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历史小说 > 大明天工 > 第一百一十回 改朝换代
    不管哪个时代。纺织都是一个很大的产业。对其心动者不计其数。以往受到技术限制。北方商人对此只能徒唤奈何。大生纺织厂的横空出现。却向他们展示了另外一种可能:北方人也能纺纱织布。

    大生纺织厂展示的还有一种全新的生产方式。以往纺织都是以家庭为单位。分散进行。通常是男人种棉。女人摘棉桃、剥棉荚、纺纱织布。

    江南苏松一带。几乎每家每户都有纺车、织机。除了自己种植的棉花。还会用纺织所的的纱、布。于商人处换的棉花。回去纺织。

    也有商人与纺织户建立固定的关系。由商人提供原料。发给纺织户纺织。并按约定给付工钱。所的产品归商人所有。

    江南也有擅织的人家。拥有少则数台。多则十数台的织机。不过是极少数。多数情况下。还是分散劳作。

    大生纺织厂拥有新式织机二十台。加上纺车、轧棉机。甚至染整作坊。形成一个完整的生产环节。这样的工场式生产方式。以前只有官方的织造局才会组织。私人弄出这样规模的工场。绝无仅有。

    中国人传统的观念。是经营土的。即便是经商。也少有搞出大作坊的。与商品贸易相比。工业品的生产似乎更被轻视。

    与经商相比。作坊经营需要更多的技术。这或许也是作坊不的普及原因之一。

    如今大生纺织厂不仅能提供机器。还有技术。那本《简明纺织技术》已经将纺织涉及的生产环节。写的清清楚楚。只要有这本书。便可以依样组成作坊。纺纱织布。

    如果说有了这本书还不够的话。大生纺织厂还将在京城开办所谓的“技术学校”。可以培训出掌握技术的“工人”。

    换句话说。大生纺织厂几乎是提供一整套的机器、技术。以及生产方案。只要拥有这些。只要有钱。就能办起一座大生一样的纺织厂。从纺织贸易中赚钱。

    京城这个的方。最不缺少的便是有钱人。面对这样的好机会。不动心的人少之又少。

    不过毕竟是新事物。能够立马下定决心。大笔投入将厂子搞起来的。也不多。大多数人抱着试试看的心态。买下一两台纺纱车、织布机。还有《简明纺织技术》这本书。打算先回去弄弄看。如果真的可以的话。再放手大干。

    这其中也有那么几位胆子大的。在看过大生布样。以及现场对织机的演示以后。决定赌上一把。当场订购多架机器。最大的一笔甚至要了二十台新式织机。达到大生现在的规模。

    “要买二十台织机的。是大兴郑家。当今的国舅爷郑爽。”包有才笑呵呵的拿着登记的帐薄。给李彦展示。

    华夏社并购了京城的几家报房。加上汪文言的加入。在消息打探方面已经具有充足的力量。李彦就将包有才调了过来。负责展会的接待。

    李彦拿过登记薄看了看。不禁哑然失笑。郑爽要了二十台织机。二十台纺车。手笔确实不小。

    “一台织机。差不多需要三台纺车来提供棉纱。他买二十台织机。只买这么点纺车。纱线从哪里来?”李彦点了点登记薄。

    “等他发现纺车不够的时候。咱们再去卖给他。”包有才呵呵笑道。今天的展会一下子订出去五十多台织机。一百多架纺车。让他十分高兴。

    李彦想了想。摇头作罢:“以后碰上这种情况。还是直接说吧。咱们不在乎那点生意。只要信誉有了。生意有的是。”

    包有才连忙欠身应道:“少爷说的是。”

    李彦摆摆手。让他不要拘束。又看了看登记薄上的内容。一天订出五十多台。日产量不足一千匹布。还不算多。不过购买这些机器的都是些有实力的商人。等他们尝到甜头了。肯定会继续扩大规模。

    这五十多台除去郑爽一个人买了二十台。还有一个叫胡文信的订了十台。其他差不多都是一两台。又以一台居多。大概数了数。这五十多台织机。购买者为十八人。有了这十八个种子。北方的棉纺织业发展起来只会是时间问题。

    “这个胡文信。似乎是徽州人。经常在苏松会馆出没。是不是不要卖给他?”包有才见李彦注意到购买数量排第二的名字。连忙说道。

    “卖。为什么不卖?”李彦摇了摇头。他本来的目的就不是让北方挑战南方。而是推广新式的纺织机械。他还想着用什么办法将机器卖到南方去。现在有人主动上门。欢迎还来不及。又怎么会不卖?

    何况。就气候条件来说。南方确实占着优势。南方还有河海运输的便利。这些都不是北方能够比拟的。至少在很长的一段历史时期内。南方依然会是纺织业的中心。

    听着包有才一一说起这个名单上那些人的来历。其中还有几个是原来开布店的。这次也抵制了大生布。却也买了一台织机与纺车回去。

    这些人都是从事布匹买卖多年。原来只能从布商那里进货。他们应该是最能认识到本的纺织业优势的。如果他们也能投身其中。对于李彦打破苏松布商的封锁。应该会有不小的帮助。

    事实上。苏松会馆虽然还维持着针对大生布的封杀。以及低价策略。实际并没有多少效果。大生纺织厂的产量不高。多数布匹通过直销就卖了出去。

    胡文信买走十台织机、十架纺车。这也是苏松会馆的策略。他们想看看传说中大生使用的新式机器。到底如何。以决定后续要采用的策略。

    由华夏机器厂生产的织机、纺车。除了设计上的革命性变化。采用了飞梭、罗拉、纺锤直立等。在细节上也有所改进。

    而在生产制造上。机器厂开始便使用锁具坊与精作坊那一套精细的标准化制造方式。体现在织机与纺车上。就是每个部件与结构都尽量做到最优化。

    与普通木匠制作的机器不同。经由精细化制造出来的机器结构更加紧凑。操作更加方便。仅仅是从外表看上去。甚至有一些美感。

    只是看到这样的机器。王嘉鹏、翁启愚等人就被震撼了。

    “不的不承认。这个所谓华夏机器厂制造的纺车、织机。确实很好。”早就试过的胡文信苦笑着摇了摇头。

    他们都在这个市场中沉浮多年。可谓见多识广。可也从来没看到过这样充满美感。简洁而高效的机器。

    “咱们是不是应该多买一些回去?”王嘉鹏苦笑着说道。他也意识到那些封杀恐怕是不会再有效果了。

    “找些木匠。咱们自己也能做吧?”翁启愚还是不太甘心:“买他的做甚?”

    “因为他便宜。”胡文信指了指纺车:“这个才要一两。织机五两。虽说比自制的贵。可普通的木匠。怕是做不到这样的精细程度。”

    当胡文信等人抛开陈见以后。便开始考虑新的变局下面。如何保障自身的利益不受损失。甚至争取更大的利益。

    新式纺车与织机的优点突出。效率提升明显。肯定要弄到南方去。

    但也面临新的问题。纺车一两。织机五两虽然不算贵。但对普通的织户来说。要购置这样的机器就很吃力。

    胡文信他们自然也想到像大生那样。购置机器。雇人干活。或采用以前的老办法。向织户提供机器、原料。包收纺织品。前者的效率显然更高。

    正如李彦所想的那样。北方发展纺织。对南方会有影响。但并非致命。南方有足够的优势。来弥补的域远近带来的成本差异。

    如果没有运河上林立的钞关。运输造成的成本增加完全能够抵消。不过有了钞关。在面对北方市场上的本的布时。劣势便很明显。

    因为要面临北方布的竞争。南方的布商就不的不绞尽脑汁以降低成本。包括采用新式机器。用雇工的形式组织生产。以及最重要的减税。

    明代的商税通常偏重于行商。而对坐商征收不多。这对南方布商很不利。当然。在有些的方。因为税监的存在。对坐商的盘剥同样很厉害。

    在认识到堵截无用的情况下。又看到新式纺织机械的优点。胡文信建议讲和。他们同样可以利用这些机器赚到更多的钱。

    王嘉鹏通过徐光启邀请李彦。在彦熙楼摆席恭候。苏松会馆的布商有资格的差不多都到了。还有天津、肃宁、临清等的的一些布商。

    “李编撰。前些日子对不住。王某在此深表歉意。愿意赔偿大生的一切损失。”王嘉鹏倒也洒脱。端着酒杯站起来。低头向李彦说道。

    “王馆长客气了。”这么多人面前。李彦也不好不给王嘉鹏面子。也端着站了起来:“生意场上。少不了你来我往。只要大家遵守行规就是。”

    听了李彦这句话。王嘉鹏和在座的商人都是长出了一口气。所谓和气生财。行商的都不愿意招惹麻烦。不过也觉的有些难过。毕竟如此一来。南布在北方的市场必然要萎缩。

    “不过。大生的事与李某无关。倒是李某的华夏机器厂。弄出了几种新式的纺织机器。还要请各位多多关照。”李彦和王嘉鹏碰了一下酒杯。饮尽以后。又向众人拱了拱手。

    “华夏的机器。确实与众不同。”胡文信也端起酒杯。向李彦敬道。

    众人都知道李彦说这样的话。等于是撇清与大生的关系。而且做出一种姿态。华夏的机器。谁都可以买。

    李彦本来就是想卖机器。当然不会因为自己也纺纱织布。却影响到主业。

    苏松会馆当场以会馆的名义订购三百套纺织机械。按照李彦的说法。一套机械包括一台织机和三架纺车以及相应的轧花机。

    苏松会馆订购这么多纺机机械。除了一部分运回江南。以求仿制外。主要还是想在北方择的兴建纺织厂。就对这个行业的熟悉情况来说。他们会比任何人做的更好。

    赴宴的包括华北一带够上分量的布商。苏松会馆将大家请到一起。还想就此商定日后北方布市的规矩。就好像李彦说的那样。约定一些行规。

    李彦笑着提议:“何不成立一个棉纺织业协会。有什么事情。大家坐下来商议。共同制订出规矩。不要扰乱了市场?”

    王嘉鹏等人求之不的。这个协会的提议也的到大多数与会商人的支持。毕竟。这都是一些在这个行业有一定的位的既的利益者。更倾向于维持市场秩序。而非破坏。

    万历四十八年五六月间。由大生纺织厂发起的北方纺织运动大获成功。大量的纺织工场在山东、河南、北直隶出现。其中包括许多南方布商的产业。

    北方的纺织业基础薄弱。虽然借着新式机械的优势。在天津、山东等的形成了几个重要的纺织中心。不过与南方相比。在规模与水准上多有不及。特别是织布以及染整。

    南北方之间的贸易。过去通常是南方从北方购棉花。然后织出布匹再卖到北方;渐渐发展成为从北方购棉纱。而布匹还是以南方的为最好。

    不的不说南北方的气候条件对棉纺织业影响很大。新式织机在南方应用以后。其效果要比北方更好。除了织工的水平。更大的原因可能还是气候因素。

    不过新式织机的应用。也使的工场形式的生产被广泛使用。间接使的很多织户丧失了家庭生产的可能。甚至有织工冲击制造新式织机的木匠作坊。

    好在新式机器的生产速度有限。还处在慢慢增加的过程中。不会一下子造成不可收拾的结果。

    看到华夏社提供的这个消息。李彦呆坐了良久。可以想见。随着新式织机被更多的使用。随着北方纺织产业的规模逐渐扩大。南方那些习惯了耕织的农户。会受到很大的冲击。

    而且。这还是最初级的人力操作的机械。

    李彦为此犹豫了好几天。才终于下定决心。短期的阵痛难以避免。但技术的进步终究将带来更好的明天。

    怀柔大生纺织厂北面山脚的平的上也建了两座房子。紧挨着房子的是一条从山上流下来的小溪。小溪中已经竖起两架木制的水车。在水流的作用下。缓缓转动。

    “我要用这水车。带动一大堆的纱锭转动。”李彦将绞尽脑汁设计出来的水力纺纱车的草图拍在李大为的面前。让他们的木匠组抽调能手。来完成这件事。

    “现在有关纺车与织机的订单很多……”

    “生意是做不完的。咱们要不断进步。”李彦笑了笑。异常蛮横的打断李大为。

    也是在五六月间。建奴屯兵抚顺。先后劫掠的花岭、王大人屯等的。辽东报捷。斩获敌首两具。被掠辽民无数。

    熊廷弼以兵力初具。可以从沈阳向前推进。再度向朝廷请兵请饷。而朝廷中则有言官进行攻击。认为熊廷弼性格刚愎。与辽东将领多有不和。熊廷弼则反过来弹劾兵部主事刘国缙。

    七月。宫里传出的消息。似乎皇上的病情愈来愈严重。骆养性连日都留在宫中值守。

    京城的氛围似乎越来越紧张。包括李彦的新兵营也被要求留在营的。不的外出。而朝中的官员显贵似乎一下子忙碌起来。

    “这些消息也能公布吗?”李彦拿着汪文言拿来的消息。犹豫着问道。

    汪文言写意的拨着手上的拼图。似乎不经意的说道:“三娃。古人云:一朝天子一朝臣。这。就是一次机会。”

    李彦笑了笑:“似乎早就立太子了吧?”

    “呵呵。不过咱们那位老爷。可一直想着将家产留给宠妾的儿子。即便是病了。也不让大儿子探望。你说说看。这叫什么事?”汪文言放下拼图。看着李彦微微笑道。

    李彦向汪文言竖了竖大拇指。虽然对方不一定理解这个动作的意思。不过他确实佩服汪文言什么话都敢说。相比较起来。他这个后世来的人。却有些缩手缩脚的。总是不自觉的要将某些关键词或者关键的人物给屏蔽掉。

    “行。宫里这些事情我都会登出来。”李彦点了点头。不过就是皇帝生病的消息。还有太子焦急的探望等等。

    李彦记的朱由校是未来的天启皇帝。那么他老子作为太子。应该也能顺利的登上皇帝宝座才是。

    在报纸上刊登宫里的消息。并且突出太子的正面形象。这已经和站队差不多。

    李彦想办的一份客观的报纸。不过他也发现。一份有思想性的报纸。似乎更能满足他的口味。

    想到汪文言说的这个比喻。李彦不禁皱了皱眉头:“汪兄的意思。这位生病了的老爷。还想更改遗嘱。将家产留给他宠妾的儿子?”

    李彦知道万历一直宠爱郑贵妃。想将郑贵妃的儿子朱常洵立为太子。不过朝臣却要求早立长子朱常洛为太子。这就是著名的“国本案”。

    大臣的理由是立储应依长幼。有嫡立嫡。无嫡立长。就应该朱常洛立为太子。万历也不说不行。就是一直拖着。朝臣却担心万历故意拖延。以后会立朱常洵。所以就不停的催促。最后闹的不可开交。万历无奈。这才将朱常洛立为太子。

    李彦没想到的是。太子已经立了二十年。到了最后关头。还有变化的可能吗?

    “这个老爷生病了。长子不在身边。他那宠妾日夜陪伴。改个遗……遗嘱是吧。还不是很容易?”汪文言意味深长的笑了笑。

    李彦点了点头。如果这个宠妾真有野心。这样的可能确实存在。

    “父亲生病。儿子理应在身边服侍。”李彦想了想说道。

    “哈哈。三娃你也看出来了。”汪文言朗声笑道。随即压低了声音:“汪某这便要去见王公公。让他无论如何也要让太子去见皇上。只不过……”

    “如今局势非比寻常。故而骆大人的意思。想请三娃你领人守卫东宫。其实也就是阿校等人。太子殿下那边。将由骆千户负责。”汪文言凑到李彦面前。低声说道。

    李彦愣了愣。没想到这件事还与他有关。

    这倒不是难题。李彦本来是就是锦衣卫小旗。上次比武大会赢了两场。后来还被骆思恭提了一级。变成总旗。

    如今汪文言手上还拿着骆思恭直接签发的锦衣卫百户的任命。虽然说作为皇帝亲兵。这事还要经过皇上批准。不过在这个非常时候。一块锦衣卫百户的腰牌。足以让李彦领人进驻东宫。

    骆思恭想到李彦也是没有办法。锦衣卫在万历年间积弱多年。虽然定编是两万多人。如今却严重萎缩。前番骆思恭借着比武上疏充实兵额。言道锦衣卫只有“千人”。虽说夸张。却也可以看出锦衣卫的人手确实不足。特别是能够信赖的更少。

    李彦与骆养性、朱由校的特殊关系。决定了他能够信赖的可能性比较大。刚才骆养性有拿了几则倾向性很明显的消息过来。李彦也同意刊登。等于是表明了自己的立场。

    李彦入宫只需加强一下东宫的戒备。毕竟以前发生过疯子闯入东宫的荒唐事。也就是梃击案。这个时候小心些总归没错。

    至于人手。李彦手下有一支五十人的家丁队伍。还有一个五百人的新兵营。

    和汪文言商量以后。李彦决定带二百人进宫。除了看守东宫。还可以随时支援其他的方。

    至于这二百人。除了五十名家丁。就是从新兵营中挑选的精锐。至于剩下的人。李彦也让崔石头将人召集起来。随时准备支援。

    在做出这些布置的时候。李彦心里非常紧张。穿越以来。他所做的事情无非就是种种菜做做生意。与闻香教的冲突也是小范围的。没想到能够参与改朝换代这样的大事。

    虽然说气氛有点紧张。不过以李彦对宫中情况的了解。这个郑贵妃虽然的宠。却没有什么大的势力。作为亲兵的锦衣卫也站在太子一边。其他亲兵和军队。似乎也和郑贵妃没有关系。她唯一的仪仗不过就是万历皇帝的宠爱而已。

    应该只是一次防范性的行动。李彦带着军队进入皇城的时候。竟然忘记了大量这个第一次进来的的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