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历史小说 > 大明天工 > 第一八九回 创办书院
    辽南抽调一营之后。常备军仅剩三个营。其中两个营的组建时间都不长。不过李彦并没有急着编练新军。而是直接奏调沈有容的登州营进行补充。

    在孙承宗担任经略以后。特别是辽南、东江都开镇。李彦为辽海巡抚。朝廷对登莱的策略安排也发生了变化。

    之前。在熊廷弼的三方布置之策中。广宁、登莱、天津为三个方面。而在辽海形势稳固。并证明可以就地固守以后。登莱曾经面临的建奴海上威胁。已经不复存在。牵制骚扰的功能。也完全为辽南、东江两镇所承揽。因而在孙承宗的策略中。登莱应该是同天津一样。是辽饷的转运之地。以及前线的大后方。不再承受直接的军事压力。登莱军应该向辽南运动。而不是继续留在后方。

    李彦曾想过在王国兴走后。奏请沈有容为辽南总兵。不过沈有容以年事已高推辞。何况他在登莱。对辽南的帮助反而更大。对于抽调登州营协防金州。沈有容也是积极支持。

    沈有容在登莱编练新军的阻力。要比想象中的更大。因为登莱兵多数是世兵。是从各地卫所抽调出来的。明朝在治军上有所谓的将不专兵的说法。但是在基层。军户与将领又都是世袭的。地方上的军户都是将领的私产。军中出现了大量所谓的家丁。反倒是最有战斗力的。家丁之外的军户。或许称为家奴更加合适。

    沈有容想要编练新军。一方面军中的兵员素质参差不齐。选拔困难。那些有战斗力。素质比较好的家丁。既然是私兵。自然难以征调;其次下面的将领也不配合。不愿意搞什么整编。最后只是练出了一营新兵。也就是登州营。

    沈有容是个颇有个性地将领。平生数次辞官归隐。此时年事已高。虽辞官而不能。索性铁腕治军。在兵战俱乐部地支持下。在登莱强力推行裁汰冗兵。

    登莱需要直接面对的军事压力并不大。个性强势的沈有容。加上同样有些铁腕的袁可立。下重手整顿登莱军。期间曾引发了一次小规模的兵变。被登州营迅速镇压。沈有容借此清理掉一批兵将。才渐渐打开编练新军的局面。

    沈有容将那些顽固的旧式军官都打发到地方卫所。大力重用一些青年军官。通过兵战俱乐部地训练。培养新军的军官。

    如今这一工作刚见成效。正处在关键时刻。沈有容当然不愿意中途放弃。他选择留在登莱总兵的位置上。继续编练新军。同时登州营也暂时留在登州镇住局面。反正登州距离金州并不远。也无需将大军全部集中在一线。

    沈有容这位老将的所作所为。让李彦很是振奋。要是大明的将领都能像沈有容这样勇于任事。那么大明在辽东尚有可为。不过形势却远非这样乐观。

    孙承宗虽然开始接受蓟辽军务。不过在山海关。下面地将领官员大多不敢或者不愿意深入辽西走廊。认为此举非常危险。

    经过了朝中的一番扯皮。孙承宗来到山海关以后。又陷入了与下面的官员将领的扯皮之中。

    应该说广宁大败在明朝朝野之间都造成了极大的影响。其中又以两件事引起李彦的关注。其一是魏忠贤借着广宁大败地由头。唆使朱由校允可了内操。

    所谓内操。就是用武器装备太监。在大内训练太监武装。此举一出。满朝哗然。御史纷纷上书弹劾。

    然而。满朝文武当中。以内阁大学士沈榷为首地一些人。为了交好魏忠贤。竟然公开表示支持。

    魏忠贤得到沈榷等人的支持。又摸准朱由校地想法。内操之议。顺利通过。而且还造成东林派大学士刘一、刑部尚书王纪辞官。朝中门户之争愈加激烈。

    最终。在首辅叶向高、大学士朱国祚的力争之下。沈榷也和刘一一样辞官。但阉党势力。却由此浮出水面。

    京城里发生地另外一件事。就是左都御史邹元标、左副都御史冯从吾等人在京城发起建立首善书院。此事则带有浓重的东林色彩。

    自泰昌、天启朝开始。东林派官员在朝堂中渐渐占据重要位置。但是他们并未能表现出高效地执政能力。而非东林派的官员。包括沈榷等人。也不甘寂寞。同样形成一派势力。

    随着魏忠贤掌握内廷。从沈榷开始。非东林派开始向阉党靠拢。渐渐在政治斗争中不断发力。

    朝政混乱。广宁战败更使得朝野间人心惶惶。首善书院成立的初衷。寄托了东林派书院政治的理想。他们的初衷。是在乱世之中。宣扬道德教化。以及忠君爱国的思想。

    邹元标认为。前方战事之所以崩坏。将溃兵窜。坐失封疆。其原因就在于将领军士不明理学。在忠君亲上死孝之义上太过缺乏。不能杀身成仁。

    邹元标与冯从吾等人的想法。在李彦看来。虽然迂腐。特别是他们作为朝廷官员。反而将治政的希望寄托在讲学上。实在有些本末倒置。

    但是这种讲学文化。并不是没有他的作用。在李彦看来。这也是非常好的一件事。要是能够再大众化一点。真的能够发挥开启民智。激扬民心的作用。那么这种讲学确实能够承载民族的希望。

    在李彦看来。很多东林党人。或者说这个时代的读书人。更适合做学术。而不是治国行政。首善书院就是这样的代表。

    李彦一直在华夏的体系中创办技术学校。以及基础小学。已经形成一定的规模。在得知首善书院的事情以后。李彦让主持华夏社的石柱国出资赞助。并且试着以华夏社的资源。创办一所华夏书院。

    华夏书院的理念与首善书院差不多。不过华夏书院更贴近民众。并试图建立一个完善的学术教育体系。这并非朝夕之间能够完成。李彦让石柱国做这件事。也等于是一种探索。

    看到魏忠贤在宫禁搞内操。李彦也对兵战俱乐部做了调整。原本俱乐部一部分成员加入复辽军。远征辽东。也有一部分因为家中的关系。无法从军而留在京城。继续操办俱乐部。运转得也很不错。

    而在辽南。兵战俱乐部渐渐发展成为复辽军培养军官的所在。并且还发展到登莱。也必定会被带到辽西。

    这样一来。兵战俱乐部的体系就有些不大合乎要求。李彦决定将军中的俱乐部改成更加正规的讲武堂。成为正式的军官培养所在。而民间的兵战俱乐部则挂靠讲武堂。

    趁着内操及首善书院的风潮。李彦让京城的兵战俱乐部也活跃一些。走到民间。去唤起民间的尚武精神。并且吸纳更多的成员。

    虽然魏忠贤渐渐浮出水面让人心忧。不过李彦此时无法顾及京城的局势。其错综复杂之处。也让他头疼不已。

    李彦如今首先要做的也只是立足辽南。他计划仿效首善书院。在辽南也办一所书院。

    因为辽南的战区性质。这里没有关内那么多的人才。如果是办传统书院的话。似乎没有必要。而辽南在技术方面。已经逐渐集中了华夏系统的精华。

    李彦打算在辽南创办的书院。就要以技术为特色。他将其命名为大学。辽海大学。

    辽海大学与传统书院主讲经学不同。它是以技术及所谓的科学为主要讲学内容。因为在师资与学生方面都很缺乏。条件不成熟。辽海大学的结构异常松散。设置了数学、物理、形学、天文学、航海学等若干学科。林林总总。异常复杂。

    不过这些学科。往往是既无学生。也无老师。不仅缺乏精通这些领域的老师。也缺乏有这方面基础的学生。

    只有在李彦的干预下。才好不容易找了些技师或者有专长的人加入。也谈不上讲学如何。就有李彦出面。设置一些项目。让他们来研究、探讨和完成。并给予重奖。

    乍看起来。这个所谓的辽海大学很有些研究机构的味道。不过它的研究力量很薄弱。也没有完整的研究体系。

    为了充实辽海大学。李彦让华夏社在关内招募相关方面的专业人才。愿意的可以来辽南。不愿意的则加入华夏书院。只要能找到人。华夏书院就可以将有关的学科办起来。

    创办了辽海大学、华夏书院这两所相当于高等院校的学院。李彦就构建了从蒙学、小学、中学到技校、大学的教育体系。

    这一体系因为李彦的重视。技校尤其发达。而在辽南。因为要照顾辽民而兴办的小学很多。反倒是中学设置比较少。因为李彦是鼓励青少年进技校的。

    之前中学的设置比较接近传统的儒家经学教育。与技校面对的年龄段是差不多的。而技校在培养高等级人才方面。又存在不足。所以高等院校的出现。也是必须的。

    通常来说。中学会为高等院校培养预备人才。技校培养出来的学生。通常是直接走上生产一线。这之间就需要达到一种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