”

    年娇眼睛亮晶晶的,想必皇上今天又俊又威武

    晌午过后,苏培盛捧着一道圣旨,浩浩荡荡地前来翊坤宫。

    从内务府精心挑选的宫人,恭谨地跟在他的身后,从规模和人数上看,秋嬷嬷提着的心落了一一落,紧接着便是狂喜

    有句话说的不错,她们格格出身汉军旗,资历浅,且无妊娠之功。

    可这些都不重要。

    重要的是皇上怎么想

    苏培盛高声宣读“今,侧妃年氏仰承皇太后慈谕,以册印封尔为贵妃,钦哉”

    翊坤宫前安静了下来,只流淌着苏培盛的回声。

    “贵妃娘娘。”苏培盛恭敬地对年娇道,“册封大典定在下月初二,今儿只是简单的宣旨。下月初二,娘娘单独受封,需身穿吉服,承贵妃宝册、金印,待典礼结束,于翊坤宫接受内外命妇跪拜。”

    潜邸的侍女呼吸急促起来,内外命妇跪拜

    这可真是前无古人的恩典,秋嬷嬷的嘴唇都颤了,即将热泪盈眶的时候,苏培盛又扔下一个重磅炸弹。

    “方才典礼结束,太上皇为太后抬了旗,皇上为贵妃抬了旗。”他深吸一口气,似乎回想起满朝震撼的场景,“年家全族共一百七十余丁,皆抬入满洲镶黄旗。”

    这里的全族,并非指的单单年娇这支。年娇所属汉军镶白旗,除此之外,她的族人还有汉军正白旗、包衣等等,不一而足,从今往后,他们便是上三旗中最尊贵的一旗了。

    这一长串的谕旨,震倒了一大片人,苏培盛宠辱不惊地一笑,心想这才哪到哪。

    贵妃娘娘的血亲还没有加恩呢,不提贵妃的阿玛,年希尧救驾的奖赏尚在酝酿,昨日万岁前去请安的时候,又被太上皇拎出来提了提。

    指不定大清最年轻的公爷就要出现喽。

    苏培盛还知道,皇上原先为贵妃拟定的封号,铺了满满一页纸,还是思考到要低调,要循序渐进,才没有一步到位。

    只等小阿哥或是小格格出生,皇上再为贵妃加封。

    苏培盛朝年娇谄媚一笑“贵妃娘娘,接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