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历史小说 > 大明天工 > 第一百零九回 纺织机器
    大生布社几家店铺推出的五百匹布被人分几笔买走。这个消息让李小为长出了一口气:“终于卖出去了!”

    为了这个价格逐天下降的销售策略。李小为时刻都提心吊胆。生怕这些布真到最后一天。要全部送出去。

    夏熙听到后却皱了皱眉头:“你是说五百匹被两三个人买走了?”

    李小为点了点头:“差不多同一时间。先后进来三个人。都要二百匹布。因为数量不足。便将铺子里的布匹瓜分了。”

    “不对劲。”夏熙抬头看了看李彦。

    李彦笑着点了点头:“毫无疑问。这是咱们的对手又动手了。吃下咱们的布。不让其流进市场。”

    “那怎么办?”李小为面色煞白。担忧的说道:“早知道就不卖给他们了。”

    “不。继续卖!”李彦笑了笑:“从明天开始。推出第二批布。还是老办法。”

    “他们要是继续买……”夏熙摇了摇头。

    “咱们也不亏。”李彦微微笑道。与南方布相比。大生布节省下来的运费、人工要占到整个售价的两成。虽然以六折的价格出售已经没有利润。但并不亏折。

    李彦看了李小为一眼。他原来只是个不务正业的木匠。不过跟着李彦。做了不少的事情。都能很好的完成。虽然在经营上还有些生涩。特别是店铺方面。但在直销中却足够出色。充分展示了他灵活机变的头脑。

    “店铺先就耗着。以我的估计。这次价格降不到六成。就会有人去买。你重点还是跑直销这块。”李彦只觉的现在的产能不够。还不会担心布匹卖不出去。

    李彦抬头对夏熙笑道:“元望兄。彦熙楼好像越做越好了。有没有想要做些其它事情?”

    夏熙眼前一亮:“三娃可是有什么好事?”

    李彦笑了笑:“前些日子。让人在天津也试了试。那边的气候更适合棉花纺织。又借着运河的便利。还有河间府、山东的棉花。北方的棉纺织完全可以做起来。”

    夏熙明白李彦的意思。微微点了点头:“北人不擅织……”

    “用华夏的纺织机器。操作简单。布的品质也不差。你都看到了的。”李彦笑着把手一挥:“北方的纺织业总是要做起来的。元望兄若是有兴趣。可以试一试。过不了多久。可就抢不到先手了。”

    “棉布市场之巨大。谁能不动心?”夏熙笑了笑:“要不然苏松会馆也不至于如此紧张。不过看起来。三娃有信心胜出。那夏某倒真的要插上一脚了。”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是谁也挡不住的!”李彦笑着说道。在原来的历史上。第一次工业革命几乎就是从纺织业开始发生。这个行业的规模和潜力。几乎是这个时代最大的。虽然在中国。丝织和麻织还占据着重要的的位。不过李彦只要愿意。随时可以介入这两个行业。

    大生纺织厂的飞梭式织布机已经增加到二十台。日产各式标布五十匹。受到下游染整环节的限制。这个产能也差不多到了极限。

    李彦对染整相对陌生。也就想不到什么捷径。但却不惜投入重金。从江南、外织造局挖来技术娴熟的工匠。建立起大生染整坊。

    并引入在华夏工场中使用的生产和技术管理规范。逐步搜集积累染整的技术资料。并鼓励工匠探究技术革新。以期取的突破。

    与此同时。李彦又将目光放到怀柔北面的山上。那里有很多溪流。可以用来搭建水车。

    水力纺纱机、水力织布机!那是李彦一直梦想的真正机械。

    当然。如果是蒸汽机那就更好了。李彦也开始在怀柔搭建场的。打算进行这方面的研究。

    不管是水力机械。还是蒸汽机。在动力推动方面似乎都不是问题。蒸汽机的原理差不多是个人都要知道。不过想要实现应用。必须解决传动的问题。

    从鲁班锯床开始。精作坊就在研究链条与齿轮。链条的水准勉强达到自行车的水平。但是制造太复杂;齿轮更是出现很多问题。特别是锯齿的配对。让李彦意识到这绝对是一个很复杂的数理问题。

    经过半年多时间的研究。齿轮的设计与制造也取的了一些进步。虽然还不能提升到理论程度。但反复凑配的齿轮也能达到很好的配对效果。

    即便如此。齿轮的制造还要面临一个问题。那就是材料。普通生铁显然满足不了。精铁也就是钢又太贵。而要提高机器制造水平。材料性能的提高显然是必须的。

    怀柔东面不远便是蓟州。那里有着明初最大的铁冶所遵化。虽然官营铁冶所已经关闭。民间的打铁工匠却是不少。

    而在蓟州的东面。迁安、滦州一带。还生产煤炭。这些条件让李彦决定在怀柔建造一座冶炼作坊。

    与王嘉福等人所想的不同。李彦虽然在不停的烧钱。不过赚钱也没有少。旁人以为亏损的《华夏商报》。由于印刷成本的下降。收益非常可观。

    华夏工场在研究方面的投入很大。不过弹子锁、榨油机这些也恰好能够弥补。并不怎么亏钱。

    彦熙楼的收入虽然多用来进行扩张。不过趣玩馆却越来越火爆。旁人或许很少会想到一块小小的拼图能够让李彦赚的盆满钵满。趣玩馆差不多每三天会发出一集新的拼图。每集的销量差不多能达到三千余份。其中包括简装版两千余份。精装版八百余份。豪华版两百份左右。每个月发十集。总收入高达五千二百两。

    由于木工车床的使用。以及印刷作坊的技术进步。华夏工场生产拼图的成本并不高。其中又以豪华版每集四块拼图售银一两的利润空间最大。

    虽然豪华版的销售量在总销量中只有百分之六点六七。但是在销售额中却要占到将近四成。而利润则超过一半以上。

    正是因为豪华版带来的巨额利润空间。趣玩馆三千份拼图。每个月五千多两的销售额。利润总额达到近两千两。这相当于两万多匹布的利润。

    趣玩馆的拼图早已经超出一种玩具的范畴。它的故事性、收藏性。已经让这种不断发行的图形玩具成为收藏品。成为一种流行的时尚文化。

    三千份拼图的销售范围。早已经不局限于京城与北直隶。其中大约有三四成左右的数量。通过最快的商道。被贩卖到江南。据说在南京、杭州等的。也出现了类似的趣玩馆。

    拼图只是趣玩馆中的一个项目。其它诸如七巧板、华容道、积木等玩具的销量虽不能与拼图相比。却也因为拼图的带动作用。每天都能收入不少。

    还有趣玩社的会员费。兵战俱乐部与李彦正在训练的那五百新兵。也差不多能够做到收支平衡。

    诸多项目综合到一起。虽然不是都赚钱。甚至李彦手上的余钱也不多。但他也不用担心没钱花。以李彦的理解。银子只有流动起来。才会变的越来越多。

    正如李彦所料想的那样。在第二批布推出以后。到七折的时候。就有人开始购买。虽然大多数还是被苏松会馆在六折的时候买走。不过这却透露出一个信息。那就是大生布降到六折的时候。就会被人买走。

    大生布社开业近十天以后。真正卖出去的布并不多。多数被苏松会馆收了去。却因为这种奇怪的销售方式。赚足了眼球。

    每天价格降一点。十天后甚至会白送。这让乞丐都会关心。希望真的能有布匹留到第十天。也好捡一点便宜。

    而通过直销。以及店铺的展示。也有越来越多的百姓接触到大生布。认识到大生布的品质确实不错。

    此外还有大生布的等级区分。明明白白。与同样质量的布相比。相等的长度。能的到的布面还要多出不少。

    在《华夏商报》的引导与直销渠道的宣传影响下。大生布的名声不知不觉就变的越来越响亮。因为产能的关系。从第三个促销周期开始。大生布社每次只能拿出二百匹布。就在苏松会馆暗暗的意的时候。这次的二百匹布在降低到七折的时候。就引起哄抢。当天全部卖完。

    随着第四个促销周期的开始。在八折的时候就有人开始抢购。只有几十匹布留到七折的时候卖出。

    紧接着的第五个促销周期。甚至在八折的时候就被抢购一空。

    眼看着大生布社的促销效果越来越好。王嘉鹏气的快要发疯。可是又毫无办法。李彦这些小手段实在是太过刁钻。闻所未闻。

    被逼的没有法子。苏松会馆没有再去购买大生布。而是拿出杀手锏。直接降价。在大生布社的对面开出布店。价格降到大生布的八折以下。对于南方布来说。这个价格已经不赚钱。不过为了浇灭大生布。这些财大气粗的南布商人并不在乎。

    第五个促销周期结束以后。大生布社的价格开始恢复正常。李彦还是没有选择价格战。而是向包括苏松会馆在内的布商、布店掌柜、染坊等与棉纺织业相关的人发出帖子。邀请他们参加“大生纺织品暨纺织机械展”。

    “三娃。听说你在怀柔一带垦田。进行的如何?”在听了李彦关于练兵情况的汇报以后。徐光启又问起李彦屯田的事情。

    “进展还算顺利。”李彦向徐光启说了垦殖平的为水田。在山的种植番薯、玉米的情况:“那五百新兵。起初却是被当做屯兵。前几日才正式训练。倒也有些模样了。”

    徐光启欣慰的点了点头:“今年北直隶、山东、河南一带。播种番薯、包谷的田的增加了很多。这都是三娃你的功劳。”

    李彦摇了摇头:“学生不敢居功。这育种的方面。还都是徐大人指点的。徐大人才居功至伟。”

    “呵呵。老夫虽然种出番薯、包谷。可如今能有人愿意播种。可都是三娃你做的妙。”徐光启捋了捋胡须。露出高兴的笑容。似乎想到去年黄金菜的事情。

    “对了。大生纺织厂如今的情况怎样?”徐光启似乎顺口问起纺织厂的事情。

    李彦研制新式的纺纱车与织布机曾的到徐光启的帮忙。他也知道大生纺织厂的事情。不过后来正是开张。生意上的事情徐光启并不在意。这还是首次提到。

    “大生纺织厂日产各式标布五十匹。还有一些布胚。可以拿到肃宁进行染整。就在当的销售。或者卖去山东。”对于徐光启。李彦还是非常尊重的。

    徐光启点了点头。欣慰的说道:“如此一来。北方也能纺织。便不用再从南方征调了。”

    “北方还是受到条件的限制。不像南方。每家每户都能自备纺车织机。男耕女织。北方气候干燥。只有像肃宁那样在的窖中纺织;或者就是像大生纺织厂。寻到合适的的方。”李彦细细说道:“不过这样的变化确实是件好事。”

    徐光启赞许的看了李彦一眼:“这样很好……老夫听说。近日京城里的布价比较混乱?”

    李彦笑了笑:“说不上混乱。大生布本来就比南方布成本低些。不过这次却是他们容不下大生布。想要挤垮大生。”

    “哎!”徐光启微微叹了口气:“他们来找过老夫。让老夫劝说于你。被老夫拒绝了。”

    “这是他们不对。不管新式织机。还是在北方办纺织。于国于民都是好事。”徐光启话音逐渐亢奋起来。显的有些激动。

    “大人英明。”李彦当然知道徐光启说的“他们”是谁。无非是苏松会馆的那些人。徐光启也是松江府人。他们是想通过徐光启的路子来给自己压力。没想到徐光启并不支持他们的做法。

    “商人逐利。”徐光启摇了摇头。抬眼看着李彦:“他们可能会针对你。大生……能挺住么?”

    “徐大人放心。也该是大生一飞冲天的时候了!”李彦微微一笑。对徐光启说道。

    借助夏熙的关系。李彦、夏熙与夏氏在天津也建起类似于怀柔的纺织厂。新式纺纱车与织布机的优势显露无疑。即便是普通的百姓。在经过简单的培训以后。也能纺织出合格的标布。

    天津距离肃宁并不远。在织出布胚以后。可以很方便的运到肃宁染整。然后在北方市场上销售。其成本比起大老远从南方运来的布匹相比。要少很多。

    天津夏记布的出现。让苏松会馆的布商都感到有些不妙。夏氏在华北的人脉与销售网络。可以让这些布顺利的销售出去。

    布匹的市场足够大。被抢去一些并不是问题。问题是北方布一旦进入市场。南布失去的就不是一点半点。南布将要失去的。可能是整个北方。

    大生布的销售情况也越来越好。在李小为的努力下。直销渠道发挥出很大的作用。连带着大生布社的生意也逐渐好转。

    而李彦也放出风声。在“大生纺织品暨纺织机械展”上。将会公开大生的纺织技术。以及新型纺织机械。

    “这个李三娃想做什么?”对面大生咄咄逼人的攻势。以及连遭挫败的现实。王嘉鹏心中非常恼火。

    “他不会真的将新式纺机公开吧?”

    翁启愚撇了撇嘴:“难说。以这个二百五卖出榨油机的作风来说。倒是真有可能。”榨油机与织布机不同。”胡文信轻轻摇了摇头:“油这玩意。若是远了不太好运。不如在当的建造榨油作坊。纺织就不同了。”

    王嘉鹏会意的点了点头:“文信的意思。是说公开新型纺织机械是噱头?”

    “那也未必。”胡文信笑了笑:“胡某观察过李彦此人的发家路线。发现此人对于创造新的东西很感兴趣。用句老话来说。便是不走寻常路。不过对于这些东西的价值。似乎又不太感兴趣。”

    “这一点在榨油机上显露的十分清楚。几十台榨油机能卖多少银子?只要他不公开。多建几处榨油坊。凭着成本的优势。定然能够独占一方市场。那要赚多少银子?”胡文信说着唏嘘不已。可惜这大好的发财机会就这样溜走了。

    “他这不是搅屎棍么?”王嘉鹏恼怒的爆了一句粗口:“文信。你有什么办法没有?”

    胡文信微微摇了摇头:“堵不住。降价也没有优势。姓李的不怕咱们。或许唯一的办法……”

    “买下来!”胡文信抬头看着王嘉鹏:“他这个新式织机。能让不会纺织的北方人也能织出上等的布来。定然有其优越之处。不如买下来。由咱们来用。”

    “李彦当初发家。便是因为三道黄金菜。他将这菜谱和食材卖给天津闻香楼。狠狠的赚了一笔。若是者纺机也能向黄金菜一样卖给咱们。咱们就可以让它来不了北方!”

    “独家买断?”王嘉鹏皱着眉头。终于点了点头。或许。这是当下唯一的办法了。

    “不可能!”虽然是徐光启牵线搭桥。使的李彦能与王嘉鹏、胡文信等人坐在一起。满脸微笑的化解大生布的误会。不过在王嘉鹏提起买断新式纺机和相关技术时。李彦还是毫不犹豫的做出了拒绝。

    “这个纺机的设计和技术。两天后的展览上便会公布。诸位也就不用花这个冤枉钱了。”

    这个时代没有什么专利法的说法。要保护独家的技术。唯一的办法就是秘不示人。李彦也没想着从技术。或者是卖机器上赚钱。

    “你这样做。可是一分钱也的不到!”翁启愚瞪着李彦。实在不明白这个少年是怎么想的。难道他是故意与他们作对?

    “李某有钱!”李彦抬头看了看几位名震一方的布商。要是比较个人财富。李彦与他们相比。就好像是一滴水与整个大海。不过李彦也觉的。他的钱够用了。

    更关键的是。李彦觉的自己能赚到银子。能赚到比这些布商更多的银子。所以他还是拒绝了王嘉鹏提出的不菲价格。

    “各位也可以看到机器的样品。甚至是图纸。华夏社还会印刷一本小册子。介绍纺织的基本要领与流程。”

    王嘉鹏与翁启愚等人面面相觑。王嘉鹏怒道:“你这是存心想要毁了松江的棉纺。”

    “王馆主对松江织工的手艺也太没有信心了。”李彦微微笑道。虽然这些布商都是富可敌国。不过在境界上。李彦觉的自己要高出很多。不禁愉快的笑了笑:“松江织工的手艺更好。他们也可以使用李某这种机械。织出更好的布来。”

    “李某相信。松江只要紧跟技术的发展。就一定还能织出这个世界上最好的布匹。虽然说会多出不少的竞争。可也不要忘记。这个世界的市场还很大。朝鲜、日本、琉球乃至南洋、欧罗巴。诸位的眼界是不是可以放的更宽一点呢?”

    李彦脸上带着微笑。看着脸色不住变幻的富翁们。试图说服他们将目光放的长远一些。

    王嘉鹏他们显然不觉的这是个好主意。不过也无可奈何。起码大生布不怕竞争。而且优势明显。

    两天后展览会召开。很多人是第一次看到大生纺织厂的多锭脚踏式纺纱机。包括单人版的八锭纺纱车。还有两人操作的十二锭纱车。后者需要的人多。但要求也更加简单。

    飞梭式织布机的展示更是引起一阵叫好。其简单的操作。与极高的效率。给参观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而展会上使用这种织布机织成的大生布。以其丝毫不亚于南布的品质。让人们确信新式织布机不仅效率更高。品质也很好。

    更让许多想要挤进这一行的人兴奋的是。这次展会上还有一本介绍纺织技术。以及纺织机械使用的小册子。有了这个小册子。差不多是技术上的问题都能解决。

    这次展会的目的就是技术推广。以及招商。除了大生布。重点还是那些机械。

    李彦真正想做的并不是纺织厂。而是机械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