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女生小说 > [历史直播]青史之下,百代共闻 > 44.李承乾② 李承乾②
    唐太宗长子李承乾, 早闻睿哲,幼观诗礼,素有佳名, 八岁就被立为太子。李世民爱子, 很早就给这个儿子铺路,重臣名师都安排上, “使裁决庶正,有大体, 后每行幸,则令监国”, 地位那叫一个稳当。

    按常理来说, 他会像他爹妈预期的那样, 接过李世民治下的国度, 顺理成章登基。然而大唐的皇位继承好似超脱五行之外,不在六界之中, 本来挺正常的太子, 依然没能在储位上安稳待着。

    影响较大的一点, 是李承乾瘸了。足疾因何而来不清楚,后人推测是糖尿病导致的走路艰难。

    古人对跛足的评价不是很妙, “跛者不踊,身有痼疾,不可犯礼也”。春秋晋国正卿郤克,大元帅, 出使齐国都因为身体残疾受辱,很多朋友就寻思了,家里有皇位要继承的人能瘸吗

    说白了,古人对皇位继承人要求如何, 主要还是看皇帝个人的意志。

    前人司马衷iq五六十都能在那坐着,梁元帝萧绎瞎了一只眼不愿勤王登基也没有大臣说什么,大唐后头的顺宗李诵更是口不能言,严格是真的,但只要君父或自己够坚定,很多事情就是薛定谔的严格。

    李世民对此的反馈一直很积极,没有废太子意愿,后面也再表达过对长子的支持:“太子虽病足,不废步履。且礼,嫡子死,立嫡孙。太子男已五岁,朕终不以孽代宗,启窥窬之源也”

    太宗陛下确实强调了,很多大臣也听进去了,在后期李泰受宠时自发维护太子利益,证明大家确实对他的足疾没有那么看重。但很要命,太子殿下自己心态跟不上。

    原来如此竟是如此。

    长孙皇后把几个孩子都搂到怀中,挨个摸了摸脸,最后贴着李承乾的额头,也没说什么他该多信他耶耶一点,若他足够自信便能避开祸事的话,成长中的孩子终归敏感。

    她只是在心中默默,这次既有上天垂怜,让他们提前得知后事,能否一切安然,避开近在眼前的未来。

    又被天子急急唤来的太医抚须,垂头,沉思,轻啧,把那“糖尿病”个字颠来倒去解读,最后只能让太子少食甜物顺便把皇家饮食都改了,天幕之前就说你们李家遗传病多,现在一块儿吃点清淡的吧。

    希望后世之人能多说些医药或其他,千年时光如此长久,久到他们这些老东西都变成散落长河的砂砾。太医兀自神往,彼时的人们能存活多久,医师又如何诊疗,甘露子,半枝莲,鹿衔草,鹰不泊,这些草药又将以何种配法活在新的时代

    朱棣看着自己胖成球的大儿子,心内认同。

    此时的他已经把向来有野心的第一子打发出去,长子身形肥胖,有足疾,常跌倒,要宫人搀扶着才能如常行走,谁见有臣子指摘了还不是为太子筹谋。

    他看着艰难挪动的朱高炽,无奈扶额,伸手唤孙子过来。朱瞻基在朱祁镇事后萎顿多日,如今只乖巧上前,自发充当父亲的人肉拐杖。

    善战的前燕王看着这副场景有些无言,太子是真的不能再胖下去了

    关于李承乾的“学坏”和堕落,大众普遍认知是他是被多方面因素打击才这样的。妈妈去世了,爸爸爱弟弟,老师不和蔼,身体不健康,好好一小伙被很多稻草压倒了才这样。

    翻开史书,太子曾经很上进哈,像所有我们知道的完美太子模本一样,聪明,稳重,温和。结果长大了“好声色慢游”,怕爸爸知道,人前还伪装,左右进谏就“痛自咎”,大家都觉得挺贤明,人后开始“退乃与群不逞狎慢”。

    怎么说呢,这种玩乐大概可以归于青春期玩心或者叛逆期到了,但把它归为足疾或偏心所以放纵,那未免有点牵强。怕被废紧绷吗也没有,因为难受所以摆烂吗人前尚且表现优异。

    李承乾宠爱乐人称心,太宗大怒,杀之。太子在宫内树冢立碑,日夜哭泣,称疾不朝,累数月,李世民忍了;学胡人椎髻,寻橦跳剑,热热闹闹大家都听得见;偷百姓家中牛马,搞行为艺术,好突厥言及所服,玩sy,屡次刺杀老师,这些居然都被忍下去了。

    爹地唐太宗像一个饲养比格犬的忍人,说宠爱李泰,但对这个长子真算得上千般迁就。都这样了,也没说过什么重话,做过的只有派名师指导他,搜访贤德以辅储宫,把魏征这种级别的人塞过来当太子的老师,说他想废儿子就挺冤枉。

    朱翊钧差点没稳住,世上居然有这等对师长不敬之人说不敬都不足以概括,屡次刺杀,是何等深仇大恨。

    年幼的皇帝偷眼看自己的首辅,想必李承乾没有张先生这般贴心的老师。

    他才登基不久,对朝事万般生疏,一切有赖先生教导,想必以后也会君臣相得,一人做一对能被后人评说的师生典范。

    “高明”在场简直无人相信天幕说的是李承乾。

    身为储君,沉溺声色或宠爱乐人尚可回头,但效仿突厥和刺杀师长谏臣,甚至不止一次,这般狂行,已经不是悖逆一字可以概括的了

    李承乾原本扑在母亲怀里,此时僵直了身子,实在不知该如何回答。他无法探知未来,只困惑究竟是足疾和父亲宠爱弟弟在先导致他的狂乱,还是他先令父亲失望才会有后来的一切

    他几乎不愿抬头看旁人目光,只觉有两道湿热哀切无法忽视的视线盯着他,几乎要灼出深红的血。

    就算弄清先后顺序又怎样李承乾惶然地想,耶耶宠爱李泰,以为自己被弃,母亲去世,进言太过,这样的种种,难道便能掩盖他行刺臣子的举动么于志宁就站在他身边,他却不知该如何面对。

    李世民只觉荒谬,他的太子竟会偷窃百姓赖以生存的牛马,魏征抚袖,扶了一把天子。直谏太过这话太含混,后人总该说说究竟是什么样的谏言为东宫臣子引来杀身之祸。

    朱厚照: 什么比格犬我能养吗

    就李承乾被谏这个点,学界一直争执不休。正方说本来好好一小孩,老师逼得太紧才心态崩溃的,十几一十岁还在青春期,哪儿受得了这么多人盯着挑刺。

    反方说不对,太子本来心性就不行。从善如登,从恶如崩,自己学坏,周围人劝了又劝,老爸忍了又忍,其他人能咋办储君毕竟是储君,不是什么阿猫阿狗,在其位,就得承担责任。

    史书有载,于志宁以承乾数亏礼度,志在匡救,撰谏苑一十卷讽之。太宗大悦,赐黄金十斤、绢百匹。

    两个派别解读各不相同。一派说这鸡娃鸡得好窒息,做错事被写一十卷讽刺,家长还挺高兴鼓励老师,太子妥妥的心理出问题啊。一派说就是因为“数亏礼度”才这样,李世民都爱成那样了总不能冤枉他儿子。

    李治闻之挑眉,回忆起当年东宫闹的一出又一出,大哥的面容早已模糊,但接一连的恣意行径如在眼前。

    后人论教子,居然还讲求心理,按这说法,为师者也会有错么后人大约从他这大哥身上联想到自身进学,但普通学子怜悯金尊玉贵天下供养的太子他笑着摇头。

    纵观东宫谏臣的列传,李承乾在“盛农之时,营造曲室,累月不止,所为多不法”,于志宁谏之。

    承乾令阉官多在左右,于志宁又上谏。所谓将其比作秦一世的话语前后,其实还有很长一段:“易牙被任,变起齐邦;张让执钧,乱生汉室。伊戾为诈,宋国受其殃;赵高作奸,秦氏钟其弊。”

    这么看就很明显,把历史上宦官专权乱政的例子都列举了一遍,企图用各朝史实证明亲近宦官的危害,一世和赵高在其中的地位和北齐的邓长颙没什么差别。

    太子私引突厥达哥支入宫,于志宁进谏,李承乾大怒,刺杀。刺客到了他家,看他太穷,不忍杀害。

    因其游畋废学、久不坐朝,张玄素进谏,李承乾读后感是这人是不是犯什么疯病了,让仆从暗中用马挝袭击张玄素,差点致死。俩人后面也没放弃,一个依然疯狂地谏,一个受不了派刺客加害,但还没成功便被废。

    怎么说呢非常畸形的师生关系。说太子无故被骂,那也不算,错误很客观;说劝得对吧,进谏之语放在纸上都能看得人密恐犯了,无怪乎乳母会劝孔颖达,太子人都这么大了,再这么直言不合适。

    各时空的学生与老师都心有戚戚焉,这种互相拼着把对方逼疯的关系当真可怖。太子不满于毫不停歇的进言与逼迫,师长惊骇于学生攻击刺杀谏臣的举动,君父意识不到这些,无法从中调停。

    再加上天幕之前所说李世民宠爱李泰,未来可想而知。请牢记收藏,网址 最新最快无防盗免费找书加书可加qq群9528685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