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女生小说 > [历史直播]青史之下,百代共闻 > 45.李承乾③ 贞观之谏
    最近很流行的那个梗怎么说的来着, 身为长子,我从来没有勇气和父亲坐在一起喝一杯酒。我怕看见父亲深邃的眼睛,自己的一身伪装无处可藏, 我还是让父亲失望的模样。父亲的眼睛是男人这辈子最恐惧的东西, 同样,父亲的称赞是男人这辈子最渴望的东西。

    这种“嗲子文学”放在现代有点咯噔, 放到古代,太子们一看可能觉得找到心理共鸣了, 天下怎会有如此贴切之形容

    大概现代男人都做着家里有皇位要继承的梦吧,对皇室父子情如此感同身受, 要么上辈子真当太子了, 要么可能是围观的公公, 咱也不知道, 咱也不想问。

    总而言之,李承乾陷入此种境地, 有一重原因便是他与他的父亲有本质上的不同。

    刚刚说过, 这位太子和老师们的师生关系已经走入了死胡同, 但他爸比并没有知觉。因为大家都是这么过来的,初唐主打的就是一个直谏, 有事就说,勇于张嘴。

    翻开贞观政要的目录,论求谏、论纳谏、论直谏,谏皇帝、谏太子、谏诸王, 彼时的大唐是极有活力的初创公司,可以幻视出无数嘚吧嘚的臣子和头上打满井字符号但依然虚心受谏的天子。

    不用邹忌讽齐王,大家在这样积极的工作环境中自发纠正天子的过失,李世民坦然接受, 长孙皇后按下偶尔生气的二凤,对魏征表示,你说得对,请继续。

    贞观之风,至今令人神往。

    崇祯帝独自坐在殿中,想这样澎湃而充满生机的、有志之士汇聚一堂为君尽忠为国效力的场面,究竟为何不能发生在我大明

    能写出“提携玉龙为君死”这样诗句的唐人最后也寂寞地死在病痛中,诗鬼一生潦倒,安史之乱打破无数幻梦,但人们提起唐,想到的还是诗人另一句“男儿何不带吴钩”。

    请君暂上凌烟阁,凌烟阁能有二十四功臣,泱泱大明满朝文武,能用之人却屈指可数。

    走到末路的帝王想不通,抬眼望关山,通向他的那条路唯余枯骨。千重位面之外的张居正第无数次请辞被拒,无奈地扔下奏章,于谦从案上信手捡起一本,继续与景泰帝议事。

    “为臣时能在玄武门抓准时机一击必胜,为君时能坦荡应对虚心受谏,昔日班彪写从谏如顺流,趣时如响赴,孤固以为假。如今见唐太宗,方知世上当真有此人物。”

    魏王大宴铜雀台,对天幕上的李世民赞誉不已,曹彰看了看兄长曹丕冷然的面孔,脑中忽然回响起天幕方才说的“身为长子父亲的称赞是男人这辈子最渴望的东西。”

    天耶,后世之人每天都在说些什么,为何他只听了一遍就忘不掉了

    曹丕不用转头都知道这个弟弟在笑什么,没顾得上他,只默默想,他原本也不是长子,这里终究少了一人。

    身侧的曹植看他面色不佳,送来一碟果品,父亲读罢新诗刚赐下的,想来能宽慰几分。兄长从鲜果一路审视到他的眼睛,提了提嘴角:“多谢,不必。”

    贞观之风的成因和李世民的个人气质是深度绑定的。虽然大家现在提起来都是魏征好魏征妙,大唐指定首席大喷菇,太宗说“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一段佳话传颂千年,但谏臣美名千古传的前提,是君主够配合。

    不配合的也有,但敢于以头撞柱死谏的文臣实在不多,没几个人真拼出性命为傻der上司提建议。大多臣子只埋藏于史册一角,或以另外的方式被人记住。

    君不见大明一朝,嘉靖帝大礼议,文官集体谏诤,引经据典,皇帝用扣工资和免官轻飘飘打回来。左顺门几百个大臣跪请,嘉靖帝直接抓人廷杖,棍子一打,大家心不甘情不愿闭嘴了。

    摆宗想立福王当太子,和主张立长的百官拧上了,国本之争争了十几年,光首辅就耗了四个,这种情况能说谏臣没进言吗不可能的。

    祖孙加起来摆了几十年不上朝,这俩皇帝杵在这里,深刻体现人类物种多样性。其中固然有大明皇权高度集中的缘故,但也能证明,只要上头人不买账,谏臣嘴皮子说破都没用。

    又是姓朱的。大明以前的人们陷入深深的困惑,朱家究竟是风水不好还是怎的,养出的后人一个赛一个的神奇,几十年不上朝的皇帝都蹦出来了。

    这朝文官也当真不易,宋时士大夫简直难以想象,居然还有把跪请的数百文官下狱和打板子的操作,这这这,斯文丧尽啊大明天子欺人太甚,文人之风骨何在

    “摆宗”二字宛若石破天惊,刻入每一代朱氏天子的脑海。众人无师自通了“摆”的含义,本以为“堡宗”已是震撼绝伦,这摆子又是个甚么东西

    朱元璋眸中带火,想的却不是这子孙在皇位上摆起来,而是文官。天幕也说了,大明皇权之坚前所未有,但后世天子和文臣相较,居然动辄拉锯几十年。

    之前提到文与宦,天启一朝那九千岁的权宦就已令人心惊,如今看来,大约是抬一个权倾朝野的太监才能与文人争锋大明文人当真胆大包天,天子之威势何在

    初唐在某种意义上,依旧承担着重塑大一统的历史使命。司马晋带来巨大的祸乱,南北朝分裂多年,杨坚建立的隋朝完成物理意义上的统一,但人心还没有。或者说,还没来得及凝固多久就又被隋炀帝打散了。

    在直面隋朝的短暂辉煌和极速崩塌后,初唐的臣子们叩问皇帝,也叩问自我,大唐能否避开之前三百年那些短暂王朝的命运

    大的时代背景下,聪慧的人会以史为镜,像李世民在贞观政要中以隋的灭亡为鉴,粗粗算来有几十处。臣子们进谏也会用这样的史实来论,大部分人的折子都是有公式的: 历史上的好皇帝怎么做吧啦吧啦,所以您应该这么做;暴君们如何如何,陛下要避开这种行为。

    就和大家写英语作文套模板一样,贞观臣子们也给自己的朋友boss小明民写信,介绍周文王尧舜禹隋炀帝相关事迹,对小民提出建议,最后表达忠心,谏言就结束了。而东宫那些进谏吧,其实也没有跳出这个框架。

    世间善于纳谏的雄主,共通之处是他们本身够强大与自信。这种对自我的认知让他们可以理智地听取文臣的建议,放心地把兵权交给武将,因为知道自己牛牛哒,大家都是心甘情愿跟随,不会生出旁的心思。

    在这样的信任下,贞观臣子的活跃度和自觉性是很惊人的,他们知道谏言提出后会被认真考虑,所以放心开口,大唐在一种极其正面的氛围中强盛起来。

    然而到下一代,融洽和乐的君臣们用了许多年才意识到,有过直言的工作或教育模式,并不适用于太子李承乾。

    李治讽笑,当年对阿耶进谏的又不只有魏征一个,王珪、虞世南都时常有言,耶耶素来怜子,在太子幼时便常让其观政,李承乾对朝堂上君臣如何相处,近臣如何进谏,不说一清二楚,也当万分熟悉。

    若他真有接过担子的自觉,做太子观政的这些年早该熟悉这套流程,东宫谏臣再如何,还能有魏征的言辞辛辣么。

    天幕所谓“工作模式”,也并非一成不变,臣子会根据上位者需求不断调节自身,一朝天子一朝臣,多的是为臣者熟悉为君者,而非帝王躬身。

    前提是天子够强势。

    若李承乾心志够坚,适应不了也就适应不了,他继位后众人自会揣度其心意,但他尚在东宫,就和谏臣冲突不断,乃至刺杀

    武后漫漫而思,若长孙皇后活着,大约会调和父子相处,安抚李承乾情绪,但东宫进谏这样的事,岂不闻长孙皇后曾赞魏征,引礼义以抑人主之情

    教育心理学,放在现代也是老大难问题。认真算来,李承乾在精神方面是较为虚弱的,这种虚弱成因很多,足疾当然是重大因素,但这样的心境与他的政治身份并不符合。

    生产基础不够,自然也谈不上精神层面的需求与安抚。李世民可能觉得啥呀朕给太子的还不够吗,耶耶我啊真的很寒心,李承乾很幽怨,他的政治人格没构建完成。李泰也乐,既然大哥不珍惜那就轮到我努力了哦。

    怜子与立人的矛盾,在这对父子身上缠绕得很彻底。

    哪怕到现在,关于这对父子关系的讨论都没有确切定论,争执理念摊开说无非两面,心理上的“为何如此”与政治上的“本该如此”。

    二者间很难分出对错,感应和理性本也是互相交织的,我们作为后世看客自然洞若观火,但身在其中之人,很难在第一时间理清这些苏轼评价李世民是“固牵于爱者也”,为天下君是大幸,为君父却痛苦。

    视角不同,认知自然也不同。如今再将乳母那句太子成长,何宜屡致面折翻出来,在乎心理健康的朋友会说太子已经成人,要懂得给他留面子。

    而铁血政治派就很愤怒了,天鲨的,这话把经常受谏的天子放到哪里去了,难道李世民还没有成人,只是一个当了很多孩子爹的几百个月的宝宝吗

    在玄武门都没有萌生过退意的李世民汗颜,无助地把脸埋进妻子怀中。请牢记收藏,网址 最新最快无防盗免费找书加书可加qq群9528685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