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历史小说 > 大明天工 > 第一八四回 发行纸钞
    辽南衙署军政联席会议上。后勤部正在报告这段时间的收支情况。辽南、东江之战。虽然没有给辽南造成多大的直接损失。但是为了防御辽南。以及东江作战。辽南系统的经济资源被最大限度的动员。同时很多工厂停工。船队也优先保证军事的需要。经济上的间接损失却是不少。

    战争之后。辽南的经济压力骤然增加。特别是新增加了锋锐、铁工两个营。并且要建立东江镇。常备营已经达到九个。并可能继续增加。三万多的兵员。已经大大超过朝廷所认可的两万额员。而且朝廷也没有足额的饷银发放。

    这一次会议的议题。主要就是战后重建。以及如何缓解当前的经济压力。

    “目前。辽南的产出。以及华夏工场的产出。加起来也无法满足辽南、东江两个镇的维持需要。特别是工场要继续发展。本身也急需更多的投入。”郑书冷静地分析道。他能说这样长的句子。已经很难得。

    李彦点了点头。也知道过去华夏工场一直都在向辽南输血。不可能继续这样下去。那会毁了他好不容易建起来的这些工厂。

    李彦想了想:“盐场那边。看看有没有合适的地方。再建几处盐场。产量提一提。跟天津的盐商说好了。尽量多卖一些。”

    盐场生产简单。销量大。利润也高。如今已经成为辽南最丰厚的经营项目之一。

    “前面发行的代银币使用情况如何?”李彦无奈之下。只好打起了别方面的主意。

    代银币在天启二年八九月份之间。由精作坊用水力冲压机冲压生产。包括一钱面值的标准银元。一两面额的大银元。还有一分面额的小银元三种。

    标准银元的重量通常只有九分。成色也在七八分左右。每一块银元。大概可以得到一分银左右的铸币收益。也就是说。一百两银子用来压成银元地话。辽南就可以从中赚取十两银子左右。

    一分面额的小银元重三分左右。不过成分主要是铅和铁。含银的成分很少。但收益也不高。也是在一成左右。

    一两面额的大银元重九钱二分到五分。成色也在八九分左右。铸币收益都差不多。这都是辽南可以控制地结果。

    代银币开始主要用来给复辽军的士兵发饷银。每个月发半饷只有五块标准银元。相当于五钱银子。

    过去的四五个月里。辽南大概发出去十万两面额的银元。其中多数是标准银元。按照新的统计方法。也就是发出去一百万元。

    银元与银锭相比。有固定地面值。使用起来更加方便;而且辽南的冲压铸币机技术领先。冲压出来的银元外形很漂亮。也不容易造假。再有辽南官府担保。信用也有保证。

    辽南实行军事化管理。士兵、劳工平时都不发放酬劳。有需要的都通过物资调配来实现。也限制区域内的商品交易。

    衙署在发出一百万银元的同时。地方上的物资仓库也会接受这些银元购买生活物品。衙署包括下面的工厂、盐场及贸易商行。都接受这种银元作为与银子等同的货币。

    虽然发行量小。并且声明是内部流通使用。银元的优点还是被一些辽南经营地商人发现。他们也愿意在交易中接收这些银元。然后再用这些银元。从辽南的商行那里。购买辽南的工业品。或者食盐之类的商品。

    这样的交易。看上去还是让银元在内部流通。不过随着交易地频繁。有一些银币终究是流了出去。在山东、天津都出现了一些这样的银元。

    对这种银元的使用者来说。他们并不担心银元的价值无法体现。包括天津、滦州、北京以及北直隶华夏系的工厂店铺。都愿意无条件接收这样的银元。还有一些与辽南关系密切。交易比较频繁的商人。也都愿意接收银元作为支付货币。

    辽南与各地的商品贸易。已经达到一个很高的水平。李彦的设想就是辽南可以承诺接收银币作为支付货币。并且也用银币支付货款。这样一来。初始阶段就能收进银子。付出银币。赚取中间地铸币收益。以辽南的贸易量来说。一成地收益。已然是不少。

    银币本身的价值就比较高。是一种硬通货。加上辽南以及华夏的经济作为担保。完全可以使银元成为一种被广泛接受的流通货币。

    现在的问题就是扩大银币的总量。以及流通的范围。后者就会面临一个新的问题。那就是朝廷不会允许私铸钱币。虽然银元是以辽南军代币银元的名义流通。但是流通的范围广了。必然会被人注意。

    要想让银元广泛流通。就必须得到朝廷的认可。这很难。所以李彦打算回避掉这个问题。

    “银元并不能有效缓解辽南现在的经济窘境。我的意思是成立一家银行。此前在筹备津滦厂矿的时候。就已经有华夏钱庄。”李彦一边想一边说道。有些全新的东西。也需要他摸索整理。

    “辽南衙署不适合作为银币的发行主体。我想钱庄可以发放银票。自然也可以发放钱票。”李彦说道:“是不是可以用华夏钱庄的名义。发放一笔固定面值的钱票?以一文、一分、一钱为单位?”

    “交钞?”郑书皱了皱眉头。有明一代。从开始就因为银铜的缺乏。发行纸钞推行天下。不过因为滥发。纸钞的价值一直都比较混乱。纸钞、铜钱的价值都很低。只有银子才是硬通货。

    “这样。既然银元在辽南已经被广泛接受。那么从这个月开始。就用华夏钱庄的纸钞代替银元发放。但是也不要一下子发得太多。还是按照银元的发放节奏。只给官员、士兵、劳工发放半薪。一个月可能也就是三五两左右。我们的商行、工场都可以接收这种纸钞。一定要保证纸钞面值的坚挺。一个月三五万两。应该不会有什么问题。”李彦说道。

    郑书点了点头:“只是发放三五万两流通。应该不是问题。不过若是物资短缺。有钱买不到东西。价钱必然上升。纸钞的价值也就下降了。”

    “嗯。”李彦点头说道:“还是要鼓励商人多来贸易。保证市面商品的供应。我想只要辽南有这个购买力。他们是肯定会来的。”

    “不过纸钞最终还是要回到辽南的。”郑书道。他虽然擅于算账。不过对现代金融肯定并不熟悉。郑书认识到李彦这个办法。等于凭空弄出了几万两银钱。解决了士兵的兵饷。官员、技术人员的酬劳等等。但是归根到底。这些纸钞还是需要辽南来支付的。如果辽南没有这个支付能力。这些纸钞就会变得一钱不值。

    通常来说。发行纸币必须要有担保。最简单的方式就是用金银等硬通货担保。但是对现代金融体系来说。货币的发行通常已经和金银存储无关。一国货币的币值。是以一国的国民经济为担保。而不是黄金。

    当然。现在金融体系之复杂。并不是李彦能够理解透彻的。他只知道要保持纸币的币值。只有两种方式。一种是保证这些纸钞随时可以调换成等值的金银;第二种就是让这些纸钞随时可以买到与价值相应的商品。这两种方式。都能够保证纸钞的币值。

    大体的原理就是这样的。但在实际操作中。却有很多事情需要做。其中钱庄就是重要的一环。华夏钱庄要在辽南、登州、天津等地设分号。办理纸钞、银元与金银的兑换业务。这是保证纸钞与银元流通的关键之一。其中的风险也很大。

    华夏钱庄从经办津滦厂矿起家。利用几家厂矿的投资银钱。以及几大股东投入的本金。拥有几十万两的现银。然后借鉴这个时代的钱庄运作模式。又加入李彦设计的一些经营方式。办理银钱的存取、兑换等业务。当然最重要的是票据结算。以及汇兑业务。

    其中。以票据为核心的结算业务。其实就是让商人的银两留在钱庄里面。商人之间的交易。通过钱庄的票据进行结算。如今这种方式已经被广泛使用在辽南、华夏系统的贸易中。

    通常来说。天津的商人来辽南贸易。将货物卖给辽南以后。可以拿着辽南开具的银票。直接到华夏钱庄在天津的分号兑换银子。而不必从辽南运回银子。大大降低了来回的风险。更加安全、方便。

    同样的。天津的商人购买辽南或者华夏系统的商品。也都可以用华夏钱庄的票据支付。

    因此。对那些经常要与辽南或者华夏系统作交易的商人来说。他们已经习惯于将银子放在华夏钱庄。而是用华夏钱庄的票据进行交易。

    在不断交易的过程当中。华夏钱庄的票据信用度。已经并不局限在辽南与华夏系统当中。别的商人也开始乐于使用华夏钱庄的票据。来进行那些并非与辽南或者华夏系统进行的交易。

    华夏钱庄今日的实力和信用度。也确实足够发行一种小范围的、总额不高的标准纸面票据。也就是纸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