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历史小说 > 大明天工 > 第一八五回 政府债券
    某种意义上来说。纸钞就是一种特殊的标准票据。其单一面额可能比较小。同时流通的范围又更加广泛、灵活与普遍。

    辽南衙署与华夏钱庄对发行纸钞都比较慎重。虽然反复的论证都表明发行总额不是很大的纸钞。风险很小。最终还是采用了比较稳妥的方式。在三月印发五万两面额的纸钞。

    纸钞的面值与银元相对应。包括十元、一元、一分。还有更新的一种一文面额的纸钞。

    与铸币银元相比。发行五万纸钞。等若是多出五万两银钱。当然为了币值的稳定。华夏钱庄会提取三万两银子作为储备。但也可以从中多出两万两银子使用。并且储备银也能发挥更多方面的作用。

    华夏钱庄在辽南一直都发挥着重要作用。辽南与华夏系统的贸易。通常都会通过华夏钱庄进行结算。华夏钱庄与辽南衙署之间。也有存银和放贷的关系。

    辽南衙署组织的很多厂矿建设。包括辽南的盐场、工矿。建设初期都曾经向华夏钱庄借贷。虽然对李彦来说。这种交易类似于左右手的互倒。但通过华夏钱庄的对外融资功能。方才为辽南的建设争取了资本上的保障。

    在很多方面。华夏钱庄已经很像李彦印象中的现代银行。不过李彦对现代金融体系的了解并不深入。因为这种相像还只是表面上的。华夏银行当前所能发挥的作用。与现代银行相比。还是缺乏可比性。很多东西。还要通过实践中的摸索。逐步去建立、完善。

    李彦所能起到的作用。只是将一些印象中的东西。提前拿出来。但要建立一个完整的体系。他也并不清楚应该如何做。

    这一次华夏钱庄决定推出实际意义上地纸钞。就是一个大胆的尝试。此外。华夏钱庄还将承销辽南衙署发出的五万两债券。这也是一种全新的事物。

    按照李彦的想法。五万纸钞、五万债券。再加十万银元。辽南衙署差不多可以从中得到十万两左右的银钱。可以大大缓解眼下的经济紧张状况。由于纸钞与银元迈开的步伐都比较小。主要的依靠还是这五万两债券。

    由政府发行债券。这在明朝绝对算得上是稀奇的事情。也很难让人理解。这种债券很容易让人想到官府打出来地白条。或者是税监对百姓的欺压。

    辽南衙署为了发行这五万两债券。是拿出了几家盐场、水泥厂的收入作为担保。相对这几家的收入来说。五万两确实是个很小的数字。

    但是。这种担保地可信度本身就让人感到疑惑。因为很少有商人能够相信。在债券到期以后。官府还会不会承认。若是不承认的话。他们又如何能够取得作为担保的盐场和水泥厂。

    为了解决这个矛盾。债券的发行同样依靠了华夏钱庄的渠道。首先是辽南衙署用盐场与水泥厂担保。委托华夏钱庄销售五万两的债券。然后华夏钱庄再行销售这五万两债券。并进行担保。

    这样一来。凡是购买债券的客户。在债券到期以后。可以向华夏钱庄要求兑换。也就是说债券的信用是与华夏钱庄联系在一起地。

    说来也好笑。在这样地时代。形象并不怎么好的商人的信用。可能要比官府更值得信赖。由华夏钱庄出面进行担保。看上去确实非常合适。

    当然。这种担保也会让华夏钱庄承担一定的风险。

    好在五万两并不是一个很大的数字。在很多与华夏、辽南交往比较多的商人地支持下。五万两的债券很快被认购完毕。

    为了方便发行。这一次的债券都是一年期的。如果是三年、五年期的债券。因为时间太长。购买者对风险地疑虑也会更大。

    战争结束以后。辽南与东江都是在第一时间全力组织生产恢复。因为生产周期。以及建设投资。这一领域仅仅是能保持平衡。而且需要不断引进外部的投资进行补充。

    随着军队规模的扩大。军费及其他开支都在增加。通过铸币、发行纸钞和债券。并在华夏钱庄的帮助下。辽南总算勉强维持着资金的流转。

    对于辽南来说。要独力支撑这样一个体系。虽然有近代化的工业。也很不容易。

    相对于辽南来说。东江开始的开发需要更多投入。这一次李彦放弃了辽南的军事化管制。官方组织开发的老办法。而是向国内的商人公开募集资本。将由辽南与华夏工场提供技术。东江提供场地、资源及保护。欢迎国内的商人投资开发朝鲜义州、安州一带的矿山。

    想要快速发展。就必须加大投入。正如后世国内的改革开放。其实最大的开放就是引进外资。投资的增加带动当地经济产业的发展。

    之前李彦拼命增加辽南出口贸易的规模。虽然有海盐、水泥这些大宗产品。不过出入之间。还是入超比较多。

    以辽南来说。想要在进出口上面做出多大的改变。并不现实。而引进投资。却是比较方便快捷的做法。

    中国地大物博。富裕的商人车载斗量。难以计算。自从前年李彦开始办厂并作出示范。各地也逐渐出现了一些厂矿。

    不过朝廷在内地对开设厂矿的限制仍然比较多。不像辽南是用尽一切办法进行鼓励。而且华夏还能提供工业生产的技术。

    因而在国内技术与政策的限制比较多的情况下。还是有很多商人想要在辽南与朝鲜兴办厂矿。

    中国人的乡土观念都比较执着。有些商人在成功以后。多会回家乡置办土地。将工商业资本变成土地。在李彦看来。这是一种很不划算、效率很低的投资方式。

    有意向在朝鲜进行投资。多数是这些日子与辽南交易比较多。因此而发家的新兴商人。也有翁启愚这样的江南商人世家。他们一直都在与华夏进行贸易。从中得到了很多好处。既然是李彦发出的邀请。他们自然愿意去试一试。

    李彦终于成为巡抚一方的封疆大吏。在巡抚辽南、东江的职守中。也包括宣慰朝鲜。加上义州之战骆养性的刻意表现。朝鲜表现出的姿态十分敬服。对东江镇在其领土进行的一些事情。都是不敢有异言。

    虽然在开矿、建厂等事情上。朝鲜国内也有一些人很是不满。但是大明的官员百姓在朝鲜。那是要高出一头的。朝鲜朝廷对此也不敢多说什么。任由东江镇的军民在那里折腾。

    东江镇的开发眼下主要是安州、介川两地的煤和铁。以及围绕煤铁产生的产业。此外还有铁山、皮岛的海洋、海贸经济。

    引进商人资本以后。这些地方的产业都是很快得到了商人资本的投入。呈现出一副欣欣向荣的模样辽南和东江。都是李彦直接控制的地区。复辽军的存在。可以保证这些地方的建设成果。不会轻易落入他人之手。

    在这一次的辽东攻防战中。辽南的产业因为大多集中在金州半岛。建奴未能攻破金州。所以金州之后的工农业都是完好无损。在战后很快就能重新启动。

    能够守住辽南。保卫身后的家园不被损坏。这在很多流浪而来的辽民看来。已经算是莫大的胜利。当建奴撤退的消息传来时。有人甚至放起了鞭炮。

    对李彦来说。这一次战役的局部胜利。并不值得郑重庆祝。虽然李彦有信心守住金州城与铁工城。建奴对此毫无办法。但是同样的。复辽军对占领着辽东大部分田土的建奴也没有办法。也不敢轻易出兵。

    要想击败建奴。彻底解决辽东的问题。仅凭眼下这点兵力肯定是不够的。李彦暂时也没有能力扩军。他现在能做的也只是保留东江五个营。辽南四个营。一共九个营的编制。

    辽南四个营种包括战争期间临时仓促组建起来的两个营。在经过战场的考验。以及选拨以后。这两个营集中了现阶段守备军中最优秀的战士。只要有时间经过严格的训练。这两个营也将会像老三营一样。拥有不俗的战力。

    在辽南构建金铁防线。在东江构建义州防线。并加紧编练新军的同时。李彦最关注的就是辽西的战守策略。

    李彦已经接连上疏。详细阐述了守辽南的意义与价值。不过新近被任命的辽东经略王在晋却提出放弃辽西走廊。在山海关前五里建重关以守山海关的战策。

    李彦在第一次看到这样的设想时。愣了很久。他实在不敢相信会有人提出如此“天才”的构想。

    王在晋提出建重关以守山海。实际上等于放弃了辽西走廊。放弃了整个关外。对建奴来说。最大的好处就是不用担心辽西方向上的威胁。可以从容地调集大军东征、南讨。以及北伐。

    而且。此举也等于是放弃了对蒙古的监督。使得蒙古可以完全地投向建奴。这一点尤其显得重要。

    好在朝廷对这一战策的看法并不统一。争论比较激烈。双方相持不下。大学士孙承宗自请前往辽东实地察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