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历史小说 > 大明天工 > 第一五八回 海上贸易
    联席会议将原本协商决策的机制固定下来。在不损害李彦权威的情况下。形成事实上的集体决策。从而使得这个群体的联系更加紧密。

    联席会议下面又分设军议院、政议院。以处理日常事务。军议院对应情报部、参谋部、总兵署、作战部。

    通常来说。参谋部制订提交军队建设、调动、作战方案。联席会议通过以后。交总兵署、作战部执行。总兵署的职责就是组织指挥军队的作战行动。

    作战部原本是在打仗的时候。参谋部与将领讨论作战计划。明确联席会议以后。作战部就有些多余。李彦便将兵战俱乐部挂靠作战部。作战部实际就成为兵战俱乐部的指导机构。以及兵战俱乐部的精英机构。

    以兵战俱乐部为主体。作战部事实上类似于军官培养学校。在这次调整中分担军队建设、训练等职权。

    政议院对应管理后勤部、金州卫所、工匠营、工役营以及金州范围里的工厂。因为金州的战区性质。并且正处在战争状态中。所谓政议院与军事也脱不了关系。不过这部分日常事务与军队没有直接的关系。区分明晰更有利于管理和效率。

    辽东的卫所早在辽沈之战以后。已经不复存在。李彦兵备辽东。在二次金州之战以后。重建金州卫。如今又打下复州。并准备介入东江。按照联席会议商议的计划。将重建复州卫和东江卫。

    在联席会议的体系中。卫所类似于地方军区的存在。因为辽东不设州县。李彦也不可能公然另起炉灶。金州卫以及待建地复州卫、东江卫。实质上就是以军政管理地方的民政衙门。也包括作为复辽军后备的地方守备军队。不过他们的职责主要还是地方建设和民政。

    原本只有金州卫一地。工匠营、工役营都是在金州卫的名目下进行管理。如今既然拥有了三个卫。每个卫也都会有各自的守备营、工匠营和工役营。管理方式倒不会有太大的变化。依然是配给制的军事化管理。在辽南物资贫乏的境地没有改变。经济没有发展起来以前。这样地管理方式不会做出改变。

    地方的卫所主要是在后勤部的统辖下面。管理好人员编制。以及屯垦的田地、渔场等。一些重要地工厂、盐场、矿场等。都是直接归口新成立的生产部。

    为了分散政治风险。李彦已经将产业的重心向辽南转移。当然原本在京城、天津、滦州的产业也不会放弃。毕竟这些都来之不易。目前来说。也十分重要。

    朝廷中对于李彦的争论越来越多。好在李彦与朱由校一直保持通信。朱由校对李彦还是很信任地。不过外廷的力量十分强大。加上日益受宠地魏忠贤不时进些谗言。有的时候朱由校不得不屈从外廷的压力。或者是被魏忠贤教唆。不知不觉损害了李彦的利益。就朱由校本人来说。还是十分信任不断打胜仗的李彦的。虽然在辽南设巡抚在朝议中争论不休。但是李彦身兼数职。一直没有人能够动摇。

    李彦也知道这样做比较惹眼。容易引起麻烦。加上官职多了。责任也比较多。所以李彦就适当地辞退了一些职务。当然在辞职之前。他也为自己留下了后路。

    李彦首先辞去的是工部军器局大使一职。在重建金州卫。以及金州卫军器局地过程中。李彦奏请从工部军器局以及天津卫等地抽调工匠。支援辽南。不仅抽调了工部军器局中他看得上的精华力量。而且从北直隶、山东一些地方抽调工匠。收拢辽民中的工匠。大大充实了辽南军器制造的力量。如今的辽南。在军器制造的核心技术力量上。早就超过工部军器局。这个大使的职位不要也罢。

    辽南军器制造的常规技术力量被放在金州卫军器局、复辽军军器局。以后还可能增加复州卫军器局、东江卫军器局。这些地方军器局统属后勤部管辖。通常只能做些简单的修缮和简单件的加工。更完整地制造力量。全部都直属于后勤部军器局。这个设置却与常规不同。相当于是联席会议直属。也就免去了被朝廷官职影响地可能。

    而诸如铳管加工、火炮铸造等核心的高级制造技术和力量。则全部归属精作坊。这才是核心中地核心。李彦最为看重的部分。这样做也有利于精密制造技术的发展。

    随后李彦也辞去了工部都水司主事的职务。却仍然以山东按察副使的身份。署理津滦厂矿事。所以李彦现在的职务就是山东按察副使、兵备辽东、署理津滦厂矿。

    这个官职。在第一次金州之战以后。已经加身。也就是说第二次金州之战。获得斩首六千余级的战绩。李彦并没有获得升迁。甚至因为政治风波。辞去这些零星的官职。反而是责权变小了。

    李彦倒是没有在意官职的变化。他始终记得后世一句人人皆知的箴言:枪杆子出政权。如果引申一下。那么手中掌握多少力量。才是决定性的。至于那些虚职。他倒并不在意。他的实际权力并没有缩减。

    何况他这也是以退为进。退了这些虚职。加上先前的战功。朝廷总要给他些补偿才是。

    与官职上的缩减类似。在产业上李彦也是进行了调整。退出一些非核心的产业。或者与别人合伙经营。譬如大生纺织厂就转让给天津夏氏。只是持有一些股份;最早的锁钥坊则整个退出。真正交给了锦衣卫。

    趣玩馆、滋味馆也都开始接受加盟。逐渐退出具体的经营。从中分得红利。由李小为、李睿负责总店和部分分点的运营。

    通过这些运作。李彦将产业范围集中在华夏社的出版印刷、怀柔庄园地屯田种植、华夏机器厂的机器制造。以及精作坊的精密制造、水泥厂等新兴工业。

    精作坊承担着李彦的工业技术梦想。技术工艺要求比较高的精密制造都在精作坊的名下进行。包括铳管打钻、炮管铸造。也包括锁用弹簧、车用弹簧、轴承等。尝试着标准化、高精度、专业性的生产。其技术和工艺能力。也确实高出别的作坊一大截。差不多是这个世界上规模化生产的最高水准。

    精作坊同时还承担着大部分地技术研究项目。并和机器厂。以及相关的煤铁厂、车船上有关系。通过关键技术与部件。发挥对这些厂矿的影响。

    机器厂的机器制造则承载着李彦地机械化梦想。主要的产品包括木工车床、机械车床、风力水车、水力或人力的纺织机器、两轮或四轮的马车等等。

    机器厂与精作坊都是华夏系的核心力量。机器厂在生产地同时。也和精作坊一起做些技术方面的研究。就技术来说。也可以将机器厂看成是精作坊下面地一个专业生产工厂。

    李彦对机器的重视。可以说再高没有。是和技术在一个层次的。甚至可以说是一体两面。李彦做的很多事情。其实就是想要实现完全的机器化生产。

    至于屯田庄园。之所以保留。倒不是说粮食的生产有多么的重要。而是因为田庄地生产组织更为简单。也可以通过屯田收拢流民。这当然不仅是慈善事业。土地和人口。在这个时代是可以当作战略资源的。

    何况李彦也确实想做一些事情。不管是新式作物的推广。还是雇工式的农场经营。对这个时代而言。都有着极其重要的突破性意义。

    华夏社的重要性毋庸置疑。这是李彦能够成为天下野望的凭籍。也是他能够发出自己的声音。影响天下人看法的凭籍。作为后来者。对于舆论的重要性。可以说是再清楚不过。

    因为前一次弹劾陶朗先等人地政治风波。华夏社与李彦一起遭到了朝中官员地责难。华夏社即开始转变风格。或者说收敛锋芒。适当地减弱对政治的关注。即便是有。也是站在不偏不倚。或者和朝廷一致地立场上。

    即便如此。华夏社每月超过一万份的报刊发行量。仍然使其成为不可忽视的一股力量。不过表面上是和李彦及华夏系割裂开来。并由石柱国负责。

    华夏社之外。李彦在金州搞出了《朝鲜通讯》。后来改为《五洲通讯》。将编辑出版的地址写成是朝鲜。并通过走私的渠道进入大陆。虽然发行量不及《华夏商报》。不过因为其独特的观点和犀利的措辞。被很多年轻的读书人所追捧。影响力也是越来越大。

    大体来说。李彦旗下能够直接控制的也就是华夏社和五洲社的出版印刷。精作坊及机器厂的工业制造。以及庄园的屯垦。还有就是刚刚发展起来的水泥厂。

    不过说起李彦对工商业的影响力。就不能不提起他所发起的几个重要组织。成立最早。借助《华夏商报》的广告而逐渐形成影响力的华夏社下的工商分社;纺织大战以后。苏松会馆等布匹贸易商人为主成立的纺织社;借助水泥等工业技术的推广。逐步壮大的技术协会;以及海贸协会。

    这几大会社。都是在李彦的精心设计之下诞生、成长。不过眼下还不算壮大。并不能给李彦带来多大的帮助。反而是要继续扶持其发展壮大。

    除了直接控制的这些工厂。还有这些会社以外。李彦以山东按察副使、兵备辽东、管津滦工厂事的官职。还管着滦州煤矿、滦州铁厂、天津车辆厂、天津造船厂。以及辽南的一些产业。

    遵循超前的工业化理念。滦州煤矿和铁厂一开始就是冲着大规模的生产而去。经过将近一年时间的发展。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规模。特别是煤矿的开采相对较为容易。周期也不长。现在除了供应顺天府、天津卫一带地生活用煤。冶炼、煅烧水泥的生产用煤。还能够供应辽南所需要的煤炭。

    车辆的技术突破倒是不多。主要是承接广宁的军需。因为华夏机器厂能够四轮马车。业务上有些重复。车辆厂目前的定位还是生产军用的车辆。华夏机器厂的马车技术。暂时还不具备转让的可能。

    造船地生产周期比较长。虽然招募了一些福建的造船工匠。对完善天津造船厂的造船技术很有帮助。不过想要突破。或者是造出更多的船舰。都是短时期无法达成地。李彦已经让人在南方寻找更多的造船工。以及更好的造船技术。起码要将荷兰人、葡萄牙人、西班牙人那种远洋船的技术弄过来。造出性能更为卓越的炮船。

    除了津滦地工厂。在辽南已经逐步建立起近乎完整的工业布局。其中比较重要地除了军器制造系统。逐步建立的辽南精工坊、机器厂。还有就是比滦州的规模更大的水泥厂。随着金州城的完工。复州城只是简单的修缮。金州几座水泥厂陆续都投产以后。金州的水泥已经开始卖往登莱。以及山东半岛各地。

    还有比较重要地就是大连湾、旅顺口、金州湾的三处盐场。以后可能还会在复州湾建盐场。采用水泥浇筑的盐场。可以将晒盐、煮盐的工艺大为简化。在大连湾试产以后。盐场已经设计出合用的晒盐场。打算在几处推广。

    水泥晒盐场的晒盐效率以及质量都是土法晒盐、煮盐所不能比的。几处盐场供给辽南使用绰绰有余。但是要扩大销路。还必须卖到其他地方才是。

    李彦以补贴辽南军饷为由。申请由辽南发盐引。通过盐商卖往内地。朝廷也巴不得能够减少饷银的支出。最终同意了这个申请。在辽南设盐政转运司。李彦推荐申湛然做了转运使。不过实际运作还是后勤部在管理。申湛然还是参谋部的赞画。并不管盐政上的事情。这不过是做给朝廷看地样子而已。也是防备朝廷安插别地人进来。

    朝廷暂时倒是没有这个想法。毕竟谁也不知道金州的海盐产量有多大。郑书粗略估计。要是几处盐场全部改建成新式水泥盐场地话。那么辽南的海盐产量。可能会赶上长芦盐转运司的总产量。仅次于两淮。

    倒是辽南盐的销售通道。远不及两淮和长芦盐场那般通畅。还要有个发展的过程。

    随着产业重心的转移。李彦将设在京城的华夏社交给石柱国打理。并照看内地的一些产业。将郑书调到金州。负责后勤、生产方面的事情。

    在兵备道衙署。辽南军政联席会议中。除了后勤部、生产部。李彦还新组建了贸易部。其主要任务就是将辽南的生产的工业品卖出去。并试图通过海贸协会。积极拓展与朝鲜、日本的转口贸易。使旅顺港和皮岛将成为海贸中转之地。

    以辽南眼下的生产能力。单纯靠几个厂子和盐场。还无法支撑起复辽军的供给和发展。而海贸有着登莱、天津。以及整个华夏系和海贸协会的商人作为依托。可以很快发展起来。为辽南的发展输血。

    而对北方的商人来说。他们也确实需要这样一个平台。发展海外的贸易。

    明朝晚期。具体来说在天启元年。公元一六二一年。地理大发现已经过去一百多年。美洲已经成为英法等国的殖民地。葡萄牙、荷兰等国的殖民者也已经在南洋建立了势力。世界性的海上贸易正在以一种前所未有的态势在发展。

    具体到明朝来说。当时在南方的福建、广东一带。海上贸易已经十分兴盛。主要是与日本、南洋之间的海上贸易。所谓的海商也主要是闽粤一带的海商。以及南洋的殖民者。

    李彦曾向福建的海商了解过。南方的海上贸易。东西洋各占半壁江山。其中东洋主要就是指日本与明朝之间的海上贸易。这个时候的日本也实行闭关锁国。不过来自明朝的货物却不受限制。发展贸易的空间很大。

    辽南因为地方与资源的限制。即便是发展工业也会受到很多限制。但是贸易不一样。辽南距离朝鲜和日本相当之近。就算不去和闽粤地海商争抢南洋的海上贸易。发展与朝鲜、日本之间的东洋贸易却很方便。

    李彦在天津的造船厂投产以后。就开始组织苏松会馆、产业协会。以及其他与华夏社联系比较多的商人。组织了海贸社。尝试着组织了一批货物运到朝鲜、日本。结果还算不错。由此也产生了更深地介入海上贸易的想法。

    不只是他有这样的想法。海贸社的商人也从这次贸易中看到了商机。特别是从去年开始。大量新式棉纺织机器的使用。以及纺织厂地兴办。使得国内的布匹产量大幅度增加。一方面对棉花的需求大量增加。另外一方面市场上的竞争加剧。利润也就不如从前丰富。很多人从这次海贸中看到了新地机会。那就是将因为改进了机器。实现规模化生产而成本下降的布匹卖到朝鲜、日本去。

    李彦在前往皮岛之前。抽空召集了这些海贸社的商人。商讨继续发展海上贸易的可能性。

    “朝廷对工商业的发展始终不够。国内地商品想要卖到海上。受到的限制也很多。到辽南就方便得多。辽南这边支持大家发展海外贸易。将国内地丝绸、瓷器、布匹卖到朝鲜、日本。再从朝鲜、日本运回辽南所需要的矿石。或者其他的原材料。甚至是银子。我想这样做会比较容易。”李彦微笑着说道。他对海上贸易是持积极态度的。商品只有流动起来。才会升值。

    “咱们都有这个想法。”苏松会馆的王嘉福笑着说道:“不过还要大人多多支持才是。此去东洋。波涛万里。这海上谋生的可不光是咱们这些老实巴交的商家。”

    李彦笑了笑。要是洞庭商帮中首屈一指地王家也老实巴交的话。那千万家财就不知道如何累积下来的了。

    “这一点大家请放心。兵备道衙署已经在皮岛组建东江水营。打算在那里建立一支护航舰队。严厉打击海上盗匪。保卫航道。只要大家都团结起来。我想咱们也能够在北方开辟一条海上贸易的黄金通道。”李彦当然知道王嘉福想要说的是什么。也拍着胸脯做出了担保。

    王嘉福与众商人对视一眼。同样来自洞庭商帮的翁启愚笑着说道:“全赖大人护持了。至于护航舰队所需花费。我们海贸社愿意一力承担。李彦点了点头:“廓清海面。也是水营不容旁贷的职责。不过水营的建设和运转确实花费不小。我也希望大家以辽南为中转。积极发展海外贸易。兵备道衙署会抽取一定的船费。优先用来发展护航舰队。以确保大家有一个有保障的贸易环境。”

    众商人也知道李彦既然以官署地名义来推动这次会商。那么征收税费也是题中应有之意。这也是他们最为担心地地方。

    李彦提议的税率虽然不高。但大家更关心地还是操作的方法。明朝的税率包括田赋都不算高。哪怕是加征三次的辽饷。明面上的比率都不算高。但是在执行的时候。往往要翻上几番。商税这一块。也有同样的情况。

    “大家对官府的担心。本官是了解的。”李彦笑了笑:“本官以为。不管是诸位也好。本官也好。都应该本着诚信的原则。用契约来解决这个问题。”

    “兵备道衙署向各位征剿税费。就有派舰队护航。打击海上匪盗。以及走私贸易的义务。这一点还请大家放心。各位的生意做得好了。辽南才能得到更多税费。只有维持一个好的环境。各位才放心将生意越做越大。所以我们的利益是一致的。”李彦尽量用商人的方式解说。以让这些商人心甘情愿地缴纳税费。同时也隐藏着一种威胁。要是不遵守规则。私底下进行贸易。那就是走私。属于辽南水营的打击范围。

    “反过来说。各位接受了辽南舰队的保护。也就有缴纳税费的义务。”李彦笑了笑。感觉这个说法与保护费差不多。只不过更婉转一些罢了。怪不得有人说所谓国家。不过就是披着合法外衣的黑社会。或者说黑社会一旦合法了。那就成政府了。听上去似乎真有那么一点道理。

    当然了。合法与不合法。还是有其区别的。

    “至于税率与征收方式。希望与大家共同商议。让大家都满意。”李彦微微笑道:“包括护航的协议。一旦确定。那么大家就要遵守。本官不希望看到有人隐瞒或者制造虚假地商品信息。以逃避税费。如果不接受这个税率。之前就可以提出来。要是事后违反了诚信的原则。那么就是违背协议。等同于违法。本官是会严厉追究的。”

    李彦看到众人的脸色都有些不太好看。笑了笑说道:“这一点。我想各位都能理解。这就好像各位也希望衙署这边遵守规则一样。这个本官可以保证。衙署只会征收协议的税率。绝不会多要大家一文钱。要是有这样的情况。大家可以向本官反应。本官定然严惩不贷。同样的。若是有哪位商人违反了协议。采用任何方式避税。本官也是会严惩不贷。不知道这样的对等要求。诸位会不会接受。”

    “能够这样当然是最好。”王嘉鹏苦笑着点了点头。但是对李彦的这个保证。却不能抱有太大地希望。官府惩办商人。那是很容易的事情。到时候要是衙署这边还要征收火耗。或者是在货物的价值上玩花样。商人又能怎么办?唯一的制约或许只有不做罢了。不然也只能忍受着。又不能做别地。

    “吾等相信大人。”胡文信笑着说了一句。正如李彦所说。现在争论这些也没有办法。就好像是商人之间做生意。很多时候看的还是双方的诚信。要是别的官员说这样的话。胡文信他们是铁定不会相信地。不过他们与李彦因为大生纺织厂而发生冲突。以后多次合作。倒还算愉快。用胡文信的话来说。李彦确实是个不错地做生意的对象。要是将这个海贸的护航与税率看成是交易的话。也只有李彦能够让他们信任。

    李彦当然也明白胡文信他们的想法。实际上不仅是这些商人不信任官僚体系的诚信与自律。就是李彦也不信任。辽南实行军政管理。已经砍掉了上百名各级吏员。在严格的管理体系以及屠刀威胁之下。现在还没有大面积地贪腐出现。但是海贸这一块。无疑是很有发展潜力。未来日进斗金也说不定。又是与商人接触。腐化堕落的机会实在太多了。

    “本官知道各位对税费征收的疑虑。说句实话。本官也有同样的疑虑。”李彦苦笑着端起茶盏。低头饮了一口。才叹息一声说道:“本官有个想法。有关海贸的管理、税费的征收。皆交给你们自己来做。不知各位以为如何?”

    “交给我们自己来做?”王嘉鹏愣了愣。不知道李彦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其他人也都有同样的疑问。

    “是的。交给你们自己来做。”李彦实际上也是灵机一动。一边思考一边说出自己的意思:“由所有的海商或者海商代表组成一个海商协会。然后选举出海上贸易地管理委员会。管理委员会下面成立一个机构。具体管理海上贸易。税费地征收。这个机构可以叫做海关。”

    “由海商协会与委员会协商确定管理的制度法规。海关负责执行这些规定。最主要地工作就是查核海商的货物。征收相应的税费。委员会还要负责协调会员之间的纠纷。处理协会与其他方面的关系。这些事情都是你们来做。税费也是你们来征收。然后解送辽南联席会议。这样的话。你们就不用担心官府的胥吏敲诈勒索了吧?”

    “这个……大人真的相信我们?”王嘉鹏张了张嘴。都不知道说什么才好。这样做好是好。但是却似乎给商人们留下了更多的余地。李彦又凭什么相信他们不会联合起来欺诈?

    “当然不能仅凭信任来处理问题。”李彦笑着摇了摇头:“商界有句至理名言。先小人而后君子。本官也知道官场中有句话。好的制度能让坏官无法使坏。坏的制度能让好官变成坏官。所以一些限制和监督还是必要的。”

    “先小人而后君子。大人说得非常精彩。”王嘉鹏点了点头。既然李彦能够给他们这样大的权力。那么一些限制与监督肯定是不会少地。这倒也不算什么问题。只要是真的将征收税费的权力交给海商们自己。起码不用担心胥吏敲诈勒索。至于一成左右的税费。也实在是不算多了。怕就怕那些官吏不按照规矩来。

    王嘉鹏看到其他人也点头赞同。便笑着问李彦:“不知道大人所说的限制与监督又是怎么样的。我想大家都会乐意遵守的。”

    “辽南联席会议将考虑组建一个理问所。海商的纠纷都要通过这个理问所审理判决。你们有什么问题。不管是海商之间的。还是海商或者是其他人与海商、海贸协会、海关发生纠纷地。都可以向这个理问所提起诉讼。由理问所根据法规判决。”李彦尝试的这种模式。实际上就是一个专门领域内的三权分立。当然在具体的设置上面。又有些区别。但道理与效果应该是差不多地。

    海商协会起到立法的作用。有关海商的法律法规都应该通过这个协会商议并表决。海商协会选举产生委员会进行日常的管理。具体是由海关来执行。海关所起到的就是执行地作用。

    由辽南联席会议所属的理问所负责审问判决。类似于法院。水营在承担护航任务地同时。也会对船上的货物进行抽检。作为暴力机构。根据判决采取相应的措施。类似于警察。

    此外。李彦还打算借着郑书手下的审计机构组建监察所。对海商协会、海关进行监督。在必要的时候向理问所提请诉讼。

    在李彦的这种设置下。虽然并不是严格的三权分立。实质上还是一种双方权力平衡地格局。不过对商人们来说。他们不仅听到了很多新奇的词汇。更关键的是他们听到了一种十分有意思的新奇想法。

    诚然。按照李彦的想法。立法、执行、检察、审判和暴力执行都是由不同的部门。由此就形成了相对独立的权力分立体系。这也是近现代西方所追求三权分立的基本思路。

    所不同的是海商协会与海关的关系比较密切。很难避免两者不会勾结起来。当然。要是海商发展到一定程度。人数比较多地话。海商协会与委员会、海关之间。就好像是选民与政府之间地关系。

    这样的思路显然并不符合李彦地想法。李彦认为最佳的状态应该是海关的人选虽然由海商协会选出。但并不直接接受海商协会的管理。行政与立法应该是相对独立的。

    不过眼下来说。这样的想法要实现起来并不容易。只能尽量减少这样的联系。保持相对的独立性。对此。李彦也只能一步一步来。慢慢实现最终的想法。

    李彦当然也不能容忍海商协会因为利益而抱成团。所以在海商协会、委员会中。都需要有辽南联席会议的代表加入。李彦甚至想到。在委员会中。来自理问所、后勤部、水营的代表都必须要有。

    这样一来。因为重要的决策都必须通过委员会与协会。辽南衙署就能充分把握协会的动态。如果真的出现海商们抱成团的动向。也可以及时作出调整。

    同样的。李彦甚至决定接受海商协会与海关的首脑参加辽南联席会议。这一点让参加会商的商人感到特别动容。

    在李彦的设想中。水营对商船有查缉的权力。但是没有任何处罚权。譬如水营发现了某个海商偷逃税款。只能交给监察所。由监察所向理问所起诉。只有理问所才能确定海商的罪责。

    虽然说水营、理问所、监察所都是官府的设置。不过海商在听了李彦的解释以后。大多数是不再疑虑。因为他们从来没有看到过。官府会为了消解大家的疑虑。而做出这样的安排。他们宁愿相信。李彦是真的想创造一个公平、廉洁、高效的管理体系。

    “我希望大家一起来建立与维护这个体系。要是最终的效果不理想。我想最后也只能放弃。到时候吃亏的可是大家。”李彦最后还是语重心长地告诫众商人。

    “大人说得是。”王嘉鹏认真地点了点头:“大人设想的这个体系应该是很完备了。在官府来说。水营、理问所、监察所互不统属。除非他们勾结起来。或者辽南衙署针对我们海商。关于这一点。我本人是绝对信得过大人的。”

    “至于海商这边。王某也代表大家做出保证。那就是我们会尽力来维护这个体系的运转。要是有人破坏。便是破坏大家制订的规矩。我想协会会做出相应的反应。也支持理问所依法作出的判决。”王嘉鹏大声说道。其他商人也纷纷表态。

    这个体系的最佳状态其实是海关剥离出来。形成真正的三权五个部门的独立。不过这并不是完整的代议制政体。只是吸纳了权力制衡理念的一个部门设置而已。李彦也想看看这个体系的运行效果。如果可以的话。他会尝试着在更多的地方推行。

    不管心中或多或少都会存在的一些疑虑。在李彦提出海商协会与海关以后。参加会商的商人都是热情高涨。既有对未来海贸前景的热望。大多数还是对李彦提出的这种全新的方式感到兴奋。这也意味着作为一名商人。他们甚至能参与到官府的决策中去。这是他们一直以来都热切盼望着的。

    诚然。商人们所想的永远都是趋利避害。赚更多的钱。但并不意味着所有的商人都是奸商。对于这些有所成就的商人来说。一个规则透明、更有秩序的经商环境。其实要比权力寻租更具有吸引力。只不过有时候环境如此。不得不随波逐流而已。

    当然。李彦也不会将某些商人看作纯良之辈。所以他提出的限制看上去不多。实质却是抓住了要害。理问所、监察所、水营的存在。以及对海商协会与委员会的渗透。使得海商很难抱成团。事实上因为参加海贸的商人会越来越多。个别人想要控制协会也不容易。何况还有监察所在一旁虎视眈眈。

    为了方便几个部门的协调管理。李彦要求海关实行统一的税单管理。这个税单必须是辽南衙署统一印制。统一编号的防伪税单本。在华夏社先进印刷技术的作用下。想要造假也不是那么容易的。

    在管理和税费征收方面。大家很快达成了基本的共识。至于具体的细节。当然还要进一步地深入协商。而谈到海贸。还有另外一个问题不得不说。那就是船舰的问题。

    因为很多商人都是刚刚加入海贸这一行。并没有自己的船队。在北方拥有船只最多的。如今就是李彦和他的辽南衙署。

    在实际主导了辽南军务以后。得到沈有容、毕自严支持的李彦将天津水营、登莱水营。搜集起来的辽东水营全部归入麾下。辽南的一些民船也被征用。加上天津造船厂也开始陆续有船下水。李彦手上的船只数量已经达到一个恐怖的程度。

    虽然李彦旗下的这些船只。有一些只能用来打渔。还有些是战船。不过能够用来经商跑海贸的也不少。现在的问题是商人们要自建船队。还是将货物交给李彦的船队来运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