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女生小说 > 直播鉴宝,我竟成了国宝级专家? > 第236章 先来后到
    第236章 先来后到

    李定安往后瞅了一眼赵总站在大厅,看了看他,又看了看抱着东西进了餐厅的那位大叔,脸上尽是狐疑。

    一声李老师,估计让他察觉到了点不对劲。

    但没用。

    转了账,意味着交易完成,还写了收条,并写明了是什么东西,代表签了合同,打官司都打不赢。

    至多就是吵一场,闹一场,当然,这是最坏的结果,大部分玩家和藏友都会遵循“买定离手,概不售后”的原则,撒泼耍赖的只是极少数。

    当然,肯定会后悔的砸好几天康子

    看赵总没有追出来的意思,李定安拎着长盒往外走,于徽音紧紧的跟在后面。

    “又捡漏了”

    “嗯”

    “啊”

    只是觉得李定安走的有点急,就随口一问,不料是真的。

    “很值钱”

    “还行”

    李定安抛了一下,骨扇“嗖”的飞起了一米多高,然后又稳稳的落在手中,“大概四百万左右”

    于徽音愣了一下八万二和四百万,中间差着多少

    她家里是有钱,但不代表她对钱没有概念四百万,已经足够在沪上的浦东和闵行、京城的昌平更或是朝阳买一套八九十平方的中户型。

    放眼全国十四亿,百分之七八十的人一辈子都做不到,但李定安只用了十来分钟。

    关键是他这神情就感觉好轻松

    “干嘛这种表情”

    “就是有点嗯,吃惊”

    “又不是第一次”李定安拍了拍盒子,“喜欢的话送给你”

    “太贵了,我不要”

    “你别管值多少钱,看花了多少才八万二”

    能这么算的吗

    她依旧摇摇头“还是不了”

    “蒋廷锡的东西嗯,确实有点不适合你那走”

    “去哪”

    “不是说好的逛展览会吗”

    李定安一脸的理所当然“要是运气好,说不定就能寻摸到团扇之类的玩意,不就适合了说不定就能捡到漏”

    于徽音怔了怔哪有那么容易

    但转念一想,这一件好像也没多难

    她犹豫了一下,又点点头“不要太贵”

    “怎么可能”

    李定安一副你不要太小看我的模样,“贵的我都不稀得买。”

    旁边正好路过了一对男女,岁数稍大些,大概二十八九左右,手挽着手,估计也是情侣。

    听到他们的对话,两人不由侧目,然后眼睛一亮好年轻,好标致,还好登对。

    男人还挤了挤眼,好不佩服的模样兄弟可以啊,女朋友漂亮就不说了,还这么体帖礼物太贵了都不要

    李定安心领神会,又给了个眼神一般般

    大哥怔了一下,露出个鄙夷的表情这牛逼吹的

    两人交流着眼神,四人错肩而过,于徽音一脸好奇“你们在干什么”

    李定安捋了捋“大哥问我兄弟上辈子烧过香吧,女朋友这么漂亮,还这么懂事我说还行”

    “然后呢”

    “大哥就说你真能吹”

    “哈哈哈哈”

    于徽音的眼睛弯的像是两道月牙儿这还是李定安第一次说她是他女朋友,而且也确实好笑。

    “你们都不认识,就看了两眼”

    “男人之间沟通,往往一个眼神就够了,懂的都懂”

    这么神奇

    她自然而然的想到了大学时的舍友,虽然没有四个人建十个群那么夸张,但也并非那么的融洽。

    反正相处的挺复杂

    说笑着,两人又找到帕萨特。看他手里托着一只盒子,王成功眯眼瞅了瞅去的时候都还空着手,而这么大的东西,口袋里也肯定装不下。

    “文物博览会李老师这吃了顿饭的功夫,又捡漏了”

    “算是吧。”

    “多少钱”

    “八万过一点”

    才这么点

    李定安说的是花了这么多,但王成功以为这东西就值这么多。当然,对他来说依旧不少,但对李定安而言,真就像九牛一毛。

    顿时间,他就没了兴趣,又发动了汽车,载着二人回了大柳树。

    正是饭点,会场内的游客不太多,大多数的工作人员也已下班,包括几位鉴宝专家。

    既便如此,依旧不停的有人和李定安打着招呼

    “李老师还没下班”

    “下了,随便转转”

    “李老师吃了没”

    “吃了”

    “正好人少,李老师要不帮我瞅一眼”

    “大哥,有规定只要在会场内鉴定东西,必须现场录相”

    “那算了”

    就这样,一边走,一边回应,两人走到了展览区。

    平时的时候,就数这里人最多,几乎是人山人海,这会却宽松不少,至少不是人挨着人,脚尖顶着脚跟。

    看到李定安,值班的销售员异常的热情“李老师,逛着呢”

    “对,随便看看”

    “看上了哪一件,我帮您拿。”

    “多谢,还没看呢”

    “李老师您可别客气”

    销售人员摆明不信,看看李定安,又顺着他的目光看了看展柜里的东西,好像在甄别李定安看准了哪一件。

    感觉有点夸张,但仔细一琢磨,还真就不奇怪他可是展览会的鉴宝专家之一,不说故意把哪一件的价格估低,自己再来买这种比较恶劣的情况,就说内部资料,也肯定是他们知道的最多。

    比如觉得哪一件比较有价值,再来现场验证一下,不挺正常

    况且李定安有如今的知名度,大都是靠捡漏和鉴宝来的,这段时间更是火爆,销售员听的耳朵都起了茧子李老师今天鉴定了多少件,昨天又鉴定了多少件,其中有多少是因为其他专家看不准转过去的等等等等。

    至少在大柳树会场,就数他的眼力最高,看的最准。

    再结合他“要么不出手,出手必有漏”的过往,销售人员不多想才怪好家伙,李老师绝对是来捡漏了

    连走了三节展柜,大都是类似的对话,既便这会的客人不是很多,也不是人人都认识李定安,但只要是听到的无一不是驻足侧目感觉这位挺厉害,像是专业捡漏的

    不然销售员能这么热情

    于是,有人就问销售员,这位是干嘛的一听是展览会的专家再一听,捡漏起家再再一听,从来没失过手

    好嘛,可算是碰着了

    然后,就有人跟在了后面,李定安到哪,他们就到哪。

    这摆明准备捡便宜。

    李定安都愣住了这还捡个毛线漏

    这会还好,人少,跟在后面的才是三四位。但等一阵,等游客和藏友吃完饭回来,认识自己的人也就更多,那时候跟后面的,估计得有几十号。

    虽然说会场内的东西都是明码标价,也不可能出现耍赖不卖或是坐地起价的情况,但绝对会有人和他争,和他抢。

    比如他看准什么东西,跟在后面的那几位当中也有人想买,怎么办

    凡事都有先来后到,当然是卖给他,但次数多了影响肯定不好鉴宝专家和顾客抢东西,真就不怎么好听

    于徽音抿了抿嘴“要不,找人帮忙”

    好像也就只剩这个办法了

    “找”

    李定安当机立断“我找雷明真,你再问问兰师姐,看她有没有时间”

    于徽音点点头,不大一会儿,两人打完了电话。

    今天不是周末,兰华芝当然在上班,但一听是李定安请她帮忙,她当即就向领导请了假。

    雷明真更不用说,好歹也是老板的亲儿子,时间更自由。

    两人都说马上就到。

    于徽音收起手机“那等等他们”

    “不用”

    李定安摇摇头,又笑了一下,“跟我来”

    于徽音总觉得他笑的不怀好意。

    思忖间,她跟了过去,大概走了七八步,李定安就停了下来。

    抬头一瞅,头顶挂着一块横匾文房四宝。

    再看展柜种类很齐全,远不止笔、墨、纸、砚这四种,还有笔山、笔架、笔洗、笔筒、镇纸、印泥、眼镜、印章等等之类的古玩,甚至有好几样于徽音都叫不上名字。

    销售员依旧热情,远远的就打着招呼“李老师来了”

    “就随便看看。”

    这位之前在会场内巡检,就负责鉴宝区那一块,所以天天都能和李定安打好几回交道。前天有销售员受伤请假,他才被临时拉了壮丁,所以和李定安比较熟。。

    看了看于徽音,猜到两人关系很亲密,他没多嘴,又往后瞅了一眼“那几位是”

    “不认识”

    李定安回了一句,又问,“销量怎么样”

    “还行,但卖的要比买的多,所以东西一天比一天多。”

    这才正常,不然能是古玩行业

    “有没有销售任务”

    “当然,还挺重”

    明白了,看我的

    李定安点点头,随意的瞅了瞅展柜。

    东西不少,也挺杂,但凡书房古玩,都能在这里看到,其中不乏稀奇点的物件。品相都挺不错,至少没看到一眼就能看出有问题的物件。

    所以说,今年的文博会质量挺高先后要经过两次鉴定,东西才能进入会场,真假还是有保障的。

    再看价格,反正都不低,不过也正常都敢售后三包了,价格自然不可能便宜,不然卖家绝不答应。

    大致扫了一圈,李定安就有了计较,指了指其中一件“拿出来看一看”

    销售员眼睛一亮好东西

    不过只是好奇了一下,他没问,直接取出了李定安指的那一件。

    于徽音仔细的看了看一支竹筒,约摸有胳膊粗细,长有三十公分左右。

    颜色呈暗青,上面刻着一匹马,马背上还背着东西笔画虽简,却很是雄健。

    竹桶两头还有圆孔,应该是系绳用的。

    “这是诗筒”

    不错,班没白上。

    于徽音读的是影视戏剧文学,专业和古玩就不搭干,这件东西还很小众,一般的藏友真就认不出来。看来这段时间她没少下功夫

    “就是诗筒,又叫书筒,唐朝时发明的,专门用来放诗笺,李白的诗里就有桃竹书筒绮绣文,良工巧妙称绝群后来则用来放书和重要文件,以及用来送信。

    这一件就是最后一种,所又叫信筒、邮筒。你再看上面的这匹马宋、金、元、明四朝均有驿,又分水驿与马驿,所以这是一只官符马驿的邮筒。再看马右边这枚火印中的四个字接官亭铺

    所谓铺,又是马驿当中的一种,也是最急的一种宋时叫急脚递,金、元延袭,明时朱元璋改制,分水马驿、驿运所,及急递铺,这便是铺的由来再看接官亭,这也是明朝时才有的地名,属辽阳东驿路的金斗驿,而且是第一铺,铺外就是关外异族所以,这是专门用来传递紧急军情的邮筒”

    “八百里加急”

    “对,就古装剧中经常见到的那种你再看,左边是不是还有镇辽两个字说明出自镇辽总督衙门,但明初及明中只有辽东总兵,直到努尔哈赤起兵反明才加设镇辽总督,要高于辽东总兵所以这支邮筒,十有八九与洪承畴或袁崇焕有关”

    我去销售员听的都有点懵。

    这件东西是文博会正式开展前就送进来的,专家鉴定过,和李定安刚说的前半部分差不多邮筒,属镇辽总兵衙门,专送类似八百里加急之类的紧急军情的。

    但没说过具体是什么时候的物件,更没提过,和洪承畴、袁崇焕有什么关系

    而这两位是什么人,懂点历史的都知道

    正暗暗惊诧,后面有一位突然挤了过来,指着李定安手里的竹筒“这东西我要了”

    不是你这是闹哪样

    销售员顿时急了“这位老板,总得有个先来后到吧”

    “他光是看,又没说要不要”

    这位看了看李定安,又指了指竹筒“难道不是我第一个说要买”

    还能这样的

    后面的几位顿时傻眼,更是后悔的想给自己一耳光光知道看,扎着耳朵听,怎么就没抢先举一下手

    洪承畴、袁崇焕这样的东西,才值三万六

    后面加个零怎么样请牢记收藏,网址 最新最快无防盗免费找书加书可加qq群952868558