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历史小说 > 大明天工 > 第一三一回 工厂投产
    为加快施工进度。除一些徒刑犯外。李彦还动用职权。征调地方劳役。北方天气来得寒冷。春节刚过。距离春耕尚有一段时间。此外还大量招募流民。用以工代赈的名义。让这些人充当力

    虽说劳役并不为人所喜。以工代赈也不支付工钱。不过李彦却为他们的孩子提供上学机会。只要是在工厂付出劳动。他们的子女皆可以进入华夏技校学习。读书识字。学习技术。

    对于很多老百姓来说。能让子女上学。那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虽说名义上的社学免费。实际到地方都变味了。穷人家的孩子能读书上学的很少。

    而华夏技校还有另外一个好处。即便考不上科举。也能在华夏厂作技术员。老百姓不知道啥叫技术员。用他们的话来说。那就是工头。

    因为这样的举措。本来是被强征劳役的百姓。怨言也少了许多。至于那些离开了家园的流民。更是对未来充满希望。

    而对李彦来说。可以在短时间里快速扩大华夏技校的规模。以应对未来工厂投产以后。对技术人才的大量渴求。

    当然。这些技校的学员。在短时间里还无法成为技术能手。但现在就打基础。作储备。等到工厂经过初期的发展。步入对技术的要求更高的时候。才是这些学员发挥作用的时候。

    至于技校的教员。主要是一些落第的秀才生员。他们虽然不懂技术。但教书认字。以及简单的计数都不是问题。

    李彦也尽量对这些教员进行培训。他编写的基础教材也确实比较基础。虽然里面有很多新东西。譬如表示数字和运算的符号。标出句读的符号。部分简化的异体字。以及一些“物理”、“化学”理论等。

    能不能理解和接受这些新东西。是李彦挑选教员的主要标准。很多人无法理解这些奇怪地说法。但也有很多人头脑更灵活。能够理解并觉得豁然开朗。

    李彦编写的这些基本理论。并不复杂。想一想也能明白。数学、形学中的一些知识。也未超出这个时代的认识。只是在表述上更加简单直白。读过书的人其实很容易理解。

    除了识字还是用三字经等儒家发蒙读物。李彦要求其他科目上。教员要严格按照教材教授学生。

    而在这其中也会出现一些对新学说来了兴趣、肯用工钻研的教员。李彦对此总是大力支持。

    在投入大量地人力和物力以后。提前筹建的水泥厂。还有窑厂等。很快开始运转。并开始少量提供。

    砖瓦木石等物料。也有从官窑征调的。也有用钱购买的。总之是在商人认购股份的银子逐渐到位以后。几处工厂地建设差不多同时拉开了帷幕。

    李彦也主动让商人派出人手。参与工厂的建设。这样他们放心。李彦也有很多可用的人手。这些商人派来地。总要比那些胥吏好用很多。当然具体地安排。必须服从他的统筹。

    为此。李彦还成立参与投资的商人了解工厂情况、参与决策地股东大会、董事会。以及具体管理工厂地管委会。并给一些人封了吏员的身份。

    由于是刚刚筹建。加上李彦地后台足够强大。暂时还没有人来找他的麻烦。

    而在具体的投资方面。李彦也是作了倾斜。譬如铁厂主要是山西、福建、广东的商人。山西的潞铁、福建的建铁。还有广东的佛山铁。差不多是大明冶铁水平最高的。有了这些商人的加入。就能从这些地方弄来更多熟练的工匠。以及销售通路。

    虽然说这几个厂主要还是供给军用。但李彦还是希望它们面向的范围可以更广一些。

    其他如船厂也是闽商、粤商。还有经营木材的浙商、湖广商人比较多。至于车辆厂和煤厂。倒是不需要太多额外的技术。不同地方的商人也就更多。南直隶、北直隶以及河南、山东的商人都有。

    由此可见晚明的商业贸易还是相当发达的。当然这也是相对来说。因为运输、税收及管制等方面的原因。民间的商人虽多。能办起大厂。或者闯出连号的。却不是很多。多数商人所做的。还是货物的贩卖。其中盐商最富。其次才是丝商、布商、粮食商、木材商等等。

    有些东西看上去不值钱。但因为消耗得多。其中蕴藏着的财富也最为可观。

    在动员各方资源与力量的情况下。几个厂子的建设进度都相当之快。其中煤厂是第一个开始产出的。

    滦州本来就产煤。李彦这次利用职权。直接将原来的几块挖煤点圈了起来。严格说来。煤的生产一直没有停。

    不过滦州的煤原本开采得并不多。也主要供给周围几个县烧柴、取暖。零星有些窑也会用到。总的来说用途不多。用量不大。

    原来的采煤点也主要是浅层的煤。李彦就在这些点扩大开采的规模。清理场地。增加绞车等工具。修建道路。并在煤场的外面。开了煤市。

    除提供铁厂炼焦炼铁。煤市上的煤也对外发售。但比较起来。数量相当有限。主要是煤的用途还不是很多。天气也逐渐转暖。煤的主要用途之一。取暖的需要也就越来越少。

    李彦见到这种情况以后。就设计了一种新式的炭炉。也很简单。铁皮包着耐火砖的内层。中间是圆形的炉膛。也就是烧蜂窝煤的煤炉。

    与普通的炭炉相比。这种煤炉无疑更适合家庭使用。一个煤球足够做好一顿饭菜。一天一夜也就三四个煤球。条件稍微好一些的城中市民。也都能够用得起。

    李彦就在煤厂办了煤球作。又拉拢一些商人办起了锅炉厂。因为专利不受保护。想要凭着这些赚很多钱不容易。但只要销售做得好。起码在初期能赚上一笔。

    在这个时代。因为运输难题和榷税的混乱。跨地区的商业贸易成本相当之高昂。

    以陆路运输来说。主要是靠人背肩扛、牛马驮运。马拉大车、牛车的可靠性并不高。在官道上也是很少能看到。或许手推车可能多一些。

    即使明军中的炮车。也有很多是手推车。

    道路的情况、车辆的可靠性和成本。以及畜力的珍贵。都使得陆上的运输很不方便。

    华夏机器厂制造的车辆虽然做出了一些改进。但主要是在精密制造和工艺管理方面。可以更快地制造出品质更好的双轮马车。或者马拉大车。

    机器厂与精作坊合作。试制的弹簧防震装置、滚动轴承型的车轴。以及带侧向偏转车轴的四轮马车。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从技术上来说。包括四轮马车在内。都不算太复杂。关键在于工艺水准及成本。在李彦看来。不能量产。依然只能算在试验阶段。

    滚动轴承和弹簧的难题便在于量产。不过使用在一些高端马车的制造上并不是问题。四轮马车与二轮马车相比。最主要的优势在于载重量特别大。但对道路的要求相对较高。似乎并不适用。所以非常少见。

    车辆厂的目标还是集中资源。使用华夏机器厂的精密制造工艺和管理。制造更加结实耐用的车辆。并抽调一部分力量加入精作坊。希望能够早日解决滚动轴承的量产。

    至于民用的载人马车。特别是使用了弹簧防震、滚动轴承的高端二轮马车、四轮马车。还是安排在机器厂车辆作制造。李彦虽然不在乎技术流动。但他也要考虑赚取回报以滚动发展。并让最尖端的技术始终掌握在自己手中。唯有如此。他才能拥有改变这个时代的力量。

    与陆路相比。这个时代最为有效的运输方式还是水运。运河的南北漕运。就是大明王朝的主动脉。不过这条生命线存在的问题也不少。

    因水位落差而存在的大量水闸。水患或干旱缺少而带来的麻烦。以及多处榷税的钞关等等。在这条运河之上。几乎能看到大明所有的问题。

    在很多时候。运河是只允许漕船通过的。但在大部分时间里。这条规定似乎很少被执行。大量的货物通过这条生命线。从南方运往北方。

    与中前期相比。海运的规模也在渐渐扩大。但与漕运相比。计划可以忽略不计。

    不过李彦不会忽视大海。他在天津造船。一开始便是对准了大海。

    年前进入都水司时。李彦便开始为造船准备。搜求熟练的造船匠。以及造船的图纸。在船厂具备生产条件以后。便开始动用人手。制造第一艘一百料的海船。

    与造车相比。华夏厂在造船方面的技术积累明显不足。也只能从头开始。慢慢摸索积累。

    此外。李彦也通过购买、征调等手段。弄了二十几艘大小的海船。试着组建一个从事海贸的船队。并与一些福建、浙江、广东的商人合作。打算开辟一条海上贸易路线。这几个地方的商人。多少与当地的海上有些关系。有的甚至也做过海上贸易。

    不过这个船队刚组建不久。辽东的战局便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